略論中國社會學

關燈
(一) 1 中國人稱身家國天下。

    人生各有身,又有家。

    家之上乃有國,有天下。

    人生不能離此四者以為生。

    身家國各有别,天下則盡人所同,故更無駕天下之上者。

     人生乃一會合。

    身有五官四肢六髒百骸,即是一複雜之組合。

    惟身之組合皆屬物,可謂乃一自然人。

    家國天下,則人與人相會合,乃為文化人。

    凡其會合皆有統。

    身統于心,實則家國天下亦皆統于心,故人心乃人生最主要一統會。

     所謂家,乃由夫婦組合。

    上有父母,下有子女。

    而父母以上,更可有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以上推于無極。

    子女下有孫子女,曾孫子女,以下遞于無窮。

    而其曆代皆可有兄弟姊妹,又各别成家。

    故中國人言家,則必言族。

    又婚配之女家為外家。

    内家謂之親,外家謂之戚。

    家族親戚,關系牽連,乃成人文一大群。

    如姬姜兩族通婚,互為外家,家擴大而為國,國擴大而為天下,皆由夫婦之配合始。

    故曰夫婦人倫之始。

    夏禹時号稱萬國,其時疆土僅在黃河兩岸。

    所謂國,蓋僅一部落,古人所謂化家為國是也。

     雖萬國林立,而同有一共同朝向歸往之天子。

    列國有相争,每朝向此中央之天子而求其排難解紛,俾列國間常得和平相處。

    然此為萬方諸侯排難解紛之天子,尚德不尚力,其勢不可久。

    堯舜禅讓,湯武征誅,衆心朝向之此一中心,則常有代而起者,故中國人又必連稱朝代。

    唐、虞、夏、商、周相代。

    商周之際,其時當尚有千數百諸侯,較之虞夏間國數大減,亦有兼并,多則和合。

    故生齒益增,治道益平。

    周初封建,興滅國,繼絕世,在當時,已有一曆史大傳統之存在,天下觀念則常在國之觀念之上。

    實即社會觀念常在政府觀念之上。

    中國乃一宗法社會,每一宗族之團結融和,則常賴其祖宗之有德者。

    親親尊尊,以宗族血統建其本。

    必使每一宗,每一族,凡其祖先之有德,則必使其存有一國而不亡。

    此乃西周封建之大義,而亦即中國文化大義之所存。

    稽考古史,此一義殆無可疑。

     西周東遷,中央失其衆所朝向之地位,而無與代興,乃有霸者。

    王霸之别,仍在其道,不在其力。

    迄至秦代,不再有封建,天下共戴一中央。

    秦始皇帝之大誤,乃在其以為天子之位可以一世二世以至萬世,永傳不絕,而不知有代興。

    豈得以一家永在萬家之上,則秦始皇乃對宗法觀念上有誤。

    但亦終不得以帝國征服之西洋傳統說之,則比較中西史迹而可知。

     秦以下,有朝有代,有分有合。

    而國之上有天下、國之下有家之一傳統觀念則無變。

    要之,身家國天下四階層之遞累而上,而人之各自之身則為之本。

    故中國人觀念,自身以達之天下,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道一以貫之。

    而中國社會之宗法精神,則始終不變。

     故欲治中國之政治史,必先通中國之社會史。

    而欲通中國之社會史,則必先究中國之宗法史。

    由血統而政統而道統,此則為中國文化之大傳統。

    今人一慕西化,身之上忽于家,國之上又不知有天下,乃惟知有法,不知有道,無可與舊傳統相合矣。

     2 中國本無社會一名稱,家國天下皆即一社會。

    一家之中,必有親有尊。

    推之一族,仍必有親有尊。

    推之國與天下,亦各有親有尊。

    最尊者稱曰天子,此下則曰王曰君。

    王者衆所歸往,君者群也,則亦以親而尊。

    人同尊天,故天子乃為普天之下所同尊。

     人生在天之下,地之上。

    中國有社,乃土地神。

    十室之邑乃至三家村皆可有社。

    推而上之有城隍神。

    一國之神則稱社稷。

    稷為五谷神。

    中國以農立國,故稷亦與社同親同尊。

    中國人觀念,凡共同和合相通處皆有神。

    故不僅天地有神,山川有神,禽獸草木金石萬物亦各有神。

    人心最靈,最能和通會合,故亦有神,而與天地同稱三才。

    則人群社會亦必有神可知。

    今可謂社會可分天下與地上之兩種。

    西方社會為地上社會,非天下社會。

    故多分别性,而少共同性。

     佛法有世界觀。

    世屬時間,屬天。

    界屬空間,屬地。

    故佛教之世界觀近似中國人之天下觀。

    西歐人獨富地上觀。

    所居住之地既各别,乃不相親不相尊,故其社會組織有國而無天下,面其國亦各别為小國。

    近世英法德意,皆僅如中國之一省。

    其他諸國土地更小,有同一民族而分為異國,亦有異民族合成一國。

    其國不專以民族為本,亦不專以地理疆域為本,又不專以曆史傳統為本。

    其立國之本,殊難言。

    或馬克思唯物史觀,庶乃近之。

     猶太人不成國,乃似有一天下觀。

    古代有耶稣,自稱為上帝獨生子,其教徒乃共同尊親上帝與耶稣。

    近代有馬克思,乃改從地上觀。

    主唯物史觀,分西方社會為農奴、封建、資本主義與共産四階層,其所重盡在地上之物。

    但專言社會,不言國,雖亦不言神,而與耶稣有其共同相似處。

    西歐人獨缺一和通共同觀,故耶稣馬克思乃同得西歐人崇奉。

    但亦多變質,僅成西歐傳統中之一部分而已。

     中國人之社會觀,乃使天下與地上共融為一,既信有神,亦重有物,而人為之主。

    如山川社稷,亦皆合天地神物而為一,乃各加祭拜,各加尊親。

    故人必尚群,而無個人主義。

    群則本于人之德性。

    今人好分公德私德。

    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

    "又曰:"天生德于予。

    "韓愈言德"足于己,無待于外"。

    則德乃私而即公,又何公私可分。

    中國觀念不僅人有德性,天地萬物亦各有其德性。

    德性則大同。

    人之有德,乃知有尊有親,故能尊親其家其群,又必尊天親地,而人群乃可安可樂。

    此始為中國人之社會觀。

    故中國人言社會必好言風,此乃一天下觀。

    又好言俗,此乃一地上觀。

    言社會,則必言風俗。

    猶之言人生,則必言天地。

    天地人三者之會合,即自然與人文之會合。

    耶稣教徒譏中國崇奉多神為迷信,更有人則譏中國為封建社會,此皆不得中國之真相。

     近人又多稱政府為上層,社會為下層。

    實則中國乃以社會組成政府,非以政府組成社會。

    果其政府能知社會之在其上,則其政無不治。

    若使政府認為其乃高踞社會之上,則其政無不亂。

    人之于群,中國觀念重職任,非權位,細讀一部二十五史自知。

    即如蒙古滿洲以外族入主中國,此乃中國社會暫時承認此兩族之統治,而非此兩族能來改造此社會。

    顧亭林言:"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言天下,即猶言社會,其地位尚遠高出于政府之上,而一士人一匹夫可以直接負其責,而政府之事,可置之于不問。

    朱舜水流亡日本,亦猶如孔子之周遊列國,欲居九夷,思行道于天下,亦猶顧亭林之所謂匹夫有責也。

    此乃中國文化傳統之大義所在,豈僅知有國不知有天下者之所能知。

     近人又好言自由平等獨立。

    但就中國觀念言,個人處大群中,非可有德性外之自由。

    德有大德小德,知有大知小知,亦非平等。

    人生在大群中,亦非可有獨立。

    伯夷叔齊可謂獨立不懼遁世無悶之最高榜樣,但孔子稱之曰仁人。

    則伯夷叔齊乃在大群中獨立,非離群以獨立也。

    故中國社會最富和合性、共通性,乃有其大同之理想。

    大同乃得太平。

    人處太平世大同社會中,乃各有其自由平等獨立之可言。

     西方人僅知有國際,不知有天下。

    最近始有國際聯盟之組織。

    其下有一教育科學文化聯合機構,此三者皆具有天下性。

    但近世隻有國民教育,無天下人教育,此乃教育上一大病。

    有戰争科學,無為天下保和平之科學,此又科學上一大病。

    有民族文化,無天下人之共同文化,此又文化上一大病。

    因此國際聯盟下此一機構,亦仍趨于政治化。

    所謂政治化,乃仍保國别性,而無天下性。

    美國人最近乃主退出此機構。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