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社會學
關燈
小
中
大
實不僅此一機構難有實效,即整個國際聯盟亦然。
國際會議亦主少數服從多數,多數無财力無武力,豈能得少數服從。
中國人則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
平天下有道,而其道則實從最少數之先知先覺者倡之,次多數之後知後覺者和之,而後絕大多數之不知不覺者乃相與從之。
《大學》謂明明德于天下,此即平天下之道即從少數之先知先覺者起。
曾國藩《原才》篇謂:"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一二人心之所向,此即一二人之明德。
則天下大群社會之基本,乃在最少數一二人之心上。
此則為中國最高之社會學。
故曰:"天下一家,中國一人。
"此義大可深思。
3 中國乃一氏族社會,或稱宗法社會,其本則為家。
家與家同處一地,曰鄉黨鄰裡,曰都邑。
其上有國,有天下。
家國天下,皆指人與人之關系。
其關系或屬天,或屬地,而初無社會一名。
社會一名,乃傳譯西方語。
西方人在社會之下有個人,在社會之上有國,輕視家,又無天下觀。
中國之家,必有親長。
親其親,長其長,乃人之性情,出于自然,亦可謂乃天道。
化家為國,其道亦隻在親親長長。
人之性情同,則道同,可推至于天下,為大同。
同在此光天化日之下,同在大自然中,實無大不同可言。
西方則認為個人結合為社會,社會結合成為國,皆賴法,其相互内在間之性情關系則較為淡薄。
中國人為人,始于在家中為幼童時,曰孝曰弟。
成年為家長,仍貴不忘其本初。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推而至于家之外,則曰忠曰信。
孝弟忠信,乃中國人為人之大道,處家國天下皆然。
西方人以個人處社會,不見有孝弟忠信共遵之道,故曰自由,曰平等,曰獨立,實皆為個人言。
中國觀念,幼童處家中,皆賴父母親長之教養,何得自由,亦不平等,更無獨立可言。
若如西方,則待成年而一變,人生割裂為兩截。
晚年又成一截。
乃謂幼年如在天堂,中年如在戰場,老年如在墳墓。
此惟西方社會有此情況。
今人好分個人與大群,此亦西方觀念。
若在中國,一家融成一體,即無個人與群體之分。
鄉國天下皆然。
人之為人,有為一家之人,有為一鄉一國之人,有為天下之人,獨不得為個人。
孟子分聖之任,聖之清,聖之和。
但即伯夷之清,亦非個人主義。
孔子惡鄉願,鄉願亦非個人主義。
老子主小國寡民,各安其鄉,樂其俗,老死不相往來,亦非個人主義。
釋氏主出世,但同樣非個人主義。
中國人隻稱人生天地間,不稱人生社會中,此猶謂人生大自然中。
即太古原始人,其時尚無家,尚無社會,但亦無個人主義。
中國人稱人生一家之中,則已為一文化人。
必謂人生社會中,乃有個人主義。
嚴格言之,亦可謂中國初無與西方人相似之社會觀。
近代國人,乃将西方人對其社會一切之意見與讨論移來中國,則宜其一無是處。
尤甚者,莫如謂中國乃一封建社會。
但迄今亦無議其非者,其他則複何言。
4 中國社會有兩大義,一曰通财,一曰自治。
其見之曆代書籍記載者茲不詳。
晚清之末,鴉片戰争,五口通商,國人震于西化,乃倡實業建國。
而江蘇省之南通無錫兩縣,乃群譽為全國之模範。
南通主持于張謇季直一人,季直狀元及第,退而在野,提倡實業。
自南通推及于近圍之淮河流域,自煮鹽植棉紡織碾砻創為種種工廠外,又興辦學校,設置圖書館戲院,以及育幼院養老院等,一縣之文教設施,幾乎全出張氏一人之手。
地方長官承意惟謹,而江蘇一省之督撫藩臬,亦不加幹涉。
同時無錫則并無如張季直其人。
其西北鄉多營小鐵工業,在滬設廠為生。
一日,有三四人同遊西湖,晚宴于湖濱之樓外樓。
席散下樓,夜已深,群丐圍乞賞。
諸人一時感動,謂無錫亦有此俗,倘能多設廠招群丐為勞工,豈非大佳事。
乃歸而各設工廠,或在滬,或在錫。
營業有得,亦各辦私立學校,或在城,或在鄉。
一時興業辦學之風,乃更駕南通而上之。
餘家無錫東南鄉之蕩口鎮,鎮上有華氏義莊,其莊主亦興辦一小學,餘兄弟皆肄業于此。
義莊始于北宋之範仲淹,一千年來,其風遍全國。
此亦尚通财之一例。
而通财不僅為濟貧,又兼之以宏教。
曰養曰教,皆社會自為主持。
而其他一切自治,亦皆由此一意義推擴而來。
無錫實業家之興學建校,又不限于小學中學。
唐蔚芝以清末郵傳部大臣出長上海之交通大學,老而退休,無錫唐氏某家聘其來創辦一國學專修館,其規模乃似大學研究所。
又特為建宅第。
蔚芝昆山人,移家來,人遂誤傳蔚芝亦無錫人。
抗日戰争後,無錫榮氏又創立江南大學于太湖之濱,規模恢宏。
共産政權起,始停辦。
專就南通無錫兩縣論,其興業辦學之盛,皆在袁世凱及北洋軍閥時代。
果使政治安定于上,則其他縣邑,不乏慕效而繼起。
曆數十年,中國當可早臻于現代化。
近代中國,實非社會亂于下,乃政治亂于上。
乃政治使社會不長進,非社會使政治不安定。
中國傳統文化亦自有其安定向榮之一途,民初新文化運動乃主盡變其舊,而全國乃無甯靜之望矣。
餘至香港,曾遊新加坡與馬來亞,乃見海外僑民社會之一斑。
其地皆有會館,國内以貧窮單身來者,皆得一暫時安身處,并為介紹職業。
此亦社會通财之一端。
經商赢利,亦競辦學校。
新加坡初辦私立大學,群情歆動。
教授自外埠來,街上車夫拒不收車費,理發店拒不收理發費,店鋪購物則廉價,社會重視教育之風有如此。
但司教者則必尚西化,于國人加鄙恥。
此誠為近代中國社會一悲劇。
新加坡馬來亞,皆在海外,非能受國家之庇護,而曆明清兩代五六百年之久,仍能保持一中國社會之風貌,此非中國社會有自治潛力一明證乎。
又如辜鴻銘,誕生于槟榔嶼。
幼受西教,長而博通西歐文獻。
乃宏揚儒統,闡申國學,獲西方學術界之信重。
歸國授教北京大學,則為當時新文化運動所湮沒。
陳嘉庚兄弟,随父經商新加坡,其父業敗,其兄弟乃再起。
又回國興學,自集美小學中學以至廈門大學,為同時全國各地私家興學之冠。
陳嘉庚晚亦傾向共産主義。
國内社會未能作國外之領導,則國外社會之影響國内者,宜其微矣。
然如此類人,亦殊值重視。
其他如泰國,如越南,如美國舊金山,乃及各處海外華僑社會,不遑舉。
即如美國紐約之有丁龍其人,豈不更大值重視乎。
其他為國人所不知而實值稱道者又何限。
孫中山從事革命,得海外僑民之助,甚深甚大。
中國古人言,禮失而求諸野。
今則民族文化傳統失之國内,而猶可求之海外之僑民社會,此亦中國社會具自治潛力能通财能宏教之一證。
而中國傳統文化之未可厚非,亦即由此見矣。
(二) 1 中國本無社會一辭,故無社會學,亦無社會史。
然中國社會綿延久,擴展大,則并世所無。
餘嘗稱之曰宗法社會,氏族社會,或四民社會,以示與西方社會之不同。
古代封建制度即從宗法社會來,察舉考試制度即從四民社會來。
在中國,政治社會本通為一體,因亦無顯明之分别。
今論中國社會,應可分四部分,一城市,二鄉鎮,三山林,四江湖。
古代都邑有城,秦漢後即為一縣,乃政治上一最低單位。
西漢全國有一千多縣,即一千多城,同時即是一商業集中區。
有持續兩千年,至今大體無變,而日趨繁盛者,如江浙之蘇州、杭州兩城,俗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考論中國社會,必先注意其城市。
其次如江蘇之揚州,廣東之廣州,商業尤旺。
揚州為國内南北交通商業集中區,廣州為對海外
國際會議亦主少數服從多數,多數無财力無武力,豈能得少數服從。
中國人則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少助。
平天下有道,而其道則實從最少數之先知先覺者倡之,次多數之後知後覺者和之,而後絕大多數之不知不覺者乃相與從之。
《大學》謂明明德于天下,此即平天下之道即從少數之先知先覺者起。
曾國藩《原才》篇謂:"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一二人心之所向,此即一二人之明德。
則天下大群社會之基本,乃在最少數一二人之心上。
此則為中國最高之社會學。
故曰:"天下一家,中國一人。
"此義大可深思。
3 中國乃一氏族社會,或稱宗法社會,其本則為家。
家與家同處一地,曰鄉黨鄰裡,曰都邑。
其上有國,有天下。
家國天下,皆指人與人之關系。
其關系或屬天,或屬地,而初無社會一名。
社會一名,乃傳譯西方語。
西方人在社會之下有個人,在社會之上有國,輕視家,又無天下觀。
中國之家,必有親長。
親其親,長其長,乃人之性情,出于自然,亦可謂乃天道。
化家為國,其道亦隻在親親長長。
人之性情同,則道同,可推至于天下,為大同。
同在此光天化日之下,同在大自然中,實無大不同可言。
西方則認為個人結合為社會,社會結合成為國,皆賴法,其相互内在間之性情關系則較為淡薄。
中國人為人,始于在家中為幼童時,曰孝曰弟。
成年為家長,仍貴不忘其本初。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推而至于家之外,則曰忠曰信。
孝弟忠信,乃中國人為人之大道,處家國天下皆然。
西方人以個人處社會,不見有孝弟忠信共遵之道,故曰自由,曰平等,曰獨立,實皆為個人言。
中國觀念,幼童處家中,皆賴父母親長之教養,何得自由,亦不平等,更無獨立可言。
若如西方,則待成年而一變,人生割裂為兩截。
晚年又成一截。
乃謂幼年如在天堂,中年如在戰場,老年如在墳墓。
此惟西方社會有此情況。
今人好分個人與大群,此亦西方觀念。
若在中國,一家融成一體,即無個人與群體之分。
鄉國天下皆然。
人之為人,有為一家之人,有為一鄉一國之人,有為天下之人,獨不得為個人。
孟子分聖之任,聖之清,聖之和。
但即伯夷之清,亦非個人主義。
孔子惡鄉願,鄉願亦非個人主義。
老子主小國寡民,各安其鄉,樂其俗,老死不相往來,亦非個人主義。
釋氏主出世,但同樣非個人主義。
中國人隻稱人生天地間,不稱人生社會中,此猶謂人生大自然中。
即太古原始人,其時尚無家,尚無社會,但亦無個人主義。
中國人稱人生一家之中,則已為一文化人。
必謂人生社會中,乃有個人主義。
嚴格言之,亦可謂中國初無與西方人相似之社會觀。
近代國人,乃将西方人對其社會一切之意見與讨論移來中國,則宜其一無是處。
尤甚者,莫如謂中國乃一封建社會。
但迄今亦無議其非者,其他則複何言。
4 中國社會有兩大義,一曰通财,一曰自治。
其見之曆代書籍記載者茲不詳。
晚清之末,鴉片戰争,五口通商,國人震于西化,乃倡實業建國。
而江蘇省之南通無錫兩縣,乃群譽為全國之模範。
南通主持于張謇季直一人,季直狀元及第,退而在野,提倡實業。
自南通推及于近圍之淮河流域,自煮鹽植棉紡織碾砻創為種種工廠外,又興辦學校,設置圖書館戲院,以及育幼院養老院等,一縣之文教設施,幾乎全出張氏一人之手。
地方長官承意惟謹,而江蘇一省之督撫藩臬,亦不加幹涉。
同時無錫則并無如張季直其人。
其西北鄉多營小鐵工業,在滬設廠為生。
一日,有三四人同遊西湖,晚宴于湖濱之樓外樓。
席散下樓,夜已深,群丐圍乞賞。
諸人一時感動,謂無錫亦有此俗,倘能多設廠招群丐為勞工,豈非大佳事。
乃歸而各設工廠,或在滬,或在錫。
營業有得,亦各辦私立學校,或在城,或在鄉。
一時興業辦學之風,乃更駕南通而上之。
餘家無錫東南鄉之蕩口鎮,鎮上有華氏義莊,其莊主亦興辦一小學,餘兄弟皆肄業于此。
義莊始于北宋之範仲淹,一千年來,其風遍全國。
此亦尚通财之一例。
而通财不僅為濟貧,又兼之以宏教。
曰養曰教,皆社會自為主持。
而其他一切自治,亦皆由此一意義推擴而來。
無錫實業家之興學建校,又不限于小學中學。
唐蔚芝以清末郵傳部大臣出長上海之交通大學,老而退休,無錫唐氏某家聘其來創辦一國學專修館,其規模乃似大學研究所。
又特為建宅第。
蔚芝昆山人,移家來,人遂誤傳蔚芝亦無錫人。
抗日戰争後,無錫榮氏又創立江南大學于太湖之濱,規模恢宏。
共産政權起,始停辦。
專就南通無錫兩縣論,其興業辦學之盛,皆在袁世凱及北洋軍閥時代。
果使政治安定于上,則其他縣邑,不乏慕效而繼起。
曆數十年,中國當可早臻于現代化。
近代中國,實非社會亂于下,乃政治亂于上。
乃政治使社會不長進,非社會使政治不安定。
中國傳統文化亦自有其安定向榮之一途,民初新文化運動乃主盡變其舊,而全國乃無甯靜之望矣。
餘至香港,曾遊新加坡與馬來亞,乃見海外僑民社會之一斑。
其地皆有會館,國内以貧窮單身來者,皆得一暫時安身處,并為介紹職業。
此亦社會通财之一端。
經商赢利,亦競辦學校。
新加坡初辦私立大學,群情歆動。
教授自外埠來,街上車夫拒不收車費,理發店拒不收理發費,店鋪購物則廉價,社會重視教育之風有如此。
但司教者則必尚西化,于國人加鄙恥。
此誠為近代中國社會一悲劇。
新加坡馬來亞,皆在海外,非能受國家之庇護,而曆明清兩代五六百年之久,仍能保持一中國社會之風貌,此非中國社會有自治潛力一明證乎。
又如辜鴻銘,誕生于槟榔嶼。
幼受西教,長而博通西歐文獻。
乃宏揚儒統,闡申國學,獲西方學術界之信重。
歸國授教北京大學,則為當時新文化運動所湮沒。
陳嘉庚兄弟,随父經商新加坡,其父業敗,其兄弟乃再起。
又回國興學,自集美小學中學以至廈門大學,為同時全國各地私家興學之冠。
陳嘉庚晚亦傾向共産主義。
國内社會未能作國外之領導,則國外社會之影響國内者,宜其微矣。
然如此類人,亦殊值重視。
其他如泰國,如越南,如美國舊金山,乃及各處海外華僑社會,不遑舉。
即如美國紐約之有丁龍其人,豈不更大值重視乎。
其他為國人所不知而實值稱道者又何限。
孫中山從事革命,得海外僑民之助,甚深甚大。
中國古人言,禮失而求諸野。
今則民族文化傳統失之國内,而猶可求之海外之僑民社會,此亦中國社會具自治潛力能通财能宏教之一證。
而中國傳統文化之未可厚非,亦即由此見矣。
(二) 1 中國本無社會一辭,故無社會學,亦無社會史。
然中國社會綿延久,擴展大,則并世所無。
餘嘗稱之曰宗法社會,氏族社會,或四民社會,以示與西方社會之不同。
古代封建制度即從宗法社會來,察舉考試制度即從四民社會來。
在中國,政治社會本通為一體,因亦無顯明之分别。
今論中國社會,應可分四部分,一城市,二鄉鎮,三山林,四江湖。
古代都邑有城,秦漢後即為一縣,乃政治上一最低單位。
西漢全國有一千多縣,即一千多城,同時即是一商業集中區。
有持續兩千年,至今大體無變,而日趨繁盛者,如江浙之蘇州、杭州兩城,俗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考論中國社會,必先注意其城市。
其次如江蘇之揚州,廣東之廣州,商業尤旺。
揚州為國内南北交通商業集中區,廣州為對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