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教育學

關燈
公孫醜萬章三數人而已。

    故中國之教育,非人生中一事一業,乃教者學者在其全人生中交融為一之一種生命表現,始得謂之是教育。

    故在中國有師道,而無教育家之稱。

    此亦中西雙方文化傳統一大相異處。

     西方大學本創始于教會,西方政教分,亦政學分,故大學亦可外于政府而獨立。

    美國大學校長,其職任在籌募經費。

    校内所重,則仍在教授。

    吾國近代學校皆重國立,大學亦然。

    而宗教在國内終不盛行。

    學校統治于政府,校長由教育部派任,不啻以政治淩駕于學術之上,此亦是一種政教合,政學合。

    但不僅于西方相背,乃亦與中國舊傳統中之所謂政教合,政學合者有大相違背處。

    中國文化舊傳統,道統猶在政統之上,即為君亦必尊師。

    如西漢太學,無校長。

    博士為師,皆有其客觀規定之資格,非可由政府随意任命。

    課程有争議,皆由博士主之,朝廷卿相可得預會參加意見,如是而已。

    今則在大學中,為師者其任命其罷休,皆有法律規定,皆聽命于校長。

    而校長之任命罷休,則聽命于部長。

    部長又有所聽命。

    而為師者之地位,則顯居其下。

    如此則又何複言中國文化傳統尊師重道之教育精神之所在乎。

    今倘斟酌中西,配合時代,則在學校制度上,亦當有一番改進。

    則非抱有中國傳統教育之一番認識與情意者,亦無以勝其任。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則亦惟怆然而涕下矣。

     繼此又當别論者,中國乃一氏族社會,農工百業皆世襲。

    生于此家,父業此,祖亦業此,己之一生亦業此,其子其孫亦同業此,則情在此,意在此,己之生命即在此。

    故在中國工業中,莫不有生命性之甚深貫注而流露。

    故其工業皆富藝術性,亦富道德性。

    由工而轉商,其事晚起。

    至戰國而商業始盛。

    下及漢代,如鹽如鐵,全國所需,大利所在,政府特定鹽鐵政策,使商業不趨于資本主義,而商人則居四民之下。

    則全社會百業皆融入一人生大道中,而全社會全人生皆納入于傳統教育化,政治亦不得自外。

    惟道統乃高出于其上。

    故可謂中國傳統文化乃一人生之藝術化,道義化,而最富教育性。

    故曰:"天地君親師",而中國教育精神,亦于此而更顯。

    又豈西方教育之所得同類相拟乎。

     (二) 天地生人,大同而小異。

    異者在其身,同者在其心。

    異者在其欲,同者在其性。

    色聲嗅味食衣住行在身,為欲。

    孝悌忠信仁義禮智在心,為性。

    欲偏對物,性偏對人。

    大群人生,如一溪之水,順流而下,其事易。

    逆流而上,其事難。

    縱欲如下流,養性似上流。

    縱欲則于人異。

    如饑欲食,但僅飽己腹。

    寒欲衣,亦僅暖己身。

    不能通之人人。

    養性則于人同,孝悌則家與家可同,忠信則鄉與鄉,國與國可同,通天下亦可同。

    性不從己一人有,亦不在己一人成,必求通于人而見。

    故縱欲則為小人,以其分别專在一身上,其範圍小。

    養性則為大人,以其必在與人和合相處中,可擴至國,擴至天下,擴至後世千萬年,其規模大。

    故中國人以下流為小人,上流為君子大人,乃有人之流品觀。

     情則在性與欲之間,故稱性情,亦稱情Q欲Y,又稱天性人情物欲。

    欲必向于物。

    能推己及人,己有饑,知人亦有饑,己有寒,知人亦有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即是對人有同情。

    消極為恕,積極為忠,視人之饑溺,如己之饑溺,于是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能使一己之欲向上流,乃見人情,乃見天道。

    天道即本于人之天性。

    自天性向下流,則有人情,又有物欲。

    故物欲亦在天性中,但非天性即盡在物欲中。

    性則公,欲則私,有上下流之别。

     心統性情。

    故曰心性,又曰心情,但不能曰心欲,隻曰欲心。

    嚴格言之,欲不得謂之心。

    故中國人又另造一慾字。

    目欲視,耳欲聽,聲色之欲則在耳目,在身,而不在心。

    在心者,則僅有視聽之理,有所當視,有所不當視,此在理在性,亦在心。

    聲與色則屬物,視聽屬身,又限于己身,故屬欲,無情,亦可謂對物有情,而對人無情,故亦不得謂之心。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目之視色,青黃紅白黑皆能視,謂盡求視,求青求黃求紅求白求黑,盡向外求,則内不見情見性,失其理,則如目之盲矣。

    馳騁田獵盡求樂,所樂亦在外,則此心狂妄放肆,盡在物上,亦不見情見性,見理見道,如目盲耳聾矣。

    故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 其實物欲亦最易得,最易足。

    如飽食暖衣,事并不難。

    天下總少餓死人、凍死人。

    而人之求于衣食者,不隻在飽暖上。

    求飽暖,亦可謂之情與性。

    所求超于飽暖,斯始謂之欲。

    人心何以易有欲,此須另講究。

    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

    以其求食之易,五味已盡嘗之,乃求一嘗馬肝。

    故曰:"飽暖思淫欲。

    "欲之過,稱為淫。

    欲求嘗馬肝,即淫欲也。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之味長。

    布衣菜根即夠溫飽矣,而又暖又香更複何求。

    惟讀書之味,則長于衣食之香暖,故中國教人大道,更在教人讀書為學上。

     讀書為學,主要在教人把此心放在性情上去。

    若仍把此心放在衣食聲色上,則味短且淺矣。

    《中庸》言:"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

    "其實此味最佳乃在人情上,不在物欲上,故中國人稱情味。

    中國人言飲食,飲更在食上。

    喜飲酒,但又多在禮中飲,一酬一酢,皆見人情味。

    孔子飲酒無量,不及亂,亂即失禮也。

    陶淵明之飲酒,乃在能忘去身外一切欲。

    身無欲,斯人生益多其情味矣。

    故醉猶美于夢,夢中尚有欲,醉中則無欲。

    人若能醉而不亂,則醉亦何害。

    中國人飲酒外,又有飲茶。

    飲茶亦有兩樂,一則閑居獨飲,亦可忘去一切。

    一則對客同飲,亦備感情味。

    隻求此心放在一事上,忘去其他一切事,茶亦可,酒亦可,獨飲亦可,對飲聚飲無不可。

    雅俗共賞,此乃中國人一種大衆化之人文修養。

     一心隻放在一事上,則此一事亦即如無事。

    如中國人之飲茶飲酒是矣。

    如一心隻放在好色上,一心隻放在好貨上,則又必牽連及其他事上去,此就最大要不得。

    中國人又好博弈。

    如圍棋隻求自己活,但須保有兩眼始是活。

    活的地面大即勝。

    千變萬化,隻此一道,即中國人所稱自得自足之道。

    孔子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孔子所戒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人貴能用其心。

    用在圍棋上,與人無他争,隻争自得自足,較近道,故曰猶勝于無所用心也。

    但今人又每好舉行圍棋名人賽等,則亦如其他運動會比賽,争取冠軍,求名求利,其所用心,則亦不如其已矣。

    至如用心于好色好貨上,則更在其下,無足論。

     象棋較圍棋為簡單,而轉見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