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教育學

關燈


    共分将相士車馬炮兵七種,每一種必有其應守之職,應行之道。

    将為主,位最尊,若最無能。

    相與士位次之,于将為最親,亦較無能,其所行之道亦各有限。

    此三者隻守于内,不得攻于外。

    車馬炮位又次,始向外,能進能退,而其道各不同。

    兵之位最下,最居前,亦最居多數,乃有進無退。

    中國社會組織,各色才能,象棋中七品可作其代表。

    故象棋亦不啻教人以立身處世之道。

    可見中國雖一小藝,亦寓教育意義。

    惟象棋則必置對方于死地,而圍棋則惟求自活,其品格乃較高。

     近世有麻将牌,則流為賭博,宜不足道。

    然四人一桌,隻求自己十三張牌和,即算勝,略與圍棋相似。

    以人生原理論,每一人隻求内部生活和,已立于不敗之地。

    此乃中國文化傳統最高教訓,而賭博之道亦無違此準則,此誠大值體會也。

     中國教育主要在教人如何好好做一人。

    而尤要在教其心,從性情方面做起。

    男女老幼同此心,同此性情,同樣要做一人,亦有其同樣要到達之境地。

    故中國教育最要者,乃為社會教育。

    小而家庭教育,大而國家教育,亦同屬社會教育之一部分。

    而學校教育則稍異。

    家庭國家社會教育,主要在性情上。

    學校教育則在教其性情外,又需教其各人之才智。

    中國人所謂小學,主要在家庭社會。

    大學則在國家,在學校。

    私塾乃小學階段,書院則為大學階段。

    此又與近代教育源自西方者大異。

     亦可謂小學乃屬一種自然教育,天地君親皆師也。

    大學則是人文教育,必當别有師。

    即君親亦當受教,亦當有師。

    深一層言之,可謂天地之教亦在師。

    中國人言尊師重道。

    天地亦有道,但無師,則其道無以明,亦何由尊。

    《中庸》言:"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即是道,亦即是人之性情。

    師教立,人之性情達于中和,而天地始得其位,萬物始有其育。

    使人之性情失其中和,則不僅萬物失其育,即天地亦失其位矣。

    此非天地萬物位育之道亦待師教乎?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亦此意。

    然而天地萬物之與人群,之與人群中之聖賢之足為人師者,則相互和通會合,仍屬一體。

    故聖賢大師之為教,亦本于天地萬物人群以為教。

    中國人所謂通天人合内外,亦可謂即是自然與人文之會合。

    此則中國文化最高深意之所在。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

    "堯舜為先聖,為自然之聖,本于天命之性以為聖。

    湯武為後聖,為人文之聖,就于先聖之所表現而反之己之心性而自得,乃有以繼之。

    堯舜性之,乃有所立。

    湯武反之,乃有所達。

    人文日進,乃立而進于達,則反之亦同于性之。

    而湯武之所達,實即堯舜之所達。

    自然與人文一貫相承有如此。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率性即堯舜之性之,修道則湯武之反之。

    孔子之為至聖先師,而曰:"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又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是孔子三十而能立,七十而達之至矣。

    孔子又曰:"學不厭,教不倦。

    "孔子之學,即孔子之反之。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故孔子乃為人文之師之尤至者。

    其門人稱之曰:"孔子賢于堯舜遠矣。

    "是中國古人重視人文師,尤過于自然師。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但不曰皆可以為孔子,是人文之更進于自然。

    亦可謂聖人更過于天地。

    蓋天地亦僅為自然師,不得為人文師。

    為人文師者,必待于人中之聖。

     《中庸》又言:"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天地生人亦猶水之下流,人而希聖,聖而希天,則猶溯流而上,以求達其源。

    故性則人人具有,而教則非聖莫屬。

    中國人重學,更過于重教,禮有來學無往教是也。

    孔子無常師,又曰:"三人行必有吾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則人盡吾師矣。

    孔子下學而上達,其所下學皆學于衆,無常師。

    其所上達,乃人不知而不愠。

    故可謂孔子乃受當時之社會教育。

    其實孔子以下,亦無不然。

    惟周公與武王,其父文王,則兄弟皆以其父大聖為師,可謂乃即家庭教育,而亦已是大學教育。

    周公不為王,孔子慕周公,乃求不居王位而亦以修道明教,故孔子遂為至聖先師。

     孔子之教其子伯魚則曰:"學詩乎。

    學禮乎。

    "學詩學禮,即為人之學。

    詩與禮定于周公,乃王者之教,但亦即當時之社會教育,即小學,即大學矣。

    孔子以小學之道教其子,能自立志,自向上達,則大學之道亦即在是矣。

    舍小學,又烏得有所謂大學。

    師之為教則如鐘,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

    叩有大小,鳴斯随之。

    不叩而鳴,此為不得已。

    孟子語曹交曰:"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能求之詩,求之禮,又能反而求之己之心、己之性情,自能尋向上去,自能好好為一人。

    而大學之道則又不盡于此,故孟子曰:"乃吾所願,則學孔子。

    "如此乃始為大人之學。

     後世學孔子,尤必學顔子。

    濂溪通書所謂學顔子之學是矣。

    孟子常在教,顔子則始終于學。

    中國人從來皆稱學者,能學斯為至上矣,而不以師自居。

    惟唐代之韓愈作《師說》,乃以師道自居。

    在愈之當時,亦有其不得已。

    但曰:"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則其旨深遠矣。

    今之俗則大變,自小學至大學,年未三十即已畢業。

    是孔子而立之年,而今人則學業已畢矣。

    自此乃為人師,直至六七十,又必依法退休。

    實則亦可謂僅有教業,而無學業。

    其人不當稱學者,當稱教者。

    能于教者中得一學者,則成為一不尋常之事。

    教又限其年歲,不許其教不倦。

    蓋今世之教,則亦僅為謀生之一職業耳。

    不知中國古人惟有學業,無教業,終其身惟有一大事業斯曰學,而謀生有所不顧。

    故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近代學校又如一百貨商店,分院分系分科,教師數百人,各以所能為教,一俟來學者之選課。

    故每一學者可得師數十人,而每一師則僅教來學者所需之一部分。

    蓋近代之學重在求知,知必向外求。

    如治生物學,或求之蠅,或求之蟻。

    為師者則或知蠅,或知蟻,以待學者之求。

    此非一百貨商店而何?中國之學則重在學做一人,為師者即其所學之典型與榜樣,學者即學其師之為人為學,而知識則僅為學之一部分而已。

    孔子曰:"我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是孔子之所以與人,即孔子生平為人為學之全,而豈一項專門知識之謂乎。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