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教育學
關燈
小
中
大
無憂",道家之弊在輕學,乃不尊師。
于是又尊印度東來之佛教。
竺道生主一闡提亦得成佛,乃同于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之義,則仍不失中國重其學乃重其為人之舊傳統。
下迄唐代禅宗,不識字,不誦經典,亦得成佛。
五祖教六祖,僅舉心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
是較西漢太學之僅治一經,其為易簡更甚矣。
唐代太學有《五經正義》,于注外更加疏,于是使學者偏重在文字書本上,而轉輕師教。
乃轉使經義不受重視,而至于以詩取士。
陳子昂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建安以來,曹氏父子倡為新文體,除陶淵明等極少幾人外,文中可不見有作者其人,亦無道可傳。
陳子昂所深悲,非謂不見有詩,不見有辭賦之文,則其人則非矣。
子昂之怆然涕下者在此。
李白、杜甫繼起,乃有唐代之詩。
韓柳繼之,乃有唐代之文。
乃求于詩文中再見有其人。
韓愈言:"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
"愈又言:"并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
"又以孟子自比,又著師說,以師道自任。
其時惟釋道始有師,而儒者已無師,即柳宗元亦不敢當。
愈之言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所傳之道,即為人之道。
愈在當時以辟佛自任,即當時為人之道也。
其為古文乃其業,授業即以傳道,而豈徒為一文人而已乎。
解惑者,乃解當時信崇釋道之惑,精熟《文選》徒工辭賦之惑。
則韓愈之為後世師者,實亦韓愈其人,非僅其文矣。
唐代又有書院,家藏有書而可供外人閱覽,非學校,亦無師。
及至北宋,始于書院講學。
睢陽書院為之首,而胡瑗之蘇湖講學則尤為後世稱重。
胡瑗分書院為經義齋、治事齋。
漢代五經已增為九,豈胡瑗一人所盡通。
一國之事如曆法水利,皆須專家,項目繁多,又豈胡瑗一人所盡知。
而胡瑗獨一人為師,明體達用,綜其大綱,令來學者分類群習,而胡瑗為之折衷指導,仍不失孔門四科設教之精神,亦即西漢儒林之所謂通經緻用。
韓愈有言:"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師弟子實如同學。
《小戴禮記》言:"敬業樂群",師弟子共成一群,共治一業,以敬以樂,情意教育之實際生活乃如此。
胡瑗掌教太學,出題曰:"顔子所好何學論。
"時程伊川亦在太學受教,胡瑗欣賞其文,拔擢為助教,今此文猶傳。
顔子所好何學,正學孔子之所教,即教顔子以為人。
周濂溪教二程尋孔顔樂處,正樂此學,亦樂此道,即樂孔顔之為人。
倘有群共學則更樂矣。
顔淵死,孔子哭之恸,曰:"天喪予,天喪予。
"共此學,即共此業,亦即共此情,共此為人,即如共此生命。
故顔淵死,而孔子哭之謂天喪予也。
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複鼓琴。
中國藝術亦一種人生藝術,即情意藝術,故與中國之傳統教育精神亦相通。
惟教育終亦與藝術有不同,故顔淵子路死,孔子皆曰天喪予,而孔子之教不厭則如故。
惟孔子為至聖先師,為中國教育史上最高之師。
而顔子為亞聖,為中國教育史上最高一弟子一學生。
顔淵年過四十即夭,生平僅為一學生。
周濂溪言學顔子之所學,此則猶之教孔子之所教矣。
教與學平等,共一業。
師與弟子亦平等,共一生命。
而上下二千五百年來,有一學生弟子之最高榜樣,為人敬愛不己,如顔淵,則惟中國有之。
舉世其他民族,上下古今,亦曾有學生榜樣如顔淵其人之受百世愛敬乎? 周張二程理學家起,亦可謂中國傳統教育大道乃再興。
但濂溪、橫渠猶偏用心在著作上。
惟二程下逮朱子,乃更偏重在教育上。
二程之教,詳載于其弟子之語錄。
而朱子尤然。
其上百弟子所記之語類,多至一百三十卷。
著作等身,而主要精力所在,乃在其四書與諸經之注釋。
但朱子生平,特未有自創一說、自傳一道之著作。
乃為中國後代一大儒,又最為一大教育家。
其風直迄元明清三代而不衰。
周張程朱之為教,無學校,無課程,無年限,無群衆集合之講會。
僅師弟子三數人偶聚相談。
惟朱子同時陸象山聚會講學,其風略異。
元代蒙古入主,中國士人多在野為師不為臣。
書院講學之風乃特盛。
明代承之,王陽明尤為一代大師。
其最流傳者,為《傳習錄》一書,則仍是程朱為教之舊傳統。
王學末流,尤喜集會講學,乃成為一種社會教育,迹近釋道,近似宗教傳播。
此可謂乃近象山,為理學家教育一别支。
東林書院講學,則為朋友相聚,乃學會,非以前之書院,亦非學校。
可謂又一變。
下逮清世,書院講學之風依然傳遞不絕。
然仍皆是一師掌教,群弟子受學,不立課程,不定年限,仍此一舊傳統。
道鹹之際,有曾國藩,家書家訓,乃以書信親教其弟與子,此乃一種家庭教育。
曾國藩不以理學名,自居為一古文家。
然其為聖哲畫像記,又有繼姚鼐古文辭類纂為經史百家雜鈔,則其所治文學之範圍,已顯見為擴大會通,可謂亦中國一大教育家。
其在軍中,幕府兵僚,皆其教育範圍,乃與王陽明主贛政時特相似。
下及清末,朱次琦在粵,俞樾在浙,皆以書院講學,仍屬舊傳統。
其及門者,粵有康有為,浙有章炳麟,則以其變法與革命一事一業為教,又特多著作,故此兩人可謂乃當時一思想家,但不得謂乃一教育家,已非中國傳統之所謂師,蓋其時風氣已變矣。
新學校興起,則皆承西化來。
皆重知識傳授,大學更然。
一校之師,不下數百人。
師不親,亦不尊,則在校學生自亦不見尊。
所尊僅在知識,不在人。
人不尊,則轉而尊器物。
最近如電腦,如機器人,如核子武器,其見尊則遠在人之上。
人之為學,則惟學于器物,而技能乃更尊于知識。
此今日之教育風氣則然。
西方教育學一名,本屬後起。
如希臘時代之柏拉圖亞裡斯多德,雖亦廣招門徒,然其學盡見于其著作,而其著作内則不見有人。
此乃西方之哲學家,非教育家。
耶稣自稱為上帝獨生子,以上帝之言為教,非自立言以教。
故信其教者,惟當信上帝。
除其上十字架外,耶稣其人,即不見其有教。
後世教皇教宗,亦惟以耶稣之所言上帝者為教。
苟非有教會組織,與梵蒂岡建築,則其人之尊嚴,足以主一世之教者又何在?故中國教育,乃在西方信仰與著作兩者之外,而即以為師者之親身為教,此乃謂之師教。
則為師亦難矣。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鼓勵人皆可以為堯舜,乃戒人以好為人師。
故中國後世乃教人以尊師,不教人以為師自尊,其旨義深遠矣。
故孔子教不倦,及門者多達七十餘人。
孟子弟子後世知名者僅
于是又尊印度東來之佛教。
竺道生主一闡提亦得成佛,乃同于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之義,則仍不失中國重其學乃重其為人之舊傳統。
下迄唐代禅宗,不識字,不誦經典,亦得成佛。
五祖教六祖,僅舉心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
是較西漢太學之僅治一經,其為易簡更甚矣。
唐代太學有《五經正義》,于注外更加疏,于是使學者偏重在文字書本上,而轉輕師教。
乃轉使經義不受重視,而至于以詩取士。
陳子昂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建安以來,曹氏父子倡為新文體,除陶淵明等極少幾人外,文中可不見有作者其人,亦無道可傳。
陳子昂所深悲,非謂不見有詩,不見有辭賦之文,則其人則非矣。
子昂之怆然涕下者在此。
李白、杜甫繼起,乃有唐代之詩。
韓柳繼之,乃有唐代之文。
乃求于詩文中再見有其人。
韓愈言:"好古之文好古之道也。
"愈又言:"并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
"又以孟子自比,又著師說,以師道自任。
其時惟釋道始有師,而儒者已無師,即柳宗元亦不敢當。
愈之言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所傳之道,即為人之道。
愈在當時以辟佛自任,即當時為人之道也。
其為古文乃其業,授業即以傳道,而豈徒為一文人而已乎。
解惑者,乃解當時信崇釋道之惑,精熟《文選》徒工辭賦之惑。
則韓愈之為後世師者,實亦韓愈其人,非僅其文矣。
唐代又有書院,家藏有書而可供外人閱覽,非學校,亦無師。
及至北宋,始于書院講學。
睢陽書院為之首,而胡瑗之蘇湖講學則尤為後世稱重。
胡瑗分書院為經義齋、治事齋。
漢代五經已增為九,豈胡瑗一人所盡通。
一國之事如曆法水利,皆須專家,項目繁多,又豈胡瑗一人所盡知。
而胡瑗獨一人為師,明體達用,綜其大綱,令來學者分類群習,而胡瑗為之折衷指導,仍不失孔門四科設教之精神,亦即西漢儒林之所謂通經緻用。
韓愈有言:"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師弟子實如同學。
《小戴禮記》言:"敬業樂群",師弟子共成一群,共治一業,以敬以樂,情意教育之實際生活乃如此。
胡瑗掌教太學,出題曰:"顔子所好何學論。
"時程伊川亦在太學受教,胡瑗欣賞其文,拔擢為助教,今此文猶傳。
顔子所好何學,正學孔子之所教,即教顔子以為人。
周濂溪教二程尋孔顔樂處,正樂此學,亦樂此道,即樂孔顔之為人。
倘有群共學則更樂矣。
顔淵死,孔子哭之恸,曰:"天喪予,天喪予。
"共此學,即共此業,亦即共此情,共此為人,即如共此生命。
故顔淵死,而孔子哭之謂天喪予也。
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複鼓琴。
中國藝術亦一種人生藝術,即情意藝術,故與中國之傳統教育精神亦相通。
惟教育終亦與藝術有不同,故顔淵子路死,孔子皆曰天喪予,而孔子之教不厭則如故。
惟孔子為至聖先師,為中國教育史上最高之師。
而顔子為亞聖,為中國教育史上最高一弟子一學生。
顔淵年過四十即夭,生平僅為一學生。
周濂溪言學顔子之所學,此則猶之教孔子之所教矣。
教與學平等,共一業。
師與弟子亦平等,共一生命。
而上下二千五百年來,有一學生弟子之最高榜樣,為人敬愛不己,如顔淵,則惟中國有之。
舉世其他民族,上下古今,亦曾有學生榜樣如顔淵其人之受百世愛敬乎? 周張二程理學家起,亦可謂中國傳統教育大道乃再興。
但濂溪、橫渠猶偏用心在著作上。
惟二程下逮朱子,乃更偏重在教育上。
二程之教,詳載于其弟子之語錄。
而朱子尤然。
其上百弟子所記之語類,多至一百三十卷。
著作等身,而主要精力所在,乃在其四書與諸經之注釋。
但朱子生平,特未有自創一說、自傳一道之著作。
乃為中國後代一大儒,又最為一大教育家。
其風直迄元明清三代而不衰。
周張程朱之為教,無學校,無課程,無年限,無群衆集合之講會。
僅師弟子三數人偶聚相談。
惟朱子同時陸象山聚會講學,其風略異。
元代蒙古入主,中國士人多在野為師不為臣。
書院講學之風乃特盛。
明代承之,王陽明尤為一代大師。
其最流傳者,為《傳習錄》一書,則仍是程朱為教之舊傳統。
王學末流,尤喜集會講學,乃成為一種社會教育,迹近釋道,近似宗教傳播。
此可謂乃近象山,為理學家教育一别支。
東林書院講學,則為朋友相聚,乃學會,非以前之書院,亦非學校。
可謂又一變。
下逮清世,書院講學之風依然傳遞不絕。
然仍皆是一師掌教,群弟子受學,不立課程,不定年限,仍此一舊傳統。
道鹹之際,有曾國藩,家書家訓,乃以書信親教其弟與子,此乃一種家庭教育。
曾國藩不以理學名,自居為一古文家。
然其為聖哲畫像記,又有繼姚鼐古文辭類纂為經史百家雜鈔,則其所治文學之範圍,已顯見為擴大會通,可謂亦中國一大教育家。
其在軍中,幕府兵僚,皆其教育範圍,乃與王陽明主贛政時特相似。
下及清末,朱次琦在粵,俞樾在浙,皆以書院講學,仍屬舊傳統。
其及門者,粵有康有為,浙有章炳麟,則以其變法與革命一事一業為教,又特多著作,故此兩人可謂乃當時一思想家,但不得謂乃一教育家,已非中國傳統之所謂師,蓋其時風氣已變矣。
新學校興起,則皆承西化來。
皆重知識傳授,大學更然。
一校之師,不下數百人。
師不親,亦不尊,則在校學生自亦不見尊。
所尊僅在知識,不在人。
人不尊,則轉而尊器物。
最近如電腦,如機器人,如核子武器,其見尊則遠在人之上。
人之為學,則惟學于器物,而技能乃更尊于知識。
此今日之教育風氣則然。
西方教育學一名,本屬後起。
如希臘時代之柏拉圖亞裡斯多德,雖亦廣招門徒,然其學盡見于其著作,而其著作内則不見有人。
此乃西方之哲學家,非教育家。
耶稣自稱為上帝獨生子,以上帝之言為教,非自立言以教。
故信其教者,惟當信上帝。
除其上十字架外,耶稣其人,即不見其有教。
後世教皇教宗,亦惟以耶稣之所言上帝者為教。
苟非有教會組織,與梵蒂岡建築,則其人之尊嚴,足以主一世之教者又何在?故中國教育,乃在西方信仰與著作兩者之外,而即以為師者之親身為教,此乃謂之師教。
則為師亦難矣。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孟子鼓勵人皆可以為堯舜,乃戒人以好為人師。
故中國後世乃教人以尊師,不教人以為師自尊,其旨義深遠矣。
故孔子教不倦,及門者多達七十餘人。
孟子弟子後世知名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