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考古學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近代國人率以好古守舊自譴,認為乃吾民族一大病痛。
然知古始能好,保舊始能守,不知不保,又何好何守。
乃自來中國學問中,獨無考古學一門。
《論語》人人必讀,孔林則可到可不到。
西化東漸,始知西方有考古學,有考古專家。
一時驚動欣羨,于是近代中國乃有考古學之崛起。
中國人觀念,古今一體。
苟無古,何有今。
今已來,而古未去,仍在今中。
好古實即一為好今。
新舊亦然。
如人之暮年,幼齡之生仍未去,幼齡仍在暮年中。
人之老,懷念其幼生而好之,此亦人生之好古守舊,又何責備之有。
愛其暮年遂亦愛其幼齡,愛其幼齡亦将愛其暮年。
果謂幼齡已失,暮年已到,此語膚淺,未切實情。
中國人重生命,重時間,古今新舊一體視之,不嚴加分别。
西方人則重空間,重外物,生命無常,轉不如外物之可久。
如古埃及之金字塔,迄今曆三千年無變。
而埃及人之生命,則可謂已經百變而非舊。
故在埃及,實非埃及人之可貴,乃此金字塔之可貴。
其他各地亦然。
故西方人重物不重人,考古之學亦僅考其物,非考其人。
人則求新求變,無古之足貴。
即如埃及之木乃伊,亦謂人死,其靈魂他年當重歸此身複活,故設法保留此身,使能不腐。
則無怪西方人重其身,乃更過于其人之生命矣。
中國人則不然。
堯讓天下于舜而死,舜未嘗為堯築大墓傳萬世,蓋堯之生命猶有不死者在,即其生前之讓德是矣。
舜心不能忘堯,亦讓天下于禹,斯亦舜之好古守舊。
禹得舜禅,亦不欲傳位其子,而讓之益。
然天下民衆則記念禹之治水大德不能忘。
乃擁戴其子啟居天子位。
依中國人觀念,其父死其生命則仍傳之子,愛戴其子,即猶愛戴其父,然則堯之死,天下民衆何以不愛戴堯之子,而愛戴舜。
蓋其時洪水未平,堯之用舜,即用以治水,舜又能用禹以治水,則愛舜即猶愛堯,亦即以愛天下民衆之生命。
堯舜之為大聖,有此讓德,亦惟其愛天下民衆之生命,乃遠勝于其子之獲為天子,乃以成其讓。
故明其心,斯可明其人與事之内情矣。
埃及金字塔耗費多少人力,經曆多少歲月。
塔之成,而埃及則随之以衰亡。
堯舜禹三代,耗費人力亦甚钜,經曆歲月則有限。
而中國人從此遂得安其居,樂其生,逾四千年以迄于今。
堯舜禹功德之大,而其墳墓則不傳。
然則中國人所好之古,所守之舊,則在其人之大德。
自《尚書》迄于司馬遷之《史記》,以及先秦諸子百家之言及其事者,亦可謂既詳且備,此即中國之考古學。
惟所考,重人不重物,則與西方有不同,如是而已。
堯舜禹三人所重,隻一事,曰治水。
治水非禹一人之事,非堯舜,禹又焉得成其事。
而其事則永傳千古。
後世不斷有治水,試讀清儒胡渭所著《禹貢錐指》一書,可知其略矣。
乃晚清之季,康有為始創托古改制之論,謂堯舜禹古代之事,皆孔子儒家托古僞造,以便于求改當時之政制。
于是顧颉剛繼之有《古史辨》,謂禹乃一大蟲,其事盡屬神話。
一時轟傳,是為中國新起之考古學。
然而治水一事,則後世有之,不得謂古人無有。
今人力主求變求新,惟治水乃古人已有之事,後世皆有水患,不得謂堯舜禹之時獨不能有水患。
治水有方,亦不得謂當盡變其舊以求新。
試觀四川成都灌縣之二王廟,兩千年來之治水一事,眼前昭彰。
豈李冰父子之治水,乃變乃新,無古可考?則中國古人實另有一套考古學,亦即此可見矣。
中國近代考古學之盛起,則莫過于安陽殷契龜甲文之發掘。
一時群認非治龜甲,即無以治古史。
然經王國維考訂,則湯以前商代曆世君主其名字已具詳于司馬遷之《史記》。
以殷契發掘所得校之,遷史缺一兩代。
然則殷墟新發掘,可以補遷書之缺,但亦可以證遷書之有據而可信。
今欲考殷商一代治亂興亡之大業,則惟有見于遷書,而無以考于龜甲。
故中國古人讀史即以考古,而中國史學之可貴,亦由此而益見矣。
王國維又為《殷周制度論》一篇,備論王位傳弟傳子之先後演變。
然其論乃根據《史記》,非根據龜甲。
又國維告其來學,欲治龜甲,當先通《說文》。
文字然,曆史事迹更然。
亦可謂非通戰國,即無以通春秋。
非通春秋,即無以通西周。
非通西周,亦無以通商代。
古今一體,非通其人之成年以後,又何以考論其幼童期之所為。
亦如不知後代之埃及,又何憑以論其金字塔與木乃伊之意義與價值。
抑且許氏《說文解字》一書,其所收字體本屬大篆小篆,後又變而為隸書楷書。
龜甲文則為古舊字體,已遭廢棄,不再使用。
正足見中國民族亦一求變求新,日趨進步之民族。
否則中國當永留有巢氏燧人氏之時代,何得有此下之庖犧氏神農氏,以及黃帝堯舜之出現。
近人則益求變,益求新,欲改造為簡體字,又欲廢止漢字創為羅馬字拼音。
幸而國人相戒而不為,否則又誰來倡導保存漢字之理論。
又有進者,中央研究院為近代中國一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有關中國舊學方面者,則為中國曆史語言研究所。
其
然知古始能好,保舊始能守,不知不保,又何好何守。
乃自來中國學問中,獨無考古學一門。
《論語》人人必讀,孔林則可到可不到。
西化東漸,始知西方有考古學,有考古專家。
一時驚動欣羨,于是近代中國乃有考古學之崛起。
中國人觀念,古今一體。
苟無古,何有今。
今已來,而古未去,仍在今中。
好古實即一為好今。
新舊亦然。
如人之暮年,幼齡之生仍未去,幼齡仍在暮年中。
人之老,懷念其幼生而好之,此亦人生之好古守舊,又何責備之有。
愛其暮年遂亦愛其幼齡,愛其幼齡亦将愛其暮年。
果謂幼齡已失,暮年已到,此語膚淺,未切實情。
中國人重生命,重時間,古今新舊一體視之,不嚴加分别。
西方人則重空間,重外物,生命無常,轉不如外物之可久。
如古埃及之金字塔,迄今曆三千年無變。
而埃及人之生命,則可謂已經百變而非舊。
故在埃及,實非埃及人之可貴,乃此金字塔之可貴。
其他各地亦然。
故西方人重物不重人,考古之學亦僅考其物,非考其人。
人則求新求變,無古之足貴。
即如埃及之木乃伊,亦謂人死,其靈魂他年當重歸此身複活,故設法保留此身,使能不腐。
則無怪西方人重其身,乃更過于其人之生命矣。
中國人則不然。
堯讓天下于舜而死,舜未嘗為堯築大墓傳萬世,蓋堯之生命猶有不死者在,即其生前之讓德是矣。
舜心不能忘堯,亦讓天下于禹,斯亦舜之好古守舊。
禹得舜禅,亦不欲傳位其子,而讓之益。
然天下民衆則記念禹之治水大德不能忘。
乃擁戴其子啟居天子位。
依中國人觀念,其父死其生命則仍傳之子,愛戴其子,即猶愛戴其父,然則堯之死,天下民衆何以不愛戴堯之子,而愛戴舜。
蓋其時洪水未平,堯之用舜,即用以治水,舜又能用禹以治水,則愛舜即猶愛堯,亦即以愛天下民衆之生命。
堯舜之為大聖,有此讓德,亦惟其愛天下民衆之生命,乃遠勝于其子之獲為天子,乃以成其讓。
故明其心,斯可明其人與事之内情矣。
埃及金字塔耗費多少人力,經曆多少歲月。
塔之成,而埃及則随之以衰亡。
堯舜禹三代,耗費人力亦甚钜,經曆歲月則有限。
而中國人從此遂得安其居,樂其生,逾四千年以迄于今。
堯舜禹功德之大,而其墳墓則不傳。
然則中國人所好之古,所守之舊,則在其人之大德。
自《尚書》迄于司馬遷之《史記》,以及先秦諸子百家之言及其事者,亦可謂既詳且備,此即中國之考古學。
惟所考,重人不重物,則與西方有不同,如是而已。
堯舜禹三人所重,隻一事,曰治水。
治水非禹一人之事,非堯舜,禹又焉得成其事。
而其事則永傳千古。
後世不斷有治水,試讀清儒胡渭所著《禹貢錐指》一書,可知其略矣。
乃晚清之季,康有為始創托古改制之論,謂堯舜禹古代之事,皆孔子儒家托古僞造,以便于求改當時之政制。
于是顧颉剛繼之有《古史辨》,謂禹乃一大蟲,其事盡屬神話。
一時轟傳,是為中國新起之考古學。
然而治水一事,則後世有之,不得謂古人無有。
今人力主求變求新,惟治水乃古人已有之事,後世皆有水患,不得謂堯舜禹之時獨不能有水患。
治水有方,亦不得謂當盡變其舊以求新。
試觀四川成都灌縣之二王廟,兩千年來之治水一事,眼前昭彰。
豈李冰父子之治水,乃變乃新,無古可考?則中國古人實另有一套考古學,亦即此可見矣。
中國近代考古學之盛起,則莫過于安陽殷契龜甲文之發掘。
一時群認非治龜甲,即無以治古史。
然經王國維考訂,則湯以前商代曆世君主其名字已具詳于司馬遷之《史記》。
以殷契發掘所得校之,遷史缺一兩代。
然則殷墟新發掘,可以補遷書之缺,但亦可以證遷書之有據而可信。
今欲考殷商一代治亂興亡之大業,則惟有見于遷書,而無以考于龜甲。
故中國古人讀史即以考古,而中國史學之可貴,亦由此而益見矣。
王國維又為《殷周制度論》一篇,備論王位傳弟傳子之先後演變。
然其論乃根據《史記》,非根據龜甲。
又國維告其來學,欲治龜甲,當先通《說文》。
文字然,曆史事迹更然。
亦可謂非通戰國,即無以通春秋。
非通春秋,即無以通西周。
非通西周,亦無以通商代。
古今一體,非通其人之成年以後,又何以考論其幼童期之所為。
亦如不知後代之埃及,又何憑以論其金字塔與木乃伊之意義與價值。
抑且許氏《說文解字》一書,其所收字體本屬大篆小篆,後又變而為隸書楷書。
龜甲文則為古舊字體,已遭廢棄,不再使用。
正足見中國民族亦一求變求新,日趨進步之民族。
否則中國當永留有巢氏燧人氏之時代,何得有此下之庖犧氏神農氏,以及黃帝堯舜之出現。
近人則益求變,益求新,欲改造為簡體字,又欲廢止漢字創為羅馬字拼音。
幸而國人相戒而不為,否則又誰來倡導保存漢字之理論。
又有進者,中央研究院為近代中國一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有關中國舊學方面者,則為中國曆史語言研究所。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