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心理學

關燈
(一) 1 中國人言學多主其和合會通處,西方人言學則多言其分别隔離處。

    如言心,西方人指人身胸部,主血液流行之心房言。

    頭部之腦,則主知覺與記憶。

    中國人言心,則既不在胸部,亦不在頭部,乃指全身生活之和合會通處,乃一抽象名詞。

    又人心必通于外以為心,非可脫離外面分别獨立為心。

    西方主心通物,中國則更主心通心。

    如通于幼以為心,則為父母之慈。

    通于老以為心,則為子女之孝。

    此心又可上通天地,旁通萬物,相與和合,成為一氣。

    理在氣之中,亦即在心之中。

    故宋儒又言心即氣,不言心即理。

    理即于心上見,但非心即理。

    此心所見之理,又稱性,故曰性即理。

    今國人譯西方心學為心理學,此亦失之。

     西方人言心,指其分别隔離處言,故在西方心理學中,情非其要。

    西方哲學根本不言情。

    心與心各别分離,故亦不言愛。

    其言愛,僅兩處。

    一曰男女之愛,又一則愛上帝。

    上帝愛萬物,乃以上帝之心愛及萬物。

    即父母,亦推上帝之愛愛之,非己心直接之愛。

    除此各别心理外,乃有群衆心理,與變态心理。

    實則變态心理乃是一種病态心理。

    中國人言及人生大道必本于心,此等心應屬理想心。

    孔孟儒家莊老道家莫不皆然。

    宋明理學家中陸王特稱為心學,所言亦屬理想心。

    而陸王亦不失為一理想人物。

    西方如佛洛伊德,主張變态心理。

    即其本人,亦僅為一心理學專家。

    求其用心,亦終不免有病态變态處,絕不得稱之為人類之理想心。

     中國人言心,則與西方大異。

    西方心理學屬于自然科學,而中國心理學則屬人文科學。

    何以必亦稱之為科學,以其亦據人生種種實際現象言,有實際材料可證可驗,故當稱之為科學。

    惟一重自然,一重人文,斯不同耳。

    實則人文亦是一種自然,西方則從自然推言及人文,中國則從人文推言及自然,先後輕重緩急又不同。

     西方人言心僅屬人身之一部分,其身與外面接觸,則有種種欲,亦有種種所不欲。

    所欲則迎之,所不欲則拒之。

    其實西方自然科學之種種發明,皆與此有關。

    中國人則認心為一身之主,故身之所欲所不欲,轉屬次要地位。

    而心之所欲所不欲,則更屬主要地位。

    中國之人文科學,乃由此而建立。

     心之主要所欲,則在心與心相通。

    固亦求他人之心通于己心,故父母之慈,即求其子女之能孝。

    但更直捷更重要者,則為求己心之通于他人之心,故父母即貴能慈,子女之能孝與不孝,則在所不計。

    中國五倫之道盡是矣。

    己心通他心,此心即安樂,是為小康。

    人心盡得相通,舉世大安樂,此即為大同。

    要之,盡在一心。

    今人好言交通,有道路交通、有海洋交通、有空中交通,實則皆器物之通。

    而心與心不相通,此則僅增苦痛,釀大亂,無多益矣。

     欲求心與心相通,先求己心自相通。

    如目視耳聽,當求外面色聲之相通。

    朱子所謂格物緻知是矣。

    中國人言風景,亦即聲色相通之一境。

    倘己心不能通外物,即己心一苦惱。

    心有苦惱而向外求解放,則目更欲多視,耳更欲多聽,外面之聲與色更複雜而難通,而此心之苦惱乃更甚。

    又如嬰兒心、幼童心、成年心、中年心、老年心,随年歲之日長而不同。

    自己一心先後不相通,斯亦一苦惱。

    逮其為幼童,已覺往年嬰孩心要不得。

    逮其為成年,又覺往年幼童心要不得。

    逮其為中年老年,乃覺往年心盡要不得。

    在己無一貫之心,則亦無一貫之生命,乃惟求變求新,則到底惟一死,亦惟苦惱終生矣。

    故自然科學對物質界之所發明,凡以滿足人身之所欲者,其總結果則隻為增此心之苦惱。

    人必有死,而此心終未得安樂,則惟有求之死後靈魂上天堂。

    故西方宗教雖與科學相沖突,但科學盡發明,而宗教則終不可廢。

     中國人亦求心與物通。

    食而飽,衣而暖,卧而得睡,身無多求,則心已安而樂。

    自生迄老,此心始終相通。

    果其生安而樂,則死乃休而息,斯亦可無他求矣。

    此非最高之宗教信仰,最切實際之科學發明而何?一天人,合内外,惟以此心為之主。

    此為中國人之心理學,即宗教,即科學,而吾道一以貫之矣。

    若言哲學,此非一最好之人生哲學乎?而形而上學以及知識論諸端,亦可包括無遺矣。

     中國文學主要亦為自達其一心之情意。

    學文學者,主要亦在以己心上通于文學作家之心。

    如屈原《離騷》,此非自達其己心之情意乎。

    讀《離騷》者,亦貴能對己心情意自修自養,以上通于屈原之心之情意,《離騷》之可貴在此。

    宋玉學屈原為辭,然宋玉所自達其心者,則不如屈原之心。

    故宋玉之辭,其意義價值終不能與屈原相比。

    即就屈原宋玉兩人言,而中國文學之大本大源及其意義價值之所在,亦從可見矣。

     中國此下諸文集,不論辭賦,或詩詞,或文章,苟屬上乘之作,後之讀其集者,為之編年,成一年譜,可從以見此作者之生平,即見其内在一心之所蘊。

    而文學乃通于史學,實亦即中國一種最高值得研究之心理學矣。

    故中國史學必先重人,重其人之心。

    全部中國史實,亦可稱為一部心史。

    舍卻此心,又何以成史。

     次言藝術,凡藝術應皆寓有心,尤其以中國藝術為然。

    如音樂,自古詩三百首以下,中國文學即與音樂相結合。

    直至挽近世之平劇,如唱《四郎探母》,即唱出四郎之心。

    如唱《三娘教子》,即唱出三娘之心。

    故舞台歌聲亦即心聲。

    即非歌唱,伍子胥離楚去吳,遇一掌渡老人,向之求渡。

    又遇一浣紗女,向之乞食。

    此兩人皆投水自盡,俾使子胥心安。

    為人謀而不忠乎,此等故事,雖非義理之深,顯自孔孟傳統來,則亦可謂劇心即儒心矣。

    又如"客有吹洞箫者",其聲嗚嗚然,此箫聲即此客之心聲。

    "長笛一聲人倚樓",此笛聲亦即此倚樓者之心聲也。

    中國人之歌唱與吹奏,每以一人之獨歌獨吹獨奏為主,以其易見此歌唱吹奏者之心。

    而合唱合奏,則其所重轉在聲,乃較非中國音樂之所重。

     次言繪畫。

    中國人畫山水,貴能畫出作畫者心中之山水。

    如畫禽鳥花木,亦貴畫出畫家心中之禽鳥與花木。

    故其所畫之山水禽鳥花木,實即不啻皆畫者之心,則繪畫亦與文學相通。

    如梅蘭菊竹四君子,詩人所詠,即畫家所繪。

    心相通,斯文學繪畫亦無不見其互相通。

    故中國人作畫,每題曰寫意,非專畫外界之物,乃兼畫一己意中之物。

    此亦見心物之相通。

     次言書法,乃中國特有之藝術,而書法尤見畫家之人品與性情,即書家之心亦随其書而見。

    故必知如何養心,乃知如何作字。

    而練習書法,亦為中國人修心養性一妙道。

    更有進者,中國有文房四寶,造筆造墨造紙造硯,亦見中國之科學。

    而造此筆墨紙硯之四者,未必兼能書法,而能通書家之内心所求,遂以成文房之四寶。

    則中國科學與中國藝術相通,而其本源則貴通之于一心。

    故國人每稱神通,文房四寶之為藝,亦一神通矣。

    其他器物之創制莫不然,茲不詳論。

     然人心終有一大分别,今當稱之曰自然心與人文心。

    世界自有人類,其先為自然人,其心則亦為自然心。

    人類進步而為文化人,則其心亦為人文心。

    人之有心,實有其悠久之生命,即由自然心而演進為文化心,即此悠久生命之過程。

    直至近代,人之初生,嬰孩心實即自然心,而人文心即植根于此。

    必善加養護,俟其成長,乃得人文心之日趨于穩定而舒展。

    然人文心仍是一自然心,非能離于自然心而别自成心。

    中國希賢希聖希天之學,則即指此而言。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大人心乃一文化心,赤子心則仍為一自然心。

    人類文化亦由自然來,亦不能脫離自然。

    文化心即自然心之完成。

    今人則必依西方觀念,謂人文演進一切可戰勝自然。

    人文而戰勝自然,與人文之從自然生長,其義大異矣。

     宋儒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若謂天地亦有心,此乃一種自然心。

    為天地立心,則立此人文心。

    人類本聽命于天地之自然心,今則當使其聽命于聖賢之人文心,而聖賢心實即自天地心生長而來。

    故聖賢之為生民立命,實仍即是天地之命。

    此即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而橫渠所言,則更為明顯。

    中國往聖之學,最先即為孝弟。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欤。

    "人當嬰孩,以至于為幼童,必在家中為子弟。

    使于此時即教以孝弟,他年成長,此孝弟之心,即仁心之本。

    孝弟之心,亦可謂乃自然心與人文心之接榫處。

    及其長成,乃為仁心,即見仁道,即大群心相通,而始可跻一世于大同。

     人自嬰孩,迄其未成年前,隻在家中,日常相處,惟父母兄弟姐妹,五人至八人之間,極單純、極親切,心與心通,易真誠、易深厚,此即孝弟之心為将來成年後處世人文心之基本。

    中國儒道教人,亦惟此為主。

    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道一貫。

    而修身之要,則曰正心誠意,亦即此孝弟之心意而已。

    父母兄弟各不同,則何以正此心,誠此意,須能格物緻知。

    所以求知,亦為此内在之一心,此誠中國儒家教人大道所在。

    釋主出世,老主遁世,惟皆不馳心外物,而近在人道,故同主心與心相通。

    但其相通之幅度則狹,不如儒家之廣大。

    其相通之着點則低,不如儒家之高明。

    但其主心與心相通則一,故均得成為中國文化一支派。

     今則工商社會人事日繁,嬰孩即送托兒所,又送幼稚園。

    日常接觸可數十百人,既不單純,又不親切。

    及進入國民小學,教師同學可達數百千人。

    又分科為教,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萬物,幾乎盡可納入教課之内。

    此心分馳于外,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