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哲學

關燈
千五百年之前,故孔子生前之魄已散。

    孔子之心則一成不壞,故孔子之魂則猶存于兩千五百年之後。

    中國人謂此為不朽。

    故死生對立,一正一反,亦可謂之以死合生。

    惟其死中有生,生能合于死,故得死後有不朽,而中華民族乃曆五千年而長存。

    中國之國土,則即成為中國之天堂。

    西方亦死生對立,其和合則又另為一事,即其宗教信仰之靈魂與天堂,故此世界乃必有末日之來臨。

    西方近代科學之核武器創造,則不啻為促成此末日來臨作準備。

     西方哲學如黑格爾,其主正反合,乃于合一後仍有其新的對立,則此世界,無止無歇,永成一對立。

    中國觀念則正反本屬一體,天人内外本屬和合,乃由和合中展演出對立,而終無害于其和合之一體。

    故在西方學術界,乃有科學哲學之對立,在中國則并無此對立。

    西方又有宗教與科學之對立,中國則仍無此對立。

     西方科學宗教,一主物,一主神,然皆具體落實。

    惟主神則在可信,主物則在可證,其先皆屬一種大膽之假設。

    哲學則架虛乘空,不具體,不落實。

    如柏拉圖之理想國,即烏托邦,絕不從當時希臘實況或雅典實況建議設計,乃僅從其一己意見發言,故與中國古人之政治思想如周公如孔子者大異其趣。

    故西方哲學重客觀,不重主觀,于此哲學家本身之時代與地區,乃絕不介意。

    即如康德,其人生平,記載備詳,但與其哲學無關。

    在中國,則讀其書貴能知其人,如《論語》《孟子》是矣。

    讀莊子書,雖不能詳見莊周之為人,但亦可從其書約略推想。

    讀老子書,則書中惟見老子之思想,不見老子之為人,乃始與西方哲學家有其類似處。

    讀中國文學亦然。

    如讀屈原《離騷》,可知屈原其人。

    讀司馬相如諸賦,則作者其人不在内,故揚雄譏之為雕蟲小技。

    讀李杜詩,則知李杜其人。

    讀韓柳文,則知韓柳其人。

    讀《水浒傳》與《三國演義》,并不能知施耐庵與羅貫中,故小說不為中國文學之正宗。

    即如讀《史記》,亦可備見司馬遷之為人。

    讀《漢書》,則班固為人較少見。

    而史漢兩書高下,亦于此判矣。

    此亦中國學術傳統精神之所在。

    今人乃一切以西方為衡量,乃謂不先讀康德哲學,無可明朱子之思想。

    是朱子在康德前,已預知其後世西方有康德而先與之同,斯亦出神入化,可謂極人類聰明之至矣。

    否則一切思想必以康德為宗主,同則是,異則非,盡可專讀康德書,專治康德哲學,何不憚煩必再及于朱子。

     近代人嚴複,譯西方哲學書,有《群己權界論》。

    群與己亦相對立。

    然依中國人觀念,中外古今,群中隻有己,群為其大共相,己為其小别相,大共中有小别,仍為一體,非對立,則何權界可言。

    中國人一切學術思想行為隻一道。

    堯舜之禅讓,禹之治水,稷之教稼,契之司教,夔之司樂,臯陶之司法,盛德大業,其道則同,皆本于天,此亦可謂乃中國之宗教。

    旁及于農田水利音樂律法教育諸端,則科學藝術肯融納其中矣。

    此亦可謂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之主要精神所在,而實亦無獨立之哲學。

    近代國人必崇西化,特據西方哲學,求為中國古人創立一套哲學,而又必據西方哲學作批評,使中國哲學乃一無是處,終亦不成為哲學。

    斯誠不具體不落實,亦西方哲學架空乘虛之一端矣。

     茲再言抽象與具體,亦相對立。

    西方則認為先有具體,乃有抽象。

    中國人觀念則先有抽象,始有具體。

    如乾為象,坤為形。

    乾屬天,坤屬地。

    象必先于形,即天必先于地。

    故中國觀念,具體即在抽象中。

    雖對立,非對立。

    如人身屬形,必先有人,乃始有此身之形,但非此形之即為人。

    亦如天之生人,必先生群,始有己,非天之先生各别之己,乃始合之而為群。

    故西方有個人主義而中國無之。

    依中國觀念,亦可謂先有家,乃有己。

    先有國,乃有家。

    先有天下,乃始有國。

    先有一共通之大同,乃始有各别之小異。

    故各别之小異,必回歸于此共通之大同,乃始得成其為一異。

    西方人則認為先有異,始有同。

    先有己,始有群。

    群縱有同,而己之各别之異則更重。

    然則使無人類共通之群,何來而有此分别各自獨立之小己乎?故西方人乃認為可以無此天下,而仍有一大英帝國之存在。

    則大英帝國之不可長存,亦不煩言而知矣。

     故言學術,中國必先言一共通之大道,而西方人則必先分為各項專門之學,如宗教科學哲學,各可分别獨立存在。

    以中國人觀念言,則苟無一人群共通之大道,此宗教科學哲學之各項,又何由成立而發展。

    故凡中國之學,必當先求學為一人,即一共通之人。

    而西方人則認人已先在,乃由人來為學,宜其必重一己之創造矣。

    但人各不同,如康德與盧騷同為一哲學家,而其人則大不同。

    亦如同為一夫婦,而其為夫婦者則大不同。

    同為一國,而其國則亦可大不同。

    今人則又喜稱漢帝國唐帝國,此亦泯此中西雙方之立國精神矣。

     今人又盛言科技。

    莊子曰:"技而進于道。

    "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是中國古人無論儒道兩家,莫不以道為本,以技與藝為末。

    志道明道行道,是其本。

    技與藝,皆包涵在道之中。

    遊于一藝,可相分别,會通和合,則皆一道。

    此可謂是中國哲學,道與技亦相對立而和合為一。

    而西方人則知有技有藝而不知有道,亦可謂西方人乃認技與藝即是道。

    即如近代之核武器,乃為西方之尖端科技,大量殺人,亦即道。

    故西方哲學必異于宗教,異于科學,異于藝術,乃始得成其為哲學。

    又必各自相異,不相會合,乃始成為一專家。

    是哲學亦成一技,而非道。

    一切學術合成一無道,則多技亦合成為無技。

    即如當前美蘇核武競賽,又焉有其他一技可加以遏止。

    縱使複有一新技出,能對近世之核武器加以遏止,則仍必有一新技與之相對立,其為一無止無歇之無道世界則依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