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樂,而亦前進無止境。
于是乃成其所謂個人主義與唯物史觀。
先則争利,繼以尋樂。
而利非真利,樂亦非真樂。
人生乃在尋與争之中,究竟目的何在,則尋不到,亦争不得,乃惟新惟變之是務。
西方人重創造,并不許模仿。
商業貨品必有商标,一家專利,不許他家冒用。
标新立異,花樣疊出。
此風影響及于學術界,于是哲學家中,乃有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之名言。
真理同為哲學家所尋求,但前人所得,後人亦不貴承襲。
故開新始可賞,守舊不足珍,否則乃無一部西洋史。
而中國人則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師法相承,循規蹈矩,不貴新創,始合理想。
此又其大不同處。
又如近代西方生物進化論言:"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适者生存。
"中國人好言龍,龍乃古生物,今已失其存在,豈為劣者。
如蠅如鼠,豈為适而優者,乃得迄今生存。
中國人則僅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曰:"勝敗兵家之常事",又不以成敗論人。
如諸葛亮司馬懿,五丈原對壘,諸葛病死軍中,西蜀亦即滅亡。
司馬一家,開創西晉。
而中國後人極尊諸葛,司馬氏豈能相比。
又如關羽嶽飛,尊為武聖。
以其事敗,恐人不知敬,故乃特加崇揚。
今人則謂乃崇揚失敗英雄,不知關嶽之所成,乃有更大于其失敗者。
此亦崇敬其成,非崇敬其敗也。
中國人主和合觀,不主分别觀。
會通于他時他地而觀其大,則關嶽有成功。
分别于他時他地而單獨觀之,則惟見關嶽之失敗矣。
故中國人言思想貴主通,西方思想則貴有别。
西方人須一家有一家之特出思想,而中國人則貴在共同問題中有共同态度共同思想。
故西方人貴有一人内心思想之獨特異人處,中國人則貴觀察于外而有其共同之标準與尺度。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但孔子生時已非古人之時,故雖信而好古,但亦有變。
所謂述,乃亦孔子之新,而無背于古人之舊,此之謂通。
兩漢亦通于三代,唐亦通于漢,五千年曆史相承,仍貴有一通,仍不失其為一中國。
哲學史學,亦貴通。
故孔子作《春秋》,謂之史學,而不謂之哲學。
孔子作《春秋》,實述舊史,仍守舊法,故史學又與經學通。
又謂經史皆是文章,則文學亦與經學史學通。
而出于孔子之手,為孔子一家言,則經史子集四部之學,在中國實皆相通,而學者則必稱為通人。
人類相同,故可信。
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此猶謂焉知來者之不有如丘其人者出也。
揚雄亦言:"後世複有揚子雲,必好之矣。
"則中國人既信古人,亦信己,又信後人。
守舊即以開新,開新亦即以守舊。
孔子守周公之舊,乃即所以開己之新。
故孔子乃承周公之傳統而現代化。
周公乃如一舊孔子,孔子則如一新周公,新舊之間,變中有化,化中有變。
變屬地,化屬天。
中國人觀念中之天,乃為一大化。
西方人則知變不知化。
故就雙方曆史言,可謂春秋戰國化而為秦漢。
西方曆史,則希臘變而為羅馬,乃從頭新起,不得謂希臘之化而為羅馬。
中國人言"人文化成",西方人實無此觀念。
即如西方一部哲學史,亦僅可謂由柏拉圖變出亞裡斯多德,由康德變出黑格爾,不得謂亞裡斯多德與黑格爾乃由柏拉圖與康德化成。
故一部西洋哲學史,可謂創新立異,有無窮之變。
而一部中國思想史,則上下古今,一體化成。
此乃其大相異所在。
西方人言變,則謂之進。
然進之反面為退,西方人又知進不知退。
農業社會,百畝之地,不能再進。
而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
春耕夏耘在進在取,秋收冬藏在守在退。
而三年之蓄,則更在進中預求退。
此乃中國人進退之合一。
而西方商業社會進展至資本主義,富則求愈富,進則求愈進,乃不知所謂退。
孔子志在學周公,乃及其老,則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又曰:"我久矣不複夢見周公",是孔子志在進而知退一大證。
漢唐儒以周孔并尊,宋明儒乃以孔孟并尊,以孟子易周公,此亦求進而知退之一例。
大體言之,儒家主進,道家主退。
乃中國儒學自《中庸》《易傳》以下,無不兼融道家言,故知進必知退,乃中國人文大道之所在。
顧亭林有言:"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是中國人之退,亦即所以為進矣。
此義尤值深求。
故曰進曰退,一正一反,其合則在退,但亦可謂之在進,此乃中國之大道,非簡單申衍可明矣。
今人言進,則曰進取。
中國古人言退,則曰退守退藏。
取之與守與藏,亦正反相對,而其合則當在守與藏。
但西方人則知取,不知守,不知藏。
大英帝國數百年來,其所進取于全世界者,亦可謂既久且廣矣。
但其所守所藏今又何在?中國人言開花結果,實則開花是在進,而結果則已在退在藏。
由舊生命展演出新生命,其主要機括即在此所結之果。
西方人生,則似惟主開花,而不知求有結果。
希臘羅馬之與英法現代國家,都曾開花,但皆無結果,即由其不知有退藏一面。
一切西方哲學,亦如正在開花,故一部西洋哲學史可謂繁花盛開。
而一部中國思想史,則惟見其果實累累,不見有花色之絢爛。
此亦一大異。
《易·系辭》言:"坤之靜為翕,動為辟。
"翕即退藏于密也。
其辟仍是所翕之辟,非向外有進取。
君子闇然而日章,闇與章又一對立,乃其闇之日章,非棄其闇而進于章。
故西方進取,必見為異體。
而中國之退藏,則仍屬同體。
中西之異即在此。
又如中國人言魂魄,亦一對立。
魄屬體,魂則屬心,而體則統于心。
體相異而易壞,心則同而常存。
體壞則魄不存,心存則魂常存。
孔子之體已壞于兩
于是乃成其所謂個人主義與唯物史觀。
先則争利,繼以尋樂。
而利非真利,樂亦非真樂。
人生乃在尋與争之中,究竟目的何在,則尋不到,亦争不得,乃惟新惟變之是務。
西方人重創造,并不許模仿。
商業貨品必有商标,一家專利,不許他家冒用。
标新立異,花樣疊出。
此風影響及于學術界,于是哲學家中,乃有我愛吾師,我尤愛真理之名言。
真理同為哲學家所尋求,但前人所得,後人亦不貴承襲。
故開新始可賞,守舊不足珍,否則乃無一部西洋史。
而中國人則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師法相承,循規蹈矩,不貴新創,始合理想。
此又其大不同處。
又如近代西方生物進化論言:"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适者生存。
"中國人好言龍,龍乃古生物,今已失其存在,豈為劣者。
如蠅如鼠,豈為适而優者,乃得迄今生存。
中國人則僅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曰:"勝敗兵家之常事",又不以成敗論人。
如諸葛亮司馬懿,五丈原對壘,諸葛病死軍中,西蜀亦即滅亡。
司馬一家,開創西晉。
而中國後人極尊諸葛,司馬氏豈能相比。
又如關羽嶽飛,尊為武聖。
以其事敗,恐人不知敬,故乃特加崇揚。
今人則謂乃崇揚失敗英雄,不知關嶽之所成,乃有更大于其失敗者。
此亦崇敬其成,非崇敬其敗也。
中國人主和合觀,不主分别觀。
會通于他時他地而觀其大,則關嶽有成功。
分别于他時他地而單獨觀之,則惟見關嶽之失敗矣。
故中國人言思想貴主通,西方思想則貴有别。
西方人須一家有一家之特出思想,而中國人則貴在共同問題中有共同态度共同思想。
故西方人貴有一人内心思想之獨特異人處,中國人則貴觀察于外而有其共同之标準與尺度。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但孔子生時已非古人之時,故雖信而好古,但亦有變。
所謂述,乃亦孔子之新,而無背于古人之舊,此之謂通。
兩漢亦通于三代,唐亦通于漢,五千年曆史相承,仍貴有一通,仍不失其為一中國。
哲學史學,亦貴通。
故孔子作《春秋》,謂之史學,而不謂之哲學。
孔子作《春秋》,實述舊史,仍守舊法,故史學又與經學通。
又謂經史皆是文章,則文學亦與經學史學通。
而出于孔子之手,為孔子一家言,則經史子集四部之學,在中國實皆相通,而學者則必稱為通人。
人類相同,故可信。
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此猶謂焉知來者之不有如丘其人者出也。
揚雄亦言:"後世複有揚子雲,必好之矣。
"則中國人既信古人,亦信己,又信後人。
守舊即以開新,開新亦即以守舊。
孔子守周公之舊,乃即所以開己之新。
故孔子乃承周公之傳統而現代化。
周公乃如一舊孔子,孔子則如一新周公,新舊之間,變中有化,化中有變。
變屬地,化屬天。
中國人觀念中之天,乃為一大化。
西方人則知變不知化。
故就雙方曆史言,可謂春秋戰國化而為秦漢。
西方曆史,則希臘變而為羅馬,乃從頭新起,不得謂希臘之化而為羅馬。
中國人言"人文化成",西方人實無此觀念。
即如西方一部哲學史,亦僅可謂由柏拉圖變出亞裡斯多德,由康德變出黑格爾,不得謂亞裡斯多德與黑格爾乃由柏拉圖與康德化成。
故一部西洋哲學史,可謂創新立異,有無窮之變。
而一部中國思想史,則上下古今,一體化成。
此乃其大相異所在。
西方人言變,則謂之進。
然進之反面為退,西方人又知進不知退。
農業社會,百畝之地,不能再進。
而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
春耕夏耘在進在取,秋收冬藏在守在退。
而三年之蓄,則更在進中預求退。
此乃中國人進退之合一。
而西方商業社會進展至資本主義,富則求愈富,進則求愈進,乃不知所謂退。
孔子志在學周公,乃及其老,則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又曰:"我久矣不複夢見周公",是孔子志在進而知退一大證。
漢唐儒以周孔并尊,宋明儒乃以孔孟并尊,以孟子易周公,此亦求進而知退之一例。
大體言之,儒家主進,道家主退。
乃中國儒學自《中庸》《易傳》以下,無不兼融道家言,故知進必知退,乃中國人文大道之所在。
顧亭林有言:"國家興亡,肉食者謀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是中國人之退,亦即所以為進矣。
此義尤值深求。
故曰進曰退,一正一反,其合則在退,但亦可謂之在進,此乃中國之大道,非簡單申衍可明矣。
今人言進,則曰進取。
中國古人言退,則曰退守退藏。
取之與守與藏,亦正反相對,而其合則當在守與藏。
但西方人則知取,不知守,不知藏。
大英帝國數百年來,其所進取于全世界者,亦可謂既久且廣矣。
但其所守所藏今又何在?中國人言開花結果,實則開花是在進,而結果則已在退在藏。
由舊生命展演出新生命,其主要機括即在此所結之果。
西方人生,則似惟主開花,而不知求有結果。
希臘羅馬之與英法現代國家,都曾開花,但皆無結果,即由其不知有退藏一面。
一切西方哲學,亦如正在開花,故一部西洋哲學史可謂繁花盛開。
而一部中國思想史,則惟見其果實累累,不見有花色之絢爛。
此亦一大異。
《易·系辭》言:"坤之靜為翕,動為辟。
"翕即退藏于密也。
其辟仍是所翕之辟,非向外有進取。
君子闇然而日章,闇與章又一對立,乃其闇之日章,非棄其闇而進于章。
故西方進取,必見為異體。
而中國之退藏,則仍屬同體。
中西之異即在此。
又如中國人言魂魄,亦一對立。
魄屬體,魂則屬心,而體則統于心。
體相異而易壞,心則同而常存。
體壞則魄不存,心存則魂常存。
孔子之體已壞于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