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哲學

關燈
不知今日專心慕好西方哲學者,意謂如何。

     (二) 西方思想重分别。

    如黑格爾辯證法,有甲則有非甲,合為乙。

    又有非乙,合為丙。

    始此以往,則永無止境。

    故西方思想有始而無終,有創而無成。

    有變有進,而無完無極。

    中國則不然。

    乾道生男,坤道生女。

    男不稱非女,女不稱非男。

    男女和合為人,既具體又确切。

    人又與禽獸别,但人與禽獸合稱動物,以與植物相對。

    有生物則與無生物對。

    萬物與天地對,合成一大體。

    在此一體中,天地萬物亦各有止有極,即有成有終。

     人有男女,禽獸亦有雌雄牝牡,則正反合一形式,已臻複雜。

    又如男女結合為夫婦,則夫婦即成為一體。

    此非于一男一女之外别有增加。

    又如死生為一體,生可以包括死,死可以融入生,亦非于生之外别有死。

    即如天地,地可以附于天,非天之外别有地。

    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實陰亦即歸納于陽,非于陽之外别有陰,亦非于乾之外别有坤。

    曰天,曰乾,曰陽,即可以盡此宇宙矣。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則婦從夫,乃天道。

    今人則譏此為中國之重男輕女。

    然英國至今始有一女首相,美國至今尚無一女總統,則西方豈不亦重男而輕女。

    又如宗教信仰,上帝亦屬男性,獨陽無陰,豈不亦是重男輕女之一證。

    而耶稣終有一聖母,則亦如中國雖重乾而終有一坤與為對立矣。

     《易·系辭》有言:"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是《易》以動靜配乾坤,而乾之與坤,又各有動靜。

    又言:"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

    一阖一辟,謂之變。

    "是則又謂坤之辟即乾,乾之阖即坤矣。

    此與西方哲學中之辯證法又大不同。

    即如男女,亦可分動靜。

    男偏動,女偏靜,而男女雙方又各有動靜。

    固不得謂男性無靜,女性無動。

    《易》義至顯月明,具體可證,無可非難。

    則黑格爾之辯證法,可見其疏略而不備。

     《易》謂乾之靜,專。

    專者專一,即專于天,亦即自然。

    在《中庸》則謂之誠。

    誠則必專必一,否則不見其為誠,故曰:"誠則一。

    "盡宇宙間,惟其為至專至一,乃至無可名,故道家又稱之曰無。

    無之對稱則曰有,而一切有則可盡包涵于無之中。

    故有無正反之上,更無一合。

    合即合于無,猶天地正反之上,即合于天。

    西方哲學則不能有中國人天之一觀念。

    如科學中之天文學,研究太陽系乃及諸星群,自中國人觀念言,皆應屬地不屬天。

    又如宗教言上帝管理天堂,自中國人觀念言,此天堂亦應屬地不屬天。

    此上帝乃一超人格之至高之神,但仍有其人格性,仍非中國人之所謂天。

    上帝管理天堂,宰制靈魂,則上帝與天堂靈魂非專非一,非可謂上帝即天堂靈魂内在所存之一誠。

    若謂西方有此誠,即西方哲學所謂之真理,此真理之誠,則在外不在内,故不專不一,而非中國之所謂誠矣。

     惟此專一之誠,其動乃能直。

    直之反面為曲。

    而依中國觀念,則曲仍包在直之内。

    故《易》曰:"直方大。

    "直向前,遇阻而改向,然仍是直向,則直與直之間乃成一曲,中國人稱之曰方。

    方者直之改向,而仍不失其直,乃成一曲。

    《中庸》曰:"其次緻曲"是也。

    能直能方,則能大矣。

    故中國所謂之一曲與大方,仍是一體。

    依西方幾何學言,方則已成一面,而其實隻是一線,線則是直。

    直隻是一線,而其實隻是一點。

    依中國觀念言,點始是一專。

    所專則隻在一點上,而此一點實亦可謂之無。

    孟子曰:"莫之為而為者謂之天。

    "故天屬無為,即屬自然。

    而無為自然,乃屬動靜而一之。

     至于坤之靜則曰翕,其動則曰辟。

    翕者收斂凝聚義。

    不專不一,則其勢必分散。

    凝聚此分散,而使歸于一,則曰翕。

    既翕而為一,則其動向前,如門之翕而辟。

    翕者向内,成一中。

    辟者向外,成一和。

    故莊周言:"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 西方人好言創造,而中國人則言保守。

    其實創造必求一成。

    使其有成,自當保守。

    故中國政府每一朝代有創始開國之君,亦必有繼統守成之君。

    若如西方人,永求創造,而終不有成,則此創造為無意義無價值,複何可貴。

     希臘人能創造一希臘,但不能守。

    羅馬人能創造一羅馬,但亦不能守。

    現代國家雖亦各有創造,但迄今亦各不能守,于是乃轉而為今日之美蘇對立。

    但核武競賽,今日之局面,此下将仍不能守。

    故西方曆史乃一有創無守之曆史,有進而無止,有始而無終。

    此為有直而不專,有辟而無翕,有動而不能靜,則無正反合可言矣。

     中西文化之不同,其實起于農商業之不同。

    中國以農立國,五口之家,百畝之地,幾于到處皆然。

    父傳子,子傳孫,亦皆曆世不變。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夫耕婦馌,老人看守門戶,幼童牧牛放羊,舉家分工合作。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同此辛勞,亦同此休閑。

    其為工人,亦與農民同有規律保障之生活。

    一家然,一族一鄉同然。

    同則和,安則樂。

    《論語》二十篇之首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之所以教人,實即當時中國農民之同然心理也。

    而後人之所想像一天人合内外之境界,則從來農人之生活境界也。

     西方古希臘亦有農民,擯之在野,淪為農奴。

    商人則居都市中,越洋跨海,遠出經商。

    然買賣雙方,須各同意,乃得成交。

    購與不購,購價幾何,皆決定于購方,乃購方之自由。

    故售方亦如賭博,在己無确定之把握。

    同隊而出,赢利厚薄有不同,故亦不免有妒争之意。

    歸而家人團聚,則别求一番快樂以自慰。

    故其為生,雜而無統,分别而不和,向外多變,不安而争,不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