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同用此天字道字性字,而内涵意義則各有别,此即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旨也。
是則儒家之顯用道家義,又益明。
又有兩書為治中國思想哲學者所必究,一為秦相呂不韋之《呂氏春秋》,一為漢代淮南王安之《淮南王書》。
兩書皆會集賓客通力為之,又皆會合以前諸家言,而求和通成一定論。
此又中國思想有其共通性一貫性和合性之一明證。
其實孔子以下兩千五百年來之中國思想,莫不求會通和合以臻于一定論,一如《呂氏春秋》、《淮南王書》之所為,而豈欲各自獨立,以各創一新見,以求異于他人之謂乎。
此尤是大值研讨一大問題之所在也。
繼此再言宋明理學。
朱子力言理氣,近人依據西方哲學術語,謂朱子乃主理氣二元論。
實則朱子明言氣中必有理,理即見于氣,則理氣亦二而一,一而二,可謂朱子乃主理氣一元論。
朱子又言,必分先後,則當理先而氣後。
據是言之,可謂朱子乃主理一元論。
其實朱子理氣二字,采自莊老道家。
佛家華嚴宗亦用此理字,故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之分别。
朱子編《近思錄》,第一卷為《道體》,可見北宋周張二程尚用道字,不用理字。
朱子用理氣二字乃後起,采之道釋兩家,但朱子又确是儒家之嫡傳正宗。
此可見中國思想中國哲學,不主獨自創造,特立一新說,乃主會通和合,成一共同的,一貫的,有傳統性的定論。
此乃中國思想中國哲學之與西方大不同處。
同時與朱子樹異者有象山。
後世稱朱陸異同。
朱子主性即理,而象山則主心即理。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此可謂之心即理。
然自十有五而志于學,經五十五年工夫,而始達到此境界。
而孔子之所謂學,顯然不專指思想,故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與思分作兩項工夫言。
此又中西一大不同處。
朱子在此上亦言之極謙遜,說象山偏在尊德性,自己偏在道問學,戒學者當兼取象山講學長處。
西方哲學則既非尊德性,亦非道問學,又顯與中國學問途徑有别。
象山之後又有明代之王陽明,理學遂分程朱與陸王。
相傳陽明晚年有天泉橋四句教,陽明曾告其門人錢緒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實此四語,隻是在解釋《大學》。
象山教學者先立乎其大者,則本《孟子》。
陸王乃理學大師,又是理學中最富創辟性,最不喜拘守舊說,敢于自立己見,自信己意,與程朱有不同。
實則此兩人亦仍是為前人作解釋而已。
或認為陸王近禅,多釋氏義,則朱子何嘗不近莊老,多道家義。
中國學人必前有所承,必主會通和合。
而陸王之與程朱同為儒學,則大體無疑。
今吾國人喜據西方傳統來作批評,則中國古人全無是處,又何必作程朱陸王之分,又何必作儒釋道之别乎。
錢緒山以陽明四語告之同門王龍溪,龍溪不以為然,謂"心體既無善無惡,意亦無善無惡,知亦無善無惡,物亦無善無惡。
"兩人以此相争,告陽明。
陽明則曰,予本有此兩意,龍溪之語可以開示具上根性人,緒山語則以開示上根性以下之普通人。
實則緒山四語明明聞之其師,龍溪對之持疑,陽明聞之乃謂本有此兩意,龍溪語乃以告上根人。
此兩番話乃啟此下大争論。
今就另一方面言,豈得謂緒山僅一普通人,不具上根,故陽明隻告之如此,龍溪獨具上根,故告之如彼。
今當謂龍溪語本非陽明所告,陽明乃聞而欣然,加以同意。
此其心胸之寬闊,意态之和平,亦見陽明平日為人之真可愛矣。
中國人論人,尤重于論學。
象山陽明,論其人則亦确然儒者。
論其學,論其所言,縱有失當,而不害其為人。
此尤中國文化傳統一大特點,烏得專據學而不論人,亦如專據思而不論學,皆非其正。
孟子言知人論世,今人則謂欲究一家之思想與哲學,必同時讨論其時代背景。
此即見用心廣狹之不同。
西方哲學隻重其思想,中國則更重其人。
無論為老為釋,其人則均可重。
無論為漢儒宋儒,其人亦俱可重。
無論其為程朱與陸王,其人亦同可重。
不僅哲學如此,一切學皆如此。
如史學,如文學,如藝術,為一書法家,為一畫家,皆如此。
今人則不論其人,專論其學,則宜與中國自己傳統必有大相違背處。
抑且時代背景,人各有别,而中國則又必有一共同傳統。
學由人來,人由天來。
此又其一大相異處矣。
抑且西化東漸,乃最近百年之事。
以前中國人隻讀中國書,隻想做一中國人,其有與西方不合處,宜皆可諒可怒。
中國人亦非專己自守。
佛法東來,中國高僧信其法而傳之者多矣。
然凡為高僧,皆言佛法,卻不來反儒教。
佛法傳則儒教自息,不待先辟儒始傳佛,此亦中國人意态。
如韓愈力辟佛,但其遇見大颠亦加喜好。
其徒李翺,則多采佛說,但亦于愈未嘗稍加以辟斥。
亦有力加以辟斥者,則如顧亭林之于王陽明。
然知人當論世,晚明以下之王學流弊,則洵有可斥矣。
又餘嘗謂中國人自居必知謙恭退讓,故其待人則必為留餘地。
發言自抒己見,每不盡言。
若對方是上根人,我自不煩多言。
若對方系普通人,則我雖多言亦何益。
中國人做人,本非由單獨一己做,康成之所謂相人偶是也。
如孝,則必對父母,而父母各異,如何孝其父母,亦何一言可盡,故必求人之反之己性,反之己心,以自盡其孝,則不必亦不能寫為孝的哲學一書。
此猶孔子并不寫為仁的哲學一書是已。
故若謂中國有仁孝哲學,則必人人自為之,又必待此下百世人同為之。
中國哲學之必為有共通性,一貫性,傳統性,而不成為專家言者在此。
則又何必強中國人必為一西方哲學家,乃始謂之是哲學乎。
道不同,不相為謀。
若他年西方哲學其道大行,則中國古人言自亦無人理會,不必特加以申斥也。
此亦是一套自然哲學。
是則儒家之顯用道家義,又益明。
又有兩書為治中國思想哲學者所必究,一為秦相呂不韋之《呂氏春秋》,一為漢代淮南王安之《淮南王書》。
兩書皆會集賓客通力為之,又皆會合以前諸家言,而求和通成一定論。
此又中國思想有其共通性一貫性和合性之一明證。
其實孔子以下兩千五百年來之中國思想,莫不求會通和合以臻于一定論,一如《呂氏春秋》、《淮南王書》之所為,而豈欲各自獨立,以各創一新見,以求異于他人之謂乎。
此尤是大值研讨一大問題之所在也。
繼此再言宋明理學。
朱子力言理氣,近人依據西方哲學術語,謂朱子乃主理氣二元論。
實則朱子明言氣中必有理,理即見于氣,則理氣亦二而一,一而二,可謂朱子乃主理氣一元論。
朱子又言,必分先後,則當理先而氣後。
據是言之,可謂朱子乃主理一元論。
其實朱子理氣二字,采自莊老道家。
佛家華嚴宗亦用此理字,故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之分别。
朱子編《近思錄》,第一卷為《道體》,可見北宋周張二程尚用道字,不用理字。
朱子用理氣二字乃後起,采之道釋兩家,但朱子又确是儒家之嫡傳正宗。
此可見中國思想中國哲學,不主獨自創造,特立一新說,乃主會通和合,成一共同的,一貫的,有傳統性的定論。
此乃中國思想中國哲學之與西方大不同處。
同時與朱子樹異者有象山。
後世稱朱陸異同。
朱子主性即理,而象山則主心即理。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此可謂之心即理。
然自十有五而志于學,經五十五年工夫,而始達到此境界。
而孔子之所謂學,顯然不專指思想,故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與思分作兩項工夫言。
此又中西一大不同處。
朱子在此上亦言之極謙遜,說象山偏在尊德性,自己偏在道問學,戒學者當兼取象山講學長處。
西方哲學則既非尊德性,亦非道問學,又顯與中國學問途徑有别。
象山之後又有明代之王陽明,理學遂分程朱與陸王。
相傳陽明晚年有天泉橋四句教,陽明曾告其門人錢緒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實此四語,隻是在解釋《大學》。
象山教學者先立乎其大者,則本《孟子》。
陸王乃理學大師,又是理學中最富創辟性,最不喜拘守舊說,敢于自立己見,自信己意,與程朱有不同。
實則此兩人亦仍是為前人作解釋而已。
或認為陸王近禅,多釋氏義,則朱子何嘗不近莊老,多道家義。
中國學人必前有所承,必主會通和合。
而陸王之與程朱同為儒學,則大體無疑。
今吾國人喜據西方傳統來作批評,則中國古人全無是處,又何必作程朱陸王之分,又何必作儒釋道之别乎。
錢緒山以陽明四語告之同門王龍溪,龍溪不以為然,謂"心體既無善無惡,意亦無善無惡,知亦無善無惡,物亦無善無惡。
"兩人以此相争,告陽明。
陽明則曰,予本有此兩意,龍溪之語可以開示具上根性人,緒山語則以開示上根性以下之普通人。
實則緒山四語明明聞之其師,龍溪對之持疑,陽明聞之乃謂本有此兩意,龍溪語乃以告上根人。
此兩番話乃啟此下大争論。
今就另一方面言,豈得謂緒山僅一普通人,不具上根,故陽明隻告之如此,龍溪獨具上根,故告之如彼。
今當謂龍溪語本非陽明所告,陽明乃聞而欣然,加以同意。
此其心胸之寬闊,意态之和平,亦見陽明平日為人之真可愛矣。
中國人論人,尤重于論學。
象山陽明,論其人則亦确然儒者。
論其學,論其所言,縱有失當,而不害其為人。
此尤中國文化傳統一大特點,烏得專據學而不論人,亦如專據思而不論學,皆非其正。
孟子言知人論世,今人則謂欲究一家之思想與哲學,必同時讨論其時代背景。
此即見用心廣狹之不同。
西方哲學隻重其思想,中國則更重其人。
無論為老為釋,其人則均可重。
無論為漢儒宋儒,其人亦俱可重。
無論其為程朱與陸王,其人亦同可重。
不僅哲學如此,一切學皆如此。
如史學,如文學,如藝術,為一書法家,為一畫家,皆如此。
今人則不論其人,專論其學,則宜與中國自己傳統必有大相違背處。
抑且時代背景,人各有别,而中國則又必有一共同傳統。
學由人來,人由天來。
此又其一大相異處矣。
抑且西化東漸,乃最近百年之事。
以前中國人隻讀中國書,隻想做一中國人,其有與西方不合處,宜皆可諒可怒。
中國人亦非專己自守。
佛法東來,中國高僧信其法而傳之者多矣。
然凡為高僧,皆言佛法,卻不來反儒教。
佛法傳則儒教自息,不待先辟儒始傳佛,此亦中國人意态。
如韓愈力辟佛,但其遇見大颠亦加喜好。
其徒李翺,則多采佛說,但亦于愈未嘗稍加以辟斥。
亦有力加以辟斥者,則如顧亭林之于王陽明。
然知人當論世,晚明以下之王學流弊,則洵有可斥矣。
又餘嘗謂中國人自居必知謙恭退讓,故其待人則必為留餘地。
發言自抒己見,每不盡言。
若對方是上根人,我自不煩多言。
若對方系普通人,則我雖多言亦何益。
中國人做人,本非由單獨一己做,康成之所謂相人偶是也。
如孝,則必對父母,而父母各異,如何孝其父母,亦何一言可盡,故必求人之反之己性,反之己心,以自盡其孝,則不必亦不能寫為孝的哲學一書。
此猶孔子并不寫為仁的哲學一書是已。
故若謂中國有仁孝哲學,則必人人自為之,又必待此下百世人同為之。
中國哲學之必為有共通性,一貫性,傳統性,而不成為專家言者在此。
則又何必強中國人必為一西方哲學家,乃始謂之是哲學乎。
道不同,不相為謀。
若他年西方哲學其道大行,則中國古人言自亦無人理會,不必特加以申斥也。
此亦是一套自然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