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哲學

關燈
(一) 哲學一名詞,自西方傳譯而來,中國無之。

    故餘嘗謂中國無哲學,但不得謂中國人無思想。

    西方哲學思想重在探讨真理,亦不得謂中國人不重真理。

    尤其如先秦諸子及宋明理學,近代國人率以哲學稱之,亦不當厚非。

    惟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究有其大相異處,是亦不可不辨。

     中國人好人與人相處,不願把自己割裂人外,高自标置,輕視他人。

    此一種謙恭退讓之心理積習,乃于中國學術有大影響。

    即如孔子,近人每稱孔子思想,孔子哲學,此亦有宜。

    但孔子最喜提出一仁字,卻謂"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此固見孔子之謙恭退讓,但孔子于此仁字雖加解釋,而未作詳細之闡申。

    隻答他人問,或自偶言,《論語》所載,逐條不同。

    近人又好為孔子仁的思想仁的哲學等論文,多就《論語》各條彙集為說,自加發明。

    但謂孔子思想不邏輯,無組織,無條理系統,則又不然。

    此顯見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有不同處。

     孔子提出此仁字,後代國人遞相傳述,亦特為作注。

    東漢末鄭玄曰:"仁者,相人偶。

    "此三字乃仍須後人更為解釋。

    康成意特謂人與人相偶而仁始見,若非人相偶,将不見有此仁。

    唐代韓愈又曰:"博愛之謂仁。

    "中國人每仁愛連言,以愛說仁,宜無不當。

    但人之愛各有别,又如何乃為博愛,此則仍須有說。

    南宋朱子注此仁字則曰:"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康成相人偶從外面說,昌黎博愛從内心說,朱子則說内心之愛亦有條理不同,則三人說實一貫相承。

    惟朱子言德字理字,若非詳加闡說,仍不易明。

    餘隻就近代通俗語說,仁隻是一種同情心,人與人有同情,即是仁。

    但不知此說究有當否,又不知此後人更将如何來說仁。

    然則隻一仁字,乃成中國兩千五百年來一項共同思想,共同哲學,而似乎仍未達于一定義之完成。

    此又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一不同處。

     孔子又每仁禮連言。

    禮字似乎不專屬思想,而中國此一禮字,卻愈推愈廣,愈傳愈久。

    直至清代秦蕙田編為《五禮通考》一書,分為吉、兇、軍、賓、嘉五禮,尚僅專就上層政治方面,根據曆史事實加以纂修,而卷帙之浩繁,内容之複雜,已足驚人。

    今不得謂孔子哲學思想不重禮,而禮之考究,則又似乎不宜盡納入哲學範圍内。

    此則又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一不同處。

     孔子又每仁智連言。

    此智字似當屬思想範圍。

    何等思想始屬智,此似一思想實質與方法問題,但孔子又似未加詳言。

    中國後人常以仁義禮智信五字并言,《論語》固亦言及義字信字,但專以仁禮仁智并言,似乎已占孔子思想之最主要部分。

    《中庸》又以知仁勇為三達德,智與知宜當作何分别。

    今人言哲學,似專歸之思想與知識方面,而于孔子之言禮言智言勇言信,有所不顧,則宜不能得孔子真意之所在。

    此又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一不同處。

     繼孔子而起者有墨翟。

    儒墨成為先秦思想之兩大派。

    墨翟言兼愛,與孔子言仁有不同。

    孔子言愛有分别,朱子言仁者愛之理是已。

    兼愛則是一無分别愛,故曰:"視人之父若其父。

    "既不主分别,乃亦不言禮。

    發明孔子言仁,不得忽略此禮字。

    墨子非禮又尚同,孔子則尚别,其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

    故孔子又曰:"必也正名乎。

    "名即其别也。

    若謂視人之父若其父,則父之名已不正。

    于是墨家之後乃又有名家,其論名,則與孔門儒家言又不同。

    然則讨論孔子思想,必當以與孔子相反之墨家作參考。

    而衡量墨家思想,又當以後起儒家之與墨家相駁辨者作論點。

    要之,中國思想屬共同性,屬一貫性,即儒墨相反,亦猶然。

    而後起儒家言禮又有主張大同者,則在儒家思想中又滲進了墨家義。

    孟子曰:"能言拒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乃後起儒家,又轉引墨義來廣大儒義,即大同之說是也。

    此見中國思想特富和合性。

    故治中國思想必當就中國思想之發展與演變中來說。

    苟以治西方哲學之态度與規則來治中國思想,則實有失卻真相處。

     儒墨之後又有道家。

    茲據老子為說,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特舉道與名兩詞,其實即據儒墨之所争而言。

    不通儒墨,即無以通老子。

    老子又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始也。

    "此處老子所用道德仁義禮各詞,皆承儒家言,而意義各不同。

    又老子此處反禮則同墨,是則儒墨道三家,在當時實同具有共通性,一貫性,而亦并有其和合性,與西方哲學之各自成為一專家言者,又大不同。

     繼老子之後有《中庸》,其書當出秦代,為治中國思想哲學者所必究。

    而其書收入《小戴禮記》中,則治中國思想哲學者,絕不當置禮于不問,此又一證矣。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此天、命、性、道、教五字,皆前人所熟論,而《中庸》承之。

    子貢言:"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但孟主性善,荀主性惡,皆力言性。

    天命猶言天道,孔子所不言,墨與道始言之。

    莊老道家不言性,專言道。

    荀子言莊子知有天不知有人,則莊老所言皆天道,非人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則莊老言道,即言自然。

    孟子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

    "則此天字亦猶指自然。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

    "斯性亦猶自然,是在儒家言中已融入了道家義。

    又《中庸》言:"率性之謂道。

    "此道始是人道,而連上句言,則天道人道亦一而二,二而一矣。

    是則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