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宗教

關燈
有間,則禮生焉。

    禮者,體也。

    天地萬物,實與心為一體。

    而此體之本,則在我之心,此即孔子之所謂仁,而中庸則謂之誠。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于我心而見其真實不二,斯得之矣。

    故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然非禮亦無以見仁,猶之無軀體亦無以生魂氣。

    故中國人言天必言地,苟非有地,則亦不見有天之存在。

    故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而夫子之自言則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夫子之文章亦惟子貢之徒乃始得聞。

    故中國人之教,以心之親為先,以心之敬為後。

    知其親,仁也。

    知其敬,則為智。

    而教親教敬,則重在行。

    行之真實不虛,則禮是矣。

    禮不僅在人與人之交往,又必遍及于凡可親而敬者。

    故在家有竈神,鄉村有土地神,城區有城隍神。

    名山大川,所至有神。

    遠之有太陽神、月神、北鬥星神。

    吾生四圍,凡所接觸,多所敬,多所親,遂多尊以為神。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

    我不與祭,如不祭。

    "則心與神為一。

    通天人,合内外,皆此心,皆有神,皆有禮。

    則天地亦隻是一篇大文章,故中國人之教亦稱文教,又稱禮教,則多神又何鄙夷之有。

     中國人又常神聖連言。

    聖言其德,神言其能。

    如謂神工神能是也。

    工能見于外,而德則存之内。

    然苟使無德,又何來此工能。

    西方人重能不重德,凡神皆以其工能言,而不稱其德。

    近代國人則以己所尊崇之德,轉以奉之西方。

    如耶稣誕稱聖誕,新舊約稱聖經。

    其他凡耶教中一切皆稱聖,如稱聖約翰聖彼得神聖羅馬帝國等是矣。

    甚至奧林匹克運動會傳遞火把,亦稱聖火。

    但中國觀念神在外,聖在内,惟通天人一内外,乃以神聖連稱。

    如中國人稱天地君親師,縱亦言天地之大德,終不言聖天聖地,亦不言天聖地聖。

    司馬遷所謂"天人之際"即在此。

    人有聖德,而可上通于神,則在其魂氣,不在其軀魄。

    故中國人之于政治領袖,亦隻希其為聖,斷不以神望之。

    至如父母,則不必盡為聖,所謂父子不責善是也。

    而親之更勝于天地。

    親之,斯亦敬之矣。

    父母可與天地同敬,而君王天子則決不能與父母同親。

    至于師,則可敬亦可親,所謂心喪三年,則師之由敬得親,而其親乃可等于父母。

    君雖當敬,但親不如師。

    猶之地之可親,亦勝于天。

    此其當親當敬,可親可敬,豈非皆一本于己心。

    故中國之教亦稱名教。

    天地君親師,皆于其一體中分别所立之名。

    惟此體則本之一心。

    而此心則即古人之所謂魂氣也。

    由是言之,故惟孔子魂氣不散,宜為吾國人惟一之信仰所在矣。

    則果謂中國亦有宗教,宜稱為孔教,亦無疑。

     (二) 中國自身文化傳統之大體系中無宗教,佛教東來始有之,然不占重要地位。

    又久而中國化,其宗教之意味遂亦變。

     中國文化最重教育,即政治亦教育化,周公之制禮作樂是也。

    周公用之于政治,孔子播之于社會,儒家精神乃以教育為主。

    為儒則必為師,尊師重道,又為中國文化傳統主要精神所在。

     中國人之教,為師者必為其弟子留下地步。

    中國人之政,在上者亦必為在下者留地步。

    君臣相處有禮,庶可樂。

    禮之流衍,有各種制度。

    一切限制與度數,皆為對方留地步,與掌握權力以把持其下之意義大不同。

     禮者,于分别中見和合,于上下間見平等,而猶貴于死生人鬼之間得其通。

    周祚啟于武王,但上推文王,又必上推後稷,以見大業之由來。

    故有宗廟之祭,乃教為君者勿存自尊自貴之心。

    先有列祖列宗,傳遞此業,又其上則有天。

    天人相通,先後相承,豈任一人所能獨擅此大業。

    然則中國之禮,即中國之宗教,其原始尚遠在周公之前,而傳遞則直達于近世。

    故亦可謂中國有宗教,而無教主。

    為之主者,即天,即上帝,即列祖列宗。

    其教直達于吾心,使吾心能上通于列祖列宗,以達于天,達于上帝,斯此大業乃可保持而弗失。

    非我能保持之,乃吾之列祖列宗得天與上帝之同意而始獲保持之。

     天子宗廟之祭,列國諸侯皆來陪祭。

    諸侯亦各有國,乃由中央天子之列祖列宗所封建。

    而得此封建,亦不在己,乃在其列祖列宗。

    故諸侯之歸其國,又必各自祭其祖宗。

    更下至于庶民之受百畝而耕,亦祭其祖宗。

    尊祖敬宗之禮,固已下達于天下。

    禮不下庶人,非指此。

    此之謂宗法社會。

     人之對其祖宗死者有禮,人與人相處亦有禮。

    父子兄弟夫婦相處,必各為其對方留地步。

    君臣朋友相處,亦必各為其對方留地步。

    故五倫之間亦各有禮。

    禮者,體也。

    有禮則相互各有地位而共成為一體。

    父子相與即一體,慈孝主在心,見之行事即成禮。

    夫婦亦然,其他諸倫莫不然。

     中國人所信在天,在上帝,在各自之祖宗。

    其所奉行,在各自當身人與人之間。

    而天帝祖宗,亦必為當世人群留地步,如是信,如是行,由此乃有人道。

    人道由天道來,亦由鬼道神道來。

    鬼亦人也,雖已死,而有其不死者仍留在人間。

    故此世界乃人鬼合一之世界。

    鬼世界即融合于人世界中,其主要乃在人之一心。

    身必有死,心可不死。

    此心寄在己之一身,亦寄在父子夫婦五倫大群間,并可寄在前世及後世之人間。

    周公孔子之心,即上承其前世人心來,亦仍寄在後世之人心。

     孔子繼周公而起,即周公之心以為心。

    孔子之心與周公之心相通,故時夢見周公。

    此心孔子稱之曰仁。

    故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

    "繼周公,即敬周公之心。

    故周孔之教,亦可謂之心教。

    周公禮樂,主要使用在政治。

    孔子仁道之教,則推廣以及于全社會全人群。

    周公孔子非為宗教主,而後代中國人信奉周公孔子,至少當不下于佛教之信奉釋迦,耶教之信奉耶稣。

     在朝當政,則當信奉周公以為政。

    在野不當政而當教,則當信奉孔子以為教。

    中國儒家畢生所志即在此。

    政教對象在于外,而治之教之之大任,則歸本于己之一心。

    其他民族之宗教,其所信,皆在外。

    中國宗教,則既信外,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