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匋雅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也。
歙縣程啠。
字埾跂者,所著窯說,類輿朱琰陶說相同。
而不及朱說之富。
朱說亦有藍本。
政不知其孰先孰後也。
惟程說内。
有宣青為麻葉青二語。
乃朱說所無。
餘皆輿朱說無少區别。
練川唐氏。
窯器肆考。
于朱說互相出入。
較朱說尤多。
【卷下匋雅三十二】 項子京瓷器圖說。
為西人所重。
繪有英國文字。
其稱祭紅為積紅。
自後乃有鮮紅寶石紅之别。
南村随筆。
以祭紅為祭品所用。
理故可通。
當有所本。
項說或仍音之轉耳。
隆慶順治瓷品絕少。
隆慶青色秾豔。
畫筆幽靓。
順治淡描美人。
其衣帶裙褶。
飄飄然有淩雲之氣。
坯之坦口拆腰者。
古謂之壓手懷。
今之所謂馬鈴式(俗謂之鈴铛杯)者也。
後人以壓手杯專屬之于甓盌。
正必其折腰也。
南村随筆。
謂正德弘治隆慶三朝。
皆有寶石釉之祭紅。
而滬人專以屬之宣德萬曆。
其于郎紫坦之所仿者。
正複相思。
笠亭陶說亦不詳祭紅輿積紅之區别。
至祭紅何以無款。
朱氏更未叙及。
朱說所載隆慶藏器。
美不勝收。
今則青花琖托一枚。
好事者亦珍同拱璧。
兔毫琖即鹧鸪斑。
第鹧斑痕寬。
兔毫針瘦。
亦微有不同。
或稱近有閩人掘地所得古琖頗多。
質厚色紫黑。
茶盌較大。
山谷詩以之鬥茶者也。
酒杯較小。
東坡詩以之盛酒者也。
證以蔡襄茶餯。
其為宋器無疑。
曰瓯寗産。
曰建安所造,皆閩窯也。
底上偶刻有陰文。
供禦楷畫二字。
格古要論。
謂琖多瓷口。
則不折腰之壓手杯也。
慱物要覽。
謂宣盌紅魚。
系寳石為未。
宜即今之釉裡紅也。
釉襄紅也。
釉裡紅又輿項說之積紅無異。
然則子京所說之積紅。
輿南村所說之祭紅。
自是一物。
但造法輿胎骨不同耳。
若事物绀珠。
所稱鮮紅土絕一語。
寶石果得以土視之耶。
有明祭紅之胎骨。
(瓷之本質曰胎骨)最為堅緻而潔白。
西琺音同。
西紅寶石。
或即碧霞琺耳。
【卷下匋雅三十三】 宋均之無紫而有異光發現者。
蓋仿柴天青之佳品也。
何必玫瑰紫始為悅哉。
今以月白俗名污之。
謲妄甚矣。
蓋世人俚語。
不知世有紫窯者也。
私家制作。
以堂名人名為佳。
不宜用公司字樣。
粉彩有天然生成之淡紅石質。
不必皆以白粉料犀入紅釉之内。
大紅鮮紅。
皆寶石釉也。
(今則專以寳石釉屬之明祭)一道釉之器皿。
最為珍貴。
康窯非禦制飯盌,不肯輕以寳石釉施諸彩畫。
其明微也。
禦制盌上之脂水顔色。
或即碧霞琺之類。
康之硬彩。
雍之粉彩。
其紅綠藍黃茄紫各品。
大氐寳石釉為多。
寳石無美不備。
不專屬之于大紅也。
或曰。
彼時民窯之所以能發異采者。
亦盜用官料攙入石汁中也。
國初庫存顔料。
多系勝朝留贻。
雖不必畫為寳石。
亦斷非後來所能有。
重以土膏秾膩。
工作堅緻。
畫法精妙。
曆年久遠。
安得不馳譽寰球,為我曹著作生色耶。
成廟喜鴿,而貴嫔喜小狗。
故當時瓷盌多畫此二物。
瓶盌之黑邊黃邊者。
祗取人憎耳。
而宋瓷紫口鐵足。
又頗異常名貴。
幹窯有以胭脂紅。
制成荷花瓣九片。
外紅而内白。
偏反掩映。
姿态橫生。
莖作葵綠色。
迎面另有一瓣,作為上蓋。
子口胎質極細膩。
乃畫碟也。
胭脂紅一種。
在乾隆初葉。
亦神似雍窯之細膩鮮豔。
蓋仍雍正朝制胚罩釉。
迨乾隆禦極。
始填款耳。
末葉漸入嘉慶。
其官窯脂水品物。
類皆邊圍閃黃。
垩澤粗黯,滿雕陰文。
細花繪以雜彩。
中間相隔五十年。
直不可以道裡計。
嘉慶尚有此種小瓶。
綠底綠裹。
抹紅篆款。
而聲價不少眨損。
【卷下匋雅三十四】 康窯雙耳黃酒杯。
雙龍耳固不易得。
其尋常雙耳。
以小如豇豆仁者為佳。
款字以如蠅頭者為貴。
柴窯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三者,均指釉汁而言。
不指胎骨而言。
元以前之瓷皿。
雖亦偶有薄胎者。
要亦不能如明瓷脫胎之薄也。
此言薄如紙者。
藍謂所上之釉。
其薄如紙也。
清袐藏所述縧環一片。
竟以紙薄屬之于胎骨。
殆不其然。
項子京(元汴)瓷器圖說。
所載瓷燈甚多。
大氐摹仿兩漢銅器。
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采。
聲價極高。
寳則中才以下之麤材也。
特波磜老到,顔料渾樸耳。
非精品也。
所畫花卉。
亦尋常式樣。
絕少恢奇飛動之趣。
西商又以此種素三彩為明彩。
明明康熙款識。
而謂之為勝朝物。
嘻其異矣。
綠色瓶罐。
西商亦以明瓷為貴。
實則乾隆無款者居多。
嘉靖款字似嚴分宣。
萬曆櫥葉似沈石田。
皆一時風尚使然。
成化亦有描金瓷品。
康雍仍之。
乾隆亦尚名貴。
嘉道以後,雖尋常器皿。
殆無不描金者。
殊使人可憎。
雍窯有一種菊瓣小盤。
各彩具備,邊若鋸歯。
餘雅不喜之。
天生之淡紅石質。
非攙以粉質者。
黏合力較足。
固不易于殘褪也。
若粉紅色寳石為末。
又非淡紅石質所可比拟者矣。
青綠亦然。
事物绀珠。
謂嘉靖間鮮紅土斷絕。
蓋寳料之鮮紅者。
焉得以尋常紅土視之。
盌有外綠内紅。
綠如湖水紅如火者。
蓋宣祭窯變之怪偉者。
非秘色也。
吳越秘色。
當屬之青器。
仍柴周遺風也。
朱說疏證甚詳。
滬商呼雍正仿龍泉之品曰哥綠。
以弟為兄。
以章生一為章生二也。
或又謂之果綠。
乃哥音之轉。
非蘋綠之省文。
窘陋殊甚。
或又曰哥綠者。
鹦哥綠也。
于義亦通。
【卷下匋雅三十五】 嘉靖黃釉。
不如成化之尤為濃厚。
康雍隻淺黃為超妙耳。
萬曆彩畫。
自不如成化之工。
要其顔色深厚。
畫筆雄邁。
亦迥非後世所及。
美人霁之名。
羌無故寳。
市俗同音相呼。
以訛傅謬。
亦殊不易改變。
近人所指目者。
約分三種。
曰寳石釉(俗所謂之郎寶)之粉紅者。
曰豇豆紅之鮮豔者。
(綠多及紅色豔者廠人皆謂之蘋綠)曰胭脂水之淺淡者。
其寳非也。
當時呼粉紅為娃娃臉一拟人比之牡丹芍藥。
西人所謂桃花片海棠紅者也娃娃臉一變而為美人臉。
(作俗又謂之楊妃色)再變而為美人祭。
霄者祭之轉音。
而又祭之訛字。
言如美人之開笑臉者也。
此種美人臉之祭紅瓷品。
隻有雍正官窯。
無款時代。
曾特制天球式小瓶一次。
高約一尺以内。
其嬌豔不可形容。
式様亦極優美。
蓋于明祭紅蘋果綠胭脂水二者之外。
獨樹一幟。
以瓶之式様論。
脂水近似橄攪尊。
蘋綠則為小顴音尊。
及下半凸雕荷瓣者。
明祭紅則大顴音尊及油錘等件。
以顔色論。
明祭紅有紅瘯,豇豆蘋綠。
皆雜以綠色斑點。
其無綠色者。
窯之名稱。
亦不能以有無綠色為區别。
胭脂水則色近于紫。
且均系至薄之吹釉。
惟然而美人祭之顔色。
其即項氏所謂積紅者耳。
積紅之淺淡美麗者耳。
至其容光煥發。
自非屑淺紅寳石(如碧霞弘之類)為。
亦何得驚心動魄至于此極。
今未見廬山真面。
辄以豇紅蘋綠之屬當之。
正不能日呼逢人。
而一一告語之也。
時方以宣康有款之粉紅。
為美人臉祭紅。
而焉知豇蘋佳皿。
皆朱紅之化身耶。
【卷下匋雅三十六】 永樂款蓋盌。
有青花夾彩。
表裡繪龍者。
形式絕巨。
庾子前一見也。
廠人初不知其可寳貴也。
子口二字。
今以閹筍合縫者為子口。
乃紫口之訛音蓋紫口鐵足。
宋瓷所豔稱者也。
宋均滿塗紫釉。
元則于青釉中夾以紫色一二片。
以成魚形者為佳。
傅聞漢口人家藏有一柴窯器皿。
或即冰玉主人之天青盌。
盌為湖北人買去或即萬(航)欤。
盌為怡賢親王故物。
仍宋器之精美者。
未必即為柴窯也。
怡邸自号冰王。
豈藏有越州窯欤。
宋龍泉青器。
亦濃淡不一其色。
今之堆花。
以手工做成人物。
粘于瓶罐之上。
與以筆蘸粉堆坯者不同。
劃花則凹雕也。
印花凹凸皆有。
往往于宋定得之。
镂花镂空玲珑。
殊乏天然之趣。
蓋魔道也。
錐花以錐尖戳成花紋。
繡花針工加細。
此種古法近世巳不甚踵用。
粉定凹雕者多。
凸雕者少。
有一種小合。
底蓋均凸雕。
牡丹式様。
渾圓而略扁。
滿身大開片。
亦足藏也。
近世所稱果綠。
其色蔥翠。
有碎冰紋片。
而無款識。
以小壇為多。
在當時并非精品。
近則聲價頗昂。
歐羅巴人之于瓶件。
頗喜彩地夾彩者。
是以黑地獨尊。
黃地次之。
若素地五釆。
則巳不甚重視。
英商之言如此。
古者蘸釉之法。
以器皿置諸釉之汁中。
一浸而捉起。
是以厚若堆脂。
而短釉處甚多。
不似後世塗釉必勻。
且有截竹豢沙。
細細吹勻者。
補彩者易。
補釉(純色之釉所謂一道釉者是也)者難。
黃茄紫三彩之盤盌。
式様尋常。
畫筆亦較粗。
略似諸秀宮之庋果大盤。
庚子後流出最夥。
幾于坑谷皆滿。
每封尺索四金。
近則漲至百餘倍。
實則中下之官窯耳。
有一種黃地六方瓶高不及二尺。
式樣惡劣。
每方所繪之人物故事。
若孤山放鶴。
又頗形其鄙。
雖亦有康熙款識。
隻取憎耳。
乃至落釉缺口。
聲價猶及數千金。
西國嗜好之不可思議。
顧如是耶。
蓋儲秀大盤,至為偉大。
一二貴人争藏之。
久乃不複可得。
而尋常大盤聱價十倍矣。
又久而尋常小盌。
亦增利市。
市僧忽見破瓶。
自必異常居奇。
殊堪齒冷。
【卷下匋雅三十七】 古月軒所藏之套料鼻煌瓶。
款皆乾隆年制字樣。
其直題古月軒款者。
雁鼎也。
料款之瓷皿亦然。
翻紅乃鬈紅之訛。
瓷無專畫。
市儈以音相呼而巳。
建窯原系建甯。
乃黑色兔毫琖也。
後以屬之德化。
則皆白瓷矣。
有硬棒錘。
有軟棒錘。
市儈多稱。
至為劣惡。
肩聳擁腫。
身如截筒。
口有凸邊一道者。
為硬棒錘。
肩亸口哆足稍飲者。
為軟棒錘。
蘋綠荷花瓣之瓶。
皆凸雕也。
宋龍泉撇口盌,亦有此式者。
蘋果尊于蘋果綠之外又有天青,釉裡紅兩種。
皆珍玩也。
蘋果尊以形式言。
厥分兩種。
有縮項者。
有巨口而無項可縮者。
康采水中丞有二種。
一則口小而腹皤。
釉裹紅花數朶。
枝葉亦羅羅清疏者。
曰小酒壇。
一則巨口豐下。
高約二寸。
花葉亦如之。
曰矮馬蹄。
物希為貴。
固也。
然孤高之品。
舉世無其俦匹。
悠悠者轉莫名其妙。
此硬彩軟彩黑彩素三彩之所以轟動一時。
而葡萄水一種。
世人迄無有知其名者。
而況于唐之白器。
宋之青器耶。
明人歐子明所制宜輿花盆之屬。
每有陽文子明仿古字樣。
是曰歐瓷。
亦猶之葛明祥也。
葛乃幹嘉時人。
歐葛瓷釉略相似。
在灰墨藍綠之間。
廠人鄙之。
以為溺壺色。
日本人美之。
以為海鼠色。
且謂四時花光。
皆輿之相宜。
【卷下匋雅三十八】 時大彬所制砂壺。
紫泥中有白點。
若花生果也。
陳曼生壺。
式樣較為小巧。
所刻書畫亦精。
壺嘴不淋茶汁。
一美也。
壺蓋轉之而緊閉,拈蓋而壺不脫落。
二美也。
明瓷釉汁滋潤者。
謂之蜜淋釉。
香瓷種類不一。
凡泥漿胎骨者發香較多。
瓷胎亦偶一有之。
要必略磨底足。
露出胎骨。
而後香氣歆溢。
鑒家又安肯一一試之耶。
香瓷最不易得。
有土胎香者。
有泥漿胎香者。
有瓷胎香者。
此自然之古香也。
有藏香胎者。
有沈香胎者,有各種胎香者。
此人工之香也。
然亦希世之珍有梳頭油香者。
古宮奁具。
雖頗傷大雅。
卻别有一種風流佳活。
太白尊惟康窯有之。
各色俱備。
惟紅獨多。
乾隆有五福堂。
堂中飯盌。
内畫紅蝠五隻。
外系萬花攢密。
若錦灰堆也。
款為堆料鐵缐篆。
乾隆未葉。
款始改用抹紅。
初惟綠底者紅款。
繼乃白地者亦寫紅款。
遂開嘉道先聲。
殊不見其佳。
此種白地抹紅。
乾隆款有小酒杯。
外畫綠色海水内畫紅魚十數頭。
亦尚别緻。
李唐越器人間無。
趙宋官窯晨星看。
殷周鼎彜世頗多。
堅脆之質于馬辨。
堅構脆巧久度蹔分。
立德琖行義可玩。
朱明去此弗甚遙。
宣成雅具時猶見。
寒芒秀釆總稱珍。
就中雞缸最為冠。
牡丹麗日春風和。
雌雞逐隧雄雞絢。
全尾鐵巨首昻藏。
怒勢如聽賈昌喚。
良工物态肖無遺。
趨華風氣随時變我獨警心在齋詩。
不最眈安輿以晏。
此乾隆丙申禦題仿古雞缸詩也。
缸有大有小。
小者尤尠。
【卷下匋雅三十九】 揠苗鄙宋人。
抱甕慚豪荘。
何如街尾鴉。
倒流竭池塘。
椤稏舞翠浪。
遽蔭生晨涼。
斜陽耿疏柳。
笑歌問女郎。
此康窯耕織圖灌溉詩也。
圖凡多幅。
有青花。
有五彩。
以康彩為最精。
官窯盤面。
有泥金篆款。
或者以西商不喜華字。
辄将各圖詩字。
磨刷而去之。
殊不知近數年來。
西人頗研考華文。
見有禦制原詩者。
矜為完壁。
往者彩盤彩盌觸眼而有。
今則青花亦如星鳳矣。
海上畫箱益尠。
求一刻本圖詩而亦不易得。
況盤盌也耶。
器弇口謂之雅。
明粉定盂多肖之。
朱說有所謂磬口者。
磬亦曲折之義也。
餘初着畫時。
宋均且不見重于西商。
今則宋元瓷品。
聲價陡增。
然猶必沾沾于紫釉。
猶未得天青之三眯也。
乾隆有五福堂。
禦制文以記之。
堂内所藏盌,萬花攢繞。
所畫皆外國奇卉。
天青堆料四字篆款盌,系黃地内畫紅蝙蝠五尾。
猶五福之義也。
青器有于粉青上。
雜繪深青色之古篆。
參差錯落。
若壽字者。
然其元明間物。
而即青花之所自輿。
宋汝有甚薄者。
宋定多印花者。
瓷釘有二種。
有垂垂如足者。
所謂爪者是也。
又有以竹簽支撐皿底而入窯者。
迨火候圓滿。
撒去竹簽。
則亦有釉如釘形。
(即掙釘也) 陽文花紋凡數種。
有凸雕者。
有印花者。
有填白者。
以粉料堆填瓷上。
再罩釉汁。
則謂之填白。
刻花用刀。
鏽花用針。
印花用版。
堆花用筆。
堆花者填白也。
镂花則兩面洞透。
所謂玲珑瓷者也。
劃花紋凹。
印花紋凸。
雕花有凹有凸。
【卷下匋雅四十】 客貨者。
民窯也。
官窯别于民窯。
禦窯别于官窯。
章氏兄弟窯。
近世皆謂哥窯。
色白而有冰裂紋。
實則赝本甚多。
哥窯有粉青一種。
較弟窯更為幽靘。
弟窯色綠即龍泉窯也。
東西商人以無紋者為貴。
雍正所仿龍泉。
皆無紋者也。
制佳而款精,後起者勝。
豈不然欤。
明仿弟窯有一種色極蔥精。
廠人妄呼為綠郎窯。
則又滿身紋片。
且甚細碎。
價乃奇貴。
即雍幹所仿。
亦珍同拱壁。
其實皆粗材也。
口絕奓而無肩。
亭亭玉立。
腰斂縮直下。
及于足者謂之觚。
此明制也。
康雍則腰際凸起。
較有不同。
永栾長式橫盂。
有青花而方者。
有仿哥而橢圓者。
康窯禦制彩盌。
有一種薄釉,甚似雍正之胭脂水。
惟微作金醬色。
若謂康窯無粉紅。
亦無脂水。
何以禦制彩盌中。
有脂水料款粉紅花蕊。
且釉汁極腴潤。
其故何哉。
自禦制彩盌外。
雖康熙官窯。
亦不見有粉紅脂水二色。
其所謂硬彩者。
抹紅而已矣。
西獅得其真相。
華獅出于理想。
此為可鄙耳。
然較諸四爪雙角之龍。
猶為此勝于彼。
亦瓷畫刻繡之魔也。
康雍幹三朝料款。
初似永輿。
繼似宋椠。
後乃作鐡缐篆。
太白尊即魚捕尊。
蓋漁父罾也。
小而瘦者。
曰田雞簍。
雍正窯極精之脫胎瓷畫。
有四絕焉。
質地之白。
白如雪也。
一絕也。
薄如卵幕。
口噓之而欲飛。
映日或燈光照之。
背面能辨正面之筆畫彩色。
二絕也。
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
花有露光。
鮮豔繊細。
蜨有聳毛。
且莖莖豎起。
三絕也。
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
四絕也。
【卷下匋雅四十一】 深紅淺紅。
參差相間。
而異采發越。
若斷若續。
曰桃花浪。
雍正窯為多。
亦桃花片。
英人祭之亞匹也。
紋片滋潤活潑。
其紋之兩旁。
閃閃有光者。
曰蜻蜓翅。
宣德漿胎小盌。
内外大開片。
有外畫有花三圜龍者。
有内作釉襄紅石榴一枚者。
且帶有貴花枝業也。
抹紅釉質薄如脂水。
其微黃者。
曰珊蝴釉。
脂水影青票子杯。
猶偶一遏之。
若蓮子杯。
則不易見也。
厭勝瓷畫至猥也。
以康彩為最活潑。
雍窯次之。
道光以後駿蠢不可名。
以抹紅精畫串枝連之盤盌。
皆雍正官窯也。
論其品格。
在才不才之間。
抹紅為地。
内外夾以青花古紋。
若串枝蓮之屬。
每題為宣德款。
此輿蛋黃地夾。
以青花之雍正款者。
正複不甚相遠。
若黃地大小盤盌。
成化甚濃。
嘉靖次之。
弘治又次之。
似均在康雍之上。
康雍以淡勝。
明瓷以濃勝。
純色之釉盤盌絕夥。
有紅有藍。
(分天青深藍兩種)有黃有白,惜綠為較少。
黑者更不易見。
見之亦不足珍也。
道光窯小盌。
有淺雕海水夾繪雜彩人物者。
亦魔道也。
康窯禦制盌。
以畫紅黃寶相花者。
為最精寳。
相似月季。
而蕊片較巨。
往往反卷若錦紋。
串枝蓮者。
西番蓮也。
近有抹紅地青花盤。
宣德六字款。
紅色頗深。
顴世音有彩畫者。
有建窯坐像立像者。
有素衣而藍風兜(風兜者巾帽之屬兜風者俗謂之鬥篷)者。
像以似美女者為劣。
似美男者為貴。
【卷下匋雅四十二】 青花瓷畫絕幽蒨。
償以籃筆臨摹之矜。
為稿本。
亦雅人深緻也。
雍幹茶葉末之花澆。
高可及尺。
而無上蓋。
胫肥腰細。
無異雍紅。
口小柄圓。
尤為波峭。
雍窯閃黃。
幹窯慘綠。
閃黃
歙縣程啠。
字埾跂者,所著窯說,類輿朱琰陶說相同。
而不及朱說之富。
朱說亦有藍本。
政不知其孰先孰後也。
惟程說内。
有宣青為麻葉青二語。
乃朱說所無。
餘皆輿朱說無少區别。
練川唐氏。
窯器肆考。
于朱說互相出入。
較朱說尤多。
【卷下匋雅三十二】 項子京瓷器圖說。
為西人所重。
繪有英國文字。
其稱祭紅為積紅。
自後乃有鮮紅寶石紅之别。
南村随筆。
以祭紅為祭品所用。
理故可通。
當有所本。
項說或仍音之轉耳。
隆慶順治瓷品絕少。
隆慶青色秾豔。
畫筆幽靓。
順治淡描美人。
其衣帶裙褶。
飄飄然有淩雲之氣。
坯之坦口拆腰者。
古謂之壓手懷。
今之所謂馬鈴式(俗謂之鈴铛杯)者也。
後人以壓手杯專屬之于甓盌。
正必其折腰也。
南村随筆。
謂正德弘治隆慶三朝。
皆有寶石釉之祭紅。
而滬人專以屬之宣德萬曆。
其于郎紫坦之所仿者。
正複相思。
笠亭陶說亦不詳祭紅輿積紅之區别。
至祭紅何以無款。
朱氏更未叙及。
朱說所載隆慶藏器。
美不勝收。
今則青花琖托一枚。
好事者亦珍同拱璧。
兔毫琖即鹧鸪斑。
第鹧斑痕寬。
兔毫針瘦。
亦微有不同。
或稱近有閩人掘地所得古琖頗多。
質厚色紫黑。
茶盌較大。
山谷詩以之鬥茶者也。
酒杯較小。
東坡詩以之盛酒者也。
證以蔡襄茶餯。
其為宋器無疑。
曰瓯寗産。
曰建安所造,皆閩窯也。
底上偶刻有陰文。
供禦楷畫二字。
格古要論。
謂琖多瓷口。
則不折腰之壓手杯也。
慱物要覽。
謂宣盌紅魚。
系寳石為未。
宜即今之釉裡紅也。
釉襄紅也。
釉裡紅又輿項說之積紅無異。
然則子京所說之積紅。
輿南村所說之祭紅。
自是一物。
但造法輿胎骨不同耳。
若事物绀珠。
所稱鮮紅土絕一語。
寶石果得以土視之耶。
有明祭紅之胎骨。
(瓷之本質曰胎骨)最為堅緻而潔白。
西琺音同。
西紅寶石。
或即碧霞琺耳。
【卷下匋雅三十三】 宋均之無紫而有異光發現者。
蓋仿柴天青之佳品也。
何必玫瑰紫始為悅哉。
今以月白俗名污之。
謲妄甚矣。
蓋世人俚語。
不知世有紫窯者也。
私家制作。
以堂名人名為佳。
不宜用公司字樣。
粉彩有天然生成之淡紅石質。
不必皆以白粉料犀入紅釉之内。
大紅鮮紅。
皆寶石釉也。
(今則專以寳石釉屬之明祭)一道釉之器皿。
最為珍貴。
康窯非禦制飯盌,不肯輕以寳石釉施諸彩畫。
其明微也。
禦制盌上之脂水顔色。
或即碧霞琺之類。
康之硬彩。
雍之粉彩。
其紅綠藍黃茄紫各品。
大氐寳石釉為多。
寳石無美不備。
不專屬之于大紅也。
或曰。
彼時民窯之所以能發異采者。
亦盜用官料攙入石汁中也。
國初庫存顔料。
多系勝朝留贻。
雖不必畫為寳石。
亦斷非後來所能有。
重以土膏秾膩。
工作堅緻。
畫法精妙。
曆年久遠。
安得不馳譽寰球,為我曹著作生色耶。
成廟喜鴿,而貴嫔喜小狗。
故當時瓷盌多畫此二物。
瓶盌之黑邊黃邊者。
祗取人憎耳。
而宋瓷紫口鐵足。
又頗異常名貴。
幹窯有以胭脂紅。
制成荷花瓣九片。
外紅而内白。
偏反掩映。
姿态橫生。
莖作葵綠色。
迎面另有一瓣,作為上蓋。
子口胎質極細膩。
乃畫碟也。
胭脂紅一種。
在乾隆初葉。
亦神似雍窯之細膩鮮豔。
蓋仍雍正朝制胚罩釉。
迨乾隆禦極。
始填款耳。
末葉漸入嘉慶。
其官窯脂水品物。
類皆邊圍閃黃。
垩澤粗黯,滿雕陰文。
細花繪以雜彩。
中間相隔五十年。
直不可以道裡計。
嘉慶尚有此種小瓶。
綠底綠裹。
抹紅篆款。
而聲價不少眨損。
【卷下匋雅三十四】 康窯雙耳黃酒杯。
雙龍耳固不易得。
其尋常雙耳。
以小如豇豆仁者為佳。
款字以如蠅頭者為貴。
柴窯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三者,均指釉汁而言。
不指胎骨而言。
元以前之瓷皿。
雖亦偶有薄胎者。
要亦不能如明瓷脫胎之薄也。
此言薄如紙者。
藍謂所上之釉。
其薄如紙也。
清袐藏所述縧環一片。
竟以紙薄屬之于胎骨。
殆不其然。
項子京(元汴)瓷器圖說。
所載瓷燈甚多。
大氐摹仿兩漢銅器。
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采。
聲價極高。
寳則中才以下之麤材也。
特波磜老到,顔料渾樸耳。
非精品也。
所畫花卉。
亦尋常式樣。
絕少恢奇飛動之趣。
西商又以此種素三彩為明彩。
明明康熙款識。
而謂之為勝朝物。
嘻其異矣。
綠色瓶罐。
西商亦以明瓷為貴。
實則乾隆無款者居多。
嘉靖款字似嚴分宣。
萬曆櫥葉似沈石田。
皆一時風尚使然。
成化亦有描金瓷品。
康雍仍之。
乾隆亦尚名貴。
嘉道以後,雖尋常器皿。
殆無不描金者。
殊使人可憎。
雍窯有一種菊瓣小盤。
各彩具備,邊若鋸歯。
餘雅不喜之。
天生之淡紅石質。
非攙以粉質者。
黏合力較足。
固不易于殘褪也。
若粉紅色寳石為末。
又非淡紅石質所可比拟者矣。
青綠亦然。
事物绀珠。
謂嘉靖間鮮紅土斷絕。
蓋寳料之鮮紅者。
焉得以尋常紅土視之。
盌有外綠内紅。
綠如湖水紅如火者。
蓋宣祭窯變之怪偉者。
非秘色也。
吳越秘色。
當屬之青器。
仍柴周遺風也。
朱說疏證甚詳。
滬商呼雍正仿龍泉之品曰哥綠。
以弟為兄。
以章生一為章生二也。
或又謂之果綠。
乃哥音之轉。
非蘋綠之省文。
窘陋殊甚。
或又曰哥綠者。
鹦哥綠也。
于義亦通。
【卷下匋雅三十五】 嘉靖黃釉。
不如成化之尤為濃厚。
康雍隻淺黃為超妙耳。
萬曆彩畫。
自不如成化之工。
要其顔色深厚。
畫筆雄邁。
亦迥非後世所及。
美人霁之名。
羌無故寳。
市俗同音相呼。
以訛傅謬。
亦殊不易改變。
近人所指目者。
約分三種。
曰寳石釉(俗所謂之郎寶)之粉紅者。
曰豇豆紅之鮮豔者。
(綠多及紅色豔者廠人皆謂之蘋綠)曰胭脂水之淺淡者。
其寳非也。
當時呼粉紅為娃娃臉一拟人比之牡丹芍藥。
西人所謂桃花片海棠紅者也娃娃臉一變而為美人臉。
(作俗又謂之楊妃色)再變而為美人祭。
霄者祭之轉音。
而又祭之訛字。
言如美人之開笑臉者也。
此種美人臉之祭紅瓷品。
隻有雍正官窯。
無款時代。
曾特制天球式小瓶一次。
高約一尺以内。
其嬌豔不可形容。
式様亦極優美。
蓋于明祭紅蘋果綠胭脂水二者之外。
獨樹一幟。
以瓶之式様論。
脂水近似橄攪尊。
蘋綠則為小顴音尊。
及下半凸雕荷瓣者。
明祭紅則大顴音尊及油錘等件。
以顔色論。
明祭紅有紅瘯,豇豆蘋綠。
皆雜以綠色斑點。
其無綠色者。
窯之名稱。
亦不能以有無綠色為區别。
胭脂水則色近于紫。
且均系至薄之吹釉。
惟然而美人祭之顔色。
其即項氏所謂積紅者耳。
積紅之淺淡美麗者耳。
至其容光煥發。
自非屑淺紅寳石(如碧霞弘之類)為。
亦何得驚心動魄至于此極。
今未見廬山真面。
辄以豇紅蘋綠之屬當之。
正不能日呼逢人。
而一一告語之也。
時方以宣康有款之粉紅。
為美人臉祭紅。
而焉知豇蘋佳皿。
皆朱紅之化身耶。
【卷下匋雅三十六】 永樂款蓋盌。
有青花夾彩。
表裡繪龍者。
形式絕巨。
庾子前一見也。
廠人初不知其可寳貴也。
子口二字。
今以閹筍合縫者為子口。
乃紫口之訛音蓋紫口鐵足。
宋瓷所豔稱者也。
宋均滿塗紫釉。
元則于青釉中夾以紫色一二片。
以成魚形者為佳。
傅聞漢口人家藏有一柴窯器皿。
或即冰玉主人之天青盌。
盌為湖北人買去或即萬(航)欤。
盌為怡賢親王故物。
仍宋器之精美者。
未必即為柴窯也。
怡邸自号冰王。
豈藏有越州窯欤。
宋龍泉青器。
亦濃淡不一其色。
今之堆花。
以手工做成人物。
粘于瓶罐之上。
與以筆蘸粉堆坯者不同。
劃花則凹雕也。
印花凹凸皆有。
往往于宋定得之。
镂花镂空玲珑。
殊乏天然之趣。
蓋魔道也。
錐花以錐尖戳成花紋。
繡花針工加細。
此種古法近世巳不甚踵用。
粉定凹雕者多。
凸雕者少。
有一種小合。
底蓋均凸雕。
牡丹式様。
渾圓而略扁。
滿身大開片。
亦足藏也。
近世所稱果綠。
其色蔥翠。
有碎冰紋片。
而無款識。
以小壇為多。
在當時并非精品。
近則聲價頗昂。
歐羅巴人之于瓶件。
頗喜彩地夾彩者。
是以黑地獨尊。
黃地次之。
若素地五釆。
則巳不甚重視。
英商之言如此。
古者蘸釉之法。
以器皿置諸釉之汁中。
一浸而捉起。
是以厚若堆脂。
而短釉處甚多。
不似後世塗釉必勻。
且有截竹豢沙。
細細吹勻者。
補彩者易。
補釉(純色之釉所謂一道釉者是也)者難。
黃茄紫三彩之盤盌。
式様尋常。
畫筆亦較粗。
略似諸秀宮之庋果大盤。
庚子後流出最夥。
幾于坑谷皆滿。
每封尺索四金。
近則漲至百餘倍。
實則中下之官窯耳。
有一種黃地六方瓶高不及二尺。
式樣惡劣。
每方所繪之人物故事。
若孤山放鶴。
又頗形其鄙。
雖亦有康熙款識。
隻取憎耳。
乃至落釉缺口。
聲價猶及數千金。
西國嗜好之不可思議。
顧如是耶。
蓋儲秀大盤,至為偉大。
一二貴人争藏之。
久乃不複可得。
而尋常大盤聱價十倍矣。
又久而尋常小盌。
亦增利市。
市僧忽見破瓶。
自必異常居奇。
殊堪齒冷。
【卷下匋雅三十七】 古月軒所藏之套料鼻煌瓶。
款皆乾隆年制字樣。
其直題古月軒款者。
雁鼎也。
料款之瓷皿亦然。
翻紅乃鬈紅之訛。
瓷無專畫。
市儈以音相呼而巳。
建窯原系建甯。
乃黑色兔毫琖也。
後以屬之德化。
則皆白瓷矣。
有硬棒錘。
有軟棒錘。
市儈多稱。
至為劣惡。
肩聳擁腫。
身如截筒。
口有凸邊一道者。
為硬棒錘。
肩亸口哆足稍飲者。
為軟棒錘。
蘋綠荷花瓣之瓶。
皆凸雕也。
宋龍泉撇口盌,亦有此式者。
蘋果尊于蘋果綠之外又有天青,釉裡紅兩種。
皆珍玩也。
蘋果尊以形式言。
厥分兩種。
有縮項者。
有巨口而無項可縮者。
康采水中丞有二種。
一則口小而腹皤。
釉裹紅花數朶。
枝葉亦羅羅清疏者。
曰小酒壇。
一則巨口豐下。
高約二寸。
花葉亦如之。
曰矮馬蹄。
物希為貴。
固也。
然孤高之品。
舉世無其俦匹。
悠悠者轉莫名其妙。
此硬彩軟彩黑彩素三彩之所以轟動一時。
而葡萄水一種。
世人迄無有知其名者。
而況于唐之白器。
宋之青器耶。
明人歐子明所制宜輿花盆之屬。
每有陽文子明仿古字樣。
是曰歐瓷。
亦猶之葛明祥也。
葛乃幹嘉時人。
歐葛瓷釉略相似。
在灰墨藍綠之間。
廠人鄙之。
以為溺壺色。
日本人美之。
以為海鼠色。
且謂四時花光。
皆輿之相宜。
【卷下匋雅三十八】 時大彬所制砂壺。
紫泥中有白點。
若花生果也。
陳曼生壺。
式樣較為小巧。
所刻書畫亦精。
壺嘴不淋茶汁。
一美也。
壺蓋轉之而緊閉,拈蓋而壺不脫落。
二美也。
明瓷釉汁滋潤者。
謂之蜜淋釉。
香瓷種類不一。
凡泥漿胎骨者發香較多。
瓷胎亦偶一有之。
要必略磨底足。
露出胎骨。
而後香氣歆溢。
鑒家又安肯一一試之耶。
香瓷最不易得。
有土胎香者。
有泥漿胎香者。
有瓷胎香者。
此自然之古香也。
有藏香胎者。
有沈香胎者,有各種胎香者。
此人工之香也。
然亦希世之珍有梳頭油香者。
古宮奁具。
雖頗傷大雅。
卻别有一種風流佳活。
太白尊惟康窯有之。
各色俱備。
惟紅獨多。
乾隆有五福堂。
堂中飯盌。
内畫紅蝠五隻。
外系萬花攢密。
若錦灰堆也。
款為堆料鐵缐篆。
乾隆未葉。
款始改用抹紅。
初惟綠底者紅款。
繼乃白地者亦寫紅款。
遂開嘉道先聲。
殊不見其佳。
此種白地抹紅。
乾隆款有小酒杯。
外畫綠色海水内畫紅魚十數頭。
亦尚别緻。
李唐越器人間無。
趙宋官窯晨星看。
殷周鼎彜世頗多。
堅脆之質于馬辨。
堅構脆巧久度蹔分。
立德琖行義可玩。
朱明去此弗甚遙。
宣成雅具時猶見。
寒芒秀釆總稱珍。
就中雞缸最為冠。
牡丹麗日春風和。
雌雞逐隧雄雞絢。
全尾鐵巨首昻藏。
怒勢如聽賈昌喚。
良工物态肖無遺。
趨華風氣随時變我獨警心在齋詩。
不最眈安輿以晏。
此乾隆丙申禦題仿古雞缸詩也。
缸有大有小。
小者尤尠。
【卷下匋雅三十九】 揠苗鄙宋人。
抱甕慚豪荘。
何如街尾鴉。
倒流竭池塘。
椤稏舞翠浪。
遽蔭生晨涼。
斜陽耿疏柳。
笑歌問女郎。
此康窯耕織圖灌溉詩也。
圖凡多幅。
有青花。
有五彩。
以康彩為最精。
官窯盤面。
有泥金篆款。
或者以西商不喜華字。
辄将各圖詩字。
磨刷而去之。
殊不知近數年來。
西人頗研考華文。
見有禦制原詩者。
矜為完壁。
往者彩盤彩盌觸眼而有。
今則青花亦如星鳳矣。
海上畫箱益尠。
求一刻本圖詩而亦不易得。
況盤盌也耶。
器弇口謂之雅。
明粉定盂多肖之。
朱說有所謂磬口者。
磬亦曲折之義也。
餘初着畫時。
宋均且不見重于西商。
今則宋元瓷品。
聲價陡增。
然猶必沾沾于紫釉。
猶未得天青之三眯也。
乾隆有五福堂。
禦制文以記之。
堂内所藏盌,萬花攢繞。
所畫皆外國奇卉。
天青堆料四字篆款盌,系黃地内畫紅蝙蝠五尾。
猶五福之義也。
青器有于粉青上。
雜繪深青色之古篆。
參差錯落。
若壽字者。
然其元明間物。
而即青花之所自輿。
宋汝有甚薄者。
宋定多印花者。
瓷釘有二種。
有垂垂如足者。
所謂爪者是也。
又有以竹簽支撐皿底而入窯者。
迨火候圓滿。
撒去竹簽。
則亦有釉如釘形。
(即掙釘也) 陽文花紋凡數種。
有凸雕者。
有印花者。
有填白者。
以粉料堆填瓷上。
再罩釉汁。
則謂之填白。
刻花用刀。
鏽花用針。
印花用版。
堆花用筆。
堆花者填白也。
镂花則兩面洞透。
所謂玲珑瓷者也。
劃花紋凹。
印花紋凸。
雕花有凹有凸。
【卷下匋雅四十】 客貨者。
民窯也。
官窯别于民窯。
禦窯别于官窯。
章氏兄弟窯。
近世皆謂哥窯。
色白而有冰裂紋。
實則赝本甚多。
哥窯有粉青一種。
較弟窯更為幽靘。
弟窯色綠即龍泉窯也。
東西商人以無紋者為貴。
雍正所仿龍泉。
皆無紋者也。
制佳而款精,後起者勝。
豈不然欤。
明仿弟窯有一種色極蔥精。
廠人妄呼為綠郎窯。
則又滿身紋片。
且甚細碎。
價乃奇貴。
即雍幹所仿。
亦珍同拱壁。
其實皆粗材也。
口絕奓而無肩。
亭亭玉立。
腰斂縮直下。
及于足者謂之觚。
此明制也。
康雍則腰際凸起。
較有不同。
永栾長式橫盂。
有青花而方者。
有仿哥而橢圓者。
康窯禦制彩盌。
有一種薄釉,甚似雍正之胭脂水。
惟微作金醬色。
若謂康窯無粉紅。
亦無脂水。
何以禦制彩盌中。
有脂水料款粉紅花蕊。
且釉汁極腴潤。
其故何哉。
自禦制彩盌外。
雖康熙官窯。
亦不見有粉紅脂水二色。
其所謂硬彩者。
抹紅而已矣。
西獅得其真相。
華獅出于理想。
此為可鄙耳。
然較諸四爪雙角之龍。
猶為此勝于彼。
亦瓷畫刻繡之魔也。
康雍幹三朝料款。
初似永輿。
繼似宋椠。
後乃作鐡缐篆。
太白尊即魚捕尊。
蓋漁父罾也。
小而瘦者。
曰田雞簍。
雍正窯極精之脫胎瓷畫。
有四絕焉。
質地之白。
白如雪也。
一絕也。
薄如卵幕。
口噓之而欲飛。
映日或燈光照之。
背面能辨正面之筆畫彩色。
二絕也。
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
花有露光。
鮮豔繊細。
蜨有聳毛。
且莖莖豎起。
三絕也。
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
四絕也。
【卷下匋雅四十一】 深紅淺紅。
參差相間。
而異采發越。
若斷若續。
曰桃花浪。
雍正窯為多。
亦桃花片。
英人祭之亞匹也。
紋片滋潤活潑。
其紋之兩旁。
閃閃有光者。
曰蜻蜓翅。
宣德漿胎小盌。
内外大開片。
有外畫有花三圜龍者。
有内作釉襄紅石榴一枚者。
且帶有貴花枝業也。
抹紅釉質薄如脂水。
其微黃者。
曰珊蝴釉。
脂水影青票子杯。
猶偶一遏之。
若蓮子杯。
則不易見也。
厭勝瓷畫至猥也。
以康彩為最活潑。
雍窯次之。
道光以後駿蠢不可名。
以抹紅精畫串枝連之盤盌。
皆雍正官窯也。
論其品格。
在才不才之間。
抹紅為地。
内外夾以青花古紋。
若串枝蓮之屬。
每題為宣德款。
此輿蛋黃地夾。
以青花之雍正款者。
正複不甚相遠。
若黃地大小盤盌。
成化甚濃。
嘉靖次之。
弘治又次之。
似均在康雍之上。
康雍以淡勝。
明瓷以濃勝。
純色之釉盤盌絕夥。
有紅有藍。
(分天青深藍兩種)有黃有白,惜綠為較少。
黑者更不易見。
見之亦不足珍也。
道光窯小盌。
有淺雕海水夾繪雜彩人物者。
亦魔道也。
康窯禦制盌。
以畫紅黃寶相花者。
為最精寳。
相似月季。
而蕊片較巨。
往往反卷若錦紋。
串枝蓮者。
西番蓮也。
近有抹紅地青花盤。
宣德六字款。
紅色頗深。
顴世音有彩畫者。
有建窯坐像立像者。
有素衣而藍風兜(風兜者巾帽之屬兜風者俗謂之鬥篷)者。
像以似美女者為劣。
似美男者為貴。
【卷下匋雅四十二】 青花瓷畫絕幽蒨。
償以籃筆臨摹之矜。
為稿本。
亦雅人深緻也。
雍幹茶葉末之花澆。
高可及尺。
而無上蓋。
胫肥腰細。
無異雍紅。
口小柄圓。
尤為波峭。
雍窯閃黃。
幹窯慘綠。
閃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