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匋雅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一色。
底有陰紋雕篆六字。
罩以釉汁。
亦有作魚肚白者。
小花澆之似爵者。
可用為酒器也。
道光窯墨床。
每畫一人牽懶驢過橋。
極有種态。
若茗盌所畫騎驢少年。
頻拖辨髪。
則康雍所未有也。
康雍所畫風雪尋梅之一翁一僮。
又非道光窯所能幾及者矣。
蟹甲青以雍窯為最美。
有瓶垆盆罐之屬。
古瓶何以無底。
晉人賽會。
以媚偶像。
壯夫義手于腰。
短衣健步。
用示威猛。
複以鐵縆圍于腰際。
繞臂膊而出諸肩上。
肩有瓶。
鐵縆從瓶底上出瓶口。
則敲碎瓶底。
以貫穿之。
更飾彩衣小兒立瓶上。
大抵裝點戲曲。
命之曰台閣。
鐵縆至末漸細瘦。
又縛于兒之腰際。
兒賴以不墜。
于是以台閣媚神者,崴必壤多瓶。
不問其為康窯,為雍窯也。
嘻其僿矣。
康熙硬彩蟋蜶罐。
每畫故事一則。
山水樹木。
俱有精神。
蓋上亦畫人物。
内容沙痕細膩。
底則隐隐現有螺紋。
皆康窯磪證。
題識系青色楷畫紹聞堂三字橫款。
筆法渾成。
最有别趣。
倘用作印泥巨合。
亦殊奇特。
【卷下匋雅二十二】 硬彩草蟲大盤。
青花窄邊。
拙存齋三字直款。
康窯也。
靜鏡堂三字直款子天青小酒盌。
乾隆窯也。
内有青花番蓬。
畫筆亦甚古雅。
豇豆紅之于茄皮紫。
差别在幾希微忽之問。
茄皮紫之于氈包青也亦然。
玉仿銅。
錦仿玉。
瓷仿錦。
四者疊互為用。
而銅器之式樣。
又出于陶。
乾隆六字脂紅大篆款之洋瓷巨盤。
封徑幾二尺。
四周黃地碎錦紋。
約及四寸。
工細殊絕。
背面亦然。
盤心畫海屋添壽之屬。
仙山樓閣缥缈淩虛。
蓋參用泰西界畫法也。
敷彩之精。
用筆之奇。
有匪夷所思者。
吾恐孟俯十洲。
均當望風低首。
惜當時不著作者姓名耳。
粉定夾彩小罐。
漿胎極輕色又潔白。
蓋幹窯未開片者。
仿成化四字款。
墨彩殊豔。
蓋上亦有彩花一圈也。
雍窯積紅大小花盆皆系圓式四字款。
其有三足小盆座。
(句)底系色釉六字款。
尤為纖秾可喜。
西人于青花。
笃啫番蓮。
康窯則有小渣鬥。
小觀音尊。
流光正碧。
獨稱妖冶小觀音尊高及尺。
其細頸而博肩者。
尤為奇特。
康熙無款采盤。
有畫後赤壁賊者。
筆意蒼雅。
又非武裝人馬所能雁行聱價者矣。
盌有作仰鐘式者。
謂如鐘之倒置幾上者也。
祭紅夾彩。
振古所希。
惟寶石釉之開小片者。
尤不宜于人物。
均窯洗外紫内青。
蚓紋呈露。
底抹芝麻醤。
有橫镌永安寺。
直镌悅生殿用七字者。
殆圓明之役。
流出人間者欤。
海王村舊名燕下鄉。
遼禦史大夫李内貞之墓在焉。
瓯窯之冰紋古靓者。
又非歐氏陽羨砂所能摹拟。
【卷下匋雅二十三】 胭脂水有款小瓶。
絕不俓見。
其有似如意尊而稍大者。
高及尺。
雨耳頗肥如象鼻。
然彩釉汁不甚鮮美。
且略有疙疸。
蓋雍正客貨也。
脂水隻有小盌碟。
偶遏遇水丞。
詫為異寶。
可見此種彩料之難得。
奶子盌之青花無款者。
蓋卑之無高論。
宋瓷亦有奶子盌。
檐矮而質厚。
當時不必以盛牛乳也。
而滿現紫黑色之淡斑。
且有細碎紋片。
或曰安南瓷也。
積紅即祭紅。
同為祭品中貴重之器皿也。
祭藍亦然。
(今惟以積藍稱之)自項子京古瓷圖說出。
遂以有紋無款之寶石紅為祭紅。
而以無紋有款之鮮紅為積紅.俗亦有以積紅作醉紅者。
又謂之雞紅。
不知語其血其冠其羽也。
大氐随其品色以定名稱。
望文生義。
通人嘲之。
乾隆初葉款系楷畫。
中年以後。
始用篆晝。
雍正初葉。
款系圓圈。
季葉乃改用方圈。
康熙小紅合。
非用以感印泥也。
私家仿制。
每輿官窯無别。
亦以盛荳蔻砂仁之屬。
茶葉末一種。
雍正乾隆皆凹雕篆款。
新橘則系細沙底。
而雕款不罩以釉汁。
茶葉未一種。
本合黃黑祿三色而成。
以雍正仿成化者為貴。
然則成化之有茶葉末也明矣。
仿明者略偏于黑。
雍正官窯則仿于黃矣。
而尤以綠色獨多者。
最稱希罕。
蓋乾隆窯也。
嘉道以俊。
取人憎厭。
亦莫名其所以然。
大氐色黯敗而扳滞。
釉汁不潤。
質又頗麤。
顧康熙一代。
不見有茶葉末之瓷品。
抑獨何欤。
瓶之碎者。
瓶底可作小盂。
瓶身可改帶版。
其尤碎者。
以裝畫也。
盤盌之屬亦然。
【卷下匋雅二十四】 筆筒之大者。
宜作花盆。
其小而矮者。
亦可代酒杯也。
雍正小酒杯。
口侈底斂。
式樣極美。
六字楷畫款。
以素他無花着為真品。
然不甚可貴。
其有彩畫鹌鹑蘆葦者。
景色甚佳。
僅墨粉淡赭數色。
不可多得。
惟慮有後上彩者。
(所謂真坯假彩者也) 雍幹青花官窯。
多作串枝蓮者。
顔色較濃。
畫亦少味。
故聲價亦為之不掦。
雍正官窯紅梅過枝盌。
雙圈六字天青款。
斜枝遠出。
亦畫有鹌鹑二雙。
雜以草石。
輿脂水吏夾彩官盤。
蓋出自一人之手。
益足信官盤之為雍坯幹款矣。
(詳見缽庵憶語) 康窯大筆筒。
乃有淡描媟嬻之畫。
可以為亵矣。
康窯白罐蓋有頂如桃。
周身疙疸釉。
頗稱雅靓。
蓋德化(建窯也)之舊者。
今德化所出白瓷花盆。
瓷質雪白。
價亷而式様不俗。
康窯無粉彩。
而禦制料款之盌。
則有粉彩。
而又渾成耐久。
不似雍幹之易于褪落。
且有粉紅為地。
夾繪他彩卉者。
尤為難得。
蓋脂水之醲醨者也。
孰謂康熙朝無粉紅并無脂水耶。
亦惟見之于禦制飯盌而巳。
萬曆朝多彩瓷筆管。
上畫雲氣。
且有藍款。
而康雍無之。
惜其笨重也。
至若五色龍之筆格。
則又诋為麤材矣。
雍正凸螭豆青大盤雙圈六字款。
近出最穆。
皆官窯之仿龍泉者也。
康熙彩畫。
其紅為深色之抹紅易于磨擦。
乃反謂之硬彩。
蓋指藍綠各色不雜以粉質也。
其藍綠二彩,堆起甚厚。
時亦有暴(輿凸池爆釉略有不同)裂之患。
若龜拆者然。
是又釉汁太淨。
黏力減少故也。
【卷下匋雅二十五】 素瓷有四種。
一為粉定。
以漿胎為正宗。
瓷胎者次之。
一為白釉。
而内有影青雕花者。
(亦有刻花者)一為白釉,而内無影青雕花者。
而吳十九之卵摹杯,犀塵肉色。
(略有紅意)薄無可薄。
則又貴于粉定。
一則顯露胎骨未上釉汁者也。
其于卵幕各有影青不影青之别。
大氐影青者質必加薄。
粵若填白。
(蓋堆花之屬作甜白者非)則凸雕(印花繡花之類是也)之亞也。
幹窯背壺式之瓶。
多畫串枝蓮。
及花鳥果品。
亦殊可賞也。
有一種泥金釉之瓷品。
厥狀類鐘。
而無追蠡。
且頂上有孔。
又一物形如巨缽。
而渾圓其底。
并無圈足。
仰而置諸幾上。
則東西搖曳。
乃真個不倒翁也。
上繪雜彩。
釉汁甚美。
皆純廟時物。
然不知其何用。
以意揣之。
金釉者當系漿糊之蓋碟。
碟已失而蓋尚存。
其似缽者。
或系墨罩菜罩之流亞矣。
然不透空氣。
甚不宜于夏也。
蓋雍正東青缽。
多有作此式者。
上有蓋。
蓋内有款。
可以盛棋子。
錦座或檀架宜可以承之。
不必其有底足也。
此則狀式過巨。
必非盛棋子之用。
乾隆款紅中盌,以有雞心窩者為貴。
小酒杯之有窩者為尤貴。
宋定明祭。
及仿哥。
皆有紋片。
而夾以彩畫。
甚無謂也。
紋片而施于觀世音之面部。
則彌為無理。
彩地彩花。
謂之夾彩。
要貴于相因相避。
如粉紅地者。
花必天青。
天青地者。
花必茄紫 康熙馬蹄尊式之尺許小瓶。
長項巨足。
兩面各畫巨蝠。
厥狀極蠢。
蝠色有似釉裹紅。
亦雜現綠點。
雖有官窯六字款而聱價不高。
其有釉裹紅花朶。
而名為矮馬蹄者。
滌去長項粗劣之狀态。
堪輿小酒壇式之水盂并重。
康熙官窯六字款之小罐短項小口。
隻綠葉數片。
釉裹紅花一兩朶。
厥名曰小酒壇。
價稍遜于矮馬蹄。
狀則罐也。
用則盂也。
馬蹄尊有二種。
一為瓶一為盂。
盂口巨,瓶項長。
瓶價低。
盂價昂瓶。
有項。
盂無項盂之畫似小壇。
别其名曰矮馬蹄。
紅花碧葉固優于兩蠢蝠也。
【卷下匋雅二十六】 歴朝瓷畫人物。
其面目神采。
大氐相同。
緣當時畫手不過一二人。
惜姓氏不傳耳。
至運筆不同。
代有宗派。
不獨石樹花鳥。
頗分王恽也。
北人呼龜為忘八。
色釉之有龜裙。
俗乃謂之忘八綠(北音謂綠若慮)宜乎。
吾宗劍潭之嘲為不雅馴也。
康窯禦制飯盌。
有淡紅作粉色者。
非客貨所能有也。
廠夥皆知康熙無粉彩。
焉知康熙之粉彩,絕無暴裂褪落之虞。
以視雍正官窯尤為難能可貴。
第尋常康熙官窯,已不見有粉紅之影響。
況客貨耶,志之以窮其變。
窯變器皿。
有碧色玻璃釉。
堆厚若綠晶者。
殊可寶也。
近雖僞制絕夥。
而能仿雍幹之窯變者。
則未之一見。
宣祭之變綠者。
惟盂獨多。
醜其詞曰翻江。
要亦大有不同。
譬如盂綠而沿口泛紅若缐一圈者。
邊檐寬博。
口徑甚小。
質多麤劣。
蓋嘉道以後所制之劣品。
若盂綠而中心泛紅。
乃窯變之奇特者。
式如康窯之荸荠扁。
釉汁精美而滋潤。
國初佳皿。
僅一見之。
未宜漫加菲薄。
其有芳烈拂拂。
發為古香者。
尤足輿頻香館之康窯紅合。
并傅不朽。
皆絕品也。
近日赝鼎紛陳。
被欺者衆。
又非嘉道以後之劣品。
所可同語者也。
或曰翻紅乃礬紅之轉音。
解人不在茲乎。
宣祭小孟。
蘋果底而底有紅釉一片者。
亦希世珍也。
康熙仿明款之豆彩。
大抵郎制為多。
往往綠色含有渣滓。
蓋餘膜會等之料也。
雍正官窯則不然。
特用甚佳之釉質。
以供其揮灑。
故精粗美惡。
萬有不同。
所謂鬥勝者非欤。
至其餘用之料汁。
或時作次等器皿之用。
亦不畫系上品。
所謂姘逗之彩點者也。
以鬥釋豆。
以逗解豆。
均之一音之轉而巳。
【卷下匋雅二十七】 青花大筆筒。
或者用以種花。
可謂善于作用。
康窯四體畫筆筒。
多寫王鐵箫聖主得賢臣頌。
款系釉裹紅篆畫。
作熙朝傅古四字。
頗雜綠點。
行楷又有多作聖教序者。
乾隆胭脂水酒杯。
系海棠方式。
内外輿底皆一色。
四角各有深凹缐一道。
質地甚平。
而釉汁深紫。
沿口燈草邊。
底沙絕細膩。
亦可貴也。
置諸海裳式小碟中。
直是一家眷屬。
海棠式成窯壓手大杯。
有紫垣仿制,有真成化窯。
但真者絕少。
有寶石紅[即祭紅也]。
有朱紅[又曰鮮紅即積紅也]。
有美人祭[即粉紅也],有豇豆紅[近于茄紫也]。
有胭脂水,有抹紅[即珊瑚釉也],抹紅亦分兩種。
其帶黃色者。
直同于杏子衫矣。
若頻果綠。
則鮮紅之化身。
不可方物者也。
康窯山水似王石谷。
玄雍窯花卉似恽南田。
康窯人物似陳老。
道光窯人物似改七芗。
菜盤有四季花果。
而果盤則數止一雙。
果盤之畫鳥盤各二尾者。
乃具有飛鳴食宿之态。
此其明徽也。
有紫建。
有鳥泥建。
有白建。
明建窯之白地者。
瓷質頗厚而映日照之。
能見指影在外閃動者。
非雁鼎也。
近世有以真正粉定。
用後上彩之法者。
其彩必不鮮。
非不能鮮也。
不敢鮮也。
不敢鮮也。
鮮則露其為雁矣。
青花印合。
以宣德為上。
成化次之。
正德嘉靖之畫法。
皆不能及也。
若雍幹官窯,膛乎後矣。
粉定而描以青花者。
印合為獨多。
他器亦有之。
亦夾彩之遺意也。
而惜乎粉定印合之,絕無夾彩者也。
【卷下匋雅二十八】 宋定圓鬥式之小孟。
紋亦凸凹如藤鬥。
民間所賣之瓷器。
廠人則謂之曰客貨。
凡所以别于官窯也。
官窯之尤精者命曰禦窯。
禦窯也者,至尊之所。
禦也窯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
曰饅頭。
曰饽饽(北音讀勃曰波)皆廠人象形語也。
即馎面之類 梵音謂脂益為多羅。
疑即缽也。
宣紅之有款者。
廠人亦沿項子京之說。
呼之曰積紅。
其無款而寶石釉者,則誤呼之曰郎窯。
萬塺有所謂寶石紅,而無所謂積紅者。
康熙有所謂積紅,而無所謂寶石紅者。
惟宣德兼之。
廠者琉璃廠也。
京師骨董市場也。
是曰遼村,遼之海王村也。
亦曰燕鄉,燕下鄉之海王村也。
西鄉青花重仿古。
而五彩則重武裝。
明彩之不如康彩者。
瓶式劣也。
宣萬無款寶石釉。
亦有嬌娆如娃娃臉者,又皆謂之美人祭也。
雍正蟹甲青之器皿,有黑色篆款者。
廠人所稱廣窯以沙泥為胎,故謬曰泥均。
其産于宜輿者,又曰宜均。
泥宜者相近,而陽羨砂遂輿廣窯混合矣。
成化而有篆款,乃凹雕上釉者也。
以鳝魚皮色為較多。
或曰雍正仿也。
康熙末葉。
彩畫盤碟。
有中央藻繪。
四圈空白者蓋巳浸入雍正矣。
故驗其采色碓系康熙,而款識則雍正也。
宋官窯絕不經見。
鐵足鳝血紋之押手杯。
則異寶也。
世人罕能識之者。
若廠村所謂哥輿龍泉。
大氐明仿為多。
【卷下匋雅二十九】 雍正之粉彩仿成化者。
其盤碟之屬。
類皆中央藻績。
四周空白。
且于空白内,雕有影青螭虎。
康熙蘋綠小合。
以盛荳蔻槟榔之屬。
不必其為印泥池也,若屬之于匙着三件。
則小劈沈檀。
此其部聚。
有瓶有合。
何獨無小爐也耶。
殆不然矣。
印合重哥窯。
若泥均亦可喜也。
雍正之仿哥者。
聱價不在東青下。
宋龍泉之佳者。
日本人謂之砧手(手者式樣之謂) 磨盤式之印合。
古所謂甘蔗段也。
宋窯粉定圓印合。
式樣極扁。
殆如兩片厚瓷。
周遭圂筍合縫。
内容征凹。
其底下一片。
略有圈形之足而巳。
綠者、謂之蘋果綠也。
而廠人于竟體朱紅者。
亦以蘋果綠呼之。
粉紅者,謂之美人祭也。
而滬商之于竟體變綠者。
亦以美人祭呼之。
綠點者。
謂之苔點綠。
其款若綠霧者。
則謂之蘋果綠。
廠人則不知有苔點也。
而概以蘋果呼之。
無款寶石釉之宣祭萬祭。
輿宣康兩朝之積紅。
其淺淡似桃花者。
則皆謂之美人祭。
西人又呼美人祭為桃花色也。
牡丹芍藥。
亦無非形容其粉紅而巳。
九江瓷者。
景德鎮窯之通稱也。
官窯胥于是乎出。
此外若越、若建、若廣、若均、若汝、若定。
或幾乎息矣。
康熙蘋果綠六字款之印合。
初年兩行。
行三字。
中年三行。
行二字。
皆無圓方邊缐者也。
慎德堂瓷器皆抹紅楷款。
亦有金款者。
宋之粉定凸雕者。
翔鳯固不如魚藻也。
其作桐油色者又不必皆為瑪瑙釉。
【卷下匋雅三十】 俗以泥均為廣窯實則二物也有細紋者。
宜輿砂居多 廣窯有似景德鎮者。
嘉道間十三行開辨。
初築有阿芙蓉館,其所設茗盌。
皆白地彩缋,精細無倫。
且多用界畫法,能分深淺也。
棒錘名稱俗惡已極。
再有軟硬之别,可謂至蠢極鄙。
然廠人象形相沿巳久。
亦實無以易之也。
瓜皮綠,有綠裹者其乾隆窯欤。
宣祭中有葡萄水一種。
外碧而内紫。
(句)釉垂垂如漆,光亮而滿含唾星。
其香尤烈 康窯有以魚子藍為質地,而夾填釉裹紅三果者。
古窯釉汁往往露其瓷骨。
其露出質地之較小者,謂之縮釉。
釉形相亦有長短麤細之不同。
大抵明瓷較長,康窯較細,雍幹官窯已絕少縮釉者矣。
宋元釉汁。
往往不到底足。
其露出瓷骨處。
皆大塊片段。
且多半有釉半無者。
抹紅之盤,厥色甚深。
開以青花串枝番蓮,古雅名貴。
真明瓷也。
庚子後流出蛋黃果盤。
觸眼若新,有弘治款,有雍正款,雍正又皆夾有青花也。
有以細眼如塵。
為瓷地之粟紋者。
殆不然也。
宣紅之有紋無款者,曰賓石釉。
無紋有款者,曰美人祭。
宋土定紋如魚子。
然不害其佳。
有一積正德款龍鳳印合。
香味甚濃。
非瓷質所發香也。
藍當時以盛髪澤(即梳頭油也)者。
曰油香也。
有一種漿胎青花龍鳳之祭品。
若豆登之屬。
其底足露骨慮。
往往有異香。
若藏香也者。
【卷下匋雅三十一】 紅花澆非用以緻祭也。
仿其色焉耳。
别緻雲者。
廠人語也。
猶言逸趣也。
此二字雖俗。
故可以傅世。
明代祭紅分兩種。
寶石釉者,無款識,或紅或紫。
俗所稱郎窯者也。
其有款識者,以康雍幹三朝言之,所謂公慚卿,卿慚長者也。
若宣德精品。
則又崔颢題詩矣。
寶石釉之祭紅。
乃有似于小開片。
康彩飲中八仙酒杯。
小者多系官窯。
畫筆特為生動。
彩亦精美,極為難得。
其高數寸者。
皆民窯也。
日本人重泥均。
而以有紋者為賤。
細如魚子者為下。
蓋紋片細碎。
乃陽羨砂之上釉者。
歐氏之所仿也。
要不得以廣窯目之。
西洋亦重東青輿天青。
而皆以無紋片者為貴。
嘉靖青花。
有絕秾豔者。
畫筆亦美。
蓋官窯久藏内府。
近始流出者也。
若用之徑久。
則光彩就晦矣。
宣德有款之積紅大盤。
有質厚而式巨者尋是以推。
則大瓶大壺之屬。
時必所在多有。
近世亦偶見越窯小盌。
其色微青。
兩面透映。
所謂越瓷如冰者也。
其殆唐窯欤。
盌有龂缐紋甚多。
惟卷口不卷口。
與古說有異耳。
紋如襪缐。
短細而屈曲者。
謂之斷線紋。
唐窯有之。
垩澤垂垂直下者謂之淚痕。
蟠屈麤拙者,曰蚯蚓走泥印。
宋窯有之。
若水眼。
若棱眼,宣紅有之。
票紋。
蓋即橘眼棱眼之類。
曰如灰如面者。
殆非
底有陰紋雕篆六字。
罩以釉汁。
亦有作魚肚白者。
小花澆之似爵者。
可用為酒器也。
道光窯墨床。
每畫一人牽懶驢過橋。
極有種态。
若茗盌所畫騎驢少年。
頻拖辨髪。
則康雍所未有也。
康雍所畫風雪尋梅之一翁一僮。
又非道光窯所能幾及者矣。
蟹甲青以雍窯為最美。
有瓶垆盆罐之屬。
古瓶何以無底。
晉人賽會。
以媚偶像。
壯夫義手于腰。
短衣健步。
用示威猛。
複以鐵縆圍于腰際。
繞臂膊而出諸肩上。
肩有瓶。
鐵縆從瓶底上出瓶口。
則敲碎瓶底。
以貫穿之。
更飾彩衣小兒立瓶上。
大抵裝點戲曲。
命之曰台閣。
鐵縆至末漸細瘦。
又縛于兒之腰際。
兒賴以不墜。
于是以台閣媚神者,崴必壤多瓶。
不問其為康窯,為雍窯也。
嘻其僿矣。
康熙硬彩蟋蜶罐。
每畫故事一則。
山水樹木。
俱有精神。
蓋上亦畫人物。
内容沙痕細膩。
底則隐隐現有螺紋。
皆康窯磪證。
題識系青色楷畫紹聞堂三字橫款。
筆法渾成。
最有别趣。
倘用作印泥巨合。
亦殊奇特。
【卷下匋雅二十二】 硬彩草蟲大盤。
青花窄邊。
拙存齋三字直款。
康窯也。
靜鏡堂三字直款子天青小酒盌。
乾隆窯也。
内有青花番蓬。
畫筆亦甚古雅。
豇豆紅之于茄皮紫。
差别在幾希微忽之問。
茄皮紫之于氈包青也亦然。
玉仿銅。
錦仿玉。
瓷仿錦。
四者疊互為用。
而銅器之式樣。
又出于陶。
乾隆六字脂紅大篆款之洋瓷巨盤。
封徑幾二尺。
四周黃地碎錦紋。
約及四寸。
工細殊絕。
背面亦然。
盤心畫海屋添壽之屬。
仙山樓閣缥缈淩虛。
蓋參用泰西界畫法也。
敷彩之精。
用筆之奇。
有匪夷所思者。
吾恐孟俯十洲。
均當望風低首。
惜當時不著作者姓名耳。
粉定夾彩小罐。
漿胎極輕色又潔白。
蓋幹窯未開片者。
仿成化四字款。
墨彩殊豔。
蓋上亦有彩花一圈也。
雍窯積紅大小花盆皆系圓式四字款。
其有三足小盆座。
(句)底系色釉六字款。
尤為纖秾可喜。
西人于青花。
笃啫番蓮。
康窯則有小渣鬥。
小觀音尊。
流光正碧。
獨稱妖冶小觀音尊高及尺。
其細頸而博肩者。
尤為奇特。
康熙無款采盤。
有畫後赤壁賊者。
筆意蒼雅。
又非武裝人馬所能雁行聱價者矣。
盌有作仰鐘式者。
謂如鐘之倒置幾上者也。
祭紅夾彩。
振古所希。
惟寶石釉之開小片者。
尤不宜于人物。
均窯洗外紫内青。
蚓紋呈露。
底抹芝麻醤。
有橫镌永安寺。
直镌悅生殿用七字者。
殆圓明之役。
流出人間者欤。
海王村舊名燕下鄉。
遼禦史大夫李内貞之墓在焉。
瓯窯之冰紋古靓者。
又非歐氏陽羨砂所能摹拟。
【卷下匋雅二十三】 胭脂水有款小瓶。
絕不俓見。
其有似如意尊而稍大者。
高及尺。
雨耳頗肥如象鼻。
然彩釉汁不甚鮮美。
且略有疙疸。
蓋雍正客貨也。
脂水隻有小盌碟。
偶遏遇水丞。
詫為異寶。
可見此種彩料之難得。
奶子盌之青花無款者。
蓋卑之無高論。
宋瓷亦有奶子盌。
檐矮而質厚。
當時不必以盛牛乳也。
而滿現紫黑色之淡斑。
且有細碎紋片。
或曰安南瓷也。
積紅即祭紅。
同為祭品中貴重之器皿也。
祭藍亦然。
(今惟以積藍稱之)自項子京古瓷圖說出。
遂以有紋無款之寶石紅為祭紅。
而以無紋有款之鮮紅為積紅.俗亦有以積紅作醉紅者。
又謂之雞紅。
不知語其血其冠其羽也。
大氐随其品色以定名稱。
望文生義。
通人嘲之。
乾隆初葉款系楷畫。
中年以後。
始用篆晝。
雍正初葉。
款系圓圈。
季葉乃改用方圈。
康熙小紅合。
非用以感印泥也。
私家仿制。
每輿官窯無别。
亦以盛荳蔻砂仁之屬。
茶葉末一種。
雍正乾隆皆凹雕篆款。
新橘則系細沙底。
而雕款不罩以釉汁。
茶葉未一種。
本合黃黑祿三色而成。
以雍正仿成化者為貴。
然則成化之有茶葉末也明矣。
仿明者略偏于黑。
雍正官窯則仿于黃矣。
而尤以綠色獨多者。
最稱希罕。
蓋乾隆窯也。
嘉道以俊。
取人憎厭。
亦莫名其所以然。
大氐色黯敗而扳滞。
釉汁不潤。
質又頗麤。
顧康熙一代。
不見有茶葉末之瓷品。
抑獨何欤。
瓶之碎者。
瓶底可作小盂。
瓶身可改帶版。
其尤碎者。
以裝畫也。
盤盌之屬亦然。
【卷下匋雅二十四】 筆筒之大者。
宜作花盆。
其小而矮者。
亦可代酒杯也。
雍正小酒杯。
口侈底斂。
式樣極美。
六字楷畫款。
以素他無花着為真品。
然不甚可貴。
其有彩畫鹌鹑蘆葦者。
景色甚佳。
僅墨粉淡赭數色。
不可多得。
惟慮有後上彩者。
(所謂真坯假彩者也) 雍幹青花官窯。
多作串枝蓮者。
顔色較濃。
畫亦少味。
故聲價亦為之不掦。
雍正官窯紅梅過枝盌。
雙圈六字天青款。
斜枝遠出。
亦畫有鹌鹑二雙。
雜以草石。
輿脂水吏夾彩官盤。
蓋出自一人之手。
益足信官盤之為雍坯幹款矣。
(詳見缽庵憶語) 康窯大筆筒。
乃有淡描媟嬻之畫。
可以為亵矣。
康窯白罐蓋有頂如桃。
周身疙疸釉。
頗稱雅靓。
蓋德化(建窯也)之舊者。
今德化所出白瓷花盆。
瓷質雪白。
價亷而式様不俗。
康窯無粉彩。
而禦制料款之盌。
則有粉彩。
而又渾成耐久。
不似雍幹之易于褪落。
且有粉紅為地。
夾繪他彩卉者。
尤為難得。
蓋脂水之醲醨者也。
孰謂康熙朝無粉紅并無脂水耶。
亦惟見之于禦制飯盌而巳。
萬曆朝多彩瓷筆管。
上畫雲氣。
且有藍款。
而康雍無之。
惜其笨重也。
至若五色龍之筆格。
則又诋為麤材矣。
雍正凸螭豆青大盤雙圈六字款。
近出最穆。
皆官窯之仿龍泉者也。
康熙彩畫。
其紅為深色之抹紅易于磨擦。
乃反謂之硬彩。
蓋指藍綠各色不雜以粉質也。
其藍綠二彩,堆起甚厚。
時亦有暴(輿凸池爆釉略有不同)裂之患。
若龜拆者然。
是又釉汁太淨。
黏力減少故也。
【卷下匋雅二十五】 素瓷有四種。
一為粉定。
以漿胎為正宗。
瓷胎者次之。
一為白釉。
而内有影青雕花者。
(亦有刻花者)一為白釉,而内無影青雕花者。
而吳十九之卵摹杯,犀塵肉色。
(略有紅意)薄無可薄。
則又貴于粉定。
一則顯露胎骨未上釉汁者也。
其于卵幕各有影青不影青之别。
大氐影青者質必加薄。
粵若填白。
(蓋堆花之屬作甜白者非)則凸雕(印花繡花之類是也)之亞也。
幹窯背壺式之瓶。
多畫串枝蓮。
及花鳥果品。
亦殊可賞也。
有一種泥金釉之瓷品。
厥狀類鐘。
而無追蠡。
且頂上有孔。
又一物形如巨缽。
而渾圓其底。
并無圈足。
仰而置諸幾上。
則東西搖曳。
乃真個不倒翁也。
上繪雜彩。
釉汁甚美。
皆純廟時物。
然不知其何用。
以意揣之。
金釉者當系漿糊之蓋碟。
碟已失而蓋尚存。
其似缽者。
或系墨罩菜罩之流亞矣。
然不透空氣。
甚不宜于夏也。
蓋雍正東青缽。
多有作此式者。
上有蓋。
蓋内有款。
可以盛棋子。
錦座或檀架宜可以承之。
不必其有底足也。
此則狀式過巨。
必非盛棋子之用。
乾隆款紅中盌,以有雞心窩者為貴。
小酒杯之有窩者為尤貴。
宋定明祭。
及仿哥。
皆有紋片。
而夾以彩畫。
甚無謂也。
紋片而施于觀世音之面部。
則彌為無理。
彩地彩花。
謂之夾彩。
要貴于相因相避。
如粉紅地者。
花必天青。
天青地者。
花必茄紫 康熙馬蹄尊式之尺許小瓶。
長項巨足。
兩面各畫巨蝠。
厥狀極蠢。
蝠色有似釉裹紅。
亦雜現綠點。
雖有官窯六字款而聱價不高。
其有釉裹紅花朶。
而名為矮馬蹄者。
滌去長項粗劣之狀态。
堪輿小酒壇式之水盂并重。
康熙官窯六字款之小罐短項小口。
隻綠葉數片。
釉裹紅花一兩朶。
厥名曰小酒壇。
價稍遜于矮馬蹄。
狀則罐也。
用則盂也。
馬蹄尊有二種。
一為瓶一為盂。
盂口巨,瓶項長。
瓶價低。
盂價昂瓶。
有項。
盂無項盂之畫似小壇。
别其名曰矮馬蹄。
紅花碧葉固優于兩蠢蝠也。
【卷下匋雅二十六】 歴朝瓷畫人物。
其面目神采。
大氐相同。
緣當時畫手不過一二人。
惜姓氏不傳耳。
至運筆不同。
代有宗派。
不獨石樹花鳥。
頗分王恽也。
北人呼龜為忘八。
色釉之有龜裙。
俗乃謂之忘八綠(北音謂綠若慮)宜乎。
吾宗劍潭之嘲為不雅馴也。
康窯禦制飯盌。
有淡紅作粉色者。
非客貨所能有也。
廠夥皆知康熙無粉彩。
焉知康熙之粉彩,絕無暴裂褪落之虞。
以視雍正官窯尤為難能可貴。
第尋常康熙官窯,已不見有粉紅之影響。
況客貨耶,志之以窮其變。
窯變器皿。
有碧色玻璃釉。
堆厚若綠晶者。
殊可寶也。
近雖僞制絕夥。
而能仿雍幹之窯變者。
則未之一見。
宣祭之變綠者。
惟盂獨多。
醜其詞曰翻江。
要亦大有不同。
譬如盂綠而沿口泛紅若缐一圈者。
邊檐寬博。
口徑甚小。
質多麤劣。
蓋嘉道以後所制之劣品。
若盂綠而中心泛紅。
乃窯變之奇特者。
式如康窯之荸荠扁。
釉汁精美而滋潤。
國初佳皿。
僅一見之。
未宜漫加菲薄。
其有芳烈拂拂。
發為古香者。
尤足輿頻香館之康窯紅合。
并傅不朽。
皆絕品也。
近日赝鼎紛陳。
被欺者衆。
又非嘉道以後之劣品。
所可同語者也。
或曰翻紅乃礬紅之轉音。
解人不在茲乎。
宣祭小孟。
蘋果底而底有紅釉一片者。
亦希世珍也。
康熙仿明款之豆彩。
大抵郎制為多。
往往綠色含有渣滓。
蓋餘膜會等之料也。
雍正官窯則不然。
特用甚佳之釉質。
以供其揮灑。
故精粗美惡。
萬有不同。
所謂鬥勝者非欤。
至其餘用之料汁。
或時作次等器皿之用。
亦不畫系上品。
所謂姘逗之彩點者也。
以鬥釋豆。
以逗解豆。
均之一音之轉而巳。
【卷下匋雅二十七】 青花大筆筒。
或者用以種花。
可謂善于作用。
康窯四體畫筆筒。
多寫王鐵箫聖主得賢臣頌。
款系釉裹紅篆畫。
作熙朝傅古四字。
頗雜綠點。
行楷又有多作聖教序者。
乾隆胭脂水酒杯。
系海棠方式。
内外輿底皆一色。
四角各有深凹缐一道。
質地甚平。
而釉汁深紫。
沿口燈草邊。
底沙絕細膩。
亦可貴也。
置諸海裳式小碟中。
直是一家眷屬。
海棠式成窯壓手大杯。
有紫垣仿制,有真成化窯。
但真者絕少。
有寶石紅[即祭紅也]。
有朱紅[又曰鮮紅即積紅也]。
有美人祭[即粉紅也],有豇豆紅[近于茄紫也]。
有胭脂水,有抹紅[即珊瑚釉也],抹紅亦分兩種。
其帶黃色者。
直同于杏子衫矣。
若頻果綠。
則鮮紅之化身。
不可方物者也。
康窯山水似王石谷。
玄雍窯花卉似恽南田。
康窯人物似陳老。
道光窯人物似改七芗。
菜盤有四季花果。
而果盤則數止一雙。
果盤之畫鳥盤各二尾者。
乃具有飛鳴食宿之态。
此其明徽也。
有紫建。
有鳥泥建。
有白建。
明建窯之白地者。
瓷質頗厚而映日照之。
能見指影在外閃動者。
非雁鼎也。
近世有以真正粉定。
用後上彩之法者。
其彩必不鮮。
非不能鮮也。
不敢鮮也。
不敢鮮也。
鮮則露其為雁矣。
青花印合。
以宣德為上。
成化次之。
正德嘉靖之畫法。
皆不能及也。
若雍幹官窯,膛乎後矣。
粉定而描以青花者。
印合為獨多。
他器亦有之。
亦夾彩之遺意也。
而惜乎粉定印合之,絕無夾彩者也。
【卷下匋雅二十八】 宋定圓鬥式之小孟。
紋亦凸凹如藤鬥。
民間所賣之瓷器。
廠人則謂之曰客貨。
凡所以别于官窯也。
官窯之尤精者命曰禦窯。
禦窯也者,至尊之所。
禦也窯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
曰饅頭。
曰饽饽(北音讀勃曰波)皆廠人象形語也。
即馎面之類 梵音謂脂益為多羅。
疑即缽也。
宣紅之有款者。
廠人亦沿項子京之說。
呼之曰積紅。
其無款而寶石釉者,則誤呼之曰郎窯。
萬塺有所謂寶石紅,而無所謂積紅者。
康熙有所謂積紅,而無所謂寶石紅者。
惟宣德兼之。
廠者琉璃廠也。
京師骨董市場也。
是曰遼村,遼之海王村也。
亦曰燕鄉,燕下鄉之海王村也。
西鄉青花重仿古。
而五彩則重武裝。
明彩之不如康彩者。
瓶式劣也。
宣萬無款寶石釉。
亦有嬌娆如娃娃臉者,又皆謂之美人祭也。
雍正蟹甲青之器皿,有黑色篆款者。
廠人所稱廣窯以沙泥為胎,故謬曰泥均。
其産于宜輿者,又曰宜均。
泥宜者相近,而陽羨砂遂輿廣窯混合矣。
成化而有篆款,乃凹雕上釉者也。
以鳝魚皮色為較多。
或曰雍正仿也。
康熙末葉。
彩畫盤碟。
有中央藻繪。
四圈空白者蓋巳浸入雍正矣。
故驗其采色碓系康熙,而款識則雍正也。
宋官窯絕不經見。
鐵足鳝血紋之押手杯。
則異寶也。
世人罕能識之者。
若廠村所謂哥輿龍泉。
大氐明仿為多。
【卷下匋雅二十九】 雍正之粉彩仿成化者。
其盤碟之屬。
類皆中央藻績。
四周空白。
且于空白内,雕有影青螭虎。
康熙蘋綠小合。
以盛荳蔻槟榔之屬。
不必其為印泥池也,若屬之于匙着三件。
則小劈沈檀。
此其部聚。
有瓶有合。
何獨無小爐也耶。
殆不然矣。
印合重哥窯。
若泥均亦可喜也。
雍正之仿哥者。
聱價不在東青下。
宋龍泉之佳者。
日本人謂之砧手(手者式樣之謂) 磨盤式之印合。
古所謂甘蔗段也。
宋窯粉定圓印合。
式樣極扁。
殆如兩片厚瓷。
周遭圂筍合縫。
内容征凹。
其底下一片。
略有圈形之足而巳。
綠者、謂之蘋果綠也。
而廠人于竟體朱紅者。
亦以蘋果綠呼之。
粉紅者,謂之美人祭也。
而滬商之于竟體變綠者。
亦以美人祭呼之。
綠點者。
謂之苔點綠。
其款若綠霧者。
則謂之蘋果綠。
廠人則不知有苔點也。
而概以蘋果呼之。
無款寶石釉之宣祭萬祭。
輿宣康兩朝之積紅。
其淺淡似桃花者。
則皆謂之美人祭。
西人又呼美人祭為桃花色也。
牡丹芍藥。
亦無非形容其粉紅而巳。
九江瓷者。
景德鎮窯之通稱也。
官窯胥于是乎出。
此外若越、若建、若廣、若均、若汝、若定。
或幾乎息矣。
康熙蘋果綠六字款之印合。
初年兩行。
行三字。
中年三行。
行二字。
皆無圓方邊缐者也。
慎德堂瓷器皆抹紅楷款。
亦有金款者。
宋之粉定凸雕者。
翔鳯固不如魚藻也。
其作桐油色者又不必皆為瑪瑙釉。
【卷下匋雅三十】 俗以泥均為廣窯實則二物也有細紋者。
宜輿砂居多 廣窯有似景德鎮者。
嘉道間十三行開辨。
初築有阿芙蓉館,其所設茗盌。
皆白地彩缋,精細無倫。
且多用界畫法,能分深淺也。
棒錘名稱俗惡已極。
再有軟硬之别,可謂至蠢極鄙。
然廠人象形相沿巳久。
亦實無以易之也。
瓜皮綠,有綠裹者其乾隆窯欤。
宣祭中有葡萄水一種。
外碧而内紫。
(句)釉垂垂如漆,光亮而滿含唾星。
其香尤烈 康窯有以魚子藍為質地,而夾填釉裹紅三果者。
古窯釉汁往往露其瓷骨。
其露出質地之較小者,謂之縮釉。
釉形相亦有長短麤細之不同。
大抵明瓷較長,康窯較細,雍幹官窯已絕少縮釉者矣。
宋元釉汁。
往往不到底足。
其露出瓷骨處。
皆大塊片段。
且多半有釉半無者。
抹紅之盤,厥色甚深。
開以青花串枝番蓮,古雅名貴。
真明瓷也。
庚子後流出蛋黃果盤。
觸眼若新,有弘治款,有雍正款,雍正又皆夾有青花也。
有以細眼如塵。
為瓷地之粟紋者。
殆不然也。
宣紅之有紋無款者,曰賓石釉。
無紋有款者,曰美人祭。
宋土定紋如魚子。
然不害其佳。
有一積正德款龍鳳印合。
香味甚濃。
非瓷質所發香也。
藍當時以盛髪澤(即梳頭油也)者。
曰油香也。
有一種漿胎青花龍鳳之祭品。
若豆登之屬。
其底足露骨慮。
往往有異香。
若藏香也者。
【卷下匋雅三十一】 紅花澆非用以緻祭也。
仿其色焉耳。
别緻雲者。
廠人語也。
猶言逸趣也。
此二字雖俗。
故可以傅世。
明代祭紅分兩種。
寶石釉者,無款識,或紅或紫。
俗所稱郎窯者也。
其有款識者,以康雍幹三朝言之,所謂公慚卿,卿慚長者也。
若宣德精品。
則又崔颢題詩矣。
寶石釉之祭紅。
乃有似于小開片。
康彩飲中八仙酒杯。
小者多系官窯。
畫筆特為生動。
彩亦精美,極為難得。
其高數寸者。
皆民窯也。
日本人重泥均。
而以有紋者為賤。
細如魚子者為下。
蓋紋片細碎。
乃陽羨砂之上釉者。
歐氏之所仿也。
要不得以廣窯目之。
西洋亦重東青輿天青。
而皆以無紋片者為貴。
嘉靖青花。
有絕秾豔者。
畫筆亦美。
蓋官窯久藏内府。
近始流出者也。
若用之徑久。
則光彩就晦矣。
宣德有款之積紅大盤。
有質厚而式巨者尋是以推。
則大瓶大壺之屬。
時必所在多有。
近世亦偶見越窯小盌。
其色微青。
兩面透映。
所謂越瓷如冰者也。
其殆唐窯欤。
盌有龂缐紋甚多。
惟卷口不卷口。
與古說有異耳。
紋如襪缐。
短細而屈曲者。
謂之斷線紋。
唐窯有之。
垩澤垂垂直下者謂之淚痕。
蟠屈麤拙者,曰蚯蚓走泥印。
宋窯有之。
若水眼。
若棱眼,宣紅有之。
票紋。
蓋即橘眼棱眼之類。
曰如灰如面者。
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