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匋雅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江浦寂園叟初稿
【卷下匋雅一】
明永樂有凹雕款。
青花楷款兩種。
成化楷法峭勁。
姿态飛動。
嘉靖萬曆款字蒼拙。
惟官窯有之。
宣德款如宋椠晝。
最有意昧其客貨署年者。
又頗瘦硬倜傥也。
宋盌有政和款字。
亦未窮其究竟。
康熙小盆孟。
皆青花六字款。
不加變圓圈,筆意渾成絕似宣德青花印合款也。
若盤盌則皆加雙圈,亦仿宣窯。
但楷法清剛耳。
雍窯大楷。
時複瘦硬通神。
論其工整有姿骨。
或且過于康熙時。
其康雍之仿成化者。
康極飛動,雍極雅隽。
康熙方圓楷款。
則未之見也。
仿明之外。
又有開元年号。
殆仿唐時銅器而題此款耳。
雍正各款自以變圓圈六字台畫為最多。
亦有作方圈小指者。
皆藍款也。
其凹雕篆款。
而罩以釉汁者。
甚為名貴。
乾隆款識。
多系青花六字篆畫。
初年亦多雙圈楷畫者。
若堆料楷款凸雕篆款。
彌足珍貴。
其綠底抹紅之篆款。
亦官窯也。
乾隆又有抹紅款而非綠底者。
較為希罕。
慎德堂制四字楷款。
款外不畫方圓之圈。
筆法工穏。
以抹紅為最多。
亦有泥金者。
嘉慶以後。
官窯亦系抹紅篆書款。
殊不足貴。
康雍青花彩瓶客貨無款者居多。
而盤盌之采畫者。
又頻皆官窯。
若官窯有款之瓶件。
以一道釉為最夥。
嘉靖壇供盌。
黃地紅龍,細腰高足。
盌内青花篆畫一壽字。
筆意飄瞥。
康窯之粗者。
儀黃綠茄三色為素三采。
近出蓮實三采吸杯(蓮實蓮葉各居其半數。
于蓮葉蓮實之外别有蓮莖。
莖細而中空。
以口就莖而吸灑以飲謂之吸杯)甚多。
既非官窯。
又未經人用。
不知所自來。
惟一種不帶蓮實。
但作蓮葉式。
底綴三小螺,中蹲一小蟆者,亦别有蓮莖儀通吸飲。
較為細潤(近又出鴨子吸杯頗多) 【卷下匋雅二】 圴窯有紫青兩種。
青者俗謂之月白。
實淵源于柴周之雨過天青。
康雍兩窯。
青色益淡。
再淡則為魚肚白矣。
其較深者。
厥稱東青。
至幹窯而有紋片,實月白天青子化身也。
後此則絕響矣。
新制崛起。
頗有可觀,亦僅能仿天青而巳。
月白一種演為兩派,天青東青雙标聲峙。
東青一派又分而為二。
近于綠色者曰豆青。
近于藍色者日積藍。
綠之種類益繁。
枝條百萬輩作朋生。
而鎖錀于雍幹之窯變。
藍紫交彙而成章。
紫之黯晦者為墨彩。
為黑彩稍稍鮮明者。
為祭紅。
為積紅。
自白而黑。
輿自紅而白。
相距徑庭。
循環合軌,塗轍四出,五采混同,理有固然,無足怪者。
慎德堂十六子中盌。
筆法甚俗,彩色亦劣。
成豐官窯款之中盌,有大有小,各畫十八羅漢。
雖未能免俗。
亦殊為精緻。
多系恩侯家故物。
揣其年戚,當在洪楊倡亂以前。
維時距道光甚近。
瓷地雪白。
乃與慎德堂不相上下。
瓷品之畫花鳥者。
鳥不甚可大,花不可甚小。
反是則于畫理欠合。
又畫龍不宜于寫正面。
蟲魚鳥獸。
又莫不然也。
海鹽朱氏陶說。
謂呂愛山冶金。
朱碧山冶銀。
蔣抱雲冶銅。
趙良璧冶錫。
今則銅器且不得一見。
所謂金銀器錫器,更屬無徙寓目。
大低金銀各器,典守頗嚴,不至遺失。
其流落人間者,又必镕化兌用,銷歸烏有。
此金銀不如瓷銅之證也。
市肆之頗巨者。
以薩閣學子尚古齋為最早。
國老子尚德堂為最久。
若顧少洲之永珍齊。
穆老(恩祿)之瑞珍齊。
亦其次也。
亂後賈氏兄弟。
瓷品尚多。
而海王村則日益蕭瑟。
自延清堂外。
或幾乎息矣。
大吉祥齊,弢光匿景。
西商猶頗從迹之。
【卷下匋雅三】 西人販古瓷者。
美曰陸安格。
即紅客也。
英曰大巴。
法曰小郎。
猶太曰讨飯鬼。
皆商販耳。
若法之樊國棎。
美之臯德格。
則一為教士。
一為舌人。
庚子後。
日本商漸多。
亦滬客之流亞耳。
古之瓷學家。
吾不得而見之矣。
紹興倪小舫暑正。
與大宗伯延煦同時。
一則貯儲較儉。
一則散亡略畫。
此後則胡葵甫方伯(湘林)暨張樵野尚畫。
并有聲于時。
吏人史某。
謠伶餘紫雲,亦薄有藏棄。
粵東通商最久,湔染歐風。
一時研究瓷學者,時或多于他省。
張故粵人,風流遞衍。
于是黎顔兩君。
涉猟藩籬。
窺見奧密。
小車入雒,各擅勝場。
若香山尚書。
新會中丞。
皆鑒别精審,擺脫凡近。
以視某相其大臣某侍郎兄弟出身秘苑。
殆尤過之。
鄭部郎識力亦佳。
第微近市道。
市道之極者。
莫如某卿矣。
某大臣以監守自盜起家。
貴後,不肯居其名。
某卿彰明較着。
惟利是視。
而風騒衰歇矣。
市儈習輿西人居。
乃為效颦之态。
殆不可以一二數。
浔有兩太史。
又頗知描意斯道。
惜愧力稍弱。
複不能專精一緻耳。
陶氏附庸風雅。
近更稍稍蓄瓷。
嬰公比部。
昔唯以石雄于世。
藏瓷甚不多,而品格殊妙。
琴歸端居研究。
所詣頗深。
渭南眼界如何,雖不得而知。
本其素蘊以發為詩歌。
自是雅人深緻。
老夫閱曆三十年。
當代瓷學家。
蓋無一不知名者。
倦遊人海。
著述自娛,可喟也已。
美術尊重畫工。
古人錦玉瓷銅四者疊互臨摹。
此錦紋開光之瓶罐之所自也。
踵事增華。
精仿宋元絹畫人物故事。
幾于筆有來厯。
後之客貨推波助灁。
圓繪小說演義。
泛濫及于戲劇。
雖曰荒唐不徑。
要其熊度俶詭。
足以發揚蹈厲。
使人忘倦。
蓋自朱明以來。
而已然矣。
【卷下匋雅四】 崩釉者。
暴也。
色釉五彩皆患之。
瓷玉瓶件。
模範式樣亦都規橅漢銅。
不獨畫片然也。
餘所見白玉器皿。
多輿西青古鑒所繪之罍缶斝卣。
形狀相侔。
每件價值千數百金不可。
覼縷記述,類多純廟時物,物力良厚。
西人亦頗以重價購之。
餘每覺玉器趣味,頗少減于古瓷。
故亦略而不詳。
其實周漢銅器。
又皆淵源于有虞氏之陶工。
由陶而銅。
由銅而玉複由玉而瓷。
更疊循環,終亦合而為一。
不過精麤工拙。
大有不同耳。
釉裡紅雖甚希罕。
而人多知之。
釉裡藍。
知者蓋尠。
此種康窯大瓶。
龍身夭矯。
青雲缭之。
磨底之物。
證以細沙。
定為雍正朝所造作。
亦甚有特識矣。
浮梁縣境土膏告竭。
層累而降。
益屬麤林。
而不畫可憑也。
此非後世亦有細沙底之謂也。
有一種粉白小罐。
口上蟠有胭脂紅凸螭。
細沙磨底。
蓋雍正小瓶之絕脰者。
運以真坯假彩之法。
脂紅粉白。
悉系僞為。
螭亦新坯黏合。
沿口薄上釉汁。
皆赝制也。
物希為貴。
而太不經見者。
必有可疑。
蓋匪獨罐也。
瓶亦有之。
近日雍正粉彩小罐。
數見不鮮。
脖有細項。
似有蓋而遺失者。
以巨德堂制四字藍款為較多。
彩色畫工。
亦似雍正時物。
餘以底足之沙眼甚麤。
決為赝本也。
仙女之杯。
粉紅為衣。
繞以彩雲。
款系墨彩。
如坦齊之類。
杯陰或書富貴神仙杯字樣。
大同小異。
多系赝作。
飄公持論主寬。
特具極新極舊之職。
宵民之作奸者多也。
餘惟刻苛峭深。
日抱極舊極新之愳。
奸人之作僞者盛也。
近曰僞制風行。
胭脂紅幾勝嘉道。
但微閃黃色。
渣滓未清。
頗欠澄靜。
究遠遜于雍正。
望而知為新釉。
其淺刷天青一種彌足奪真粉彩。
最有揣摩。
瓷地潔白質亦極薄。
成沙甚細膩而碧色不鮮。
頗似菜綠。
語其茄黃。
又皆黯寝不揚。
能辨之者。
微乎微矣。
【卷下匋雅五】 康熙彩盤上繪山水人物。
有似斬然未經人用者。
殆一瓢所謂極新極舊者也。
太陽一輪。
金彩奪睛。
決非近代所能仿制。
盤系客貨。
不得辄疑為禁品,豈真三晉舊家。
藏庋至二百餘年之久。
而不一開箱龍者耶。
玫瑰紫盤。
直俓約五寸。
表裡如一圈,足扶以芝麻醬。
雖無蚯蚓走泥印。
亦宋物也。
以廣窯呼之枉矣。
雍正官窯款之素瓷杯盌。
較之未經上釉之明瓷瓶罐。
尤為繁夥。
一入精于僞制者之手。
而素者彩矣。
杯則現極精之花鳥。
盌則一例過枝。
最喜用紫墨淡頳,不甚習見之彩料。
猝然相遇。
難以辨别。
若責以朱紅硬綠,則圓窮而匕首見矣。
雍幹料款精品。
多畫月季薔薇諸名卉。
秾繊繁豔。
鑒家寶之。
書者自署印曰金成。
然則瓷界中之作手。
亦有偶傳其姓氏者矣。
寶啬主人。
輿詩人李儒青(锴)交頗密。
故制瓷不俗。
彩瓷冊頁。
以康窯為最精。
花樹幾榻。
色色奇妙。
顔料亦極為鮮明。
其畫手之高,直有匪夷所思。
至于不可思議着。
嫌于亵渎。
紳先生難言之。
(詳見世界瓷鑒) 近時發現雍正款積紅瓶甚夥。
皆玉壺春式。
顔色斬新。
經售者常悚然。
不寗。
不敢以視明眼人也。
今亦十不存一矣。
監守自盜者。
以新換舊。
以赝換真。
雖有削瓜者之嚴明,而亦未從研诘者也。
蘋綠花瓶。
滿身苔點。
泛泛于桃花春浪間,豈不美哉。
惜大者下刻荷瓣。
小者底足不穏耳。
其略似油錘而哆口者。
殊不經見。
雍正天青大瓶。
有能容五鬥米者。
狀似玉壺春。
而口逾侈。
腹逾皤。
又有豆青小瓶。
高不及尺。
狀亦如之。
而價相若也。
【卷下匋雅六】 雍正官窯款茶葉未大扁瓶。
有凸紋甚巨。
系仿漢銅者。
式既修饬,色尤殊豔。
官窯款識之彩瓶,甚不經見。
雍窯粉彩大瓶。
雙圈六字。
款高二尺。
式樣絕美。
頗似美人肩而略肥。
上畫白桃花一枝。
紅桃花兩枝。
所謂碧桃者也。
畫筆生動嬌麗無匹。
使南田命筆。
難以複過。
惜不着畫者姓名。
以視蝴蝶落英四字雍正款式。
不啻海若之于河伯矣。
(蝴蝶落英瓶自項至口每作竹節式) 雍窯鼻煙壺,多渾圓而長。
有青花。
有夾紫。
有開片人物戲劇。
皆奕奕有神。
道光窯鼻煙壸以蝈蝈著名。
以有篾絲籠及葫蘆(冬月養蝈蝈之具)花草者為最佳。
其彩畫二女各彈琵琶者。
大氐一滿裝。
一漢裝。
雖未能免俗。
而神采如生。
元瓷大盤。
中暈紫色一大片。
殊為豔絕。
不必其為魚也。
邊牆淺而直。
與今式迥異。
其宋瓷無紫釉。
紋片雅靓,光色幽沈。
尤足傾倒輩流。
蓋哥哥窯也。
康熙棒錘式黑瓶。
金彩山水。
密林陡壑。
甚似黃鶴山樵。
均窯紫色與月白并重。
後人則尤重紫色。
其實紫釉之幹澀。
而無蚯蚓走泥紋者。
遠不及月白瑩潤者也。
月白而能瑩潤則仿柴之雨過天青者也。
蚯蚓走泥直下者。
又謂之淚痕。
蓋淚痕之潤者,亦可稱為蚓走泥。
若非蚓走泥之幹枯者,不得概以淚痕目之也。
【卷下匋雅七】 瓷器之别緻而殘缺者使人可惜。
玉器之完全而惡劣者。
使人可嫌。
世之君子。
甯使人可惜,毋使人可嫌。
山魈未客。
猙獰可怖者也。
蜰蟲冀,龌龊可憎者也。
餘所見瓷畫标本多矣。
有可怖之鬼怪而無可憎之蜰蛆。
骨董家最重别緻。
一變而為俶詭。
再變而為華貴。
華貴不已流于糜費。
誤入歧趨。
遂成惡劣,而不可救藥矣。
雅鄭之辨,理本循環。
清濁之殊,造于一念。
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矣。
園蔬輿珍馐。
瓦缶勝金玉。
所謂别緻者也。
披蘿帶荔。
吞刀吐火。
俶詭之謂也。
金題玉躞。
威鳳祥麟。
華貴之說也。
翠羽飾于屏幄,白玉镂為楹聯,則糜費矣。
珊人之面目皆紅。
玉女之眉發盡白。
則惡劣矣。
大氐山川人物花鳥蟲魚。
不寫生于畫師。
而乞靈于珊玉。
此惡劣所自也。
卧遊代車馬之勞。
尺幅有千裡之勢。
則寫生之妙也。
绫絹之壽。
不如紙幅。
紙幅之壽。
不如瓷品。
瓷品太脆又嬌于紙絹。
素紙紙絹。
不如素瓷純色之釉。
更仆難數。
較之彩紙彩絹。
其為優劣。
何翅宵垠。
且瓶可插花。
爐可焚香,杯壺盡斟酌之歡。
盂合佐書畫之興。
又非若紙紙二者。
僅能張之粉壁,裝潢卷冊而已也。
然則騒人墨客。
矜為畫師。
而恥為瓷工。
果何故耶。
寄托在筆墨之表。
傅神于阿堵之中。
固非紙絹不足以發其奇也。
紙絹之與瓷品。
其能巍然并存。
而不至偏廢者。
其在斯乎。
其在斯乎。
中西書法迥異。
故西人之重紙絹。
初不逮于瓷品。
晶玉之陋于瓷品。
亦猶之錦繡之亞于紙絹也。
以人物言之。
紙絹瓷品而外。
檀梨,木也。
脂翠,玉也。
淺雕者,添配陳設花木之類。
即稍愈于透雕(镂空者謂之透雕)。
透雕者又頗遜于單個(即佛像一尊之謂)。
單個者不乏華貴之姿。
而鑲嵌(警如雕檀梨為山水而别以玉人銀嵌其上)者賓菇惡劣之毒。
水晶羊脂。
弗及檀梨紫銅之為雅馴也。
銅壽最久。
而數采設色。
難比瓷絹。
遂讓一籌。
至以珊瑚翠王。
雕為士女。
則至惡極劣,莫之能醫者矣。
彼以刻工為能事者。
刻士女不若刻樵收。
刻樵收不若刻佛像。
刻佛像不若刻鳥獸。
刻鳥獸不若刻雙龍。
蓋雙龍頗仿古文。
不棘于目也。
蛟螭勝于龍鳳。
錦紋勝于蛟螭。
花木勝于山水。
鱗介勝于人物。
此檀梨雕刻之大凡也。
就瓷品而論。
青花則取其沈靜。
五彩則喜其豪宕。
士女之丈秀。
莫如甲士之尚武。
亦各有所取材。
難以限于方隅者也。
凡之四足。
而琢為琴劍之式。
樹之花葉。
而綴以象具之珍。
摹雅而愈形其俗。
求華而逍以得窘。
此之謂惡劣。
今因說瓷而牽連及之。
【卷下匋雅八】 康熙青花大瓶。
西人亦甚重開片。
若下半有牛毛紋者。
不以開片論。
蓋西人之所也。
康窯青花人物。
以身段較巨。
诙詭尚武者為可喜。
近代官窯。
莫非景德鎮物産。
而市人以彩瓶之綠裹綠底幹紅(即抹紅)款識者。
不論官窯客貨。
辄其稱謂曰九江瓷。
可哂孰甚焉。
瓷之綠裹綠底及黑邊黃邊者。
皆取人憎厭。
未能免俗者也。
喇嘛廟中所出之先朝供品。
式樣花紋。
亦頗嫌其俗。
又多系綠裹綠底者。
宋均之均通作鈞。
以其出自鈞台也。
惟均字沿用己久。
是以今世新窯。
款稱鈞窯均制。
實不可通也。
若書作宋鈞。
人反不知謂矣。
乾隆款小盌。
畫墨彩喜鵲二十隻。
妍麗無匹。
又雜繪他色花木。
較之慎德堂黃地羣鶴飯盌,有龍昭之别。
土坯而發現金碧之光彩者。
殆亦歲久使然。
近出奇式甚夥。
如盌有橫柄,非圓非方。
杯有兩翼。
既平且長。
此外屋形塔形。
并豬鴨狗馬肖生之像。
均甚古拙,大氐家中物居多。
一切器皿皆謂之陳設。
【卷下匋雅九】 盌開圓光。
各畫一歐羅巴人。
且有盌外塗以胭脂水。
盌内畫一西國裝東者。
皆系乾隆客貨。
畫筆較麤。
殊不足珍也。
乾隆官窯瓶件。
有畫極精美之洋人。
更有牽一洋狗。
而狗臉塗粉,神采奕奕者。
康窯抹紅地之彩瓶。
往往開有圓光。
紅既殘褪,彩亦黯淡。
而大腹賈實之。
唾沫星之所以異于水眼者。
則以釉汁中所凝之水質。
有無泡沫為别。
唾沫星之起沫者。
其泡質中空。
水汁不勻。
有似卵幕。
(即蛋膜也)若水汁暈于四周。
逼成無數圓形之小點,而星星不散者。
則精華之所疑冱也。
故水眼為曠代一遇之絕品。
窯變仿均。
青紫交匴。
如殘燭之淚,涓涓下垂。
茶葉末紋理之佳妙。
有若幹(音甘)泥團之疏散于水中者。
且其漸漸暈開。
彙于底足,圍繞周遭。
直如鮮魚腹皮之姿态流動。
又于窯變外得少佳趣。
若廣窯釉汁。
本系青灰質地。
而有極豔之藍色。
暈成紋片,亦足為蘋果色之款綠務者。
助其後勁。
茶葉末以滋潤鮮明活潑三者為貴矣。
而泛于廣窯乎。
泛于茶葉末乎。
茶葉末黃雜綠色。
嬌娆(句)而不俗。
豔于花。
美如玉。
笵為瓶。
最養目。
嘉慶窯小灑杯。
抹紅六字款。
至無足貴。
而能備赤金茄紫粉紅抹紅天青蛋青鵝黃硬綠及赭墨諸色。
畫筆亦甚有可喜者。
(詳見杯堂禮記) 【卷下匋雅十】 幹窯瓷品。
不但畫碧睛椶髪之人。
其于樓台花木。
亦頗參用界算法命日洋彩。
笵銅為質。
嵌以銅絲,制為花紋。
中填色釉。
厥為景泰藍。
範銅為質。
不嵌銅絲。
滿澆釉汁。
加以彩繪。
厥為洋瓷。
質系華瓷。
筆法迥異。
參用西算。
有類界畫,厥為洋彩。
銅地而瓷畫者。
洋瓷也。
瓷地而界畫者,洋彩也。
道光窯人物。
喜畫無雙譜。
甚不見佳。
康窯無款小采瓶。
作美人肩式。
長不過三寸。
雜畫草蟲。
沙底螺紋十數道。
雍正官窯小采瓶,式樣甚多。
以馬蹄尊畫二綠螭者為較美。
豇豆紅之黯敗如乳鼠皮者。
(指康熙小瓶太白尊扁盂而言)積紅之黯敗似豬肝者。
(指康雍幹三朝盤盌瓶罐而言)雖有官窯六字款。
而價亦甚低。
若仿制之賓石釉。
果其顔色鮮艶。
雖斬新皿,物值又頗昂。
公卿輿台。
本無種子。
人貴自立。
豈不信哉。
以道光彩畫之殊絕者。
且與康彩比貴也。
某一朝之玉器。
其形式狀态。
亦略與某一朝之瓷器相仿佛。
有黃玉蓋盌。
遙而望之。
知為乾隆時代物。
蓋于其式樣決定之也。
乾隆墩子式之三果彩盌。
語其式樣。
則寬慱敦厚。
衡其畫法。
則整饬工緻。
論其采色。
則鮮腴停勻。
亦普通之佳品也。
道光仿制乃不差絫黍。
非翻視款識。
幾莫之能辨。
嘉道之抹紅地十六子彩盌。
直追康窯。
是以價值。
亦不甚相懸。
新瓷式様。
以仿舊為能事。
而舊瓷式樣。
又以翻新出奇。
為畫态極妍。
于是乎一代,有一代之制度。
一朝有一朝之精神。
雍窯東青缽缸。
厥底渾圓。
餘所拟為不倒翁者是也。
上有圓蓋,蓋内有雙圈六字楷款。
其輿豆青瓷豆複相同。
青花夾紫,盛于康窯。
釉汁之最能耐久者也。
或青雲而紫尤或青斡而紫花。
或青爪而紫翎。
或青字而紫印。
(賢臣頌之筆筒是也)此種紫釉。
多夾綠點。
直與釉裡紅無異。
【卷下
青花楷款兩種。
成化楷法峭勁。
姿态飛動。
嘉靖萬曆款字蒼拙。
惟官窯有之。
宣德款如宋椠晝。
最有意昧其客貨署年者。
又頗瘦硬倜傥也。
宋盌有政和款字。
亦未窮其究竟。
康熙小盆孟。
皆青花六字款。
不加變圓圈,筆意渾成絕似宣德青花印合款也。
若盤盌則皆加雙圈,亦仿宣窯。
但楷法清剛耳。
雍窯大楷。
時複瘦硬通神。
論其工整有姿骨。
或且過于康熙時。
其康雍之仿成化者。
康極飛動,雍極雅隽。
康熙方圓楷款。
則未之見也。
仿明之外。
又有開元年号。
殆仿唐時銅器而題此款耳。
雍正各款自以變圓圈六字台畫為最多。
亦有作方圈小指者。
皆藍款也。
其凹雕篆款。
而罩以釉汁者。
甚為名貴。
乾隆款識。
多系青花六字篆畫。
初年亦多雙圈楷畫者。
若堆料楷款凸雕篆款。
彌足珍貴。
其綠底抹紅之篆款。
亦官窯也。
乾隆又有抹紅款而非綠底者。
較為希罕。
慎德堂制四字楷款。
款外不畫方圓之圈。
筆法工穏。
以抹紅為最多。
亦有泥金者。
嘉慶以後。
官窯亦系抹紅篆書款。
殊不足貴。
康雍青花彩瓶客貨無款者居多。
而盤盌之采畫者。
又頻皆官窯。
若官窯有款之瓶件。
以一道釉為最夥。
嘉靖壇供盌。
黃地紅龍,細腰高足。
盌内青花篆畫一壽字。
筆意飄瞥。
康窯之粗者。
儀黃綠茄三色為素三采。
近出蓮實三采吸杯(蓮實蓮葉各居其半數。
于蓮葉蓮實之外别有蓮莖。
莖細而中空。
以口就莖而吸灑以飲謂之吸杯)甚多。
既非官窯。
又未經人用。
不知所自來。
惟一種不帶蓮實。
但作蓮葉式。
底綴三小螺,中蹲一小蟆者,亦别有蓮莖儀通吸飲。
較為細潤(近又出鴨子吸杯頗多) 【卷下匋雅二】 圴窯有紫青兩種。
青者俗謂之月白。
實淵源于柴周之雨過天青。
康雍兩窯。
青色益淡。
再淡則為魚肚白矣。
其較深者。
厥稱東青。
至幹窯而有紋片,實月白天青子化身也。
後此則絕響矣。
新制崛起。
頗有可觀,亦僅能仿天青而巳。
月白一種演為兩派,天青東青雙标聲峙。
東青一派又分而為二。
近于綠色者曰豆青。
近于藍色者日積藍。
綠之種類益繁。
枝條百萬輩作朋生。
而鎖錀于雍幹之窯變。
藍紫交彙而成章。
紫之黯晦者為墨彩。
為黑彩稍稍鮮明者。
為祭紅。
為積紅。
自白而黑。
輿自紅而白。
相距徑庭。
循環合軌,塗轍四出,五采混同,理有固然,無足怪者。
慎德堂十六子中盌。
筆法甚俗,彩色亦劣。
成豐官窯款之中盌,有大有小,各畫十八羅漢。
雖未能免俗。
亦殊為精緻。
多系恩侯家故物。
揣其年戚,當在洪楊倡亂以前。
維時距道光甚近。
瓷地雪白。
乃與慎德堂不相上下。
瓷品之畫花鳥者。
鳥不甚可大,花不可甚小。
反是則于畫理欠合。
又畫龍不宜于寫正面。
蟲魚鳥獸。
又莫不然也。
海鹽朱氏陶說。
謂呂愛山冶金。
朱碧山冶銀。
蔣抱雲冶銅。
趙良璧冶錫。
今則銅器且不得一見。
所謂金銀器錫器,更屬無徙寓目。
大低金銀各器,典守頗嚴,不至遺失。
其流落人間者,又必镕化兌用,銷歸烏有。
此金銀不如瓷銅之證也。
市肆之頗巨者。
以薩閣學子尚古齋為最早。
國老子尚德堂為最久。
若顧少洲之永珍齊。
穆老(恩祿)之瑞珍齊。
亦其次也。
亂後賈氏兄弟。
瓷品尚多。
而海王村則日益蕭瑟。
自延清堂外。
或幾乎息矣。
大吉祥齊,弢光匿景。
西商猶頗從迹之。
【卷下匋雅三】 西人販古瓷者。
美曰陸安格。
即紅客也。
英曰大巴。
法曰小郎。
猶太曰讨飯鬼。
皆商販耳。
若法之樊國棎。
美之臯德格。
則一為教士。
一為舌人。
庚子後。
日本商漸多。
亦滬客之流亞耳。
古之瓷學家。
吾不得而見之矣。
紹興倪小舫暑正。
與大宗伯延煦同時。
一則貯儲較儉。
一則散亡略畫。
此後則胡葵甫方伯(湘林)暨張樵野尚畫。
并有聲于時。
吏人史某。
謠伶餘紫雲,亦薄有藏棄。
粵東通商最久,湔染歐風。
一時研究瓷學者,時或多于他省。
張故粵人,風流遞衍。
于是黎顔兩君。
涉猟藩籬。
窺見奧密。
小車入雒,各擅勝場。
若香山尚書。
新會中丞。
皆鑒别精審,擺脫凡近。
以視某相其大臣某侍郎兄弟出身秘苑。
殆尤過之。
鄭部郎識力亦佳。
第微近市道。
市道之極者。
莫如某卿矣。
某大臣以監守自盜起家。
貴後,不肯居其名。
某卿彰明較着。
惟利是視。
而風騒衰歇矣。
市儈習輿西人居。
乃為效颦之态。
殆不可以一二數。
浔有兩太史。
又頗知描意斯道。
惜愧力稍弱。
複不能專精一緻耳。
陶氏附庸風雅。
近更稍稍蓄瓷。
嬰公比部。
昔唯以石雄于世。
藏瓷甚不多,而品格殊妙。
琴歸端居研究。
所詣頗深。
渭南眼界如何,雖不得而知。
本其素蘊以發為詩歌。
自是雅人深緻。
老夫閱曆三十年。
當代瓷學家。
蓋無一不知名者。
倦遊人海。
著述自娛,可喟也已。
美術尊重畫工。
古人錦玉瓷銅四者疊互臨摹。
此錦紋開光之瓶罐之所自也。
踵事增華。
精仿宋元絹畫人物故事。
幾于筆有來厯。
後之客貨推波助灁。
圓繪小說演義。
泛濫及于戲劇。
雖曰荒唐不徑。
要其熊度俶詭。
足以發揚蹈厲。
使人忘倦。
蓋自朱明以來。
而已然矣。
【卷下匋雅四】 崩釉者。
暴也。
色釉五彩皆患之。
瓷玉瓶件。
模範式樣亦都規橅漢銅。
不獨畫片然也。
餘所見白玉器皿。
多輿西青古鑒所繪之罍缶斝卣。
形狀相侔。
每件價值千數百金不可。
覼縷記述,類多純廟時物,物力良厚。
西人亦頗以重價購之。
餘每覺玉器趣味,頗少減于古瓷。
故亦略而不詳。
其實周漢銅器。
又皆淵源于有虞氏之陶工。
由陶而銅。
由銅而玉複由玉而瓷。
更疊循環,終亦合而為一。
不過精麤工拙。
大有不同耳。
釉裡紅雖甚希罕。
而人多知之。
釉裡藍。
知者蓋尠。
此種康窯大瓶。
龍身夭矯。
青雲缭之。
磨底之物。
證以細沙。
定為雍正朝所造作。
亦甚有特識矣。
浮梁縣境土膏告竭。
層累而降。
益屬麤林。
而不畫可憑也。
此非後世亦有細沙底之謂也。
有一種粉白小罐。
口上蟠有胭脂紅凸螭。
細沙磨底。
蓋雍正小瓶之絕脰者。
運以真坯假彩之法。
脂紅粉白。
悉系僞為。
螭亦新坯黏合。
沿口薄上釉汁。
皆赝制也。
物希為貴。
而太不經見者。
必有可疑。
蓋匪獨罐也。
瓶亦有之。
近日雍正粉彩小罐。
數見不鮮。
脖有細項。
似有蓋而遺失者。
以巨德堂制四字藍款為較多。
彩色畫工。
亦似雍正時物。
餘以底足之沙眼甚麤。
決為赝本也。
仙女之杯。
粉紅為衣。
繞以彩雲。
款系墨彩。
如坦齊之類。
杯陰或書富貴神仙杯字樣。
大同小異。
多系赝作。
飄公持論主寬。
特具極新極舊之職。
宵民之作奸者多也。
餘惟刻苛峭深。
日抱極舊極新之愳。
奸人之作僞者盛也。
近曰僞制風行。
胭脂紅幾勝嘉道。
但微閃黃色。
渣滓未清。
頗欠澄靜。
究遠遜于雍正。
望而知為新釉。
其淺刷天青一種彌足奪真粉彩。
最有揣摩。
瓷地潔白質亦極薄。
成沙甚細膩而碧色不鮮。
頗似菜綠。
語其茄黃。
又皆黯寝不揚。
能辨之者。
微乎微矣。
【卷下匋雅五】 康熙彩盤上繪山水人物。
有似斬然未經人用者。
殆一瓢所謂極新極舊者也。
太陽一輪。
金彩奪睛。
決非近代所能仿制。
盤系客貨。
不得辄疑為禁品,豈真三晉舊家。
藏庋至二百餘年之久。
而不一開箱龍者耶。
玫瑰紫盤。
直俓約五寸。
表裡如一圈,足扶以芝麻醬。
雖無蚯蚓走泥印。
亦宋物也。
以廣窯呼之枉矣。
雍正官窯款之素瓷杯盌。
較之未經上釉之明瓷瓶罐。
尤為繁夥。
一入精于僞制者之手。
而素者彩矣。
杯則現極精之花鳥。
盌則一例過枝。
最喜用紫墨淡頳,不甚習見之彩料。
猝然相遇。
難以辨别。
若責以朱紅硬綠,則圓窮而匕首見矣。
雍幹料款精品。
多畫月季薔薇諸名卉。
秾繊繁豔。
鑒家寶之。
書者自署印曰金成。
然則瓷界中之作手。
亦有偶傳其姓氏者矣。
寶啬主人。
輿詩人李儒青(锴)交頗密。
故制瓷不俗。
彩瓷冊頁。
以康窯為最精。
花樹幾榻。
色色奇妙。
顔料亦極為鮮明。
其畫手之高,直有匪夷所思。
至于不可思議着。
嫌于亵渎。
紳先生難言之。
(詳見世界瓷鑒) 近時發現雍正款積紅瓶甚夥。
皆玉壺春式。
顔色斬新。
經售者常悚然。
不寗。
不敢以視明眼人也。
今亦十不存一矣。
監守自盜者。
以新換舊。
以赝換真。
雖有削瓜者之嚴明,而亦未從研诘者也。
蘋綠花瓶。
滿身苔點。
泛泛于桃花春浪間,豈不美哉。
惜大者下刻荷瓣。
小者底足不穏耳。
其略似油錘而哆口者。
殊不經見。
雍正天青大瓶。
有能容五鬥米者。
狀似玉壺春。
而口逾侈。
腹逾皤。
又有豆青小瓶。
高不及尺。
狀亦如之。
而價相若也。
【卷下匋雅六】 雍正官窯款茶葉未大扁瓶。
有凸紋甚巨。
系仿漢銅者。
式既修饬,色尤殊豔。
官窯款識之彩瓶,甚不經見。
雍窯粉彩大瓶。
雙圈六字。
款高二尺。
式樣絕美。
頗似美人肩而略肥。
上畫白桃花一枝。
紅桃花兩枝。
所謂碧桃者也。
畫筆生動嬌麗無匹。
使南田命筆。
難以複過。
惜不着畫者姓名。
以視蝴蝶落英四字雍正款式。
不啻海若之于河伯矣。
(蝴蝶落英瓶自項至口每作竹節式) 雍窯鼻煙壺,多渾圓而長。
有青花。
有夾紫。
有開片人物戲劇。
皆奕奕有神。
道光窯鼻煙壸以蝈蝈著名。
以有篾絲籠及葫蘆(冬月養蝈蝈之具)花草者為最佳。
其彩畫二女各彈琵琶者。
大氐一滿裝。
一漢裝。
雖未能免俗。
而神采如生。
元瓷大盤。
中暈紫色一大片。
殊為豔絕。
不必其為魚也。
邊牆淺而直。
與今式迥異。
其宋瓷無紫釉。
紋片雅靓,光色幽沈。
尤足傾倒輩流。
蓋哥哥窯也。
康熙棒錘式黑瓶。
金彩山水。
密林陡壑。
甚似黃鶴山樵。
均窯紫色與月白并重。
後人則尤重紫色。
其實紫釉之幹澀。
而無蚯蚓走泥紋者。
遠不及月白瑩潤者也。
月白而能瑩潤則仿柴之雨過天青者也。
蚯蚓走泥直下者。
又謂之淚痕。
蓋淚痕之潤者,亦可稱為蚓走泥。
若非蚓走泥之幹枯者,不得概以淚痕目之也。
【卷下匋雅七】 瓷器之别緻而殘缺者使人可惜。
玉器之完全而惡劣者。
使人可嫌。
世之君子。
甯使人可惜,毋使人可嫌。
山魈未客。
猙獰可怖者也。
蜰蟲冀,龌龊可憎者也。
餘所見瓷畫标本多矣。
有可怖之鬼怪而無可憎之蜰蛆。
骨董家最重别緻。
一變而為俶詭。
再變而為華貴。
華貴不已流于糜費。
誤入歧趨。
遂成惡劣,而不可救藥矣。
雅鄭之辨,理本循環。
清濁之殊,造于一念。
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矣。
園蔬輿珍馐。
瓦缶勝金玉。
所謂别緻者也。
披蘿帶荔。
吞刀吐火。
俶詭之謂也。
金題玉躞。
威鳳祥麟。
華貴之說也。
翠羽飾于屏幄,白玉镂為楹聯,則糜費矣。
珊人之面目皆紅。
玉女之眉發盡白。
則惡劣矣。
大氐山川人物花鳥蟲魚。
不寫生于畫師。
而乞靈于珊玉。
此惡劣所自也。
卧遊代車馬之勞。
尺幅有千裡之勢。
則寫生之妙也。
绫絹之壽。
不如紙幅。
紙幅之壽。
不如瓷品。
瓷品太脆又嬌于紙絹。
素紙紙絹。
不如素瓷純色之釉。
更仆難數。
較之彩紙彩絹。
其為優劣。
何翅宵垠。
且瓶可插花。
爐可焚香,杯壺盡斟酌之歡。
盂合佐書畫之興。
又非若紙紙二者。
僅能張之粉壁,裝潢卷冊而已也。
然則騒人墨客。
矜為畫師。
而恥為瓷工。
果何故耶。
寄托在筆墨之表。
傅神于阿堵之中。
固非紙絹不足以發其奇也。
紙絹之與瓷品。
其能巍然并存。
而不至偏廢者。
其在斯乎。
其在斯乎。
中西書法迥異。
故西人之重紙絹。
初不逮于瓷品。
晶玉之陋于瓷品。
亦猶之錦繡之亞于紙絹也。
以人物言之。
紙絹瓷品而外。
檀梨,木也。
脂翠,玉也。
淺雕者,添配陳設花木之類。
即稍愈于透雕(镂空者謂之透雕)。
透雕者又頗遜于單個(即佛像一尊之謂)。
單個者不乏華貴之姿。
而鑲嵌(警如雕檀梨為山水而别以玉人銀嵌其上)者賓菇惡劣之毒。
水晶羊脂。
弗及檀梨紫銅之為雅馴也。
銅壽最久。
而數采設色。
難比瓷絹。
遂讓一籌。
至以珊瑚翠王。
雕為士女。
則至惡極劣,莫之能醫者矣。
彼以刻工為能事者。
刻士女不若刻樵收。
刻樵收不若刻佛像。
刻佛像不若刻鳥獸。
刻鳥獸不若刻雙龍。
蓋雙龍頗仿古文。
不棘于目也。
蛟螭勝于龍鳳。
錦紋勝于蛟螭。
花木勝于山水。
鱗介勝于人物。
此檀梨雕刻之大凡也。
就瓷品而論。
青花則取其沈靜。
五彩則喜其豪宕。
士女之丈秀。
莫如甲士之尚武。
亦各有所取材。
難以限于方隅者也。
凡之四足。
而琢為琴劍之式。
樹之花葉。
而綴以象具之珍。
摹雅而愈形其俗。
求華而逍以得窘。
此之謂惡劣。
今因說瓷而牽連及之。
【卷下匋雅八】 康熙青花大瓶。
西人亦甚重開片。
若下半有牛毛紋者。
不以開片論。
蓋西人之所也。
康窯青花人物。
以身段較巨。
诙詭尚武者為可喜。
近代官窯。
莫非景德鎮物産。
而市人以彩瓶之綠裹綠底幹紅(即抹紅)款識者。
不論官窯客貨。
辄其稱謂曰九江瓷。
可哂孰甚焉。
瓷之綠裹綠底及黑邊黃邊者。
皆取人憎厭。
未能免俗者也。
喇嘛廟中所出之先朝供品。
式樣花紋。
亦頗嫌其俗。
又多系綠裹綠底者。
宋均之均通作鈞。
以其出自鈞台也。
惟均字沿用己久。
是以今世新窯。
款稱鈞窯均制。
實不可通也。
若書作宋鈞。
人反不知謂矣。
乾隆款小盌。
畫墨彩喜鵲二十隻。
妍麗無匹。
又雜繪他色花木。
較之慎德堂黃地羣鶴飯盌,有龍昭之别。
土坯而發現金碧之光彩者。
殆亦歲久使然。
近出奇式甚夥。
如盌有橫柄,非圓非方。
杯有兩翼。
既平且長。
此外屋形塔形。
并豬鴨狗馬肖生之像。
均甚古拙,大氐家中物居多。
一切器皿皆謂之陳設。
【卷下匋雅九】 盌開圓光。
各畫一歐羅巴人。
且有盌外塗以胭脂水。
盌内畫一西國裝東者。
皆系乾隆客貨。
畫筆較麤。
殊不足珍也。
乾隆官窯瓶件。
有畫極精美之洋人。
更有牽一洋狗。
而狗臉塗粉,神采奕奕者。
康窯抹紅地之彩瓶。
往往開有圓光。
紅既殘褪,彩亦黯淡。
而大腹賈實之。
唾沫星之所以異于水眼者。
則以釉汁中所凝之水質。
有無泡沫為别。
唾沫星之起沫者。
其泡質中空。
水汁不勻。
有似卵幕。
(即蛋膜也)若水汁暈于四周。
逼成無數圓形之小點,而星星不散者。
則精華之所疑冱也。
故水眼為曠代一遇之絕品。
窯變仿均。
青紫交匴。
如殘燭之淚,涓涓下垂。
茶葉末紋理之佳妙。
有若幹(音甘)泥團之疏散于水中者。
且其漸漸暈開。
彙于底足,圍繞周遭。
直如鮮魚腹皮之姿态流動。
又于窯變外得少佳趣。
若廣窯釉汁。
本系青灰質地。
而有極豔之藍色。
暈成紋片,亦足為蘋果色之款綠務者。
助其後勁。
茶葉末以滋潤鮮明活潑三者為貴矣。
而泛于廣窯乎。
泛于茶葉末乎。
茶葉末黃雜綠色。
嬌娆(句)而不俗。
豔于花。
美如玉。
笵為瓶。
最養目。
嘉慶窯小灑杯。
抹紅六字款。
至無足貴。
而能備赤金茄紫粉紅抹紅天青蛋青鵝黃硬綠及赭墨諸色。
畫筆亦甚有可喜者。
(詳見杯堂禮記) 【卷下匋雅十】 幹窯瓷品。
不但畫碧睛椶髪之人。
其于樓台花木。
亦頗參用界算法命日洋彩。
笵銅為質。
嵌以銅絲,制為花紋。
中填色釉。
厥為景泰藍。
範銅為質。
不嵌銅絲。
滿澆釉汁。
加以彩繪。
厥為洋瓷。
質系華瓷。
筆法迥異。
參用西算。
有類界畫,厥為洋彩。
銅地而瓷畫者。
洋瓷也。
瓷地而界畫者,洋彩也。
道光窯人物。
喜畫無雙譜。
甚不見佳。
康窯無款小采瓶。
作美人肩式。
長不過三寸。
雜畫草蟲。
沙底螺紋十數道。
雍正官窯小采瓶,式樣甚多。
以馬蹄尊畫二綠螭者為較美。
豇豆紅之黯敗如乳鼠皮者。
(指康熙小瓶太白尊扁盂而言)積紅之黯敗似豬肝者。
(指康雍幹三朝盤盌瓶罐而言)雖有官窯六字款。
而價亦甚低。
若仿制之賓石釉。
果其顔色鮮艶。
雖斬新皿,物值又頗昂。
公卿輿台。
本無種子。
人貴自立。
豈不信哉。
以道光彩畫之殊絕者。
且與康彩比貴也。
某一朝之玉器。
其形式狀态。
亦略與某一朝之瓷器相仿佛。
有黃玉蓋盌。
遙而望之。
知為乾隆時代物。
蓋于其式樣決定之也。
乾隆墩子式之三果彩盌。
語其式樣。
則寬慱敦厚。
衡其畫法。
則整饬工緻。
論其采色。
則鮮腴停勻。
亦普通之佳品也。
道光仿制乃不差絫黍。
非翻視款識。
幾莫之能辨。
嘉道之抹紅地十六子彩盌。
直追康窯。
是以價值。
亦不甚相懸。
新瓷式様。
以仿舊為能事。
而舊瓷式樣。
又以翻新出奇。
為畫态極妍。
于是乎一代,有一代之制度。
一朝有一朝之精神。
雍窯東青缽缸。
厥底渾圓。
餘所拟為不倒翁者是也。
上有圓蓋,蓋内有雙圈六字楷款。
其輿豆青瓷豆複相同。
青花夾紫,盛于康窯。
釉汁之最能耐久者也。
或青雲而紫尤或青斡而紫花。
或青爪而紫翎。
或青字而紫印。
(賢臣頌之筆筒是也)此種紫釉。
多夾綠點。
直與釉裡紅無異。
【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