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匋雅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上匋雅一】
印合(通盒)謂之印池。
(以盛印泥者也) 水孟之小者。
謂之水丞。
(日水盛者誤)又謂之水中丞。
大者日洗。
康熙彩硬。
雍正彩軟(沿用廠人通行之名稱)。
軟彩者。
粉彩也。
彩之有粉者。
紅為淡紅。
綠為淡綠。
故日軟也。
惟藍黃亦然。
康彩恢奇。
雍彩佚麗。
戈甲恢奇。
花鳥佚麗。
五彩華貴。
青花幽靓。
朱紅華貴。
粉定幽靓。
藍色之最淡者。
曰天青。
青色之較濃者曰天藍。
青花也者。
系以淺深數種之青色。
交繪成文。
而不難以他采。
亦猶畫山水者之尃用墨筆也。
天青也者。
幽靓中之佚麗者也。
胭脂紅也者。
華貴中之佚麗者也。
乾隆有一種金醬色之釉。
其汁漿之薄。
有以于胭脂水。
而往往描以金彩。
豆青。
柬青。
茶葉末。
蟹甲青。
數者又各有古雅之氣韻。
而不能以相掩。
若美人祭。
蘋果綠。
則又佚麗中之佚麗者也。
蘋果綠。
猶時或遇之。
而所謂美人祭者。
則真景星慶雲莫之能觏者也。
五采能力最大。
縱橫變化。
層出而未有窮也。
而所謂一道釉者。
凡系高尚之品。
又各各不相侔。
并如一花之有一世界。
莫之能名言者也。
豈非不可思議之尤者乎。
細入毫芒。
苦心分别。
久之又久。
雖暗中摸索而亦能辨之。
斯可以窮天地之精徽。
洩造化之秘錀矣。
粉定與建窯。
均以肉紅色為貴。
而閃黃者次之。
閃黃者謂之牙色。
宋瓷中。
雨過天青一種。
葸褃靓麗中。
有蚯蚓走泥紋。
回非康雍朝所能摹仿。
去柴周近也。
明窯一道釉之瓶罐。
青色較濃。
間有牛毛直紋。
甚有類于道光窯。
論其式楊。
則又頗蠢劣。
不及康雍之淡而隽也。
成化粉定夾彩一種。
以小碟為最佳。
定窯仿宋。
碟形正圓而有底足。
周圍并無邊牆。
殆如一片厚瓷也者。
制度之妙。
乃不可方物。
式樣絕矮。
而口徑頗巨者。
謂之奶子盌。
以盛牛乳者也。
奶子盌大氏凸雕者居多。
以西湖水色。
仿漢銅叟紋者為佳。
定窯素碟中。
有凹雕之陰文花紋。
所謂劃花者也。
惟印合之上蓋亦然。
宣德青花園印合。
以六字三行款。
花作一龍一。
鱗羽細緻而生動者為上品。
一風者亦難得。
一龍則較為錄常矣草蟲人物又次之。
山水為下。
【卷上匋雅二】 盔。
缽也。
宣德康熙積紅器皿。
紅中之有綠點者無綸已。
其不化為綠者。
則變為深色之紅癜。
(紅瓷之中有紅癜亦猶天青中之有藍星也)然不足貴也。
水丞。
謂之水滴。
又謂之蟾注。
有蟾滴。
有龜滴。
皆水滴也。
凡滴各有水管。
安插于龜蟾等物之背上。
用時以食指按其管。
吸水而注之于硯。
故日滴也。
又而日注也。
古之尊與壺皆酒器也。
今人不之辨。
而一切強名之日瓶 古以瓶貯酒。
今以瓶插花。
水丞之高者。
銳上而豐下。
俗謂之田難簍。
積紅小孟。
而有天然之缺口。
以擱水挑者。
惟雍正官窯有之。
是乃制坯時特别經營。
故其缺處。
亦塗有釉質。
并非因損壞磨砺而緻此缺也。
【卷上匋雅三】 筆架。
謂之筆格。
镤紙。
謂之壓尺。
銅與瓷玉皆有之。
亦多肖生物者。
臂擱。
剖巨竹之半成之。
亦有制以瓷品者。
琖托。
謂之茶船。
明制如船。
康雍小酒盞。
則托作圓形。
而不空其中。
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
粔籹餦餭。
(俗謂之糕點)謂之寒具。
而星羅棋布于瓷品之中。
狀如七巧之版。
則謂之盤格。
(即俗所謂果盒者也)以幹窯為最多。
有洋瓷采繪花鳥者。
筆意絕工。
有通體瓷質豆青地。
金繪叟龍者。
篆書金欵。
典重矞皇。
官窯器皿。
下以之貢獻于上。
上以之賞賜于下。
故同一顔色式樣之物。
官窯必頗貴于客貨者半倍。
或且倍蓗之。
客貨有有欵者。
官窯有無欵者。
印合饅頭式。
以扁如荸荠者為佳。
其下層顔高。
底足斂縮者。
又謂之饅頭抓。
缽式亦以渾圓而略扁者為貴。
瓷以黃黑相間者。
謂之茶葉末。
其黑色較濃。
而又有黃色碎點于底足内外圍繞一遭。
瓷緻活潑者。
則謂之鳝魚發。
以成化仿宋者為上。
綠多而無碎點者。
厥為蟹甲青。
有垂沫星若水眼。
或如棧眼者。
命日新橘。
其綠色亦較濃也。
雍正積紅之最淡者。
謂之粉紅。
其尤豔者。
謂之美人霁。
有如牡丹花瓣之嬌娆,極為難得。
蘋菓綠也者。
積紅之巧化(即窯變之謂)者也。
豇豆紅也者。
蘋綠之熏黦(即竄煙之謂)者也。
【卷上匋雅四】 蘋果綠。
亦謂之蘋果青。
其不變為綠色者。
則謂之美人霁。
所謂美人霁者。
穦紅之淡粉色最嬌豔者也。
積紅即明之祭紅。
積霁音通。
故又謂之美人霁。
明瓷青花龍小印合。
以大如栗者為可愛。
小合而開大片者貴。
大合而開小片者劣。
宣德積紅盤。
兩面皆作丹砂色。
寶光逼人。
而又滿帶濃豔之苔點綠。
波碟甚偉。
足與康熙蘋青。
方辔而聊鏕也。
胭脂雙螭水孟。
爪握靈芝。
沿口皆畫雲頭形。
如荸蕨式之紅孟而稍大。
瓷地白如雪。
而紫釉凸起。
若堆料者然。
聲望甚偉。
蓋雍正官窯之無欵者也。
雲頭略似如意頭。
其制嫌俗。
而雍孟有之。
雍正年代不多。
而官窯欵式凡三變。
初年大扺雙圈六字楷書款。
中葉則不用款識。
蓋以瓷器易緞。
不願将一代年号。
委諸糞土中(康熙初亦曾禁用款識)也。
晚季仍複着款。
誠以國初瓷品之美。
上掩朱明。
阙而不書。
後世何征。
惟再變而用篆書。
蓋骎骎乎入乾隆矣。
乾隆篆書款十居六七。
然亦有用楷書者。
雍正之季。
始改用篆書款而在康熙朝亦偶一見之。
惟系雕款之罩釉者。
則真絕無僅有者也。
或曰是雍正之仿康熙者。
胭脂紅亦粉彩之亞。
粉彩以雍正朝為最美。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鮮妍奪目。
工緻殊常。
骨董家每矝言康熙硬彩。
而薄雍正之粉彩為軟彩。
實則娛同仍懷。
粉彩正不多讓。
聞明代有彩料存庫中。
(世隻知有蘇泥勃青及回青)康雍猶取以燒瓷。
至乾隆朝。
而已不可複得矣。
【卷上匋雅五】 廠人昔輕粉彩。
謂其易于殘蝕。
不能耐久。
其實硬彩性剛正。
亦時虞剝落也。
有鑒家。
當不論彩之軟硬。
但能完全無缺。
則硬者固甚耐看。
軟者亦殊美觀。
東青小孟。
亦有大如栗者。
望望蔚然深秀。
亦雍正之無款者也。
若宣德款如栗之小孟。
又有青花夾紫之三魚。
紫釉中且現有苔點綠也。
官窯畫片之與款識。
其底面對徑。
兩兩居中。
不稍偏斜。
取其正也。
乃所以謹貢獻也。
曷貴乎康熙之青花。
其色豔也。
曷取乎有明之青花。
其畫工也。
而西商重畫之心。
不如其重色。
是以康窯梅花罐。
頗有聲價。
宣德成化嘉靖隆慶青花之秾豔者。
又非康熙所及。
有明截筒之瓶。
其式最蠢。
(形如竹筒沿口微凹)而彩畫恢奇極矣。
望而知為勝朝物也。
乾隆窯變。
半青紫。
金彩雙獅。
凝(去聲)于釉裡。
乃小水丞之美者。
天青一種。
以康雍官窯為最美。
所謂卵色天者也。
底足内之篆書雕款。
先刻年号。
後乃罩釉。
以康雍天青為多。
雕法有凸有凹。
乾隆天青三足之爵。
則系凸雕。
蟹甲器皿之雕款。
則皆雍正窯。
亦有仿成化者。
乃篆書黑款罩釉者也。
雍正凹雕。
又頗有細沙底不罩釉者。
紅郎窯。
華而不俗。
郎廷極之所仿制者也。
色正朱。
若黯敗似豬肝者。
即不足寶貴矣。
大盤以直徑過一尺者為佳。
有正圓者。
有六角圓者。
粉定開片大盤。
亦以徑尺許者為佳。
康熙彩。
畫手精妙。
官窯人物。
以耕織圓為最佳。
其餘龍鳳番蓮之屬。
規矩準繩。
必恭敬止。
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
蓋客貨所畫。
多系怪獸老樹。
用筆敢于恣肆。
西人多喜購之。
若康熙六旬萬壽節所制彩盤。
邊系淡抹紅色之錦紋。
中有萬壽無疆四篆字。
花卉毛。
畫法精絕。
一空前古。
【卷上匋雅六】 國初官窯之大瓶。
多系一道釉之仿古者。
今世所貴之大鳳尾瓶。
大棒錘瓶。
大顴音尊。
皆客貨之施彩者。
官窯以雅饬為貴。
客貨彩畫。
則不嫌其诙詭也。
是以康雍五彩之官窯。
以盤盌為多。
而有款大瓶。
甚不易見(康窯豆彩人物大瓶又多仿成化款也) 古銅彩獨推乾隆朝。
花紋皆凸雕。
夔龍雲雷。
青綠殊可珍玩。
款皆篆書六字。
或凸雕。
或以金寫之。
康熙客貨彩盌。
有畫四五水鴉。
或飛或起。
一田父張兩手欲捕之者。
神情生動。
櫥石蒼秀。
真傑構也。
康熙朝。
畫手佳矣。
然客貨所畫類皆水浒西廂之故實為多。
似此荒率野趣之筆。
更不易購也。
康熙畫龍。
其眼較長。
乾隆朝之龍眼。
則正圓矣。
西人之論中國貢物。
均以雕繪龍形為至尊貴。
而畸人逸士嗜瓷品者。
又往往不喜龍也。
人物之大纖細者。
往往面貌模糊。
無所可觀。
新瓷釉汁較麤。
尤易剝落。
道光間。
有一精于畫瓷之良工。
能将名人書畫。
摹入瓷茶杯之上。
一方寸間。
辄畫五六人。
眉目如生。
工筆殊絕。
較之秋聲賦諸圖。
彌複精妙。
亦異寶也。
杯底篆有作者别号。
惜餘忘之矣。
今則不能辄見也。
蘋果綠之品凡十種。
曰大瓶。
高尺許。
下半截多有荷花瓣。
曰小瓶。
口亦如大瓶之微侈。
高不及尺而甚瘦。
底足小而深置諸幾上。
患其不穩。
唯應橫陳于绫匣之中以供賞玩。
釉汁滋潤極矣。
顔色亦淡雅可愛也。
曰花盆。
有圓有方。
既高且深。
曰蘋果尊。
狀如蘋果。
口與項縮。
隐于其肩之下。
或有巨口者。
則亦不縮項矣。
曰太白尊。
口小不及寸。
項長不及半寸。
肩腹及足。
愈趨下亦愈大。
足之圍徑尺餘矣。
有平雕圍螭三面。
以供折技梅。
可以入畫。
曰盤。
有極厚而極巨者。
日盌。
以狀如草帽者為佳。
即壓手大杯也。
日盂。
即荸荠扁也。
腹較皤。
口與足略殺。
曰印合。
當時殊不貴印合。
蓋印合以宋之粉定。
明之青花為最良。
取其瓷頗舊。
而不壞印泥也。
未有新制印盒。
以為珍秘者。
是以蘋綠小合。
既見輕于當時。
亦遂不增重于來葉。
餘初入京時。
水盂大白尊之價值。
皆遠過于印合。
餘甯以四十金購青花龍鳳之印合。
不以三十二金留蘋綠之印合。
蓋有由也。
自後西人發明蘋綠之說。
而印合較少。
閱時亦浸久。
價乃比盂尊尤貴。
且禦窯隻尚朱紅其化為綠者。
窯官以為變成它色。
即挑出斥去。
不得入于貢箱。
孰知西人之貴重。
變化若此其甚哉。
吳嬰公嘗誦洪兆江詠蘋果句曰。
綠如春水初生日。
紅似朝霞欲上時。
以況瓷之蘋果綠。
最為神妙。
官窯隻有朱紅一種。
一變為蘋果綠。
再變為豇豆紅。
皆朱紅之化身。
古無此名稱也。
蘋果綠一合值千金。
猶屢見之。
而青花龍鳳合璧之印合。
竟不能再見。
亦一奇也。
豇豆紅昉于明。
而康熙末年。
則往往有之。
制小而色敗。
俗所薄為乳鼠皮者是已。
然亦頗有蒼潤可喜之品。
其甚劣者。
則黯敝似灰。
大氐豇色瓷類。
有綠則潤。
無綠則枯。
有綠則真。
無綠則膺。
綠而不潤。
燕石居多。
潤而不綠俗所謂美又霁者非欤。
【卷上匋雅七】 真壞假彩。
俗謂之後上彩。
以過枝盤盌為最多。
固也。
若彩瓷之傷釉者。
亦可用後上彩之法以補之。
則謂之補彩。
印合以方為貴。
以大為貴。
以白刃貴。
以凸雕為貴。
茶葉末中。
有綠色一種。
瓷質甚細。
異于常品。
而與新桔蟹甲鼈裙三者。
又迫不相侔。
明粉定印合。
有形如戰鼓者。
上蓋面平。
面與下底又各皆微殺。
是以頗貴于磨盤式也。
磨盤之與戰鼓。
毫厘之差。
千裡之謬。
式樣之不可苟也如此夫。
宣德祭紅。
色勻而釉厚。
光采動人。
底足之釉。
垂垂如漆。
所謂大紅寶石釉者也。
【卷上匋雅八】 瓷品最重畫工。
繡品亦然。
刻玉刻木。
莫不皆然。
明瓷畫手。
皆奕奕有神。
康熙青花五彩。
亦頗仿明瓷。
至雍正則畫益美。
然以花卉為最工。
人物則不及康熙遠甚。
尤以畫美人之瓶罐。
不能見重于後世。
康熙彩畫。
鈎勒面目。
亦用藍筆。
久而彌彰。
雍正易以淡頳。
于畫理則甚合矣。
而易于模糊。
往往鬙鬟高聳。
衣裳如新。
面目已不複可辨矣。
其纒足作新月形者。
社會惡狀。
為外人所笑。
且仕女文弱之态。
千篇一律。
無诙詭尚武之精神。
是以其人物較遜于往代也。
至如花卉之妙。
巧奪造化。
尤以秋海棠為獨步。
鮮紅嫣潤。
真絕代尤物。
足以超前古越來今矣。
豆青釉淨而色美。
雍正官窯所制兩耳之瓶。
若禮記投壺之壺式。
底有兩眼。
可以穿帶也。
西人重豆青。
不重東青。
(柬窯所造之青色)以柬青多有牛毛紋。
乃謂釉質之不均。
由于瓷力之不稱。
是以哥窯雖古。
幾無過而問者。
吾華重柬青。
先亦不甚重豆青。
重之則近年事也。
始于目本人。
而歐美做之。
康熙初年之太白尊。
滿身多有牛毛紋。
其式樣亦較晚年加大。
晚年之大白尊。
制小色劣。
肩頗削垂。
而不甚聳起也。
青花畫片。
以一鷹一熊為佳。
瓶曰英雄瓶。
罐曰英雄罐。
亦有作三獸者。
獸之佳者。
噓氣為雲。
毛縿欲動。
又五采之所不能及也。
【卷上匋雅九】 洗者。
洗筆者也。
敞口而巨者。
謂之洗。
而面盆近之。
盆以洗手。
且洗面者也。
其口斂而加小者。
謂之水丞。
則盂之屬也。
瓷品書畫。
鑒家品評精審。
往往逾越市人。
至其收藏家魄力雄厚。
亦遠勝于肆廛。
一皿之小。
一帙之傲。
一為考究淵流。
每津津其樂道之。
是以征求典籍必于耆舊之門。
捜剔珍奇。
頗笑暴富之子。
蘋果綠小瓶。
每枚隻數寸。
而在美洲之聖魯意斯會場。
則值美金五千。
今且倍之。
圓印合亦值美金千圓也。
美國賽會稅重。
凡物價五分之二。
故獲值亦昻。
西人雖甚重吾華舊瓷。
然以之赴賽,則嗤之以鼻。
抱殘守缺,骨董家所謂賣一件即少一件。
于工商新學。
毫無進步思想。
彼其賽勝宗旨。
亦盲人騎馬而已。
并不能如矮子觀場也。
庚子後。
所出五彩遇枝之盤盌甚夥。
有桃實八枚綴于枝上者。
索價亦甚鉅。
過枝雲者。
自此面以達于彼面。
枝幹相連。
花葉相屬之謂。
皆雍正官窯也。
桃實雖華腴。
而究少風趣。
較之癞葡萄之茗盌。
抹紅纓桃之杯碟。
(三者道光窯之過枝者也)又有霄垠之殊。
持比紅梅鹌鹞雍正枝盌。
則又自慚形穢矣。
廠人所謂硬片雲者。
蓋指瓷品而言。
又目字畫為膠卷。
猶之硬彩軟彩之别。
皆市聲也。
成化彩盌。
表裡各畫葡萄果一枝。
果凡五六朶。
朶紫而基碧。
光景常新。
枝葉虬結處。
袅袅欲動。
最難得者。
内外彩色花紋。
不走一絲。
映日光照之。
不知其為兩面彩畫也。
又有抹紅青花畫龍者。
盌式有如押手杯。
四角各有凹痕一道。
此種式樣。
有影青龍物薄如紙者。
又于過枝夾彩兩種外。
别樹一幭。
真明窯也。
以意揣之。
仙葩珍卉。
當時蓋無奇不有。
決不止此數種。
昔人每謂成化款。
皆康雍所仿。
而使今世之人。
抱有生晚之悲者。
非确論也。
殆因嘉靖萬曆采畫太麤。
遂謂成化之精美者。
盡出自摹本。
青勝于藍。
而豈其然哉。
康熙抹紅。
其色正朱。
鮮明奪眼。
斷非雍幹所能及。
若官窯彩盌。
尤為佳絕。
【卷上匋雅十】 永樂影青脫胎盌。
最為可貴。
脫胎乃瓷質極薄之謂。
若畫之沒骨者。
盌形往往不能正圓。
亦脫胎歲久所緻。
其所影之花。
兩面瑩澈。
可以互鑒。
惟款識亦然。
康熙且無從學步。
足見勝朝盛時。
工業精良。
亦頗陵越奕禩也。
草帽式之盌。
狀似押手杯而大。
以康熙三彩為最多。
釉質畫片。
均嫌麤糙。
魚子藍表裡一色。
要亦不甚可貴。
其宣德六字款者。
書法絕佳。
豇豆苔綠。
又多水眼。
乃希世之珍。
兩面蘋綠之果盤。
有直徑七寸者。
宣
(以盛印泥者也) 水孟之小者。
謂之水丞。
(日水盛者誤)又謂之水中丞。
大者日洗。
康熙彩硬。
雍正彩軟(沿用廠人通行之名稱)。
軟彩者。
粉彩也。
彩之有粉者。
紅為淡紅。
綠為淡綠。
故日軟也。
惟藍黃亦然。
康彩恢奇。
雍彩佚麗。
戈甲恢奇。
花鳥佚麗。
五彩華貴。
青花幽靓。
朱紅華貴。
粉定幽靓。
藍色之最淡者。
曰天青。
青色之較濃者曰天藍。
青花也者。
系以淺深數種之青色。
交繪成文。
而不難以他采。
亦猶畫山水者之尃用墨筆也。
天青也者。
幽靓中之佚麗者也。
胭脂紅也者。
華貴中之佚麗者也。
乾隆有一種金醬色之釉。
其汁漿之薄。
有以于胭脂水。
而往往描以金彩。
豆青。
柬青。
茶葉末。
蟹甲青。
數者又各有古雅之氣韻。
而不能以相掩。
若美人祭。
蘋果綠。
則又佚麗中之佚麗者也。
蘋果綠。
猶時或遇之。
而所謂美人祭者。
則真景星慶雲莫之能觏者也。
五采能力最大。
縱橫變化。
層出而未有窮也。
而所謂一道釉者。
凡系高尚之品。
又各各不相侔。
并如一花之有一世界。
莫之能名言者也。
豈非不可思議之尤者乎。
細入毫芒。
苦心分别。
久之又久。
雖暗中摸索而亦能辨之。
斯可以窮天地之精徽。
洩造化之秘錀矣。
粉定與建窯。
均以肉紅色為貴。
而閃黃者次之。
閃黃者謂之牙色。
宋瓷中。
雨過天青一種。
葸褃靓麗中。
有蚯蚓走泥紋。
回非康雍朝所能摹仿。
去柴周近也。
明窯一道釉之瓶罐。
青色較濃。
間有牛毛直紋。
甚有類于道光窯。
論其式楊。
則又頗蠢劣。
不及康雍之淡而隽也。
成化粉定夾彩一種。
以小碟為最佳。
定窯仿宋。
碟形正圓而有底足。
周圍并無邊牆。
殆如一片厚瓷也者。
制度之妙。
乃不可方物。
式樣絕矮。
而口徑頗巨者。
謂之奶子盌。
以盛牛乳者也。
奶子盌大氏凸雕者居多。
以西湖水色。
仿漢銅叟紋者為佳。
定窯素碟中。
有凹雕之陰文花紋。
所謂劃花者也。
惟印合之上蓋亦然。
宣德青花園印合。
以六字三行款。
花作一龍一。
鱗羽細緻而生動者為上品。
一風者亦難得。
一龍則較為錄常矣草蟲人物又次之。
山水為下。
【卷上匋雅二】 盔。
缽也。
宣德康熙積紅器皿。
紅中之有綠點者無綸已。
其不化為綠者。
則變為深色之紅癜。
(紅瓷之中有紅癜亦猶天青中之有藍星也)然不足貴也。
水丞。
謂之水滴。
又謂之蟾注。
有蟾滴。
有龜滴。
皆水滴也。
凡滴各有水管。
安插于龜蟾等物之背上。
用時以食指按其管。
吸水而注之于硯。
故日滴也。
又而日注也。
古之尊與壺皆酒器也。
今人不之辨。
而一切強名之日瓶 古以瓶貯酒。
今以瓶插花。
水丞之高者。
銳上而豐下。
俗謂之田難簍。
積紅小孟。
而有天然之缺口。
以擱水挑者。
惟雍正官窯有之。
是乃制坯時特别經營。
故其缺處。
亦塗有釉質。
并非因損壞磨砺而緻此缺也。
【卷上匋雅三】 筆架。
謂之筆格。
镤紙。
謂之壓尺。
銅與瓷玉皆有之。
亦多肖生物者。
臂擱。
剖巨竹之半成之。
亦有制以瓷品者。
琖托。
謂之茶船。
明制如船。
康雍小酒盞。
則托作圓形。
而不空其中。
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
粔籹餦餭。
(俗謂之糕點)謂之寒具。
而星羅棋布于瓷品之中。
狀如七巧之版。
則謂之盤格。
(即俗所謂果盒者也)以幹窯為最多。
有洋瓷采繪花鳥者。
筆意絕工。
有通體瓷質豆青地。
金繪叟龍者。
篆書金欵。
典重矞皇。
官窯器皿。
下以之貢獻于上。
上以之賞賜于下。
故同一顔色式樣之物。
官窯必頗貴于客貨者半倍。
或且倍蓗之。
客貨有有欵者。
官窯有無欵者。
印合饅頭式。
以扁如荸荠者為佳。
其下層顔高。
底足斂縮者。
又謂之饅頭抓。
缽式亦以渾圓而略扁者為貴。
瓷以黃黑相間者。
謂之茶葉末。
其黑色較濃。
而又有黃色碎點于底足内外圍繞一遭。
瓷緻活潑者。
則謂之鳝魚發。
以成化仿宋者為上。
綠多而無碎點者。
厥為蟹甲青。
有垂沫星若水眼。
或如棧眼者。
命日新橘。
其綠色亦較濃也。
雍正積紅之最淡者。
謂之粉紅。
其尤豔者。
謂之美人霁。
有如牡丹花瓣之嬌娆,極為難得。
蘋菓綠也者。
積紅之巧化(即窯變之謂)者也。
豇豆紅也者。
蘋綠之熏黦(即竄煙之謂)者也。
【卷上匋雅四】 蘋果綠。
亦謂之蘋果青。
其不變為綠色者。
則謂之美人霁。
所謂美人霁者。
穦紅之淡粉色最嬌豔者也。
積紅即明之祭紅。
積霁音通。
故又謂之美人霁。
明瓷青花龍小印合。
以大如栗者為可愛。
小合而開大片者貴。
大合而開小片者劣。
宣德積紅盤。
兩面皆作丹砂色。
寶光逼人。
而又滿帶濃豔之苔點綠。
波碟甚偉。
足與康熙蘋青。
方辔而聊鏕也。
胭脂雙螭水孟。
爪握靈芝。
沿口皆畫雲頭形。
如荸蕨式之紅孟而稍大。
瓷地白如雪。
而紫釉凸起。
若堆料者然。
聲望甚偉。
蓋雍正官窯之無欵者也。
雲頭略似如意頭。
其制嫌俗。
而雍孟有之。
雍正年代不多。
而官窯欵式凡三變。
初年大扺雙圈六字楷書款。
中葉則不用款識。
蓋以瓷器易緞。
不願将一代年号。
委諸糞土中(康熙初亦曾禁用款識)也。
晚季仍複着款。
誠以國初瓷品之美。
上掩朱明。
阙而不書。
後世何征。
惟再變而用篆書。
蓋骎骎乎入乾隆矣。
乾隆篆書款十居六七。
然亦有用楷書者。
雍正之季。
始改用篆書款而在康熙朝亦偶一見之。
惟系雕款之罩釉者。
則真絕無僅有者也。
或曰是雍正之仿康熙者。
胭脂紅亦粉彩之亞。
粉彩以雍正朝為最美。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鮮妍奪目。
工緻殊常。
骨董家每矝言康熙硬彩。
而薄雍正之粉彩為軟彩。
實則娛同仍懷。
粉彩正不多讓。
聞明代有彩料存庫中。
(世隻知有蘇泥勃青及回青)康雍猶取以燒瓷。
至乾隆朝。
而已不可複得矣。
【卷上匋雅五】 廠人昔輕粉彩。
謂其易于殘蝕。
不能耐久。
其實硬彩性剛正。
亦時虞剝落也。
有鑒家。
當不論彩之軟硬。
但能完全無缺。
則硬者固甚耐看。
軟者亦殊美觀。
東青小孟。
亦有大如栗者。
望望蔚然深秀。
亦雍正之無款者也。
若宣德款如栗之小孟。
又有青花夾紫之三魚。
紫釉中且現有苔點綠也。
官窯畫片之與款識。
其底面對徑。
兩兩居中。
不稍偏斜。
取其正也。
乃所以謹貢獻也。
曷貴乎康熙之青花。
其色豔也。
曷取乎有明之青花。
其畫工也。
而西商重畫之心。
不如其重色。
是以康窯梅花罐。
頗有聲價。
宣德成化嘉靖隆慶青花之秾豔者。
又非康熙所及。
有明截筒之瓶。
其式最蠢。
(形如竹筒沿口微凹)而彩畫恢奇極矣。
望而知為勝朝物也。
乾隆窯變。
半青紫。
金彩雙獅。
凝(去聲)于釉裡。
乃小水丞之美者。
天青一種。
以康雍官窯為最美。
所謂卵色天者也。
底足内之篆書雕款。
先刻年号。
後乃罩釉。
以康雍天青為多。
雕法有凸有凹。
乾隆天青三足之爵。
則系凸雕。
蟹甲器皿之雕款。
則皆雍正窯。
亦有仿成化者。
乃篆書黑款罩釉者也。
雍正凹雕。
又頗有細沙底不罩釉者。
紅郎窯。
華而不俗。
郎廷極之所仿制者也。
色正朱。
若黯敗似豬肝者。
即不足寶貴矣。
大盤以直徑過一尺者為佳。
有正圓者。
有六角圓者。
粉定開片大盤。
亦以徑尺許者為佳。
康熙彩。
畫手精妙。
官窯人物。
以耕織圓為最佳。
其餘龍鳳番蓮之屬。
規矩準繩。
必恭敬止。
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
蓋客貨所畫。
多系怪獸老樹。
用筆敢于恣肆。
西人多喜購之。
若康熙六旬萬壽節所制彩盤。
邊系淡抹紅色之錦紋。
中有萬壽無疆四篆字。
花卉毛。
畫法精絕。
一空前古。
【卷上匋雅六】 國初官窯之大瓶。
多系一道釉之仿古者。
今世所貴之大鳳尾瓶。
大棒錘瓶。
大顴音尊。
皆客貨之施彩者。
官窯以雅饬為貴。
客貨彩畫。
則不嫌其诙詭也。
是以康雍五彩之官窯。
以盤盌為多。
而有款大瓶。
甚不易見(康窯豆彩人物大瓶又多仿成化款也) 古銅彩獨推乾隆朝。
花紋皆凸雕。
夔龍雲雷。
青綠殊可珍玩。
款皆篆書六字。
或凸雕。
或以金寫之。
康熙客貨彩盌。
有畫四五水鴉。
或飛或起。
一田父張兩手欲捕之者。
神情生動。
櫥石蒼秀。
真傑構也。
康熙朝。
畫手佳矣。
然客貨所畫類皆水浒西廂之故實為多。
似此荒率野趣之筆。
更不易購也。
康熙畫龍。
其眼較長。
乾隆朝之龍眼。
則正圓矣。
西人之論中國貢物。
均以雕繪龍形為至尊貴。
而畸人逸士嗜瓷品者。
又往往不喜龍也。
人物之大纖細者。
往往面貌模糊。
無所可觀。
新瓷釉汁較麤。
尤易剝落。
道光間。
有一精于畫瓷之良工。
能将名人書畫。
摹入瓷茶杯之上。
一方寸間。
辄畫五六人。
眉目如生。
工筆殊絕。
較之秋聲賦諸圖。
彌複精妙。
亦異寶也。
杯底篆有作者别号。
惜餘忘之矣。
今則不能辄見也。
蘋果綠之品凡十種。
曰大瓶。
高尺許。
下半截多有荷花瓣。
曰小瓶。
口亦如大瓶之微侈。
高不及尺而甚瘦。
底足小而深置諸幾上。
患其不穩。
唯應橫陳于绫匣之中以供賞玩。
釉汁滋潤極矣。
顔色亦淡雅可愛也。
曰花盆。
有圓有方。
既高且深。
曰蘋果尊。
狀如蘋果。
口與項縮。
隐于其肩之下。
或有巨口者。
則亦不縮項矣。
曰太白尊。
口小不及寸。
項長不及半寸。
肩腹及足。
愈趨下亦愈大。
足之圍徑尺餘矣。
有平雕圍螭三面。
以供折技梅。
可以入畫。
曰盤。
有極厚而極巨者。
日盌。
以狀如草帽者為佳。
即壓手大杯也。
日盂。
即荸荠扁也。
腹較皤。
口與足略殺。
曰印合。
當時殊不貴印合。
蓋印合以宋之粉定。
明之青花為最良。
取其瓷頗舊。
而不壞印泥也。
未有新制印盒。
以為珍秘者。
是以蘋綠小合。
既見輕于當時。
亦遂不增重于來葉。
餘初入京時。
水盂大白尊之價值。
皆遠過于印合。
餘甯以四十金購青花龍鳳之印合。
不以三十二金留蘋綠之印合。
蓋有由也。
自後西人發明蘋綠之說。
而印合較少。
閱時亦浸久。
價乃比盂尊尤貴。
且禦窯隻尚朱紅其化為綠者。
窯官以為變成它色。
即挑出斥去。
不得入于貢箱。
孰知西人之貴重。
變化若此其甚哉。
吳嬰公嘗誦洪兆江詠蘋果句曰。
綠如春水初生日。
紅似朝霞欲上時。
以況瓷之蘋果綠。
最為神妙。
官窯隻有朱紅一種。
一變為蘋果綠。
再變為豇豆紅。
皆朱紅之化身。
古無此名稱也。
蘋果綠一合值千金。
猶屢見之。
而青花龍鳳合璧之印合。
竟不能再見。
亦一奇也。
豇豆紅昉于明。
而康熙末年。
則往往有之。
制小而色敗。
俗所薄為乳鼠皮者是已。
然亦頗有蒼潤可喜之品。
其甚劣者。
則黯敝似灰。
大氐豇色瓷類。
有綠則潤。
無綠則枯。
有綠則真。
無綠則膺。
綠而不潤。
燕石居多。
潤而不綠俗所謂美又霁者非欤。
【卷上匋雅七】 真壞假彩。
俗謂之後上彩。
以過枝盤盌為最多。
固也。
若彩瓷之傷釉者。
亦可用後上彩之法以補之。
則謂之補彩。
印合以方為貴。
以大為貴。
以白刃貴。
以凸雕為貴。
茶葉末中。
有綠色一種。
瓷質甚細。
異于常品。
而與新桔蟹甲鼈裙三者。
又迫不相侔。
明粉定印合。
有形如戰鼓者。
上蓋面平。
面與下底又各皆微殺。
是以頗貴于磨盤式也。
磨盤之與戰鼓。
毫厘之差。
千裡之謬。
式樣之不可苟也如此夫。
宣德祭紅。
色勻而釉厚。
光采動人。
底足之釉。
垂垂如漆。
所謂大紅寶石釉者也。
【卷上匋雅八】 瓷品最重畫工。
繡品亦然。
刻玉刻木。
莫不皆然。
明瓷畫手。
皆奕奕有神。
康熙青花五彩。
亦頗仿明瓷。
至雍正則畫益美。
然以花卉為最工。
人物則不及康熙遠甚。
尤以畫美人之瓶罐。
不能見重于後世。
康熙彩畫。
鈎勒面目。
亦用藍筆。
久而彌彰。
雍正易以淡頳。
于畫理則甚合矣。
而易于模糊。
往往鬙鬟高聳。
衣裳如新。
面目已不複可辨矣。
其纒足作新月形者。
社會惡狀。
為外人所笑。
且仕女文弱之态。
千篇一律。
無诙詭尚武之精神。
是以其人物較遜于往代也。
至如花卉之妙。
巧奪造化。
尤以秋海棠為獨步。
鮮紅嫣潤。
真絕代尤物。
足以超前古越來今矣。
豆青釉淨而色美。
雍正官窯所制兩耳之瓶。
若禮記投壺之壺式。
底有兩眼。
可以穿帶也。
西人重豆青。
不重東青。
(柬窯所造之青色)以柬青多有牛毛紋。
乃謂釉質之不均。
由于瓷力之不稱。
是以哥窯雖古。
幾無過而問者。
吾華重柬青。
先亦不甚重豆青。
重之則近年事也。
始于目本人。
而歐美做之。
康熙初年之太白尊。
滿身多有牛毛紋。
其式樣亦較晚年加大。
晚年之大白尊。
制小色劣。
肩頗削垂。
而不甚聳起也。
青花畫片。
以一鷹一熊為佳。
瓶曰英雄瓶。
罐曰英雄罐。
亦有作三獸者。
獸之佳者。
噓氣為雲。
毛縿欲動。
又五采之所不能及也。
【卷上匋雅九】 洗者。
洗筆者也。
敞口而巨者。
謂之洗。
而面盆近之。
盆以洗手。
且洗面者也。
其口斂而加小者。
謂之水丞。
則盂之屬也。
瓷品書畫。
鑒家品評精審。
往往逾越市人。
至其收藏家魄力雄厚。
亦遠勝于肆廛。
一皿之小。
一帙之傲。
一為考究淵流。
每津津其樂道之。
是以征求典籍必于耆舊之門。
捜剔珍奇。
頗笑暴富之子。
蘋果綠小瓶。
每枚隻數寸。
而在美洲之聖魯意斯會場。
則值美金五千。
今且倍之。
圓印合亦值美金千圓也。
美國賽會稅重。
凡物價五分之二。
故獲值亦昻。
西人雖甚重吾華舊瓷。
然以之赴賽,則嗤之以鼻。
抱殘守缺,骨董家所謂賣一件即少一件。
于工商新學。
毫無進步思想。
彼其賽勝宗旨。
亦盲人騎馬而已。
并不能如矮子觀場也。
庚子後。
所出五彩遇枝之盤盌甚夥。
有桃實八枚綴于枝上者。
索價亦甚鉅。
過枝雲者。
自此面以達于彼面。
枝幹相連。
花葉相屬之謂。
皆雍正官窯也。
桃實雖華腴。
而究少風趣。
較之癞葡萄之茗盌。
抹紅纓桃之杯碟。
(三者道光窯之過枝者也)又有霄垠之殊。
持比紅梅鹌鹞雍正枝盌。
則又自慚形穢矣。
廠人所謂硬片雲者。
蓋指瓷品而言。
又目字畫為膠卷。
猶之硬彩軟彩之别。
皆市聲也。
成化彩盌。
表裡各畫葡萄果一枝。
果凡五六朶。
朶紫而基碧。
光景常新。
枝葉虬結處。
袅袅欲動。
最難得者。
内外彩色花紋。
不走一絲。
映日光照之。
不知其為兩面彩畫也。
又有抹紅青花畫龍者。
盌式有如押手杯。
四角各有凹痕一道。
此種式樣。
有影青龍物薄如紙者。
又于過枝夾彩兩種外。
别樹一幭。
真明窯也。
以意揣之。
仙葩珍卉。
當時蓋無奇不有。
決不止此數種。
昔人每謂成化款。
皆康雍所仿。
而使今世之人。
抱有生晚之悲者。
非确論也。
殆因嘉靖萬曆采畫太麤。
遂謂成化之精美者。
盡出自摹本。
青勝于藍。
而豈其然哉。
康熙抹紅。
其色正朱。
鮮明奪眼。
斷非雍幹所能及。
若官窯彩盌。
尤為佳絕。
【卷上匋雅十】 永樂影青脫胎盌。
最為可貴。
脫胎乃瓷質極薄之謂。
若畫之沒骨者。
盌形往往不能正圓。
亦脫胎歲久所緻。
其所影之花。
兩面瑩澈。
可以互鑒。
惟款識亦然。
康熙且無從學步。
足見勝朝盛時。
工業精良。
亦頗陵越奕禩也。
草帽式之盌。
狀似押手杯而大。
以康熙三彩為最多。
釉質畫片。
均嫌麤糙。
魚子藍表裡一色。
要亦不甚可貴。
其宣德六字款者。
書法絕佳。
豇豆苔綠。
又多水眼。
乃希世之珍。
兩面蘋綠之果盤。
有直徑七寸者。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