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匋雅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德以華貴勝。
成化以幽靓勝。
康熙在二者之間。
雍正則望塵莫及矣。
釉裹紅一種。
以康熙朝為獨擅勝埸。
雍正朝亦間有之。
後此則廣陵散矣。
蘆菔尊。
蘋果尊。
二者尺。
寸頗小。
幾與蘋綠争價。
大魚缸可容五鬥。
油葫蘆瓶。
高不及尺。
價相若也。
器不論大小。
小者之價。
或且逾于大者數倍焉。
彩瓷先上底釉。
後畫花采。
釉裡紅之制法。
系以花采融入底釉之中。
白地紅龍者居多。
亦有作雙螭及串枝蓮者。
紅之中又往往有苔點綠。
純廟以來。
所不能仿也。
【卷上匋雅十一】 蘆菔尊。
似梅瓶而瘦。
形如白蘆菔。
梅瓶。
小口寬肩長身短項足微斂而平底。
曆代瓶式。
不相沿襲。
遞嬗遞變。
可得而言。
明之祭紅。
廠人誤為郎窯者也。
其瓶式有觀音尊。
有油錘。
有饽饽凳。
而無大棒錘。
康窯青花五采。
略同明祭。
而皆有大棒錘。
其大棒錘一種。
初年較巨。
晚年較小。
晚年之青花棒錘。
又多有畫草蟲者。
下逮雍正朝。
五采則多軟棒錘。
純釉則多仿古。
至乾隆又一變。
其花瓶式樣。
則在觀音尊軟棒錘之間。
望見其式樣。
即可決為某朝之物。
不必于彩色畫筆中求之。
而況于款識也耶。
乾隆九江瓷大瓶。
多有形如竹筒。
而特寬博。
上下收縮。
作圓式。
若盤之一覆一仰者。
俗謂之蹬籠罩。
亦尋常式樣耳。
明瓷花觚。
與康雍迥别。
康雍觚式。
腰際凸起。
而明瓷直下。
無波折也。
乾隆柬青窯變各瓶。
有勻配三羊頭于肩際者。
有無羊賞者。
形式又在饽饽凳玉壺春之間。
其較小者。
更有積紅積藍茶葉末諸色。
康熙人物。
衣褶最為生動。
樹則老斡槎枒。
花則風枝袅娜。
而作者姓氏湮佚無聞。
可喟也。
永樂款之器血。
有長方盂。
橢圓盂。
及瓶盌。
順治款則甚不易見。
舊瓷款識。
有滿文。
有洋文。
有喇嘛文。
款有邊者。
有無邊者。
有方圈者。
有圓圈者。
有長方圈者。
而扁方圈線。
甚不多見。
雍正官窯彩盤。
外層若系花卉。
其内層之底。
亦往往有彩花一二朶。
或茉莉。
或蘭。
更有畫櫻桃數枚者。
則三果盌也。
康窯亦時一有之。
【卷上匋雅十二】 慎德堂匙。
以畫鶴二十四雙者為上。
一二三四鶴者次之。
一兒捧桃者又次之。
荷花瓣為下。
慎德堂。
系道光官窯。
而價侔雍幹之高品。
亦一時風尚使然。
以三字直款者為貴。
廣窯羹匙極别緻。
惜柄太短耳。
明建亦然。
宋瓷水盌。
高足細腰質如千年之王。
豆彩人物大瓶。
康熙之仿成化款者。
畫稿甚美。
而多錄華文于瓶上。
西人遂不甚重之。
羹匙絕少佳品。
崩竹主人所制(在嘉慶道光間)每畫甚蠢之彩蝠。
殊不足貴也。
圴窯。
獨花盆為多。
秘色蔥蒨。
雍正仿之。
且猶不能逼肖。
況其後耶。
康熙彩繪人物。
多用藍筆勾出面目。
甚為耐久。
美人兩頬。
又往往暈以淡赭。
亦頗嬌娆。
康窯最善畫松。
茄色之幹。
墨色之铖。
渲以硬綠。
濃翠欲滴。
其壯彩老筆。
又足令人驚歎者。
起石谷地下。
作意為之。
殆無以複過也。
人物精妙诙詭。
亦匪夷所思。
補彩之法詭矣。
五彩之涉繪事者易補。
純色之上一道釉者。
較為難補。
康雍天青。
淡而彌隽。
且中有秾蒨之小點。
殊可喜也。
惟廣窯亦然。
幹雍窯變瓶罐。
口際每有蟠螭一條。
乃全身凸起者。
太白尊。
腹有團螭三個。
系淺凹雕也。
康窯而後。
遂無仿制者。
軟棒錘之式。
口略撇。
肩略垂。
底足略斂而無胫。
此其所以異于硬者。
【卷上匋雅十三】 成化萬曆五彩。
皆畫獻出之習戰鬥者。
洋商所謂刀馬人者也。
波矞雲詭。
牛鬼蛇神。
又似宋代法畫。
一一有故事可指。
青花又名淡描。
同一色也。
見深見淺。
有一瓶一罐。
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
嬌翠欲滴。
西人甚重梅花罐。
畫筆雖基麤劣。
而容光姣麗。
一涉灰黯。
則索然寡味矣。
其畫獸也。
毛細于發。
竦然直立。
有繪水繪聲之妙。
雍正朝已欲步。
而況于幹嘉以後耶。
康熙積紅大碗。
厚有過二分者。
雍正胭脂紅小碗。
薄有如卵幂者。
幹雍大瓶。
有以白粉塗地。
而上繪九秋圖者。
花枝生動。
最有書卷氣。
彩釉亦鮮豔異常。
其豆青地而夾以彩繪者。
又不如尋常白地之足珍也。
粉地雖甚美觀。
惟易于剝蝕。
亦一病也。
康窯大梅瓶。
有豆青地。
而暈以釉裡紅龍者。
康熙青花觀音尊。
其有人物工細者。
又皆官窯之仿成化款者也。
瓶底可作小盂。
碎瓷可作帶版。
(其尤碎者以裝畫躞) 大筆筒可作花盆。
小筆筒可代酒杯。
日本喜素潔之瓷。
若豆青。
若建窯。
若廣窯。
若茶葉末。
皆謂之日本莊。
法商則尚五采。
雖極破碎。
亦不甚計較。
英商愛青花。
近則價銳減。
而上品者仍不減。
美商則以紅色天青色官窯之有款者為上。
俗謂之一道釉。
尤重瓶罐。
德人又喜氈包青之瓶罐也。
豆青地而加以彩繪。
以幹窯為多。
康熙朝亦時一見之。
世界之瓷。
以吾華為最。
吾華之瓷。
以康雍為最舊。
世界之瓷。
以質樸為貴。
新世界之瓷。
以彩畫為貴。
學術不同。
文章因之而變。
今吾華瓷業。
蓋甚凋瘵矣。
工既弗良。
質亦粗劣。
此喪其本有者也。
守常蹈故。
銷路阻滞。
此懵于今情者也。
【卷上匋雅十四】 康窯有青花大盤。
橢圓而長。
長可二尺。
寬及尺。
蓋西餐所用。
顔色美好。
筆法工細。
為國初教士所特制。
或即南懷仁湯若望之流亞欤。
盤中畫皇冕徽章。
旁有兩翼之獅狗。
分攀于其上。
載有臘丁古文。
陽曆年月。
吾華業瓷者。
宜知所取材焉。
,(詳見世界瓷鑒) 洋瓷種類亦不一。
康乾以來。
輸入良多。
大氐為粵海關監督所定制精細絕倫。
或謂近世洋瓷。
亦頗退化。
非讆言也。
洋瓷亦分粗細兩種。
其乾隆貢品。
頗有華字年識。
續于料欵。
柬西人皆争購之。
尤以女神像之屬。
為極珍秘。
康窯有瓜皮綠一種。
滿開小片。
以大罐形如西瓜。
蓋上有瓜藤者為佳。
其它瓶類。
轉無定貴也。
道光窯。
喜于茶杯。
或鼻便壺上。
畫極小之人物。
樹木樓台。
船隻旗幟。
頗參用泰西畫法。
人大如蚊。
樹小于齊。
纖毫畢現。
亦夯品也。
明瓷大采盒。
底藇蓋表與裡各畫故事一則。
有若宋畫也。
康窯青花耕織圖大盌。
婦孺雞犬。
神情宛。
五彩尤奇美。
中外珍之。
雍正粉彩大盌。
亦多畫西廂風景。
盤制最淺。
宜于張挂。
大氐粉彩人物。
每苦面目漫漶。
若釉汁完美。
無少缺蝕。
而古妝女子。
又不作社會惡态者。
亦能于康畫之外。
獨樹一幟。
惟客貨多系錦邊。
殊覺麤糙。
圓印合之式樣。
無論高矮。
以上蓋作饅頭形者佳。
磨盤式(圓形而平者謂底面皆之磨盤)為下。
其上蓋為平面瓷片。
而有子口(平面瓷片内有圈口關闌者謂一圈形如底足以作之子口)者。
亦殊不見其佳也。
或謂宋瓷有以香質入料。
久則異香噴發。
且香氣随年代而改變。
嗅而知辦某代之物。
其說非也。
蓋瓷胎淨細。
閑歲浸久。
自發古香。
書籍亦然。
非另有香料也。
【卷上匋雅十五】 (附錄瓷香館記) (昔南田草衣有鷗香館居常不得其解說雲茶香者非也辛卯歲餘家草帽胡同得一蘋果綠之印合盛以愎匣襲以錦囊已而發異香非蘭非麝蓋瓷香也嘻異哉或日是檀匣之香其說非也餘所藏檀匣夥矣有與斯合之匣同一檀材而别制為數匣者胡他匣之寂寂無聞也且檀梨之檀非沈檀之檀檀質不同臭味逈别其芬芳郁烈浮現于錦囊之際者悠然以清至為微妙異乎木質所發之香蓋可評量而得之也或日宋瓷胚胎原質往往雜以香料時或噴溢嗅而知為某代之物其說近是而亦非也瓷質之淨細而優美者積年既多乃吐幽馥亦如名書法帖古香醰醰自在流露并非别有藥料麝入土坯中而始有此異也蓋料屑微末離其本體漸即漫滅非若瓷質所發之香久而彌濃鼻觀參詳心知其故一經識着道破世文鈍根人猶莫不點首會意斯為無上上乘禅矣餘蓄古瓷日益富香各不同瓶盂尊罍往往而有而以此合為第一餘二十年來所見蘋果綠印合以百十計均陳康熙六字三行橫款此合獨雙行直款定為仁廟初年物顔色妖麗當世殆無其比一若流露倒映白波中碧苔數十點容與其際西人所謂天然之三彩在康熙三彩中最為貴重洪北江詠蘋果句雲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足以形容其百一矣館三谥花木深秀以嘉名寵之複诠次其說而為之記) 瓷器之畫龍者。
雅不足為奇。
惟釉裡紅官窯。
無論大小器皿。
皆為絕品。
且又雜有苔點也。
其施諸彩畫者。
亦略分兩種。
譬如同一康窯。
有拏空夭矯。
狀态恢奇者。
有呆闆拙滞。
無足挂眼者。
有抹紅描金。
典重名貴者。
(其抹紅釉中亦雜泥金故釉帶黃光)有一紅(亦系抹紅但釉色深滞低取厭耳)一綠觸處多有者。
大氐物稀為貴。
而晝筆靈蠢之辨。
又微乎其微。
印合之一龍一鳳者。
以青花為絕品。
惟宣德有之。
成化尚避三舍。
雍窯直是麤材。
若盤盌之一龍一鳳者。
雖日官窯。
康彩亦适嫌其俗耳。
明窯亦然。
青紅瓶盌之口際。
有白釉一線。
狀如燈草。
謂之燈草邊。
瓶罐盤盌之類。
皆有底。
且有圈形之足。
故廠人号稱之日底足。
器皿之作方式者。
其底足亦方。
又底足着物之處。
必有圈線一圍。
亦謂為燈草邊。
鑒家于此辨别土坯之精粗焉。
【卷上匋雅十六】 瓷質有漿(泥漿也)胎磁(石粉也)胎之别。
宋之粉定。
明之青花印合。
多系漿胎。
其開片也較易。
然緻于漏油。
(印泥之油促開片處漫出謂之漏油)則又患其敝矣。
某朝某代。
署款者。
必于底足之内。
足高者或且題字于垂跗内層之邊際。
亦有在口上及腰腹者。
年号堂名人名之外。
大小罐頭多有在底足内。
題一天字。
盛行于康熙朝。
昰為天字罐。
康熙客貨。
(非禦窯所造謂禦之客貨)有但畫雙圈者。
于雙圈内但畫一葉者。
命日秋葉底。
雍正亦有天字小罐。
凡罐以不失原。
蓋為可貴也。
粉定印合。
都無款識。
而合蓋之内。
往往有焦黃似略痕者。
亦頗有淡墨細點。
望之若麃星然。
雍正官窯。
大小盤盌。
白勝霜雪。
既輕且堅。
上畫彩花數朶。
每一朶橫斜萦拂。
袅娜多姿。
筆法絕不闆滞。
花作茄紫蛋黃天青各色。
皆非乾隆朝所能幾及。
尤以粉紅秋海棠為絕豔。
豆彩(豆青色之彩畫也)串枝蓮中盌。
雜以抹紅之點畫。
精彩逼人。
章法工緻。
亦絕代奇品也。
小酒盌略作壓手式。
尤為可愛。
客貨有款。
官窯無款。
已甚奇矣。
乃有明明官窯。
而畫稿了無意味者。
有的真客貨。
而筆意工細絕倫者。
瓷雖小道。
亦微乎微矣。
圓印合之最大者。
對徑一尺弱。
雙鈎懋勤殿三字。
左右蟠二龍。
金彩為貴。
青花夾彩者次之。
底有嘉慶六字藍篆款。
康熙朝酒器多賣飲中八仙。
類皆恢奇恣肆。
惟賀知章騎馬落井一幅。
最為可鄙。
按少陵原詩語意諧妙。
謂爾如眼花。
必且落并。
而眼于水中矣。
畫手呆着迹相。
辄于馬前畫一井。
己不可通矣。
又忌諱落井二字。
特畫一極小之井于馬前。
以示不至作溺鬼之意。
尤堪齒冷。
【卷上匋雅十七】 康雍蛋黃器皿。
顔色俱極鮮明。
康窯小酒杯。
皆有雙耳。
款字精細凹雕龍螭。
亦有凸雕者。
茶葉罐甚精。
然頗罕見。
雍窯青花盤盌。
乃極能耐久之品。
明之粉定押手大杯。
椠有陰文暗花。
若魚若蝶。
類仿宋制漿胎。
大開片質亦甚輕。
若大筆洗。
大水丞。
又有凸雕花卉。
或古紋者。
印合所椠筆錠之屬。
雖甚麤簡。
而無傷大雅。
早年軟彩一種。
殊不足貴。
近則雍正粉彩。
聲價陡增。
惟豆彩亦然。
然均以畫筆之優劣為軒輕。
雍正絡子罇。
甚有名望。
豆青色者。
篆款六字甚精美。
高不及尺。
狀類紹興酒壇。
而殊無底足。
腹亦微皤。
又似惠泉山所制之不倒翁也。
肩花作本色繩圈。
凸紋數道。
具有條理。
另有一種雪地彩絡者。
較豆青大及數倍。
有兩耳。
有底足。
其絡紋如帶。
寬及半寸。
墨綠相間。
雜以他彩。
若古錦所裁。
有雙圈六字款。
甚可寶也。
胭脂水酒杯。
有雍正禦制款者。
往往夾以花彩。
或謂不若淨地之佳。
然畫筆工整吾見亦罕。
收藏家每視為珍品。
胭脂水為康熙以前所未有。
釉薄于蛋膜者。
十分之一。
勻淨明豔。
殆無倫比。
紫晶遜其鮮妨。
玫瑰無其嬌麗。
客貨雖系疙疸釉。
而鮮妍古潤。
聲價亦高。
幹嘉以後。
每況愈下。
不堪入目。
若乾隆初年禦制之品。
亦尚有追蹤雍窯者。
然而僅矣。
雍正套杯。
有粉彩花卉或人物。
有黃地而夾繪花蝶者。
其夾彩一種官窯。
客貨又不甚懸殊也。
套杯小至大。
一至十。
瓶罐亦有漿胎者。
仍以粉定與青花為多。
彩繪則偶一遇之耳。
漿胎青花。
以畫獸者為最細。
不僅以色勝也。
【卷上匋雅十八】 青花之漿胎者。
必開片。
西人甚重之。
青花開片之花瓶。
尺寸每不甚高大。
又俱無款識。
朱明康雍。
皆有之。
亦有下逮幹窯者。
若雍窯鼻煙壺。
形式雖劣。
畫片殊佳。
殆皆當時藥瓶耳。
雍窯胭脂水夾彩之小盌。
遜于禦制小酒杯運甚。
蓋畫筆麤也。
幹窯又多系綠裡。
嘉慶仿之。
畫筆均劣。
亦殊可憎。
吾華瓷品尚矣。
而今不古若者。
原因甚繁複也。
曰胚胎。
昔之土質細膩。
今則麤劣矣。
曰手工。
昔之模範精整。
今則苦窳矣。
曰釉質。
昔之垩澤瑩潤。
今則枯燥矣。
曰彩色。
昔之顔料鮮明。
今則黯敗矣。
曰式樣。
昔之古意深厚。
今則俗惡矣。
曰畫手。
昔之寫生雅緻。
今則蠢謬矣。
曰火侯。
昔之出窯完美。
今則薛暴矣。
居今稽古。
度越前修。
要其大恉。
厥有二端。
康雍兩朝瓷業。
空前絕後。
乾隆雕繡最工。
獨于瓷器退化。
唐英着說。
朱琰述文。
或詳當時之制度。
或考往代之流傅。
彩繪弗彰。
惟矜樸素。
非其文字之不工。
亦時世有以限之也。
先乎康雍而生者。
不知有康雍之昌明。
後乎康雍而生者。
不能臻康雍之絕詣。
不先不後。
而生于康雍之朝者。
雖文美之可觀。
而又無古雅之足言。
瓷猶園也。
富人潤屋。
廣廈萬間。
終不若舊家池館。
衰柳殘荷之别饒野趣也。
又況佳山勝水。
岩壑萬千。
異草奇皚。
珍禽怪獸。
如遊艮嶽。
如入山陰。
絕非經營拳石。
拂拭盆松者。
所能夢見也耶。
積三百餘載之菁華。
一旦大暴于世。
先朝美術。
觸手如新。
斯其難得者欤。
華瓷冠絕全球。
而華人初不知其可寶。
殆真所謂聖不自聖。
民無能名者也。
列強交通。
東西角騰。
而吾華獨占最優之名譽。
于昰歐美斐澳。
恐後争先。
一金之值。
騰湧千百。
茗瓯酒盞。
歎為不世之珍。
尺瓶寸孟。
視為無上之品。
且又為之辨别妍媸。
區分色目。
探赜索隐。
造精詣微。
豇紅蘋綠。
則析及豪芒。
禦窯客貨。
則嚴其等第。
浣紗貧女。
一入吳宮。
射鈎賤士。
遂為齊相。
容光煥發。
熏沐有加。
吹噓判其莞枯。
顧盼增其聲價。
波斯碧眼。
隔重澤而輸将。
飯酸儒。
擲重金而弗吝。
椎理發冢之子。
虧玉盜庫之夫。
鑿險缒幽。
以真換赝。
或豪奪虞劍。
或巧賺蘭亭。
教子升天之杯。
實為禍苗。
清明上河之圖。
且興大獄。
已亥丙午。
辇緻避暑山荘法物于都下。
凡數十萬件。
以每件三五百金計之。
至謂可抵甲午庚子兩次大賠款。
其較為蘊藉者。
亦謂創設一大博物院。
足以輝映五洲。
萬口同聲。
有由來矣。
其難謂者又一也。
嗟嗟寂翁。
平生已矣。
缁塵憔悴。
雪刺盈颠。
遠念故邱。
百無可說。
獨此區區眼福。
在現在世界中。
亦幾幾乎登峯造極。
斯亦京華二十載之薄有所得也。
偶憶宗伯船娘事。
母亦啞然失笑也耶。
【卷上匋雅
成化以幽靓勝。
康熙在二者之間。
雍正則望塵莫及矣。
釉裹紅一種。
以康熙朝為獨擅勝埸。
雍正朝亦間有之。
後此則廣陵散矣。
蘆菔尊。
蘋果尊。
二者尺。
寸頗小。
幾與蘋綠争價。
大魚缸可容五鬥。
油葫蘆瓶。
高不及尺。
價相若也。
器不論大小。
小者之價。
或且逾于大者數倍焉。
彩瓷先上底釉。
後畫花采。
釉裡紅之制法。
系以花采融入底釉之中。
白地紅龍者居多。
亦有作雙螭及串枝蓮者。
紅之中又往往有苔點綠。
純廟以來。
所不能仿也。
【卷上匋雅十一】 蘆菔尊。
似梅瓶而瘦。
形如白蘆菔。
梅瓶。
小口寬肩長身短項足微斂而平底。
曆代瓶式。
不相沿襲。
遞嬗遞變。
可得而言。
明之祭紅。
廠人誤為郎窯者也。
其瓶式有觀音尊。
有油錘。
有饽饽凳。
而無大棒錘。
康窯青花五采。
略同明祭。
而皆有大棒錘。
其大棒錘一種。
初年較巨。
晚年較小。
晚年之青花棒錘。
又多有畫草蟲者。
下逮雍正朝。
五采則多軟棒錘。
純釉則多仿古。
至乾隆又一變。
其花瓶式樣。
則在觀音尊軟棒錘之間。
望見其式樣。
即可決為某朝之物。
不必于彩色畫筆中求之。
而況于款識也耶。
乾隆九江瓷大瓶。
多有形如竹筒。
而特寬博。
上下收縮。
作圓式。
若盤之一覆一仰者。
俗謂之蹬籠罩。
亦尋常式樣耳。
明瓷花觚。
與康雍迥别。
康雍觚式。
腰際凸起。
而明瓷直下。
無波折也。
乾隆柬青窯變各瓶。
有勻配三羊頭于肩際者。
有無羊賞者。
形式又在饽饽凳玉壺春之間。
其較小者。
更有積紅積藍茶葉末諸色。
康熙人物。
衣褶最為生動。
樹則老斡槎枒。
花則風枝袅娜。
而作者姓氏湮佚無聞。
可喟也。
永樂款之器血。
有長方盂。
橢圓盂。
及瓶盌。
順治款則甚不易見。
舊瓷款識。
有滿文。
有洋文。
有喇嘛文。
款有邊者。
有無邊者。
有方圈者。
有圓圈者。
有長方圈者。
而扁方圈線。
甚不多見。
雍正官窯彩盤。
外層若系花卉。
其内層之底。
亦往往有彩花一二朶。
或茉莉。
或蘭。
更有畫櫻桃數枚者。
則三果盌也。
康窯亦時一有之。
【卷上匋雅十二】 慎德堂匙。
以畫鶴二十四雙者為上。
一二三四鶴者次之。
一兒捧桃者又次之。
荷花瓣為下。
慎德堂。
系道光官窯。
而價侔雍幹之高品。
亦一時風尚使然。
以三字直款者為貴。
廣窯羹匙極别緻。
惜柄太短耳。
明建亦然。
宋瓷水盌。
高足細腰質如千年之王。
豆彩人物大瓶。
康熙之仿成化款者。
畫稿甚美。
而多錄華文于瓶上。
西人遂不甚重之。
羹匙絕少佳品。
崩竹主人所制(在嘉慶道光間)每畫甚蠢之彩蝠。
殊不足貴也。
圴窯。
獨花盆為多。
秘色蔥蒨。
雍正仿之。
且猶不能逼肖。
況其後耶。
康熙彩繪人物。
多用藍筆勾出面目。
甚為耐久。
美人兩頬。
又往往暈以淡赭。
亦頗嬌娆。
康窯最善畫松。
茄色之幹。
墨色之铖。
渲以硬綠。
濃翠欲滴。
其壯彩老筆。
又足令人驚歎者。
起石谷地下。
作意為之。
殆無以複過也。
人物精妙诙詭。
亦匪夷所思。
補彩之法詭矣。
五彩之涉繪事者易補。
純色之上一道釉者。
較為難補。
康雍天青。
淡而彌隽。
且中有秾蒨之小點。
殊可喜也。
惟廣窯亦然。
幹雍窯變瓶罐。
口際每有蟠螭一條。
乃全身凸起者。
太白尊。
腹有團螭三個。
系淺凹雕也。
康窯而後。
遂無仿制者。
軟棒錘之式。
口略撇。
肩略垂。
底足略斂而無胫。
此其所以異于硬者。
【卷上匋雅十三】 成化萬曆五彩。
皆畫獻出之習戰鬥者。
洋商所謂刀馬人者也。
波矞雲詭。
牛鬼蛇神。
又似宋代法畫。
一一有故事可指。
青花又名淡描。
同一色也。
見深見淺。
有一瓶一罐。
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
嬌翠欲滴。
西人甚重梅花罐。
畫筆雖基麤劣。
而容光姣麗。
一涉灰黯。
則索然寡味矣。
其畫獸也。
毛細于發。
竦然直立。
有繪水繪聲之妙。
雍正朝已欲步。
而況于幹嘉以後耶。
康熙積紅大碗。
厚有過二分者。
雍正胭脂紅小碗。
薄有如卵幂者。
幹雍大瓶。
有以白粉塗地。
而上繪九秋圖者。
花枝生動。
最有書卷氣。
彩釉亦鮮豔異常。
其豆青地而夾以彩繪者。
又不如尋常白地之足珍也。
粉地雖甚美觀。
惟易于剝蝕。
亦一病也。
康窯大梅瓶。
有豆青地。
而暈以釉裡紅龍者。
康熙青花觀音尊。
其有人物工細者。
又皆官窯之仿成化款者也。
瓶底可作小盂。
碎瓷可作帶版。
(其尤碎者以裝畫躞) 大筆筒可作花盆。
小筆筒可代酒杯。
日本喜素潔之瓷。
若豆青。
若建窯。
若廣窯。
若茶葉末。
皆謂之日本莊。
法商則尚五采。
雖極破碎。
亦不甚計較。
英商愛青花。
近則價銳減。
而上品者仍不減。
美商則以紅色天青色官窯之有款者為上。
俗謂之一道釉。
尤重瓶罐。
德人又喜氈包青之瓶罐也。
豆青地而加以彩繪。
以幹窯為多。
康熙朝亦時一見之。
世界之瓷。
以吾華為最。
吾華之瓷。
以康雍為最舊。
世界之瓷。
以質樸為貴。
新世界之瓷。
以彩畫為貴。
學術不同。
文章因之而變。
今吾華瓷業。
蓋甚凋瘵矣。
工既弗良。
質亦粗劣。
此喪其本有者也。
守常蹈故。
銷路阻滞。
此懵于今情者也。
【卷上匋雅十四】 康窯有青花大盤。
橢圓而長。
長可二尺。
寬及尺。
蓋西餐所用。
顔色美好。
筆法工細。
為國初教士所特制。
或即南懷仁湯若望之流亞欤。
盤中畫皇冕徽章。
旁有兩翼之獅狗。
分攀于其上。
載有臘丁古文。
陽曆年月。
吾華業瓷者。
宜知所取材焉。
,(詳見世界瓷鑒) 洋瓷種類亦不一。
康乾以來。
輸入良多。
大氐為粵海關監督所定制精細絕倫。
或謂近世洋瓷。
亦頗退化。
非讆言也。
洋瓷亦分粗細兩種。
其乾隆貢品。
頗有華字年識。
續于料欵。
柬西人皆争購之。
尤以女神像之屬。
為極珍秘。
康窯有瓜皮綠一種。
滿開小片。
以大罐形如西瓜。
蓋上有瓜藤者為佳。
其它瓶類。
轉無定貴也。
道光窯。
喜于茶杯。
或鼻便壺上。
畫極小之人物。
樹木樓台。
船隻旗幟。
頗參用泰西畫法。
人大如蚊。
樹小于齊。
纖毫畢現。
亦夯品也。
明瓷大采盒。
底藇蓋表與裡各畫故事一則。
有若宋畫也。
康窯青花耕織圖大盌。
婦孺雞犬。
神情宛。
五彩尤奇美。
中外珍之。
雍正粉彩大盌。
亦多畫西廂風景。
盤制最淺。
宜于張挂。
大氐粉彩人物。
每苦面目漫漶。
若釉汁完美。
無少缺蝕。
而古妝女子。
又不作社會惡态者。
亦能于康畫之外。
獨樹一幟。
惟客貨多系錦邊。
殊覺麤糙。
圓印合之式樣。
無論高矮。
以上蓋作饅頭形者佳。
磨盤式(圓形而平者謂底面皆之磨盤)為下。
其上蓋為平面瓷片。
而有子口(平面瓷片内有圈口關闌者謂一圈形如底足以作之子口)者。
亦殊不見其佳也。
或謂宋瓷有以香質入料。
久則異香噴發。
且香氣随年代而改變。
嗅而知辦某代之物。
其說非也。
蓋瓷胎淨細。
閑歲浸久。
自發古香。
書籍亦然。
非另有香料也。
【卷上匋雅十五】 (附錄瓷香館記) (昔南田草衣有鷗香館居常不得其解說雲茶香者非也辛卯歲餘家草帽胡同得一蘋果綠之印合盛以愎匣襲以錦囊已而發異香非蘭非麝蓋瓷香也嘻異哉或日是檀匣之香其說非也餘所藏檀匣夥矣有與斯合之匣同一檀材而别制為數匣者胡他匣之寂寂無聞也且檀梨之檀非沈檀之檀檀質不同臭味逈别其芬芳郁烈浮現于錦囊之際者悠然以清至為微妙異乎木質所發之香蓋可評量而得之也或日宋瓷胚胎原質往往雜以香料時或噴溢嗅而知為某代之物其說近是而亦非也瓷質之淨細而優美者積年既多乃吐幽馥亦如名書法帖古香醰醰自在流露并非别有藥料麝入土坯中而始有此異也蓋料屑微末離其本體漸即漫滅非若瓷質所發之香久而彌濃鼻觀參詳心知其故一經識着道破世文鈍根人猶莫不點首會意斯為無上上乘禅矣餘蓄古瓷日益富香各不同瓶盂尊罍往往而有而以此合為第一餘二十年來所見蘋果綠印合以百十計均陳康熙六字三行橫款此合獨雙行直款定為仁廟初年物顔色妖麗當世殆無其比一若流露倒映白波中碧苔數十點容與其際西人所謂天然之三彩在康熙三彩中最為貴重洪北江詠蘋果句雲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足以形容其百一矣館三谥花木深秀以嘉名寵之複诠次其說而為之記) 瓷器之畫龍者。
雅不足為奇。
惟釉裡紅官窯。
無論大小器皿。
皆為絕品。
且又雜有苔點也。
其施諸彩畫者。
亦略分兩種。
譬如同一康窯。
有拏空夭矯。
狀态恢奇者。
有呆闆拙滞。
無足挂眼者。
有抹紅描金。
典重名貴者。
(其抹紅釉中亦雜泥金故釉帶黃光)有一紅(亦系抹紅但釉色深滞低取厭耳)一綠觸處多有者。
大氐物稀為貴。
而晝筆靈蠢之辨。
又微乎其微。
印合之一龍一鳳者。
以青花為絕品。
惟宣德有之。
成化尚避三舍。
雍窯直是麤材。
若盤盌之一龍一鳳者。
雖日官窯。
康彩亦适嫌其俗耳。
明窯亦然。
青紅瓶盌之口際。
有白釉一線。
狀如燈草。
謂之燈草邊。
瓶罐盤盌之類。
皆有底。
且有圈形之足。
故廠人号稱之日底足。
器皿之作方式者。
其底足亦方。
又底足着物之處。
必有圈線一圍。
亦謂為燈草邊。
鑒家于此辨别土坯之精粗焉。
【卷上匋雅十六】 瓷質有漿(泥漿也)胎磁(石粉也)胎之别。
宋之粉定。
明之青花印合。
多系漿胎。
其開片也較易。
然緻于漏油。
(印泥之油促開片處漫出謂之漏油)則又患其敝矣。
某朝某代。
署款者。
必于底足之内。
足高者或且題字于垂跗内層之邊際。
亦有在口上及腰腹者。
年号堂名人名之外。
大小罐頭多有在底足内。
題一天字。
盛行于康熙朝。
昰為天字罐。
康熙客貨。
(非禦窯所造謂禦之客貨)有但畫雙圈者。
于雙圈内但畫一葉者。
命日秋葉底。
雍正亦有天字小罐。
凡罐以不失原。
蓋為可貴也。
粉定印合。
都無款識。
而合蓋之内。
往往有焦黃似略痕者。
亦頗有淡墨細點。
望之若麃星然。
雍正官窯。
大小盤盌。
白勝霜雪。
既輕且堅。
上畫彩花數朶。
每一朶橫斜萦拂。
袅娜多姿。
筆法絕不闆滞。
花作茄紫蛋黃天青各色。
皆非乾隆朝所能幾及。
尤以粉紅秋海棠為絕豔。
豆彩(豆青色之彩畫也)串枝蓮中盌。
雜以抹紅之點畫。
精彩逼人。
章法工緻。
亦絕代奇品也。
小酒盌略作壓手式。
尤為可愛。
客貨有款。
官窯無款。
已甚奇矣。
乃有明明官窯。
而畫稿了無意味者。
有的真客貨。
而筆意工細絕倫者。
瓷雖小道。
亦微乎微矣。
圓印合之最大者。
對徑一尺弱。
雙鈎懋勤殿三字。
左右蟠二龍。
金彩為貴。
青花夾彩者次之。
底有嘉慶六字藍篆款。
康熙朝酒器多賣飲中八仙。
類皆恢奇恣肆。
惟賀知章騎馬落井一幅。
最為可鄙。
按少陵原詩語意諧妙。
謂爾如眼花。
必且落并。
而眼于水中矣。
畫手呆着迹相。
辄于馬前畫一井。
己不可通矣。
又忌諱落井二字。
特畫一極小之井于馬前。
以示不至作溺鬼之意。
尤堪齒冷。
【卷上匋雅十七】 康雍蛋黃器皿。
顔色俱極鮮明。
康窯小酒杯。
皆有雙耳。
款字精細凹雕龍螭。
亦有凸雕者。
茶葉罐甚精。
然頗罕見。
雍窯青花盤盌。
乃極能耐久之品。
明之粉定押手大杯。
椠有陰文暗花。
若魚若蝶。
類仿宋制漿胎。
大開片質亦甚輕。
若大筆洗。
大水丞。
又有凸雕花卉。
或古紋者。
印合所椠筆錠之屬。
雖甚麤簡。
而無傷大雅。
早年軟彩一種。
殊不足貴。
近則雍正粉彩。
聲價陡增。
惟豆彩亦然。
然均以畫筆之優劣為軒輕。
雍正絡子罇。
甚有名望。
豆青色者。
篆款六字甚精美。
高不及尺。
狀類紹興酒壇。
而殊無底足。
腹亦微皤。
又似惠泉山所制之不倒翁也。
肩花作本色繩圈。
凸紋數道。
具有條理。
另有一種雪地彩絡者。
較豆青大及數倍。
有兩耳。
有底足。
其絡紋如帶。
寬及半寸。
墨綠相間。
雜以他彩。
若古錦所裁。
有雙圈六字款。
甚可寶也。
胭脂水酒杯。
有雍正禦制款者。
往往夾以花彩。
或謂不若淨地之佳。
然畫筆工整吾見亦罕。
收藏家每視為珍品。
胭脂水為康熙以前所未有。
釉薄于蛋膜者。
十分之一。
勻淨明豔。
殆無倫比。
紫晶遜其鮮妨。
玫瑰無其嬌麗。
客貨雖系疙疸釉。
而鮮妍古潤。
聲價亦高。
幹嘉以後。
每況愈下。
不堪入目。
若乾隆初年禦制之品。
亦尚有追蹤雍窯者。
然而僅矣。
雍正套杯。
有粉彩花卉或人物。
有黃地而夾繪花蝶者。
其夾彩一種官窯。
客貨又不甚懸殊也。
套杯小至大。
一至十。
瓶罐亦有漿胎者。
仍以粉定與青花為多。
彩繪則偶一遇之耳。
漿胎青花。
以畫獸者為最細。
不僅以色勝也。
【卷上匋雅十八】 青花之漿胎者。
必開片。
西人甚重之。
青花開片之花瓶。
尺寸每不甚高大。
又俱無款識。
朱明康雍。
皆有之。
亦有下逮幹窯者。
若雍窯鼻煙壺。
形式雖劣。
畫片殊佳。
殆皆當時藥瓶耳。
雍窯胭脂水夾彩之小盌。
遜于禦制小酒杯運甚。
蓋畫筆麤也。
幹窯又多系綠裡。
嘉慶仿之。
畫筆均劣。
亦殊可憎。
吾華瓷品尚矣。
而今不古若者。
原因甚繁複也。
曰胚胎。
昔之土質細膩。
今則麤劣矣。
曰手工。
昔之模範精整。
今則苦窳矣。
曰釉質。
昔之垩澤瑩潤。
今則枯燥矣。
曰彩色。
昔之顔料鮮明。
今則黯敗矣。
曰式樣。
昔之古意深厚。
今則俗惡矣。
曰畫手。
昔之寫生雅緻。
今則蠢謬矣。
曰火侯。
昔之出窯完美。
今則薛暴矣。
居今稽古。
度越前修。
要其大恉。
厥有二端。
康雍兩朝瓷業。
空前絕後。
乾隆雕繡最工。
獨于瓷器退化。
唐英着說。
朱琰述文。
或詳當時之制度。
或考往代之流傅。
彩繪弗彰。
惟矜樸素。
非其文字之不工。
亦時世有以限之也。
先乎康雍而生者。
不知有康雍之昌明。
後乎康雍而生者。
不能臻康雍之絕詣。
不先不後。
而生于康雍之朝者。
雖文美之可觀。
而又無古雅之足言。
瓷猶園也。
富人潤屋。
廣廈萬間。
終不若舊家池館。
衰柳殘荷之别饒野趣也。
又況佳山勝水。
岩壑萬千。
異草奇皚。
珍禽怪獸。
如遊艮嶽。
如入山陰。
絕非經營拳石。
拂拭盆松者。
所能夢見也耶。
積三百餘載之菁華。
一旦大暴于世。
先朝美術。
觸手如新。
斯其難得者欤。
華瓷冠絕全球。
而華人初不知其可寶。
殆真所謂聖不自聖。
民無能名者也。
列強交通。
東西角騰。
而吾華獨占最優之名譽。
于昰歐美斐澳。
恐後争先。
一金之值。
騰湧千百。
茗瓯酒盞。
歎為不世之珍。
尺瓶寸孟。
視為無上之品。
且又為之辨别妍媸。
區分色目。
探赜索隐。
造精詣微。
豇紅蘋綠。
則析及豪芒。
禦窯客貨。
則嚴其等第。
浣紗貧女。
一入吳宮。
射鈎賤士。
遂為齊相。
容光煥發。
熏沐有加。
吹噓判其莞枯。
顧盼增其聲價。
波斯碧眼。
隔重澤而輸将。
飯酸儒。
擲重金而弗吝。
椎理發冢之子。
虧玉盜庫之夫。
鑿險缒幽。
以真換赝。
或豪奪虞劍。
或巧賺蘭亭。
教子升天之杯。
實為禍苗。
清明上河之圖。
且興大獄。
已亥丙午。
辇緻避暑山荘法物于都下。
凡數十萬件。
以每件三五百金計之。
至謂可抵甲午庚子兩次大賠款。
其較為蘊藉者。
亦謂創設一大博物院。
足以輝映五洲。
萬口同聲。
有由來矣。
其難謂者又一也。
嗟嗟寂翁。
平生已矣。
缁塵憔悴。
雪刺盈颠。
遠念故邱。
百無可說。
獨此區區眼福。
在現在世界中。
亦幾幾乎登峯造極。
斯亦京華二十載之薄有所得也。
偶憶宗伯船娘事。
母亦啞然失笑也耶。
【卷上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