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關燈
⑧本篇史例出自《南史·陳本紀上·文帝紀》。

     97.書戰 【提示】 本篇以《書戰》為題,乃取“書信”之義,其要旨是闡述在對敵作戰期間禁絕士卒與親友通信往來,以防幹擾和動搖部隊鬥志的問題。

    它認為,在與敵人對峙期間,如果允許士卒通家信,同親友往來,就會因為言語不一而動搖軍心,渙散士氣。

    因此,“不可令軍士通家書,親戚往來”。

    人們知道,軍心士氣是構成部隊戰鬥力的主要因素。

    一般說,軍心穩定,士氣高漲,部隊就容易打勝仗;反之,軍心動搖,士氣低落,則必然要打敗仗。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故主張排除那些影響軍心士氣的不良因素,是不無一定道理的。

    然而,企圖用禁絕與親友通信往來的手段,來保持部隊軍心士氣的穩定旺盛,顯然這并不是積極的措施和可取的辦法。

    因為,能夠影響軍心士氣的并不在于通信往來此種形式本身,而在于通信往來的内容,是否能給士卒以積極向上的影響。

    事實上,一封激勵殺敵立功的家信,或者一次鼓舞鬥志的慰問活動,不但不會動搖軍心士氣,相反,則可能更加激發部隊愛國熱情和奮勇殺敵精神。

    其次,實際上,禁絕通信往來,既不容易完全做到,也不是提高軍心士氣的積極有效的辦法。

    實踐的經驗表明,隻有通過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廣大士卒真正懂得為什麼去作戰和怎樣去作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仇敵心理,才能使部隊保持旺盛高漲的軍心士氣,才能使部隊以奮勇殺敵的無私無畏精神去赢得對敵作戰的勝利。

    這是我們閱讀《書戰》篇應當注意思考的問題。

     三國初期,東吳呂蒙率軍襲取公安、南郡的作戰,是吳蜀争奪荊州戰役的組成部分。

    在這場軍事角逐中,最後所以出現蜀敗吳勝的結局,從作戰指導上看,是各有其深刻原因的。

    當時,鎮守荊州的蜀将關羽,雖是号稱“威震華夏”的名将,但實際上他卻是一位勇有餘而謀不足的猛将而已。

    由于他缺乏統制一方的戰略頭腦和政治才能,因而既不知聯吳抗曹戰略的重要性,又不識呂蒙在甘言蜜詞掩蓋下的奪取荊州陰謀的危險性,在實踐中完全處于盲目自大、孤立被動的地位。

    而呂蒙則抓住關羽剛愎自用、驕傲輕敵的弱點,采取驕敵、誤敵之策,使關羽調走防禦兵力,造成其後方空虛,為呂蒙奇襲成功提供了可乘之隙。

    同時,呂蒙在襲取公安、南郡兩地之後,能夠嚴格約束吳軍不得侵擾民家,對關羽及其将士的親屬,采取了撫慰優容的正确政策,不僅派人登門問寒問暖,關心其疾苦,而且還允許關羽的使者給蜀軍将士傳遞家信,等等。

    這對争取占領區的民心,瓦解蜀軍鬥志起了重要作用。

    這也是東吳能夠最終奪取整個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在與敵人對壘相持中,不可允許士卒同家庭通信和同親戚往來,以防由于說法口徑不一緻,而導緻軍心士氣疑惑不振。

    誠如兵法所說:“與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卒畏敵怯戰心理;與親戚往來,容易導緻士卒戀親思鄉而滋生厭戰情緒。

    ” 三國時期,蜀國大将關羽屯兵江陵,吳國派遣呂蒙接替魯肅職務而駐守陸口。

    呂蒙初到陸口時,表面上倍加修行恩德,與關羽結為深厚友好。

    但後來竟乘隙偷襲而占領了公安、南郡,兩地蜀軍守将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呂蒙。

    呂蒙率軍進據兩城後,接收關羽及其他将士的家屬,他都一一進行安撫慰問,嚴令部隊不得幹擾侵犯民家,不準索取百姓财物。

    呂蒙手下有個士兵,與呂蒙同為汝南人,擅自拿民家一頂鬥笠用來遮蓋官家铠甲,這件事雖是為公,但呂蒙還是認為他違犯了軍令,不可以因為是同鄉人就廢棄軍法,便流着眼淚殺了這個士兵。

    于是,全軍為之震動,自此部隊中出現路不拾遺的好風尚。

    呂蒙早早晚晚都派身邊人員去慰問救濟老年人,詢問他們缺少什麼東西;對生病的人主動請醫送藥,對饑寒的人發放衣服糧食。

    關羽在回軍途中,多次派人到呂蒙住處探問情況,呂蒙總是厚待其使者,讓他周遊全城,逐家進行問候,有的家屬親筆寫信托使者帶給家人。

    關羽派出的使者一回到軍營後,将士們私下互相詢問,都慶幸自己家中平安無事,知道家人所受待遇又超過平時,因此,關羽部隊的士卒人人自安而無再戰之志了。

    不久,又趕上孫權率軍來到這裡,關羽自知勢孤力窮,敗走麥城,向西逃至漳鄉,其部衆都繳械投降,關羽本人後來被俘而遭到殺害。

     【原文】 凡與敵對壘,不可令軍士通家書,親戚往來,恐言語不一,衆心疑惑。

    法曰:“信問通,則心有所恐;親戚往來,則心有所戀。

    ”① 蜀将關羽屯江陵,吳以呂蒙代魯肅②屯陸口。

    蒙初至,外倍修恩德,與羽厚結好。

    後蒙③襲收公安、南郡,而蜀将〔士仁、糜芳〕皆降于蒙。

    蒙入據城,得羽及将士家屬,皆撫慰,令軍卒不得幹曆④人家,有所取求。

    蒙麾下士,與蒙同汝南⑤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裡故廢法,乃泣而斬之。

    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

    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⑥,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與衣糧。

    羽還,在道路,每使人相問,蒙則厚遇之,周遊城中,家家緻問,〔或手書示信〕。

    羽人還,私相參問,鹹賀家門無恙,相待過于平時,故羽士卒無鬥志。

    會權又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⑦〕,西至漳鄉⑧,衆皆降,羽被殺。

    ⑨ 【注釋】 ①“信問通”四句:出處不詳待查。

     ②魯肅:三國吳名将。

    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字子敬。

     初随周瑜到江南,任孫權之贊軍校尉。

    在曹劉吳三家鼎立紛争局勢中,獨肅力主聯合劉備以抗曹操的戰略,為孫權采納,因而取得赤壁敗曹的作戰勝利。

    瑜死後,肅先後任奮武校尉、橫江将軍,督領全軍,并繼續推行聯劉抗曹之策。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肅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自此,孫劉聯盟完全破裂。

     ③蒙:即呂蒙。

    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羽”,今據史校改。

     ④幹曆:謂侵犯,擾亂。

     ⑤汝南:郡名。

    治所在今河南新息。

     ⑥耆老:泛指老年人。

     ⑦麥城:古城名。

    相傳戰國楚昭王所築。

    故址在今湖北當陽東南。

     ⑧漳鄉:地名。

    位于今湖北當陽東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98.變戰 【提示】 本篇以《變戰》為題,旨在闡述因變制敵、靈活用兵的作戰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指導作戰的法則,最重要的是能夠适應變化的情況而克敵制勝。

    用兵作戰,必須先明敵情而後行動。

    敵情無變時,要等待其變化;敵情已變時,則須根據新情況采取新的相應對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頓的發展變化之中,而作為事物發展的特殊形式的人類戰争,也不例外,它既沒有一成不變的情況狀态,也沒有固定刻闆的發展模式。

    在複雜多變的戰争中,交戰雙方的任何一方,要想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隻有依據客觀實際,适應敵情變化,不同情況采取不同作戰原則和戰法,才能達成此一“存己滅敵”之戰略目的。

    本篇正是基于此種認識,及以《變戰》為題揭示了“兵家之法,要在應變”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原則。

    可以認為,這是貫穿《百戰奇略》全書的重要思想精華。

     五代初期,後梁與晉(後唐前身)争奪魏州之戰,梁軍所以敗于晉軍,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沒能在作戰實踐中貫徹“要在應變”這一重要指導原則。

    當時,晉軍已經進占魏州。

    梁軍将領劉鄩根據晉軍來勢猛、兵力多,急于尋機同梁軍決戰的情況,采取了堅守莘縣、伺機破敵的作戰方針,并請求梁末帝朱友貞供給其足夠軍糧,以實現其固守待機、持久制勝的戰略計劃。

    劉鄩的這一指導方針,在當時貝、滄、邢、洺等州尚在梁軍控制的情況下,無疑是較為切實可行的作戰實施計劃,倘若朱友貞能供應足夠糧食支援劉鄩固守莘縣、待機擊敵,那麼,最後奪回魏州并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對作戰一竅不通的朱友貞不但不采納劉鄩的正确建議,相反,卻譏諷和指責劉鄩請求軍糧是意在“療饑”,而不是待機破敵。

    他不根據敵情實際,全憑主觀瞎指揮,竟在決戰條件和時機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強令劉鄩出戰。

    劉鄩迫于聖旨難違的壓力,率軍自莘縣北進至元城,突遭晉軍前後夾擊,結果七萬梁軍大部被殲,餘衆潰散,而劉鄩本人僅率數十騎兵倉皇南逃。

    顯而易見,不從敵情實際出發,沒能貫徹因變制敵的指導方針,這正是梁軍作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軍事家的用兵法則,至關重要的是善于随機應變。

    鑒古及今而通曉用兵的,都是在采取作戰行動之前,必須首先要分析判斷敵情。

    敵情沒有變化,就等待其變化;敵情如有變化,就乘其變化而采取相應的對策制敵。

    這樣作戰,才有利于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能夠根據敵情變化采取相應對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 五代時期的後梁末年,魏博鎮發生兵變,叛亂者囚禁了剛剛到任的節度使賀德倫并投降了據有河東地區的晉。

    晉王李存勖率軍進占魏州,後梁大将劉鄩駐軍于莘縣,增修營壘,疏通護城河,從莘縣至黃河修築通道确保糧饷運輸無阻,以期持久抗禦晉軍。

    但是,梁末帝朱友貞卻下诏書命令劉鄩立即出兵迎戰晉軍。

    劉鄩為此而上表奏請末帝說:“晉軍是不容易打敗的,應當等待敵情發生變化再決定進取之策。

    倘若有了适當時機,我怎麼敢坐失良機而養患贻害呢?”梁末帝派遣使者前來向劉鄩詢問與敵決戰将采取什麼對策,劉鄩回答說:“臣下沒有什麼奇計良謀。

    隻要能供給我部每人百鬥糧食,那麼,等到糧食吃完的時候,也就把敵人打敗了。

    ”梁末帝一聽,大發怒火地說:“将軍留存這麼多糧食,是準備治療饑餓病吧?”接着,又派宦官前來督戰。

    劉鄩見此便對部将們說:“大将受權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

    對敵作戰隻能根據具體情況而因變制勝敵人,怎麼可以脫離敵情實際而預先想定取勝之策呢。

    現在我分析敵人士氣正盛,難以輕易戰勝它。

    對此,諸位以為如何?”衆将領聽後都要求出戰,劉鄩見此情形隻好沉默不語。

    一天,劉鄩又把諸位将領召集到軍營門前,每人給一杯黃河水,命令大家把它喝下去。

    衆人揣摸不透劉鄩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則推辭未喝。

    這時,劉鄩大聲說道:“喝一杯黃河水都困難成這樣,滔滔不盡的黃河流水能把它一下喝完嗎?”衆将聽後臉色驟變。

    這時,李存勖派兵迫近梁軍營門挑戰,劉鄩仍然堅守不戰。

    其後,梁末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劉鄩出戰,劉鄩無奈,隻好親率萬人進攻晉軍營陣,俘虜了不少晉兵。

    可是,不一會,李存勖率領大軍趕到,劉鄩見晉軍來勢迅猛,便不戰而退。

    其後梁晉雙方又激戰于故元城,梁軍在晉王李存勖和大将李嗣源、李存審所部的奮力夾擊之下,慘遭失敗,劉鄩本人幸免南逃。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

    好古知兵,舉動必先料敵。

    敵無變動,則待之;乘其有變,随而應之,乃利。

    法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① 五代梁②末,魏博③兵亂,〔囚〕賀德倫降晉④。

    莊宗⑤人魏〔州〕,梁将劉鄩⑥乃軍于莘縣⑦,增壘浚池,自莘至河,築甬道⑧〔以通〕饷。

    梁帝⑨诏鄩出戰。

    〔鄩奏〕曰:“晉兵未易擊,俟彼進取,苟得機便,豈敢坐滋患害?”帝遣使問鄩以決勝之策,對曰:“臣無奇謀,但人給十斛⑩糧,盡乃破敵。

    ”帝怒曰:“将軍留米療饑耶?”又遣中使督戰。

    鄩謂諸校曰:“大将專征,君命有所不受,臨敵制變,安可預謀。

    今揣彼自氣盛,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