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困,而軍中沒有水喝,挖井取水則井壁坍塌。
恰在這時,又突然刮起東北大風,契丹軍順着風勢向後晉軍放火并揚起沙塵以助其攻勢。
後晉軍部衆都怒吼道:“都招讨使是怎麼指揮打仗的,竟讓士卒坐以待斃而白白送死?”衆将領都紛紛請求出戰。
但杜重威卻說:“等到風勢平緩了,再慢慢觀察看能不能出戰。
”馬步都監李守貞說:“在風沙彌漫的天氣裡,雖然兵力對比上處于敵衆我寡的态勢,但敵人無法摸清我軍兵力有多少,隻要是奮力戰鬥的就能取勝,這正是大風佐助的結果。
”于是,他高聲呼喊道:“各路兵馬要一齊出擊敵人!”這時,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召集諸将商讨破敵之策,有人說:“現在敵人正得利于風勢,我們應當等到風向敵人刮去時再出戰。
”張彥澤也贊同這種意見。
但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卻反駁說:“現在我軍饑渴非常嚴重,等到大風轉向之時,我輩都變成敵人的俘虜了!敵人現在認為我軍不會迎着風向作戰,我們正應當利用敵人的麻痹心理而出其不意地急速襲擊它。
這就是用兵所講的詭詐原則。
”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将于是率領精銳騎兵立即反擊,打敗了契丹軍,并且追擊敗逃之敵二十餘裡。
契丹首領慌忙乘坐奚人的兵車跑了十多裡路,後晉追兵再次予以打擊,他急忙丢下車子,找到一頭駱駝騎上逃跑了。
後晉軍獲勝後便撤軍回保定州了。
【原文】 凡與敵戰,若遇風順,緻勢而擊之;若遇風逆,出不意而搗之,則無有不勝。
法曰:“風順緻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
”① 《五代史》:晉②北面行營都招讨使③杜重威④等,與契丹戰于陽城⑤,為虜所困,而軍中無水,穿井辄崩;又東北風大起,虜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
軍士皆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諸将請戰,杜重威曰:“俟風少緩,徐觀可否。
”〔馬步都監〕李守貞曰:“風沙之内,彼衆我寡,莫測多少,但力戰者勝,此風力助我也。
”即呼曰:“諸軍齊擊賊!”〔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召諸将問計,或曰:“虜得風勢,宜待風回〔與戰〕。
”彥澤⑥亦以為然。
〔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⑦謂曰:“今軍饑渴已甚,待風回,吾屬為虜矣!且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出其不意急擊之。
此詭道也。
”〔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乃〔以〕精騎擊之,逐北二十餘裡,契丹主〔乘〕奚⑧車走十餘裡,追兵擊之,得一橐駝⑨乘之遁去。
晉軍乃〔退保〕定〔州〕。
⑩ 【注釋】 ①風順緻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但“呼”字,馬本及各本皆作“勢”,今據《吳子》校改。
②晉:即五代時期的後晉,為石敬瑭所建。
③北面行營都招讨使: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都排陣招讨使”,今據史校改。
④杜重威: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符彥卿”,今據史校改。
杜重威,後晉高祖石敬瑭妹丈。
⑤陽城:縣名。
故址在今河北保定西南。
⑥彥澤:即張彥澤。
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彥卿”,今據史校改。
⑦藥元福: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樂元福”,今據史校改。
⑧奚:古族名。
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分布于饒樂水(今遼甯昭烏達盟境内的西拉木倫河)流域,以遊牧為生。
唐代,其首領李大酺被封為饒樂郡王。
五代時歸附契丹。
⑨橐駝(tuó):即駱駝。
⑩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漢書·杜重威傳》和《資治通鑒·後晉紀五》。
94.雪戰 【提示】 本篇以《雪戰》為題,旨在闡述雪天對敵作戰所應采取的戰法問題。
它認為,如遇下雪不止的壞天氣,在偵察獲悉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可秘密派兵實施偷襲,就能打敗敵人。
戰争的實踐表明,天候氣象條件,是影響軍事行動的重要因素。
風雪交加的惡劣天候,既不利于軍事行動,也往往是人們極易麻痹松懈的時候。
因此,在此種天候下作戰,既要防止自己喪失警惕而為敵人所乘,又要捕尋敵人可乘之隙而襲擊之,這曆來是善于用兵者所極為重視的問題。
唐代李愬雪夜襲擊蔡州之戰,便是我國古代戰争史上利用風雪天候奇襲成功的著名夜戰戰例。
蔡州,是淮西割據勢力吳元濟的老巢。
從唐德宗二年(公元786年)吳少誠據蔡州,到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吳元濟被平定,吳氏稱雄蔡州對抗唐廷,前後長達三十二年之久。
平定淮西吳元濟,是唐憲宗時期所進行的旨在維護國家統一的進步戰争。
作為唐軍主帥的李愬以其成功的軍事指揮藝術,而赢得了這次雪夜奇襲作戰的勝利。
李愬在作戰指導上的突出特點是,善于根據敵情實際和氣象條件,運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手段和雪夜奇襲的巧妙戰法,這是取得此次作戰勝利的主要原因。
李愬把政治勸降與軍事進攻緊密結合起來,先後争取了丁士良、陳光洽、吳秀琳、李祏等将領,這不僅分化瓦解了吳元濟的勢力,而且由于充分信任和重用真心投降過來的将領,從而為制定奇襲蔡州的戰略計劃提供了真實情報和可行謀策。
李愬作戰指導的另一特點是,善于捕捉有利戰機,把奇襲蔡州的時間選在敵人最易麻痹的風雪凜冽的黑夜,乘“蔡人不為備”(見《資治通鑒·唐紀五十六》)之隙,一舉破城,全殲守敵,活捉了吳元濟。
【譯文】 大凡與敵人相攻戰,如果遇到下雪不止的天氣,偵察确悉敵人麻痹不備時,那就可以偷偷派兵襲擊它。
這樣,敵人的陣勢便可被我軍打破。
誠如兵法所說:“進攻敵人要乘其疏于戒備之時。
”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朝廷派遣唐鄧節度使李愬率軍讨伐割據淮西稱雄的吳元濟,開始,李愬派部将率千餘騎兵巡邏,路遇敵将丁士良所部,雙方交戰,唐軍将其擒獲。
丁士良是吳元濟的一員猛将,經常率兵東進為患,衆将恨他而請求剜他的心,李愬同意了。
但丁士良面對死亡卻毫無懼色,李愬為其精神所感便叫人給他松綁不殺。
丁士良因此而表示願以盡死效力來報答李愬的活命之恩。
李愬則任命他為捉生将。
丁士良向李愬建議說:“吳秀琳現在據守文城栅,他所處的地位如同吳元濟的一隻左臂;朝廷軍隊之所以不敢靠近他那裡,是因為有陳光洽為他出謀畫策。
然而,陳光洽卻是勇敢而輕率之将,喜歡孤軍出戰。
請允許我前去把他抓來,這樣,吳秀琳将會不戰而自動投降。
”等到鐵文和陳光洽被丁士良活捉以後,吳秀琳果然投降了唐軍。
李愬請來吳秀琳問以征服吳元濟的計策,秀琳回答說:“将軍如果一定要擊破吳元濟的話,非得李祏不可。
”李祏,是吳元濟的一員健将,既勇敢又有謀略,他長期守衛在興橋栅,每次作戰總是輕視官軍。
此時李祏正率兵于田野裡收割小麥,李愬于是派遣部将史用誠帶領三百名壯士埋伏在附近樹林中,乘其不備,把李祏活捉而帶回軍營。
唐軍将士都争着請求把李祏殺掉,但唯有李愬以待客之禮款待他,并經常與他交談,其他将領對此都很不高興。
李愬考慮到單憑個人力量無法保全李祏,于是便給李愬戴上刑具派人押送京師長安,此前先秘密寫好奏表呈送憲宗說:“如果殺了李祏,平定淮西就無法獲得成功。
”憲宗閱表後,立即下令将李祏送還李愬。
李愬見李祏已經安全回來非常高興,立即任命他為兵馬使,并且準令他可以佩戴腰刀進出自己軍帳。
(其後,經與李祏密謀)才正式制定了奇襲蔡州的戰略計劃。
于是,李愬命令李祏率領号稱“突将”的敢死隊三千人為前鋒,李忠義為副将;李愬與監軍率領三千人為中軍主力;李進誠率領三千人為後軍擔任後衛。
部署停當以後,李愬下達命令說:“隻管向東前進!”唐軍東行六十裡時天已黑了,進至張柴村,将該地守軍全部殲滅,然後命令部隊就地稍事休息,吃些幹糧,整理好馬籠頭、馬缰繩、馬鞍子以及铠甲、弓箭,兵刃等武器裝備。
當時,天正下着鵝毛大雪,凜冽刺骨的寒風刮得軍旗破碎,凍死的人馬随處可見,唐軍人人都認為此番必死無疑。
這時,衆将校請示下一步行軍方向,李愬明确而堅定地說:“到蔡州去取吳元濟的首級。
”衆人聽後驚懼失色,相對哭泣說:“咱們果然中了李祏的奸計了。
”可是,由于大家都敬畏李愬,所以沒有敢于違抗命令的。
到了半夜時候,雪下得更大。
李愬這時一面派遣一支輕裝部隊南下切斷朗山敵人的增援道路,一面出動部分兵力北上卡住洄曲和其它通往蔡州道路上的橋梁。
唐軍自張柴村折向東南,又走了七十裡,進至蔡州城下。
該城旁邊都是飼養鵝鴨的池塘,李愬叫士兵擊打池中處于靜止狀态的鵝鴨,讓它們發出叫聲以掩蓋唐軍行進聲響。
最初,從吳少誠(吳元濟養伯父)雄據蔡州對抗朝廷命令以來,唐軍已有三十多年不能進至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一向不加防備。
李祏等率軍乘敵酣睡不備,首先登上城牆,部隊緊随其後,殺死了守衛城門的敵兵,隻留下打更人繼續敲梆報更,然後打開城門,唐軍全部進入城中。
雞鳴天亮時候,雪已不下了,唐軍活捉了吳元濟,然後押往京師長安,至此,淮西地區完全平定。
【原文】 凡與敵人相攻,若雨雪①不止,觇敵不備,可潛兵擊之,其勢可破。
法曰:“攻其所不戒。
”② 唐遣唐鄧節度使李愬③讨吳元濟④。
先是愬遣将将千餘騎巡邏,遇賊将丁士良,與戰,擒之。
士良,元濟骁将,常為東邊患,衆請刳其心,愬許之。
士良無懼色,遂命解其縛,士良請盡死以報其德,愬置為捉生将。
士良言于愬曰:“吳秀琳據文城栅⑤,為賊左臂,官軍不敢進者,有陳光洽為之主謀也。
然光洽勇而輕,好自出戰,請為擒之,則秀琳自降矣。
”鐵文及光洽被執,秀琳果降。
愬延秀琳⑥問計,秀琳答曰:“将軍必欲破賊,非得李祏不可。
”愬,賊健将也,有勇略,守興橋栅⑦,每戰常輕官軍。
時祏率衆割麥于野,愬遣史用誠以壯士三百伏林中,用誠⑧擒之以歸。
将士争請殺之,愬獨待以客禮,時複與語,諸将不悅。
愬力不能獨完,乃械祏送之京師,先密表曰:“若殺祏,則無成功。
”诏以祏還愬,愬見祏大喜,署為兵馬使,令佩刀出入帳中,始定破蔡之計。
令祏以突将三千⑨為前鋒,李忠義副之;愬與監軍将三千為中軍;李進誠以三千殿為後軍,令曰:“但東行!”〔行〕六十裡,夜,至張柴村⑩,盡殺其戍卒,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幹糗⑾,整羁靮⑿、鞍铠、弓刃。
時大雪,旗施折裂,人馬凍死者相望,人人自謂必死。
諸校請所之,想曰:“入蔡州⒀取吳元濟。
”衆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祏奸計。
”然畏愬,莫敢違。
夜半,雪愈盛。
分輕兵斷賊朗山⒁之援;又斷洄曲⒂及諸道橋梁。
行七十裡至懸瓠城⒃。
城旁皆鵝鹜池,愬令擊之以亂〔軍〕聲。
初,蔡人拒命,官軍三十餘年⒄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不為備。
祏等坎城先登,衆從之,殺守門者,而留擊柝⒅者,納其衆城中。
雞鳴雪止,遂執元濟,監送京師,而淮西⒆悉平。
⒇ 【注釋】 ①雨雪:謂下雪。
雨(yù),這裡作動詞,降下之意。
②攻其所不戒: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③李愬:唐朝名将。
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字元直。
唐憲宗時,官至節度使,因平吳元濟有功,封涼國公。
④吳元濟: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
唐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
其父死後,因襲父官位未獲批準,遂割據蔡州對抗朝廷。
後為李愬所俘。
⑤文城栅: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遂平西南。
⑥秀琳: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光洽”,今據史校改。
⑦興橋栅: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遂平
恰在這時,又突然刮起東北大風,契丹軍順着風勢向後晉軍放火并揚起沙塵以助其攻勢。
後晉軍部衆都怒吼道:“都招讨使是怎麼指揮打仗的,竟讓士卒坐以待斃而白白送死?”衆将領都紛紛請求出戰。
但杜重威卻說:“等到風勢平緩了,再慢慢觀察看能不能出戰。
”馬步都監李守貞說:“在風沙彌漫的天氣裡,雖然兵力對比上處于敵衆我寡的态勢,但敵人無法摸清我軍兵力有多少,隻要是奮力戰鬥的就能取勝,這正是大風佐助的結果。
”于是,他高聲呼喊道:“各路兵馬要一齊出擊敵人!”這時,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召集諸将商讨破敵之策,有人說:“現在敵人正得利于風勢,我們應當等到風向敵人刮去時再出戰。
”張彥澤也贊同這種意見。
但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卻反駁說:“現在我軍饑渴非常嚴重,等到大風轉向之時,我輩都變成敵人的俘虜了!敵人現在認為我軍不會迎着風向作戰,我們正應當利用敵人的麻痹心理而出其不意地急速襲擊它。
這就是用兵所講的詭詐原則。
”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将于是率領精銳騎兵立即反擊,打敗了契丹軍,并且追擊敗逃之敵二十餘裡。
契丹首領慌忙乘坐奚人的兵車跑了十多裡路,後晉追兵再次予以打擊,他急忙丢下車子,找到一頭駱駝騎上逃跑了。
後晉軍獲勝後便撤軍回保定州了。
【原文】 凡與敵戰,若遇風順,緻勢而擊之;若遇風逆,出不意而搗之,則無有不勝。
法曰:“風順緻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
”① 《五代史》:晉②北面行營都招讨使③杜重威④等,與契丹戰于陽城⑤,為虜所困,而軍中無水,穿井辄崩;又東北風大起,虜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
軍士皆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諸将請戰,杜重威曰:“俟風少緩,徐觀可否。
”〔馬步都監〕李守貞曰:“風沙之内,彼衆我寡,莫測多少,但力戰者勝,此風力助我也。
”即呼曰:“諸軍齊擊賊!”〔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召諸将問計,或曰:“虜得風勢,宜待風回〔與戰〕。
”彥澤⑥亦以為然。
〔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⑦謂曰:“今軍饑渴已甚,待風回,吾屬為虜矣!且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出其不意急擊之。
此詭道也。
”〔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乃〔以〕精騎擊之,逐北二十餘裡,契丹主〔乘〕奚⑧車走十餘裡,追兵擊之,得一橐駝⑨乘之遁去。
晉軍乃〔退保〕定〔州〕。
⑩ 【注釋】 ①風順緻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語出《吳子·治兵第三》。
但“呼”字,馬本及各本皆作“勢”,今據《吳子》校改。
②晉:即五代時期的後晉,為石敬瑭所建。
③北面行營都招讨使: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都排陣招讨使”,今據史校改。
④杜重威:馬本及各本皆誤作“符彥卿”,今據史校改。
杜重威,後晉高祖石敬瑭妹丈。
⑤陽城:縣名。
故址在今河北保定西南。
⑥彥澤:即張彥澤。
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彥卿”,今據史校改。
⑦藥元福: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樂元福”,今據史校改。
⑧奚:古族名。
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分布于饒樂水(今遼甯昭烏達盟境内的西拉木倫河)流域,以遊牧為生。
唐代,其首領李大酺被封為饒樂郡王。
五代時歸附契丹。
⑨橐駝(tuó):即駱駝。
⑩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漢書·杜重威傳》和《資治通鑒·後晉紀五》。
94.雪戰 【提示】 本篇以《雪戰》為題,旨在闡述雪天對敵作戰所應采取的戰法問題。
它認為,如遇下雪不止的壞天氣,在偵察獲悉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可秘密派兵實施偷襲,就能打敗敵人。
戰争的實踐表明,天候氣象條件,是影響軍事行動的重要因素。
風雪交加的惡劣天候,既不利于軍事行動,也往往是人們極易麻痹松懈的時候。
因此,在此種天候下作戰,既要防止自己喪失警惕而為敵人所乘,又要捕尋敵人可乘之隙而襲擊之,這曆來是善于用兵者所極為重視的問題。
唐代李愬雪夜襲擊蔡州之戰,便是我國古代戰争史上利用風雪天候奇襲成功的著名夜戰戰例。
蔡州,是淮西割據勢力吳元濟的老巢。
從唐德宗二年(公元786年)吳少誠據蔡州,到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吳元濟被平定,吳氏稱雄蔡州對抗唐廷,前後長達三十二年之久。
平定淮西吳元濟,是唐憲宗時期所進行的旨在維護國家統一的進步戰争。
作為唐軍主帥的李愬以其成功的軍事指揮藝術,而赢得了這次雪夜奇襲作戰的勝利。
李愬在作戰指導上的突出特點是,善于根據敵情實際和氣象條件,運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手段和雪夜奇襲的巧妙戰法,這是取得此次作戰勝利的主要原因。
李愬把政治勸降與軍事進攻緊密結合起來,先後争取了丁士良、陳光洽、吳秀琳、李祏等将領,這不僅分化瓦解了吳元濟的勢力,而且由于充分信任和重用真心投降過來的将領,從而為制定奇襲蔡州的戰略計劃提供了真實情報和可行謀策。
李愬作戰指導的另一特點是,善于捕捉有利戰機,把奇襲蔡州的時間選在敵人最易麻痹的風雪凜冽的黑夜,乘“蔡人不為備”(見《資治通鑒·唐紀五十六》)之隙,一舉破城,全殲守敵,活捉了吳元濟。
【譯文】 大凡與敵人相攻戰,如果遇到下雪不止的天氣,偵察确悉敵人麻痹不備時,那就可以偷偷派兵襲擊它。
這樣,敵人的陣勢便可被我軍打破。
誠如兵法所說:“進攻敵人要乘其疏于戒備之時。
”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朝廷派遣唐鄧節度使李愬率軍讨伐割據淮西稱雄的吳元濟,開始,李愬派部将率千餘騎兵巡邏,路遇敵将丁士良所部,雙方交戰,唐軍将其擒獲。
丁士良是吳元濟的一員猛将,經常率兵東進為患,衆将恨他而請求剜他的心,李愬同意了。
但丁士良面對死亡卻毫無懼色,李愬為其精神所感便叫人給他松綁不殺。
丁士良因此而表示願以盡死效力來報答李愬的活命之恩。
李愬則任命他為捉生将。
丁士良向李愬建議說:“吳秀琳現在據守文城栅,他所處的地位如同吳元濟的一隻左臂;朝廷軍隊之所以不敢靠近他那裡,是因為有陳光洽為他出謀畫策。
然而,陳光洽卻是勇敢而輕率之将,喜歡孤軍出戰。
請允許我前去把他抓來,這樣,吳秀琳将會不戰而自動投降。
”等到鐵文和陳光洽被丁士良活捉以後,吳秀琳果然投降了唐軍。
李愬請來吳秀琳問以征服吳元濟的計策,秀琳回答說:“将軍如果一定要擊破吳元濟的話,非得李祏不可。
”李祏,是吳元濟的一員健将,既勇敢又有謀略,他長期守衛在興橋栅,每次作戰總是輕視官軍。
此時李祏正率兵于田野裡收割小麥,李愬于是派遣部将史用誠帶領三百名壯士埋伏在附近樹林中,乘其不備,把李祏活捉而帶回軍營。
唐軍将士都争着請求把李祏殺掉,但唯有李愬以待客之禮款待他,并經常與他交談,其他将領對此都很不高興。
李愬考慮到單憑個人力量無法保全李祏,于是便給李愬戴上刑具派人押送京師長安,此前先秘密寫好奏表呈送憲宗說:“如果殺了李祏,平定淮西就無法獲得成功。
”憲宗閱表後,立即下令将李祏送還李愬。
李愬見李祏已經安全回來非常高興,立即任命他為兵馬使,并且準令他可以佩戴腰刀進出自己軍帳。
(其後,經與李祏密謀)才正式制定了奇襲蔡州的戰略計劃。
于是,李愬命令李祏率領号稱“突将”的敢死隊三千人為前鋒,李忠義為副将;李愬與監軍率領三千人為中軍主力;李進誠率領三千人為後軍擔任後衛。
部署停當以後,李愬下達命令說:“隻管向東前進!”唐軍東行六十裡時天已黑了,進至張柴村,将該地守軍全部殲滅,然後命令部隊就地稍事休息,吃些幹糧,整理好馬籠頭、馬缰繩、馬鞍子以及铠甲、弓箭,兵刃等武器裝備。
當時,天正下着鵝毛大雪,凜冽刺骨的寒風刮得軍旗破碎,凍死的人馬随處可見,唐軍人人都認為此番必死無疑。
這時,衆将校請示下一步行軍方向,李愬明确而堅定地說:“到蔡州去取吳元濟的首級。
”衆人聽後驚懼失色,相對哭泣說:“咱們果然中了李祏的奸計了。
”可是,由于大家都敬畏李愬,所以沒有敢于違抗命令的。
到了半夜時候,雪下得更大。
李愬這時一面派遣一支輕裝部隊南下切斷朗山敵人的增援道路,一面出動部分兵力北上卡住洄曲和其它通往蔡州道路上的橋梁。
唐軍自張柴村折向東南,又走了七十裡,進至蔡州城下。
該城旁邊都是飼養鵝鴨的池塘,李愬叫士兵擊打池中處于靜止狀态的鵝鴨,讓它們發出叫聲以掩蓋唐軍行進聲響。
最初,從吳少誠(吳元濟養伯父)雄據蔡州對抗朝廷命令以來,唐軍已有三十多年不能進至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一向不加防備。
李祏等率軍乘敵酣睡不備,首先登上城牆,部隊緊随其後,殺死了守衛城門的敵兵,隻留下打更人繼續敲梆報更,然後打開城門,唐軍全部進入城中。
雞鳴天亮時候,雪已不下了,唐軍活捉了吳元濟,然後押往京師長安,至此,淮西地區完全平定。
【原文】 凡與敵人相攻,若雨雪①不止,觇敵不備,可潛兵擊之,其勢可破。
法曰:“攻其所不戒。
”② 唐遣唐鄧節度使李愬③讨吳元濟④。
先是愬遣将将千餘騎巡邏,遇賊将丁士良,與戰,擒之。
士良,元濟骁将,常為東邊患,衆請刳其心,愬許之。
士良無懼色,遂命解其縛,士良請盡死以報其德,愬置為捉生将。
士良言于愬曰:“吳秀琳據文城栅⑤,為賊左臂,官軍不敢進者,有陳光洽為之主謀也。
然光洽勇而輕,好自出戰,請為擒之,則秀琳自降矣。
”鐵文及光洽被執,秀琳果降。
愬延秀琳⑥問計,秀琳答曰:“将軍必欲破賊,非得李祏不可。
”愬,賊健将也,有勇略,守興橋栅⑦,每戰常輕官軍。
時祏率衆割麥于野,愬遣史用誠以壯士三百伏林中,用誠⑧擒之以歸。
将士争請殺之,愬獨待以客禮,時複與語,諸将不悅。
愬力不能獨完,乃械祏送之京師,先密表曰:“若殺祏,則無成功。
”诏以祏還愬,愬見祏大喜,署為兵馬使,令佩刀出入帳中,始定破蔡之計。
令祏以突将三千⑨為前鋒,李忠義副之;愬與監軍将三千為中軍;李進誠以三千殿為後軍,令曰:“但東行!”〔行〕六十裡,夜,至張柴村⑩,盡殺其戍卒,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幹糗⑾,整羁靮⑿、鞍铠、弓刃。
時大雪,旗施折裂,人馬凍死者相望,人人自謂必死。
諸校請所之,想曰:“入蔡州⒀取吳元濟。
”衆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祏奸計。
”然畏愬,莫敢違。
夜半,雪愈盛。
分輕兵斷賊朗山⒁之援;又斷洄曲⒂及諸道橋梁。
行七十裡至懸瓠城⒃。
城旁皆鵝鹜池,愬令擊之以亂〔軍〕聲。
初,蔡人拒命,官軍三十餘年⒄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不為備。
祏等坎城先登,衆從之,殺守門者,而留擊柝⒅者,納其衆城中。
雞鳴雪止,遂執元濟,監送京師,而淮西⒆悉平。
⒇ 【注釋】 ①雨雪:謂下雪。
雨(yù),這裡作動詞,降下之意。
②攻其所不戒: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③李愬:唐朝名将。
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字元直。
唐憲宗時,官至節度使,因平吳元濟有功,封涼國公。
④吳元濟: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
唐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
其父死後,因襲父官位未獲批準,遂割據蔡州對抗朝廷。
後為李愬所俘。
⑤文城栅: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遂平西南。
⑥秀琳: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光洽”,今據史校改。
⑦興橋栅: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