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91.疑戰
【提示】
本篇以《疑戰》為題,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設置疑陣以迷惑敵人的問題。
它認為,不同的作戰企圖可用不同的疑陣方法。
如要進襲敵人時,可采用“叢聚草本,多張旗幟”僞示我軍屯兵之所以吸引敵人,而我乘其備東而擊其西;如要避敵退卻時,則設置虛陣僞示駐兵而悄然撤退,敵人必定不敢輕率追擊我軍。
設置疑陣,實際上是制造假象,僞裝自己的一種“示形”惑敵手段,這是中國古代作戰中常為兵家所采用的戰法之一。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既然己方可用假象迷惑敵人,那麼,自己也就有被敵人之假象所迷惑的可能。
因此,透過假象看本質,依據客觀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戰法而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這是指導戰争所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隻有真正做到既善于以假象迷惑敵人,又能不被敵人假象所迷惑的将帥,才算得上是多謀善斷的戰争指導者。
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齊王宇文憲奉命率軍圍攻北齊的晉州,為了戰勝敵人,他密令屯駐于雞栖原的永昌公宇文椿“伐柏為庵,示有處所”,即預設疑陣以迷惑齊軍。
不久,齊後主高緯親自率軍來攻,此時恰值周武帝命宇文椿返回,椿奉命率部乘夜撤離雞栖原。
齊軍進抵雞栖原時,誤将“柏庵為帳幕”,以為周軍沒有撤退,不敢追擊,等到第二天發現上當的時候,宇文椿已率軍安全返回了。
齊軍之所以失去追殲周軍的有利時機,主要是由于齊後主高緯為周軍預設的疑陣所迷惑的結果。
【譯文】 大凡與敵人對壘相抗,我軍如要襲擊敵人時,必須堆聚草木為障,多多張挂旗幟,僞裝成有兵屯駐的樣子,從而造成敵人防我于東,我就擊敵于西的态勢,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或者當我軍要撤退之時,也要設置假陣地,僞裝成留有駐軍的樣子,然後再悄悄撤退,這樣敵人必定不敢貿然追我。
誠如兵法所說:“在叢草中多置障礙物,是為迷惑敵人而設下的疑陣。
” 據《北史》記載,(北周建德五年)周武帝宇文邕率軍東進讨伐北齊,以齊王宇文憲所部為前鋒,進駐于雀鼠谷。
周武帝親臨前線指揮部隊圍攻晉州,北齊後主高緯獲悉晉州被圍的消息後,也親自率軍前來救援。
當時,北周軍的部署是:陳王宇文純所部屯駐千裡徑,大将軍永昌公宇文椿屯駐雞犧原,大将軍宇文盛所部屯駐汾水關,以上各路兵馬都受齊王宇文憲統一指揮。
宇文憲秘密對宇文椿說:“用兵打仗,是一種以詭詐為指導的行動。
你現在設置營壘,不必張設軍帳帷幕,可以砍伐柏樹搭成草屋,僞示有兵駐守的樣子。
一旦使部隊撤離該地後,敵人見到草屋仍會産生疑惑而不敢前進。
”這時,齊後主高緯派遣兵力萬人向千裡徑進攻,又派一部兵力進擊汾水關,他自己則親率主力進至雞栖原與宇文椿部對抗。
宇文椿把齊軍來攻的緊急消息報告給宇文憲,宇文憲親自率軍前來增援。
但當他趕到雞栖原時,恰值宇文椿奉周武帝命令率兵連夜退還。
追擊中的齊軍,當其看到以柏樹枝搭設的草屋時,果然誤認為是周軍設伏備敵之所,于是望而生怯不敢繼續前進了。
到了第二天,齊軍才明白自己了上周軍的“疑兵”之當。
【原文】 凡與敵對壘,我欲襲敵,須叢聚草木,多張旗幟,以為人屯,使敵備東,而我擊其西,則必勝。
或我欲退,僞為虛陣,設留而退,敵必不敢追我。
法曰:“衆草多障者,疑也。
”① 《北史》:周武帝東讨,以宇文憲②為前鋒,守雀鼠谷③。
帝親臨圍晉州④,〔齊主聞晉州〕被圍,亦自來援。
時陳王純⑤屯千裡徑⑥,大将軍永昌公椿⑦屯雞栖原⑧,大将軍宇文盛⑨守汾水關⑩,并受憲節度。
〔憲〕密謂椿曰:“兵者,詭道。
汝今為營,不須張幕,可伐柏為庵,示有處所。
〔令〕兵去之後,賊猶緻疑。
”時齊主分兵〔萬人〕向千裡徑,又遣衆出汾水關,自帥大軍與椿對。
椿告齊兵急,憲自往救之。
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反⑾。
齊人果以柏庵為帳幕之備,遂不敢進。
翌日始悟。
⑿ 【注釋】 ①衆草多障者,疑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②宇文憲:宇文泰之第五子。
累功封齊王。
③雀鼠谷:山谷名。
位于今山西介休西南。
④晉州: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晉周”,今據史校改。
晉州,治所在今山西臨汾。
⑤陳王純:即北周宇文純,宇文泰之第九子。
官至上柱國。
⑥千裡徑:馬本誤作“十裡徑”,今從汪本。
該地位于今山西臨汾北,是通往太原的要隘之一。
⑦永昌公椿:即宇文椿,宇文泰之侄孫,周武帝時任大将軍,封永昌公。
⑧雞栖原:地名。
位于今山西霍縣東北。
⑨宇文盛:宇文泰之第十子。
周武帝時任大将軍,封越國公。
⑩汾水關:故址在今山西靈石西南的汾水東畔。
⑾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反:馬本及各本皆作“會軍敗,齊追還師,夜引還”,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憲傳》。
92.窮戰 【提示】 本篇以《窮戰》為題,雖取“窮寇”之義,但全文所講旨在闡述對于“不戰而遁”之敵實施追擊時應當注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在我衆敵寡的形勢下,對于不戰而逃之敵,不可急于追擊,因為“物極則反”,欲速不達,應當調整兵力從容不迫地追擊之。
這樣,就能取勝。
本篇所引“窮寇匆迫”系孫子“用兵八則”之一。
然而,什麼是“窮寇”呢?《孫子兵法·行軍篇》的解釋是:“粟馬肉食,軍無懸甀,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意思是,在兩軍交戰中,用糧食喂馬,殺牲口吃肉,損毀掉炊具,不再返回營舍的敵人,是準備決一死戰的窮寇。
可見,本篇所論之“不戰而遁”的敵人,與孫子所講的“窮寇”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不戰而遁”之敵,意在保存實力以求一逞。
對于此種敵人所以不要匆忙追擊,是因為忙中往住慮事不周,而慮事不周則往往難以達成殲敵取勝的目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篇提出了“物極則反”的命題,以儆中計取敗。
這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孫子所講的“窮寇”,是指困迫危殆且準備拚死一鬥的敵人。
宋代學者梅堯臣在為“窮寇勿迫”句作注時指出:“困獸猶鬥,物理然也。
”但是,還應看到,“窮寇”既然如同“困獸”,則其鬥力必定是有限的。
強調認真對待“窮寇”猶鬥的一面無疑是對的,但僅僅看到這一點,而忽視“窮寇”危困的一面,進而不分情況的一律主張對“窮寇”不要進迫,這就未免失之偏頗了。
西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七月,後将軍趙充國奉命率軍進讨舉兵反漢的先零羌,羌兵望見漢兵,不戰而先退。
趙充國采取“徐行驅之”的戰法,其部下對此不理解,提出異議,他雖以“窮寇勿迫”加以解釋,但羌兵并非困迫危殆且決一死戰的“窮寇”,而是為了保存實力未戰先退的弱軍。
趙充國作為深謀遠慮的老将,之所以采取“徐行驅之”的戰法,一方面是由于他看到了羌兵“急之則還死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他根據“道隘狹”的地形特點所采取的穩妥可行的戰術。
因為,道路隘狹,不利于大兵團機動,而利于熟悉當地情況的羌兵設伏阻擊漢軍。
對此有所考慮和預防,這正是老将趙充國用兵“尤能持重”(見《漢書·趙充國傳》)特點的具體表現,而這又恰是漢軍不受大的損失且能戰勝羌兵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作戰中,如果我軍兵多、敵軍兵少時,敵人必因懼怕我軍勢強,不敢與我交戰而逃走。
對于這種為保存實力而退走的敵人,切記不可貿然急追,因為物極必反,急了敵必反身死戰,對我不利。
應當以整個兵力對敵實施有條不紊地追擊,隻有這樣,才能穩操勝券。
誠如兵法所說:“對于困迫危殆且準備拚死一戰的敵人,不可以追迫太急。
” 西漢宣帝時期,後将軍趙充國奉命讨伐先零羌。
充國率兵進至羌軍駐紮的地方,發現羌兵因長期駐紮這裡,已經非常麻痹松懈,遠遠望見朝廷大軍便丢棄戰車辎重,企圖渡過湟水而西逃。
因為所經道路險要狹窄,趙充國率軍于後面緩慢地追逐羌軍。
有人對此提出意見說:“追逐敵人利于迅速,現在行動太遲緩了。
”趙充國回答說:“這是陷于困迫危殆的敵人,不可追擊太急。
因為,緩慢追擊,敵人就會無所反顧地向前逃走;急速追擊,就會迫使敵人反身與我拚死一戰。
” 衆校尉聽後都贊同說:“講得好。
”羌兵因為慌忙逃走,故在争渡湟水時淹死數百人,其餘的人都奔逃四散了。
【原文】 凡戰,如我衆敵寡,彼必畏我軍勢,不戰而遁,切勿追之,蓋物極則反也。
宜整兵緩追,則勝。
法曰:“窮寇勿迫。
”① 漢趙充國讨先零羌。
充國兵至羌虜所,〔虜〕久屯聚,懈弛,望見大軍,棄辎重,渡湟水②。
道隘狹,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③。
”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
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死戰。
”諸校曰:“善。
”虜赴水溺死者數百,餘皆奔潰。
④ 【注釋】 ①窮寇勿迫: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
②湟水: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泾水”,今據史校改。
③逐利行遲:顔師古注雲:“逐利宜疾,今行太遲。
”意思是,追逐敵人利于行動迅速,現在行動太遲緩了。
④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93.風戰 【提示】 本篇以《風戰》為題,旨在闡述怎樣借助風向作戰的問題。
它認為,在順風天作戰,就要乘着風勢進攻敵人;在逆風天作戰,則可乘敵麻痹松懈之隙,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
利用風向的順逆等氣象條件對敵作戰,這在古代戰争中是屢見不鮮的。
五代時期,後晉軍與契丹軍于陽城的作戰,就是敵對雙方都企圖利用風向條件戰勝對方的一個戰例。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二月,契丹軍将後晉軍包圍在陽城附近。
當時,從雙方兵力對比看,契丹軍多于後晉軍,且又值“東北風大起”,契丹軍于是“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向後晉軍發動猛烈進攻。
面對契丹軍攻勢,後晉軍是立即反攻,還是堅守防禦,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主帥北面行營都招讨使杜重威和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等人主張防守,以“俟風回與戰”;但馬步都監李守貞、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及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人,堅決主張利用“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的麻痹心理,出其不意地襲擊之。
于是,由符彥卿等率精騎乘契丹軍麻痹松懈之隙,發起突然襲擊,大敗契丹軍,解除了陽城之圍。
《吳子》所論“風順緻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意思是說,隻有順風時才能進攻敵人,而逆風時則應堅守陣地以待敵之來攻。
李守貞等人在作戰指導上比同伍高明之處,在于他們不拘泥于古代成法,一反“風逆堅陣以待之”的定論,從當時的敵情、氣象條件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的錯誤判斷所造成的麻痹心理,出其不意地給敵人以突然襲擊,打敗了契丹軍的進攻,從而創造了在逆風氣象條件下防禦作戰以寡勝衆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遇到順風天氣,就要利用風勢進攻敵人;倘或遇到逆風天氣,也可出其不意地去襲擊敵人,這樣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風天作戰,如果風向敵方吹去,就要呼噪乘勢進攻敵人;如果風向己方吹來,就要堅守陣地以防敵襲擊。
” 據《舊五代史》記載,後晉北面行營都招讨使杜重威等将率軍與契丹軍交戰于陽城,被敵人所圍
它認為,不同的作戰企圖可用不同的疑陣方法。
如要進襲敵人時,可采用“叢聚草本,多張旗幟”僞示我軍屯兵之所以吸引敵人,而我乘其備東而擊其西;如要避敵退卻時,則設置虛陣僞示駐兵而悄然撤退,敵人必定不敢輕率追擊我軍。
設置疑陣,實際上是制造假象,僞裝自己的一種“示形”惑敵手段,這是中國古代作戰中常為兵家所采用的戰法之一。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既然己方可用假象迷惑敵人,那麼,自己也就有被敵人之假象所迷惑的可能。
因此,透過假象看本質,依據客觀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戰法而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這是指導戰争所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隻有真正做到既善于以假象迷惑敵人,又能不被敵人假象所迷惑的将帥,才算得上是多謀善斷的戰争指導者。
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齊王宇文憲奉命率軍圍攻北齊的晉州,為了戰勝敵人,他密令屯駐于雞栖原的永昌公宇文椿“伐柏為庵,示有處所”,即預設疑陣以迷惑齊軍。
不久,齊後主高緯親自率軍來攻,此時恰值周武帝命宇文椿返回,椿奉命率部乘夜撤離雞栖原。
齊軍進抵雞栖原時,誤将“柏庵為帳幕”,以為周軍沒有撤退,不敢追擊,等到第二天發現上當的時候,宇文椿已率軍安全返回了。
齊軍之所以失去追殲周軍的有利時機,主要是由于齊後主高緯為周軍預設的疑陣所迷惑的結果。
【譯文】 大凡與敵人對壘相抗,我軍如要襲擊敵人時,必須堆聚草木為障,多多張挂旗幟,僞裝成有兵屯駐的樣子,從而造成敵人防我于東,我就擊敵于西的态勢,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或者當我軍要撤退之時,也要設置假陣地,僞裝成留有駐軍的樣子,然後再悄悄撤退,這樣敵人必定不敢貿然追我。
誠如兵法所說:“在叢草中多置障礙物,是為迷惑敵人而設下的疑陣。
” 據《北史》記載,(北周建德五年)周武帝宇文邕率軍東進讨伐北齊,以齊王宇文憲所部為前鋒,進駐于雀鼠谷。
周武帝親臨前線指揮部隊圍攻晉州,北齊後主高緯獲悉晉州被圍的消息後,也親自率軍前來救援。
當時,北周軍的部署是:陳王宇文純所部屯駐千裡徑,大将軍永昌公宇文椿屯駐雞犧原,大将軍宇文盛所部屯駐汾水關,以上各路兵馬都受齊王宇文憲統一指揮。
宇文憲秘密對宇文椿說:“用兵打仗,是一種以詭詐為指導的行動。
你現在設置營壘,不必張設軍帳帷幕,可以砍伐柏樹搭成草屋,僞示有兵駐守的樣子。
一旦使部隊撤離該地後,敵人見到草屋仍會産生疑惑而不敢前進。
”這時,齊後主高緯派遣兵力萬人向千裡徑進攻,又派一部兵力進擊汾水關,他自己則親率主力進至雞栖原與宇文椿部對抗。
宇文椿把齊軍來攻的緊急消息報告給宇文憲,宇文憲親自率軍前來增援。
但當他趕到雞栖原時,恰值宇文椿奉周武帝命令率兵連夜退還。
追擊中的齊軍,當其看到以柏樹枝搭設的草屋時,果然誤認為是周軍設伏備敵之所,于是望而生怯不敢繼續前進了。
到了第二天,齊軍才明白自己了上周軍的“疑兵”之當。
【原文】 凡與敵對壘,我欲襲敵,須叢聚草木,多張旗幟,以為人屯,使敵備東,而我擊其西,則必勝。
或我欲退,僞為虛陣,設留而退,敵必不敢追我。
法曰:“衆草多障者,疑也。
”① 《北史》:周武帝東讨,以宇文憲②為前鋒,守雀鼠谷③。
帝親臨圍晉州④,〔齊主聞晉州〕被圍,亦自來援。
時陳王純⑤屯千裡徑⑥,大将軍永昌公椿⑦屯雞栖原⑧,大将軍宇文盛⑨守汾水關⑩,并受憲節度。
〔憲〕密謂椿曰:“兵者,詭道。
汝今為營,不須張幕,可伐柏為庵,示有處所。
〔令〕兵去之後,賊猶緻疑。
”時齊主分兵〔萬人〕向千裡徑,又遣衆出汾水關,自帥大軍與椿對。
椿告齊兵急,憲自往救之。
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反⑾。
齊人果以柏庵為帳幕之備,遂不敢進。
翌日始悟。
⑿ 【注釋】 ①衆草多障者,疑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②宇文憲:宇文泰之第五子。
累功封齊王。
③雀鼠谷:山谷名。
位于今山西介休西南。
④晉州: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晉周”,今據史校改。
晉州,治所在今山西臨汾。
⑤陳王純:即北周宇文純,宇文泰之第九子。
官至上柱國。
⑥千裡徑:馬本誤作“十裡徑”,今從汪本。
該地位于今山西臨汾北,是通往太原的要隘之一。
⑦永昌公椿:即宇文椿,宇文泰之侄孫,周武帝時任大将軍,封永昌公。
⑧雞栖原:地名。
位于今山西霍縣東北。
⑨宇文盛:宇文泰之第十子。
周武帝時任大将軍,封越國公。
⑩汾水關:故址在今山西靈石西南的汾水東畔。
⑾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反:馬本及各本皆作“會軍敗,齊追還師,夜引還”,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憲傳》。
92.窮戰 【提示】 本篇以《窮戰》為題,雖取“窮寇”之義,但全文所講旨在闡述對于“不戰而遁”之敵實施追擊時應當注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在我衆敵寡的形勢下,對于不戰而逃之敵,不可急于追擊,因為“物極則反”,欲速不達,應當調整兵力從容不迫地追擊之。
這樣,就能取勝。
本篇所引“窮寇匆迫”系孫子“用兵八則”之一。
然而,什麼是“窮寇”呢?《孫子兵法·行軍篇》的解釋是:“粟馬肉食,軍無懸甀,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意思是,在兩軍交戰中,用糧食喂馬,殺牲口吃肉,損毀掉炊具,不再返回營舍的敵人,是準備決一死戰的窮寇。
可見,本篇所論之“不戰而遁”的敵人,與孫子所講的“窮寇”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不戰而遁”之敵,意在保存實力以求一逞。
對于此種敵人所以不要匆忙追擊,是因為忙中往住慮事不周,而慮事不周則往往難以達成殲敵取勝的目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篇提出了“物極則反”的命題,以儆中計取敗。
這無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孫子所講的“窮寇”,是指困迫危殆且準備拚死一鬥的敵人。
宋代學者梅堯臣在為“窮寇勿迫”句作注時指出:“困獸猶鬥,物理然也。
”但是,還應看到,“窮寇”既然如同“困獸”,則其鬥力必定是有限的。
強調認真對待“窮寇”猶鬥的一面無疑是對的,但僅僅看到這一點,而忽視“窮寇”危困的一面,進而不分情況的一律主張對“窮寇”不要進迫,這就未免失之偏頗了。
西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七月,後将軍趙充國奉命率軍進讨舉兵反漢的先零羌,羌兵望見漢兵,不戰而先退。
趙充國采取“徐行驅之”的戰法,其部下對此不理解,提出異議,他雖以“窮寇勿迫”加以解釋,但羌兵并非困迫危殆且決一死戰的“窮寇”,而是為了保存實力未戰先退的弱軍。
趙充國作為深謀遠慮的老将,之所以采取“徐行驅之”的戰法,一方面是由于他看到了羌兵“急之則還死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他根據“道隘狹”的地形特點所采取的穩妥可行的戰術。
因為,道路隘狹,不利于大兵團機動,而利于熟悉當地情況的羌兵設伏阻擊漢軍。
對此有所考慮和預防,這正是老将趙充國用兵“尤能持重”(見《漢書·趙充國傳》)特點的具體表現,而這又恰是漢軍不受大的損失且能戰勝羌兵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作戰中,如果我軍兵多、敵軍兵少時,敵人必因懼怕我軍勢強,不敢與我交戰而逃走。
對于這種為保存實力而退走的敵人,切記不可貿然急追,因為物極必反,急了敵必反身死戰,對我不利。
應當以整個兵力對敵實施有條不紊地追擊,隻有這樣,才能穩操勝券。
誠如兵法所說:“對于困迫危殆且準備拚死一戰的敵人,不可以追迫太急。
” 西漢宣帝時期,後将軍趙充國奉命讨伐先零羌。
充國率兵進至羌軍駐紮的地方,發現羌兵因長期駐紮這裡,已經非常麻痹松懈,遠遠望見朝廷大軍便丢棄戰車辎重,企圖渡過湟水而西逃。
因為所經道路險要狹窄,趙充國率軍于後面緩慢地追逐羌軍。
有人對此提出意見說:“追逐敵人利于迅速,現在行動太遲緩了。
”趙充國回答說:“這是陷于困迫危殆的敵人,不可追擊太急。
因為,緩慢追擊,敵人就會無所反顧地向前逃走;急速追擊,就會迫使敵人反身與我拚死一戰。
” 衆校尉聽後都贊同說:“講得好。
”羌兵因為慌忙逃走,故在争渡湟水時淹死數百人,其餘的人都奔逃四散了。
【原文】 凡戰,如我衆敵寡,彼必畏我軍勢,不戰而遁,切勿追之,蓋物極則反也。
宜整兵緩追,則勝。
法曰:“窮寇勿迫。
”① 漢趙充國讨先零羌。
充國兵至羌虜所,〔虜〕久屯聚,懈弛,望見大軍,棄辎重,渡湟水②。
道隘狹,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③。
”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
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死戰。
”諸校曰:“善。
”虜赴水溺死者數百,餘皆奔潰。
④ 【注釋】 ①窮寇勿迫: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
②湟水: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泾水”,今據史校改。
③逐利行遲:顔師古注雲:“逐利宜疾,今行太遲。
”意思是,追逐敵人利于行動迅速,現在行動太遲緩了。
④本篇史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
93.風戰 【提示】 本篇以《風戰》為題,旨在闡述怎樣借助風向作戰的問題。
它認為,在順風天作戰,就要乘着風勢進攻敵人;在逆風天作戰,則可乘敵麻痹松懈之隙,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
利用風向的順逆等氣象條件對敵作戰,這在古代戰争中是屢見不鮮的。
五代時期,後晉軍與契丹軍于陽城的作戰,就是敵對雙方都企圖利用風向條件戰勝對方的一個戰例。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二月,契丹軍将後晉軍包圍在陽城附近。
當時,從雙方兵力對比看,契丹軍多于後晉軍,且又值“東北風大起”,契丹軍于是“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向後晉軍發動猛烈進攻。
面對契丹軍攻勢,後晉軍是立即反攻,還是堅守防禦,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主帥北面行營都招讨使杜重威和馬軍左廂都排陣使張彥澤等人主張防守,以“俟風回與戰”;但馬步都監李守貞、馬軍右廂副陣使藥元福及馬步左右廂都排陣使符彥卿等人,堅決主張利用“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的麻痹心理,出其不意地襲擊之。
于是,由符彥卿等率精騎乘契丹軍麻痹松懈之隙,發起突然襲擊,大敗契丹軍,解除了陽城之圍。
《吳子》所論“風順緻呼而從之,風逆堅陣以待之”,意思是說,隻有順風時才能進攻敵人,而逆風時則應堅守陣地以待敵之來攻。
李守貞等人在作戰指導上比同伍高明之處,在于他們不拘泥于古代成法,一反“風逆堅陣以待之”的定論,從當時的敵情、氣象條件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的錯誤判斷所造成的麻痹心理,出其不意地給敵人以突然襲擊,打敗了契丹軍的進攻,從而創造了在逆風氣象條件下防禦作戰以寡勝衆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遇到順風天氣,就要利用風勢進攻敵人;倘或遇到逆風天氣,也可出其不意地去襲擊敵人,這樣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風天作戰,如果風向敵方吹去,就要呼噪乘勢進攻敵人;如果風向己方吹來,就要堅守陣地以防敵襲擊。
” 據《舊五代史》記載,後晉北面行營都招讨使杜重威等将率軍與契丹軍交戰于陽城,被敵人所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