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關燈
81.聲戰 【提示】 本篇以《聲戰》為題,取其虛張聲勢之義,旨在闡述進攻作戰中采用“聲東擊西”戰法的重要作用問題。

    它認為,采用“聲東而擊西”戰法進攻敵人,就可以使敵人不知從何處對我進行有效防守,從而便可為我造成殲敵的有利條件和可乘之機。

    “聲東擊西”戰法,實際上是一種佯動誤敵手段。

    采用此法,往往可以誘使敵人上當和調動敵人就範,進而達成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作戰效果。

    因此,在古代戰争中,“聲東擊西”便成為兵家經常用以進攻敵人的有效戰法。

    東漢初年,漢将耿弇攻取臨淄與西安兩地的作戰,就是巧妙運用此法而獲勝的。

     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建威大将軍耿弇在取得平定濟南的作戰勝利後,繼而率軍向割據勢力張步發動進攻。

    當時,張步率軍駐守于劇縣,為了阻截漢軍攻勢,他一面急令其弟張藍率領精兵二萬進駐西安,一面又令其所隸諸郡太守集兵萬餘堅守臨淄,企圖以相距僅四十裡的兩城構成犄角之勢,來阻擋漢軍的進攻。

    此時,耿弇率軍已進至畫中,恰在西安與臨淄兩城之間。

    他從“西安城小而堅,且藍兵又精,臨淄雖大而易攻”的敵情實際出發,采取了聲言攻西安而實攻臨淄的“聲東擊西”戰法,出敵不意地首先攻占了守備薄弱的臨淄。

    結果,敵人臨淄一失,西安守敵頓形孤立。

    在此形勢下,張藍被迫放棄西安而逃住劇地張步處,耿弇兵不血刃地進占了西安,取得了“擊一而得二”的重大勝利,從而為漢軍此後徹底平定張步割據勢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聲戰”,就是用虛張聲勢的佯動戰法來迷惑敵人。

    聲言攻其東而實際擊其西,聲言攻其彼而實際擊其此。

    這樣,便可迫使敵人不知道究竟從哪裡進行防守;而我軍真正所要進攻的,恰是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

    誠如兵法所說:“善于實施進攻作戰的軍隊,能使敵人不知道怎樣防守。

    ” 東漢建武五年,大将耿弇率軍同割據勢力張步相對抗。

    時據守劇縣(今山東昌樂西北)的張步,派遣其弟張藍率領精銳部隊二萬人進駐西安,并令其所轄諸郡太守集中兵力萬餘人駐守臨淄,兩城相距四十餘裡。

    耿弇率軍進至畫中,此地位于西安與臨淄二城之間。

    耿弇偵察知道西安城小而堅固,且有張藍精銳部隊防守;臨淄城雖大卻容易攻取。

    于是,耿弇責令諸将集會一處,宣布說五天後進攻西安。

    張藍獲此消息後,晝夜嚴加戒備。

    到了第五天,耿弇命令全軍将士提前于半夜起床吃飽飯,天亮時候進至臨淄城下。

    這時,護軍荀梁等人在攻打臨淄的問題上同耿弇發生了争執,他們認為應當迅速攻打西安。

    耿弇分析指出說:“不能先打西安。

    因為西安的守敵聽說我軍要進攻他們,已經晝夜加緊守備;我們現在進攻臨淄乃是出其不意,必使該城守敵驚慌失措,猛攻一天就可破城。

    攻克臨淄,西安就陷入孤立境地,張藍因與張步之間交通斷絕而成孤立無援之敵,因此必定又将棄城逃跑。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箭雙雕的戰法。

    如果先攻西安,不能很快攻克,頓兵于堅城之下,必會給我軍造成更多傷亡。

    縱然能夠攻克西安,張藍率兵逃往臨淄,與該城守軍合兵協力,便可尋機向我發動進攻。

    我軍深入敵境作戰,沒有後方供應,十天之内,不經交戰便将陷入困境。

    諸位所談意見,看不到有何恰當可取之處。

    ”于是,耿弇揮軍進攻臨淄,半天即攻克,進占了該城。

    張藍聽到這個消息後,果然率兵逃跑了,漢軍不戰而得西安。

     【原文】 凡戰,所謂聲者,張虛聲也。

    聲東而擊西,聲彼而擊此,使敵人不知其所備,則我所攻者,乃敵人所不守也。

    法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① 後漢建武五年,耿弇與張步相拒,步使其弟藍将精兵二萬守西安②,諸郡太守合萬餘人守臨淄③,相去四十餘裡。

    弇進兵畫中④,居二城之間。

    弇視西安城小而堅,且藍兵又精;臨淄雖大而易攻,乃敕諸将會,俟五日攻西安。

    藍聞之,日夜為備。

    至期,弇敕諸将夜半皆蓐食⑤,會明至臨淄。

    護軍荀梁等争之,以為宜速攻西安。

    弇曰:“〔不然〕。

    西安聞吾欲攻之,日夜備守;臨淄出其不意,至必驚擾,攻之則一日可拔。

    拔臨淄則西安孤,張藍與步隔絕,必複亡去,所謂擊一而得二者也。

    若〔先〕攻西安,不卒⑥下,頓兵堅城,死傷必多。

    縱能拔之,藍帥兵奔還臨淄,并兵合勢,觀人虛實,吾深入敵地,後無轉輸⑦,旬日之間,不戰而困。

    諸君之言,未見其宜。

    ”遂攻臨淄,半日拔之,入據其城。

    張藍聞之,果将兵亡去。

    ⑧ 【注釋】 ①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西安:縣名。

    故址在今山東桓台東。

     ③臨淄:縣名。

    故址在今山東臨淄北。

     ④畫中:邑名。

    東漢時又稱“棘裡亭”,位于今山東臨淄西。

     ⑤蓐食:據《方言》雲:“蓐,厚也。

    ”蓐食,謂豐厚飲食。

    這裡指戰前令士卒飽餐。

     ⑥卒(cù):同“猝”,謂突然、急促,引申為馬上、立即之意。

     ⑦轉輸:謂轉運輸送物資。

    這裡指後勤供應。

     ⑧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耿弇傳》。

     82.和戰 【提示】 本篇以《和戰》為題,旨在闡述如何運用“和談”手段配合軍事鬥争的問題。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必須首先僞與敵人議和,以此來麻痹敵人,乘其懈怠不備之隙而以精兵襲擊之,就可以把敵人打敗。

    本篇引自《孫子兵法》的“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據《說文》、《集韻》釋義,約者,意謂屈困、受挫;整個句意是,尚未陷入屈困境地而主動前來請和的敵人,必定是另有圖謀的。

    古代戰争實踐的經驗表明,軍事戰略的勝利往往離不開政治策略的緊密配合,而僞與議和則是兵家常常用以迷惑和麻痹敵人的重要策略手段。

    然而,善戰者不僅應當善于運用“僞和”手段配合軍事進攻以奪取對敵作戰的勝利,而且更應當善于識别敵人的“僞和”陰謀以挫敗其戰争企圖。

    這樣,才可以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秦末劉邦進攻嶢關之戰,就是運用“僞和”手段取勝的一個戰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立即強攻拒守嶢關的秦軍。

    但謀士張良認為,秦軍力量尚強,不可輕敵硬攻。

    他根據秦軍多系屠夫、商人子弟而容易利誘收買的實際情況,建議派遣說客郦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秦營議和收買之。

    劉邦完全采納照辦。

    秦軍将領果然被利誘收買而喪失了警惕。

    劉邦“因其懈怠”而揮軍突然襲擊,結果大敗秦軍,攻占了嶢關,為爾後直驅鹹陽,滅亡秦朝,奠定了勝利基礎。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戰前先派使者僞與敵人議和;敵人雖然口頭答應講和,但其内部意見并不一緻。

    這樣,我可乘敵松懈麻痹之隙,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敵軍就可以被打敗。

    誠如兵法所說:“敵人尚未受挫屈困而主動來講和的,必定是另有圖謀。

    ” 秦朝末年,全國各地都紛紛起兵反秦。

    沛公劉邦率軍西向進入武關後,準備用二萬兵力進擊嶢關的秦軍。

    謀士張良勸告他說:“秦朝的軍隊現在還強大,不可以輕視它。

    我聽說那裡的守将多是屠夫、商人子弟,這些人是容易以财物利誘所買動的。

    我希望您暫且留下堅守壁壘,派人先行一步,籌備五萬人的糧食,并在嶢關附近的山上多多張挂旗幟,作為迷惑敵人的疑兵;同時,派遣郦食其攜帶貴重寶物前往嶢關收買秦将。

    ”秦軍将領在郦食其的重利誘惑下,果然叛秦而要與劉邦軍聯合一起西向襲取秦都鹹陽,劉邦打算聽從秦将的意見。

    但張良及時提醒劉邦說:“這僅僅是秦軍将領想要反叛罷了,恐怕他們的士兵不會服從。

    士兵一旦不服從,必将給我們帶來危險。

    因此,不如乘秦将麻痹松懈之隙而出兵襲擊他們。

    ”劉邦于是親率大軍襲擊嶢關,把秦軍打得大敗。

     【原文】 凡與敵戰,必先遣使約和。

    敵雖許諾,言語不一。

    因其懈怠,選銳卒擊之,其軍可敗。

    法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① 秦末,天下兵起。

    沛公西入武關②,欲以二萬人擊嶢關②,張良④曰:“秦兵尚強,未可輕。

    聞其将多屠、賈子⑤,易以利動。

    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⑥〔具食〕,且日益張旗幟為疑兵,而使郦生〔持重寶啖秦将⑦。

    〕”秦将果欲連和〔俱西襲鹹陽⑧〕,沛公欲聽之。

    良曰:“此獨其将欲叛,恐士卒不從。

    〔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怠擊之。

    ”沛公乃引兵出擊秦軍,大破之。

    ⑨ 【注釋】 ①無約而請和者,謀也: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

     ②武關:關隘名。

    故址在今陝西商南東南。

     ③嶢關:關隘名,故址在今陝西商縣西北,因臨嶢山而得名。

    自古為關中平原通往南陽盆地的交通要道。

     ④張良:西漢開國功臣。

    字子房。

    先世為韓國貴族。

    秦滅韓後,他圖謀複韓,曾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

    秦末農民戰争中,他聚衆歸附劉邦。

    其後,在滅秦和楚漢戰争中,多所獻策,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

    漢建立後,封留侯。

     ⑤屠、賈子:即屠夫、商人子弟。

    賈(gǔ),古指設肆售貨的商人,亦稱“坐商”。

     ⑥五萬人: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萬人”,今據史校改。

     ⑦持重寶啖秦将: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陸賈”,今據史校改。

    啖(dàn),引誘,利誘。

     ⑧鹹陽:秦朝都城。

    位于今陝西鹹陽東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又見《漢書·張良傳》。

     83.受戰 【提示】 本篇以《受戰》為題,旨在闡述處于被敵包圍的情況下作戰所應注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凡在我軍突然被敵重兵包圍的情勢下,不可輕易逃走,以防敵人尾随追擊。

    應當在查明敵情後,布列圓形陣地以迎戰敵人的圍攻。

    縱然敵人包圍我時留有缺口,我當自行予以堵塞,以此堅定士卒拚死奮戰的決心。

    戰争的曆史經驗表明,在被敵人重兵包圍的形勢下,是堅持抗擊,還是撤離戰鬥,不可一概而論,應當根據敵情、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