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71.分戰
【提示】
本篇以《分戰》為題,顧名思義,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實施分兵擊敵和怎樣分兵擊敵的問題。
它認為,在敵寡我衆的條件下作戰,為實施分兵擊敵的指導原則,在利用地形方面,要選擇平坦寬闊的地形條件;在兵力部署方面,要以主力擔任正面進攻(“為正”),以一部擔任側後襲擊(“為奇”),即是做到“一以當其前,一以攻其後”。
這樣,才能打敗敵人。
本篇這裡引自《唐李問對》的“分不分為縻軍”,縻軍者,受束縛的軍隊也;句意是,在應當分散使用兵力時而不分散兵力,就成了自我束縛的軍隊了。
實戰的表明,集中兵力,是戰勝敵人所通常運用的主要作戰原則,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分散使用兵力,亦即分兵以擊敵,同樣也是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作戰原則。
不懂得或者不善于集兵以擊敵,固然不能戰勝敵人,而不懂得或者不善于分兵以擊敵,同樣也不能戰勝敵人。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這是很可貴的。
南朝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梁将陳霸先與王僧辯等率軍平定侯景叛亂之戰,就是運用分兵擊敵指導原則的成功戰例。
當時,叛首侯景據守石頭城,陳霸先率領優勢兵力,采用分兵以擊敵的作戰原則,“命諸将分處置兵”(見《陳書·高祖本紀》),對侯景叛軍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在交戰後,又能運用奇正交錯的戰法,“以勁弩當其前,輕銳蹂其後,大陣沖其中”,結果大敗叛軍,迫使侯景棄城遠逃,從而取得了平叛作戰的決定性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兵多而敵軍兵少時,應當選擇平坦開闊的地域來戰勝敵人。
如果兵力對比我五倍于敵時,就要分兵以三份的兵力為“正兵”進攻敵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如果兵力對比我三倍于敵時,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為“正兵”進攻敵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
這種分兵擊敵的進攻部署,就是通常所說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面進攻,以部分兵力行側後襲擊的前後夾擊的戰法。
誠如兵法所說:“應當分散使用兵力時而不分兵,就成為自己束縛自己的‘縻軍’了。
”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大将陳霸先和王僧辯率軍讨伐叛亂分子侯景,進至張公洲。
梁軍巨大戰艦上旌旗高高飄揚,以橫斷江面、遮蔽天日之勢,乘潮順流浩蕩而下。
侯景登上石頭城,望見梁軍艦船的磅礴氣勢,不高興地說:“敵軍有如此雄壯氣勢,不可輕視他們啊。
”于是,侯景親率精銳騎兵萬人,擂動戰鼓而向前迎戰。
陳霸先見狀對王僧辯說:“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把部隊指揮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樣,首尾可以相互救應。
敵人現在前來送死,企圖拚命一戰。
我軍衆多而敵軍寡少,我們應當采取分兵擊敵的戰法去打擊敵人。
”王僧辯聽從了陳霸先的意見。
梁軍以一支配有強弓硬弩兵器的部隊迎戰敵人正面,以輕裝精銳騎兵襲擊敵人側後,而以主力部隊沖擊敵軍中央,把叛軍打得大敗,叛首侯景則棄城逃跑。
【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衆敵寡,當擇戍平易寬廣之地以勝之。
若五倍于敵,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三倍于敵,二術為正,一術為奇。
所謂一以當其前,一以攻其後。
法曰:“分不分為縻軍。
”① 梁将陳霸先②、王僧辯③讨侯景④,軍于張公洲⑤。
高旗巨艦,截江蔽空,乘潮順流。
景登石頭⑥,望之不悅,曰:“彼軍士有如是之氣,不可易也。
”帥鐵騎萬人,鳴鼓而前。
霸先謂僧辯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
賊今送死,欲為一戰。
我衆彼寡,宜分其勢。
”僧辯從之,以勁弩當其前,輕銳蹂其後,大陣沖其中。
景遂大潰,棄城而走。
⑦ 【注釋】 ①分不分為縻軍: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唐李問對》)卷下。
②陳霸先:即陳武帝,南朝陳的建立者。
梁時曾任太守、刺史等職。
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率兵與王僧辯讨平侯景叛亂後,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不久殺僧辯,迎梁敬帝複位,自為相國,封陳王。
後代梁稱帝,國号陳。
③王僧辯:南朝梁将。
梁右衛将軍王神念之子。
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字君才。
侯景叛亂時,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與陳霸先破景于石頭城,累功任太尉,封永甯郡公。
後因從此齊主高洋謀立貞陽侯蕭淵明為帝,被陳霸先襲殺。
④侯景:懷朔鎮(今内蒙古包頭東北)人,字萬景。
先屬北魏爾朱榮,繼歸東魏高次,擁衆十萬,鎮守河南。
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
次年,勾結梁宗室蕭正德舉兵叛亂,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為漢帝。
所部到處燒殺搶掠,使長江下遊地區遭到極大破壞。
後被陳霸先、王僧辯等消滅。
⑤張公洲:長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長江中。
⑥石頭:即石頭城,又名石首城。
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
該城背山面江,南臨淮口,當交通要沖,六朝時為建康的軍事重鎮。
⑦本篇史例出自《陳書·高祖本紀》。
72.合戰 【提示】 本篇以《合戰》為題,旨在闡述合兵以擊敵(亦即集中兵力擊敵)的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這是用兵的一般原則。
在防禦作戰中,對于以優勢兵力向我進攻之敵,也應當合兵(集中兵力)去迎擊它。
本篇引自《唐李問對》的“聚不聚為孤旅”,孤旅,謂孤立無援的軍隊;句意是,應當集中兵力而不集中時,就成了自我孤立的軍隊了。
集中兵力乃是奪取戰争主動權、改變敵我态勢的首要條件,是實現在戰略上以少勝多、在戰術上以多勝少的根本手段。
因此,無論是進攻作戰,還是防禦作戰,集中兵力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作戰原則。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進駐新城的唐軍在葉蕃重兵的進攻下,正面臨着“衆寡不敵,師人皆懼”(見《舊唐書·王忠嗣傳》)的嚴重形勢。
但是,身為唐軍将領的左威衛郎将王忠嗣,卻臨危不懼,指揮若定。
他先以騎兵向葉蕃軍左右兩翼實施側擊,打亂了敵人的進攻部署,爾後集中三軍主力,乘敵混亂潰退之機,實施大規模反擊,一戰而大敗葉蕃軍,取得了新城保衛戰的勝利,創造了“合兵擊敵”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兵力分散就力量薄弱,兵力集中就力量強大,這是兵家通常所熟識的一般原則。
倘若我軍分兵屯駐多處,敵人如以大軍向我進攻,我就應當集中兵力予以迎擊。
誠如兵法所說:“應當集中兵力時而不集中,就成為自己削弱自己的‘孤旅’了。
” 唐玄宗開元年間,吐蕃軍大肆入侵,企圖報唐軍進駐新城之仇。
吐蕃軍一大早就迫近唐軍營陣。
由于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唐軍人人産生畏懼情緒。
但唐軍将領王忠嗣,卻以無所畏懼的姿态策馬迎戰敵人,他揮軍向敵人左右兩翼奔馳突擊,矛頭所指,敵人無不驚懼而退。
唐軍如此反複沖擊,殺死敵軍數百人,緻使吐蕃潰不成軍。
王忠嗣乘敵潰亂不堪之機,集中三軍兵力對敵實施猛烈側擊,終于把吐蕃軍打得大敗。
【原文】 凡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常情也。
若我兵分屯數處,敵若以衆攻我,當合軍以擊之。
法曰:“聚不聚為孤旅。
”① 開元②時,吐善③入寇,報新城④之役,晨壓官軍,衆寡不敵,(師人皆懼焉)。
王忠嗣⑤策馬而進,左右馳突,如此無不辟易⑥,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衆遂亂。
三軍翼而擊之,吐蕃大敗。
⑦ 【注釋】 ①聚不聚為孤旅: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②開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國古代藏族政權名。
公元七至九世紀,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
故址在今青海門源。
⑤王忠嗣:唐将。
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
本名訓,九歲時,因其父在對吐蕃作戰中陣亡,為唐玄宗收養于宮中,并賜名忠嗣。
及長,從軍守衛西北邊防,因戰功卓著,任河西隴右節度使,佩四将印。
⑥辟易:驚退。
⑦本篇《合戰》,馬本及唐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汪本《合戰》補入,其史例出自《舊唐書·王忠嗣傳》。
73.怒戰 【提示】 本篇以《怒戰》為題,旨在闡述加強部隊仇恨敵人心理的教育對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性。
它認為,隻有在戰前教育和激勵士卒仇恨敵人,爾後再行出戰,才能使其奮勇殺敵,奪取勝利。
曆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自有階級以來,戰争總是階級對階級、集團對集團、民族對民族、國家對國家的一種生死搏鬥。
因此,戰争雙方的任何一方,無不是以對方為仇恨對象來教育和激勵自己部隊英勇殺敵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篇所論及的問題,是帶有普遍意義的治軍問題,它啟迪人們必須時刻要結合形勢、任務,把仇視敵人、憎恨敵人的教育作為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認真抓好,抓出成效來。
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和調動部隊的愛國熱情和奮勇殺敵的犧牲精神。
東漢初年,漢将王霸與馬武共同率軍攻打反漢割據勢力周建的垂惠之戰,馬武部隊之所以先為敵人打敗,并非力不抵敵,而是由于“武恃霸援,戰不甚力”的緣故。
有鑒于此,王霸對“大呼求救”的馬武,不是應呼立即出救,而是采取“閉營堅守”。
王霸的這種做法并非是見死不救,而是根據敵情我情實際,采取的一種誘使敵人輕進、激友自強奮戰的巧妙手段。
此種誘敵、激将之法果然生效,周建傾其全力進攻,馬武率軍力戰不退。
就在敵對雙方“合戰良久”,難解難分之際,王霸乘周建酣戰不備,突然大開營門,親率精銳騎兵襲擊敵人之側後,配合馬武,前後夾擊,大敗敵人,取得了平定周建割據勢力作戰的完全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激發鼓勵部隊士氣,使他們對敵人充滿忿怒和仇恨,然後再出戰殺敵。
誠如兵法所說:“部隊奮勇殺敵的,是因為他們具有仇恨敵人的高昂士氣。
” 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劉秀命令偏将軍王霸與捕虜将軍馬武共同率軍讨伐割據垂惠稱雄的周建。
蘇茂率領四千餘兵前來援救周建,而首先派
它認為,在敵寡我衆的條件下作戰,為實施分兵擊敵的指導原則,在利用地形方面,要選擇平坦寬闊的地形條件;在兵力部署方面,要以主力擔任正面進攻(“為正”),以一部擔任側後襲擊(“為奇”),即是做到“一以當其前,一以攻其後”。
這樣,才能打敗敵人。
本篇這裡引自《唐李問對》的“分不分為縻軍”,縻軍者,受束縛的軍隊也;句意是,在應當分散使用兵力時而不分散兵力,就成了自我束縛的軍隊了。
實戰的表明,集中兵力,是戰勝敵人所通常運用的主要作戰原則,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分散使用兵力,亦即分兵以擊敵,同樣也是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作戰原則。
不懂得或者不善于集兵以擊敵,固然不能戰勝敵人,而不懂得或者不善于分兵以擊敵,同樣也不能戰勝敵人。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這是很可貴的。
南朝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梁将陳霸先與王僧辯等率軍平定侯景叛亂之戰,就是運用分兵擊敵指導原則的成功戰例。
當時,叛首侯景據守石頭城,陳霸先率領優勢兵力,采用分兵以擊敵的作戰原則,“命諸将分處置兵”(見《陳書·高祖本紀》),對侯景叛軍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在交戰後,又能運用奇正交錯的戰法,“以勁弩當其前,輕銳蹂其後,大陣沖其中”,結果大敗叛軍,迫使侯景棄城遠逃,從而取得了平叛作戰的決定性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兵多而敵軍兵少時,應當選擇平坦開闊的地域來戰勝敵人。
如果兵力對比我五倍于敵時,就要分兵以三份的兵力為“正兵”進攻敵人正面,以二份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如果兵力對比我三倍于敵時,就要分兵以二份的兵力為“正兵”進攻敵人正面,以一份的兵力為“奇兵”進攻敵人側後。
這種分兵擊敵的進攻部署,就是通常所說的,以主要兵力行正面進攻,以部分兵力行側後襲擊的前後夾擊的戰法。
誠如兵法所說:“應當分散使用兵力時而不分兵,就成為自己束縛自己的‘縻軍’了。
”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大将陳霸先和王僧辯率軍讨伐叛亂分子侯景,進至張公洲。
梁軍巨大戰艦上旌旗高高飄揚,以橫斷江面、遮蔽天日之勢,乘潮順流浩蕩而下。
侯景登上石頭城,望見梁軍艦船的磅礴氣勢,不高興地說:“敵軍有如此雄壯氣勢,不可輕視他們啊。
”于是,侯景親率精銳騎兵萬人,擂動戰鼓而向前迎戰。
陳霸先見狀對王僧辯說:“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把部隊指揮得如同常山之蛇那樣,首尾可以相互救應。
敵人現在前來送死,企圖拚命一戰。
我軍衆多而敵軍寡少,我們應當采取分兵擊敵的戰法去打擊敵人。
”王僧辯聽從了陳霸先的意見。
梁軍以一支配有強弓硬弩兵器的部隊迎戰敵人正面,以輕裝精銳騎兵襲擊敵人側後,而以主力部隊沖擊敵軍中央,把叛軍打得大敗,叛首侯景則棄城逃跑。
【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衆敵寡,當擇戍平易寬廣之地以勝之。
若五倍于敵,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三倍于敵,二術為正,一術為奇。
所謂一以當其前,一以攻其後。
法曰:“分不分為縻軍。
”① 梁将陳霸先②、王僧辯③讨侯景④,軍于張公洲⑤。
高旗巨艦,截江蔽空,乘潮順流。
景登石頭⑥,望之不悅,曰:“彼軍士有如是之氣,不可易也。
”帥鐵騎萬人,鳴鼓而前。
霸先謂僧辯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
賊今送死,欲為一戰。
我衆彼寡,宜分其勢。
”僧辯從之,以勁弩當其前,輕銳蹂其後,大陣沖其中。
景遂大潰,棄城而走。
⑦ 【注釋】 ①分不分為縻軍: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唐李問對》)卷下。
②陳霸先:即陳武帝,南朝陳的建立者。
梁時曾任太守、刺史等職。
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率兵與王僧辯讨平侯景叛亂後,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不久殺僧辯,迎梁敬帝複位,自為相國,封陳王。
後代梁稱帝,國号陳。
③王僧辯:南朝梁将。
梁右衛将軍王神念之子。
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字君才。
侯景叛亂時,受诏入朝,以大都督讨景,與陳霸先破景于石頭城,累功任太尉,封永甯郡公。
後因從此齊主高洋謀立貞陽侯蕭淵明為帝,被陳霸先襲殺。
④侯景:懷朔鎮(今内蒙古包頭東北)人,字萬景。
先屬北魏爾朱榮,繼歸東魏高次,擁衆十萬,鎮守河南。
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
次年,勾結梁宗室蕭正德舉兵叛亂,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為漢帝。
所部到處燒殺搶掠,使長江下遊地區遭到極大破壞。
後被陳霸先、王僧辯等消滅。
⑤張公洲:長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長江中。
⑥石頭:即石頭城,又名石首城。
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
該城背山面江,南臨淮口,當交通要沖,六朝時為建康的軍事重鎮。
⑦本篇史例出自《陳書·高祖本紀》。
72.合戰 【提示】 本篇以《合戰》為題,旨在闡述合兵以擊敵(亦即集中兵力擊敵)的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這是用兵的一般原則。
在防禦作戰中,對于以優勢兵力向我進攻之敵,也應當合兵(集中兵力)去迎擊它。
本篇引自《唐李問對》的“聚不聚為孤旅”,孤旅,謂孤立無援的軍隊;句意是,應當集中兵力而不集中時,就成了自我孤立的軍隊了。
集中兵力乃是奪取戰争主動權、改變敵我态勢的首要條件,是實現在戰略上以少勝多、在戰術上以多勝少的根本手段。
因此,無論是進攻作戰,還是防禦作戰,集中兵力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作戰原則。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進駐新城的唐軍在葉蕃重兵的進攻下,正面臨着“衆寡不敵,師人皆懼”(見《舊唐書·王忠嗣傳》)的嚴重形勢。
但是,身為唐軍将領的左威衛郎将王忠嗣,卻臨危不懼,指揮若定。
他先以騎兵向葉蕃軍左右兩翼實施側擊,打亂了敵人的進攻部署,爾後集中三軍主力,乘敵混亂潰退之機,實施大規模反擊,一戰而大敗葉蕃軍,取得了新城保衛戰的勝利,創造了“合兵擊敵”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兵力分散就力量薄弱,兵力集中就力量強大,這是兵家通常所熟識的一般原則。
倘若我軍分兵屯駐多處,敵人如以大軍向我進攻,我就應當集中兵力予以迎擊。
誠如兵法所說:“應當集中兵力時而不集中,就成為自己削弱自己的‘孤旅’了。
” 唐玄宗開元年間,吐蕃軍大肆入侵,企圖報唐軍進駐新城之仇。
吐蕃軍一大早就迫近唐軍營陣。
由于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唐軍人人産生畏懼情緒。
但唐軍将領王忠嗣,卻以無所畏懼的姿态策馬迎戰敵人,他揮軍向敵人左右兩翼奔馳突擊,矛頭所指,敵人無不驚懼而退。
唐軍如此反複沖擊,殺死敵軍數百人,緻使吐蕃潰不成軍。
王忠嗣乘敵潰亂不堪之機,集中三軍兵力對敵實施猛烈側擊,終于把吐蕃軍打得大敗。
【原文】 凡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常情也。
若我兵分屯數處,敵若以衆攻我,當合軍以擊之。
法曰:“聚不聚為孤旅。
”① 開元②時,吐善③入寇,報新城④之役,晨壓官軍,衆寡不敵,(師人皆懼焉)。
王忠嗣⑤策馬而進,左右馳突,如此無不辟易⑥,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衆遂亂。
三軍翼而擊之,吐蕃大敗。
⑦ 【注釋】 ①聚不聚為孤旅: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②開元:唐玄宗的年号。
③吐蕃:中國古代藏族政權名。
公元七至九世紀,建立于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
故址在今青海門源。
⑤王忠嗣:唐将。
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
本名訓,九歲時,因其父在對吐蕃作戰中陣亡,為唐玄宗收養于宮中,并賜名忠嗣。
及長,從軍守衛西北邊防,因戰功卓著,任河西隴右節度使,佩四将印。
⑥辟易:驚退。
⑦本篇《合戰》,馬本及唐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汪本《合戰》補入,其史例出自《舊唐書·王忠嗣傳》。
73.怒戰 【提示】 本篇以《怒戰》為題,旨在闡述加強部隊仇恨敵人心理的教育對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性。
它認為,隻有在戰前教育和激勵士卒仇恨敵人,爾後再行出戰,才能使其奮勇殺敵,奪取勝利。
曆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自有階級以來,戰争總是階級對階級、集團對集團、民族對民族、國家對國家的一種生死搏鬥。
因此,戰争雙方的任何一方,無不是以對方為仇恨對象來教育和激勵自己部隊英勇殺敵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篇所論及的問題,是帶有普遍意義的治軍問題,它啟迪人們必須時刻要結合形勢、任務,把仇視敵人、憎恨敵人的教育作為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認真抓好,抓出成效來。
隻有這樣,才能激發和調動部隊的愛國熱情和奮勇殺敵的犧牲精神。
東漢初年,漢将王霸與馬武共同率軍攻打反漢割據勢力周建的垂惠之戰,馬武部隊之所以先為敵人打敗,并非力不抵敵,而是由于“武恃霸援,戰不甚力”的緣故。
有鑒于此,王霸對“大呼求救”的馬武,不是應呼立即出救,而是采取“閉營堅守”。
王霸的這種做法并非是見死不救,而是根據敵情我情實際,采取的一種誘使敵人輕進、激友自強奮戰的巧妙手段。
此種誘敵、激将之法果然生效,周建傾其全力進攻,馬武率軍力戰不退。
就在敵對雙方“合戰良久”,難解難分之際,王霸乘周建酣戰不備,突然大開營門,親率精銳騎兵襲擊敵人之側後,配合馬武,前後夾擊,大敗敵人,取得了平定周建割據勢力作戰的完全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必須激發鼓勵部隊士氣,使他們對敵人充滿忿怒和仇恨,然後再出戰殺敵。
誠如兵法所說:“部隊奮勇殺敵的,是因為他們具有仇恨敵人的高昂士氣。
” 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帝劉秀命令偏将軍王霸與捕虜将軍馬武共同率軍讨伐割據垂惠稱雄的周建。
蘇茂率領四千餘兵前來援救周建,而首先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