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關燈
遣一支精銳騎兵部隊攔截馬武所部的軍糧,馬武得悉率兵前去救援,這時,周建從垂惠城中出兵與蘇茂精騎夾擊馬武。

    馬武依賴有王霸為援,與敵交戰不甚賣力,結果被敵人打敗。

    馬武率衆潰逃經過王霸營壘時,大聲疾呼地請求救援,但王霸回答說:“敵人兵力強盛,我如出援,連同你們必将兩敗俱傷,你們還是自己努力奮戰吧!”說完就關閉營門堅守不出。

    王朝的部下都力争出援馬武,王霸對此耐心解釋說:“蘇茂軍都是精兵銳騎,而且人數又多。

    我軍官兵心懷恐懼,而捕虜将軍馬武對我有單純依賴思想,兩軍指導思想不相一緻,這正是失敗之道。

    現在我部閉營固守,以示互不相救,敵人必定乘勝貿然輕進;馬武所部在外無救援可以依賴的形勢下,一定會加倍努力,圖存奮戰。

    這樣,蘇茂部隊就會疲憊勞困,我軍乘其困敝不堪之時再出兵襲擊,就可以打敗它。

    ”其後,蘇茂、周建果然出動全部兵力進攻馬武,雙方激戰很久,王霸所部有數十名壯士斷發向他請求出戰,王霸知道部隊士氣銳盛,出戰時機成熟,于是就打開營門之後,出動精銳騎兵突襲敵軍背後,蘇茂、周建部隊在漢軍的前後夾擊下,大敗而逃。

     【原文】 凡與敵戰,須激勵士卒,使忿怒而後出戰。

    法曰:“殺敵者,怒也。

    ”① 漢光武建武四年,诏将軍王霸②、馬武②讨周建④于垂惠⑤。

    蘇茂将兵四千餘救建,先遣精騎遮擊馬武軍糧,武往救之。

    建于城中出兵夾擊武,武恃霸援,戰不甚力,為茂、建所敗,過霸營,大呼求救。

    霸曰:“賊兵勢盛,出必兩敗,努力而已。

    ”乃閉營堅壁。

    軍吏皆争之。

    霸曰:“茂兵精銳,其衆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虜〕⑥與吾相恃,兩軍不一,敗道也,今閉營堅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勢輕進;武恨無救,則其戰當自倍。

    如此,茂衆疲勞,吾乘其敝,乃可克也。

    ”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戰良久,霸軍中壯士數十人斷發請戰。

    霸乃開營後,出精騎襲其背。

    茂、建前後受敵,遂敗走之。

    ⑦ 【注釋】 ①殺敵者,怒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

     ②王霸:東漢将領。

    颍陽(今河南許昌西南)人,字元伯。

    新莽末,從劉秀起兵,破王邑、王尋,累功拜上谷太守,長期戍守北部邊疆,後封淮陵侯。

    讨周建時任偏将軍。

     ③馬武:湖陽(今河南唐河湖陽鎮)人,字子張。

    新莽末從劉秀破王尋等,劉秀稱帝後,任捕虜将軍,封楊虛侯。

     ④周建:東漢初地方割據勢力。

     ⑤垂惠:地名。

    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虜:指捕虜将軍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王霸傳》。

     74.氣戰 【提示】 本篇以《氣戰》為題,旨在闡述部隊士氣在對敵作戰中的重要性及臨戰狀态下激發士氣所應注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将領指揮對敵作戰靠的是部隊旺盛的士氣,而部隊旺盛的士氣靠的是鼓動工作。

    但是,臨戰狀态下的“鼓動”要适度,不可過分頻繁,過頻則士氣易衰;發揮士卒的沖擊力量,不可距離太遠,太遠則體力易竭。

    隻有在沖擊距離适當和敵人氣衰力竭之時發動攻擊,才能赢得對敵作戰的勝利。

    本篇所引“氣實則鬥,氣奪則走”一語,系出自《尉缭子》一書,意思是,在對敵作戰中,如果士氣飽滿旺盛就立即投入戰鬥,而一旦士氣低落不振就迅速避敵退走。

    戰争的實踐經驗證明,部隊士氣的高低盛衰,是決定戰争勝負的主要因素。

    一般說,部隊鬥志高昂則可能多打勝仗,而其士氣低落則必然吃敗仗。

    因此,如何使自己部隊保持高昂鬥志,防止士氣低落,這曆來是有作為的軍事家所注意研究和解決的重大治軍問題。

    本篇正是基于對此問題的較好認識,且以《氣戰》為題,專門論述了臨戰鼓動與提高士氣的關系以及擊鼓激氣所應注意的事項,這是值得人們借鑒的。

     春秋時期,發生在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齊魯長勺之戰,處于防禦一方的魯軍之所以能夠打敗進攻一方的齊軍,除了在政治上得到本國百姓支持是取得勝利的基本條件外;在軍事上,從實際出發,采取了後發制人和敵疲我打的正确作戰指導,這是魯軍獲勝的直接重要原因。

    當時,戰場的态勢是齊軍進攻、魯軍防禦。

    一般說來,防禦一方要戰勝進攻一方,非舉行反攻不可。

    而反攻得手除了具備必要的條件外,還必須選擇适當時機才能确保作戰勝利。

    因此,在具備反攻的必要條件的前提下,能否正确選擇反攻的有利時機,便成為奪取戰争勝利的關鍵一環。

    處于防禦作戰的魯莊公雖然并不完全懂得這一點,但他并不固執己見,相反,他卻能虛心傾聽并采納武士曹刿的正确建議,乘敵我雙方士氣變化出現“彼竭我盈”的有利戰機時,适時發起反攻;其次,當交戰後,齊軍已經陷入“轍亂、旗靡”(見《左傳·莊公十年》),潰不成軍的時候,魯莊公又能及時組織部隊實施追擊,一舉取得了打敗齊軍的決定性勝利。

    顯而易見,魯莊公根據敵我士氣的消長變化而決定自己切實可行的作戰方針,從這個意義上講,齊魯長勺之戰,也是體現“氣戰”的典型戰例。

     【譯文】 将領所以能夠指揮作戰,依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夠奮勇戰鬥,依靠的是士氣;士氣所以能夠旺盛不衰,依靠的是鼓動。

    擂動戰鼓能夠振作部隊士氣,但不可鼓動太頻,太頻則士氣容易衰落;不可鼓動太遠,太遠則體力容易枯竭。

    因此,作戰中必須度量敵人進至距我六七十步以内,才可以擊鼓激氣,命令士卒奮勇進戰。

    在敵人士氣衰落,我軍士氣旺盛的情況下作戰,打敗敵人是必定無疑的。

    誠如兵法所說: “士氣高昂就投入戰鬥,士氣低落就避敵退走。

    ” 春秋時期,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

    武士曹刿請求随同作戰,魯莊公便與他共乘一輛兵車,進至長勺對齊軍作戰。

    魯莊公将要擊鼓進戰,曹刿馬上說:“現在還不行。

    ”齊軍三通鼓敲罷,曹刿這時說:“現在可以了。

    ”于是,魯莊公擊鼓命令部隊進戰,結果大敗齊軍。

    魯莊公将要馳車追擊潰敗的齊軍,曹刿提醒說:“現在還不行。

    ”待他下車察看了齊軍的車轍,然後登上車前橫木向遠眺望,确有把握地說:“現在可以了。

    ”魯莊公于是驅車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之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刿回答說:“打仗靠的是勇氣。

    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氣,再次擊鼓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

    敵人士氣枯竭而我軍士氣飽滿,所以能夠打敗敵人。

    齊是大國,其情況是難以捉摸的,所以不急于追擊它,恐怕他們設有埋伏引誘我們,待我下車察看知道其車轍已經混亂,遠望知道其旗幟已經倒下,所以才下決心馳車追擊他們。

    ” 【原文】 夫将之所以戰者,兵也;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盛①者,鼓也。

    能作士卒之氣,則不可太頻,太頻則氣易衰;不可太遠,太遠則力易竭。

    須度敵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進戰。

    彼衰我盛,敗之必矣。

    法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

    ”② 春秋,齊師伐魯,莊公将戰,曹刿③請從,公與之同乘,戰于長勺④。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齊人三鼓。

    刿曰:“可矣。

    ”鼓之,齊師敗績。

    〔公将馳之,刿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轼⑤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刿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是以敗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⑥,故逐之。

    〕⑦ 【注釋】 ①盛:馬本及各本皆作“勝”,從文義和下文“彼衰我盛”來看,當為“盛”,故改。

     ②氣實則鬥,氣奪則走:語出《尉缭子·戰威第四》。

     ③曹刿(guì):春秋時期魯國武士。

    齊魯長勺之戰中,他輔佐魯莊公打敗齊軍進攻。

     ④長勺:古地名。

    春秋魯地。

    因商遺民長勺氏居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⑤轼(shì):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其形如半框,有三面。

     ⑥靡:披靡,倒下。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莊公十年》。

     75.逐戰 【提示】 本篇以《逐戰》為題,旨在闡述對敗退之敵作戰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實質屬于追擊作戰問題。

    它認為,追擊敗敵,必須查明其真僞後再行動。

    對于非敗而退之敵,應審慎行動,勿中其奇計;但對真正潰敗之敵,則應全力追擊,務求殲滅之。

    從敵情實際出發,決定作戰行動,這是古今中外一切善戰者皆須遵循的一條重要指導原則。

    本篇基于對此點的較好認識,而強調在追擊作戰中,對敗敵“須審真僞”,爾後決定是否采取追擊的作戰行動,這無疑是十分正确的。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軍進擊薛仁杲的淺水原之戰,就是體現追擊作戰原則的一個戰例。

    薛仁杲是唐初割據隴西而自稱秦帝的薛舉之子,當時他正率兵屯據折墌城。

    唐軍進至高墌(今陝西武功北),薛仁杲派宗羅睺率軍抗拒,李世民鑒于薛軍兵多氣盛,先是采取堅壁不出以待敵疲而後戰的方針,與宗羅睺部相持六十餘日。

     當敵出現糧盡兵疲的情況時,李世民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适時轉變戰略,一面派“遣将軍龐玉先陣于淺水原南以誘之”(見《舊唐書·太宗本紀上》,下同)來攻,一面親率主力大軍“奄自原北,出其不意”地直搗宗羅睺陣後。

    宗羅睺部在唐軍前後夾擊之下,大敗而逃。

    為了徹底消滅敵人,李世民親率少數騎兵在前對敗敵窮追不舍,大軍随後直趨折墌城下,從而對“嬰城自守”的薛仁杲軍,迅速形成“四面合圍”之勢;而守城薛軍士氣極度低落,紛紛“争自投下”(見《資治通鑒·唐紀二》)降附唐軍。

    薛仁杲見大勢已去,被迫率精兵萬餘開城請降。

    綜觀此戰,李世民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他能依據敵情實際和戰場态勢的發展變化,不失時機地轉變戰略和采取切實可行的戰法,這既是李世民實施作戰指導的顯著特點,又是唐軍淺水原作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追擊敗逃之敵,必須查明其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