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關燈
法”之一,其意思是,對内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分化它。

    以離間為策略手段來破壞敵人的内部團結,目的在于為我戰勝敵人創造可乘之機和有利條件。

    因而,離間之計,在古代作戰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一種克敵制勝的有效方法,此計施于昏君庸主與賢相良将之間,尤為見效。

    戰國末期,齊将田單在即墨保衛戰中打敗燕軍,便是巧妙運用離間之計而獲勝的成功戰例。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将樂毅奉命率領燕、秦、魏、韓、趙等多國部隊進攻齊國,在順利攻克齊都臨淄,迫使齊oe&perp跆油斐嗆螅茁恃嗍&Alpha岸Ъ茨保妒芳恰ぬ锏チ寫罰巒5筆保锏ノ谒頻H渭茨*軍守将,他乘燕昭王已死、惠王新立之機,利用燕惠王對樂毅久攻即墨未克的不滿和懷疑,派人入燕制造謠言,說樂毅對新王有夙怨,怕殺不敢歸國;說樂毅名為攻齊,實欲控制軍隊在齊國為王,所以故意緩攻即墨;又說齊人最怕燕國另派主将來,等等。

    燕惠王本來久與樂毅有矛盾,聽此謠言後便信以為真,立即派騎劫取代樂毅為将。

    樂毅無奈,遂投奔趙國。

    樂毅本是令齊人生畏的燕國名将,他為謠言所中傷而被撤職,不僅使齊将田單少了一個難以對付的敵手,而且還使燕軍将士憤怨不平,加深了燕軍内部矛盾,削弱了部隊戰鬥力。

    這就為齊軍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後,田單根據騎劫放松警惕和燕軍士氣低落的實際情況,乘夜暗以“火牛陣”向燕軍實施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地打破了燕軍的圍攻,取得了反攻初戰的關鍵性勝利。

    在此基礎上,田單抓緊戰機,變反攻為進攻,适時組織戰略追擊,終于取得了大敗燕軍,使“齊七十餘城皆複為齊”的全面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應當密切注視和利用敵國君臣關系中的矛盾,适時派遣間諜去離間他們。

    倘若敵國君臣之間相互猜忌不協,我便乘隙以精銳部隊進攻它,必定能夠實現戰勝敵人的目的。

    誠如兵法所說:“對内部親密團結的敵人,要用離間計去破壞他們。

    ” 戰國時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國大将樂毅率領燕軍及秦、魏、韓、趙等多國軍隊進攻齊國,攻破齊都臨淄,齊湣王被迫逃往莒城。

    燕軍獲悉齊泯王在莒城後,立即調集兵力合圍莒城。

    此時,楚國将領淖齒率軍援救齊國,因此而被齊湣王任為國相。

    淖齒打算與燕将樂毅平分齊國土地,于是抓住齊湣王在曆數其罪狀後便把他殺掉了。

    但齊國将士仍然堅守莒城和即墨,以抵抗燕軍進攻,緻使燕軍幾年沒能攻克二城。

    燕将樂毅隻好率軍繼續圍城。

    這時由于即墨守城将領戰死,該城軍民共同推舉田單為将軍。

    不久,燕昭王病死,其子惠王即位,他在作太子時曾與樂毅發生過矛盾。

    田單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就派人到燕國施以離間之計,揚言說:“樂毅因與燕國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惠王殺頭而想聯合各國軍隊稱王于齊國,隻是齊國人心尚未歸附,所以他便暫緩進攻即墨以等待齊人歸順。

    現在,齊國人唯一擔心的,是怕燕國派遣其他将領來代替樂毅,那時即墨将會變成一座殘破城邑了。

    ”燕惠王聽到這個謠言後竟信以為真,于是便派遣騎劫取代了樂毅。

    樂毅無奈便逃往趙國,燕國将士從此産生不和。

    其後,田單找來一個士卒詐稱是神師出世佐助他作戰,并采用“火牛陣法”,大敗燕軍,收複齊國失地七十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都城臨淄。

     【原文】 凡與敵戰,可密候鄰國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諜者以間之。

     彼若猜貳,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

    法曰:“親而離之。

    ”① 戰國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樂毅②并将秦、魏、韓、趙之師伐齊,破之,湣王③出奔于莒④。

    燕軍聞齊王在莒,合兵攻之。

    楚将淖齒将兵救齊。

    因為齊相⑤,欲與燕将分齊地,乃執湣王數其罪而誅之。

    複堅守莒城、即墨⑥以拒燕兵,數年⑦不下。

    樂毅并圍之,即墨大夫戰死,城中推田單⑧為将軍。

    頃之,〔燕〕昭王薨,惠王⑨立,為太子時與毅有隙。

    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

    齊人唯恐他将來,即墨殘矣。

    ”燕王以為然,乃使騎劫代毅。

    毅遂奔趙,燕将士由是不和。

    單乃詐以卒為神師而出之,列火牛陣⑩大破燕軍,複齊七十餘城,迎襄王⑾自莒入臨淄。

    ⑿ 【注釋】 ①親而離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樂毅:戰國燕名将。

    燕昭王時,任上将軍,封昌國君。

    昭王死後,惠王輕信謠言,以騎劫取代樂毅為将,樂毅被迫逃往趙國。

     ③oe&perp酰杭雌雘e&perp跆锏兀踔印:笤谘嗑Чハ攏谲斐潛懷炷壯菟薄* ④莒:周代所封諸侯國名。

    故址在今山東莒縣。

     ⑤齊相: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齊祖”,今據史校改。

     ⑥即墨:戰國齊邑。

    故址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⑦數年: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數月”,今據史校改。

    ⑧田單:戰國齊名将。

    齊oe&perp跏蔽僮褪修颉F胂逋跏币蛟诩茨烙街釁蒲嘤洩&Gamma環馕财驕* ⑨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⑩火牛陣:即戰國齊将田單在即墨防禦戰中擊敗燕軍圍攻時所采用的一種戰術。

    他将千餘頭牛披上畫以五彩龍紋的外衣,在牛角上縛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油脂的葦草,乘夜暗點燃葦草,驅趕牛群猛沖燕軍陣地,再以五千士卒緊随牛後沖殺,結果大敗燕軍,收複了失地。

    此種戰法,後人名之曰“火牛陣”。

     ⑾襄王:即齊襄王田法章,oe&perp踔印e&perp醣懷壯萆彼籃螅ㄕ亂湫彰谲焯馮訃易饔度耍竽壯堇肟斓兀ㄕ倫匝暈猳e&perp踝櫻蚨卉烊肆⑽酢*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記·田單列傳》。

     90.餌戰 【提示】 本篇以《餌戰》為題,顧名思義,旨在闡述作戰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敵“餌兵”之計的問題。

    它認為,所謂“餌兵”,就是“以利誘之”的一種戰法。

    強調在交戰中,對于敵人施放的誘餌,諸如牛馬、财物、辎重等等,不可随意拾取,否則,必為敵人所乘而導緻作戰失敗。

    篇中所引“餌兵勿食”一語系孫子所論“用兵八則”之一,意思是,對于敵人設置的誘餌,不要貪利上鈎。

    曆史的經驗表明,設“餌兵”是古代作戰中常見的一種誘敵就範的戰法。

    本篇所論及的“餌兵”,僅是以“物”作誘餌的幾種情況,至于以小股部隊或以假情況誘敵上當的,也是兵家常用的“餌兵”内容。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戰争總是與一定的經濟的、政治的利益相聯系的,因此,為利而戰,也就極易為利所誘惑而導緻作戰失敗。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在作戰指導上,既能注意警惕和防止自己中敵“餌兵”之計,又能重視捕捉敵人貪利的弱點而巧用“餌兵”之謀戰勝它。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擊敗袁紹追兵的延津之戰,就是巧用“餌兵”之計取勝的。

    白馬之戰後,袁紹親自率軍渡過黃河南下追擊曹操至延津。

    曹操在延津之南依山布陣,當時隻有“不滿六百”的騎兵,而袁紹有五六千騎兵,十倍于曹操軍。

    在此兵力對比異常懸殊的情況下,曹軍如果硬拚是難以戰勝袁軍的。

    有鑒于此,曹操巧施“餌兵”之計,先是下令士卒“解鞍放馬”以麻痹和驕縱袁紹軍,爾後遺留辎重于道旁以引誘袁軍來搶奪。

    待到袁軍迫近争搶辎重而緻隊伍混亂不堪之時,曹操立即命令士卒上馬,突然發起攻擊,出敵不意地一舉擊敗袁紹軍,為其後官渡之戰殲滅袁紹主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餌戰”,并不是說叫士兵把毒藥放在飲食中,而是用各種“利”來誘使敵人上鈎,這都叫做“餌兵”戰法。

    例如,在敵我雙方交戰中,敵人或者利用牛馬,或者委棄财物,或者舍置辎重,切記對此不可随意拾取,而一旦拾取時則必為敵人所乘,導緻作戰失敗。

    誠如兵法所說:“對于敵人的設餌引誘,不可貪利上鈎。

    ”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派兵進攻白馬,曹操率軍把他打敗,擊斬其大将顔良。

    于是解除了白馬被圍困的局面,然後遷移當地居民沿着黃河而西行。

    袁紹這時率軍渡過黃河追擊曹操軍,一直追到延津之南而紮營。

    曹操所率部隊駐紮在南面的山坡下,命令所屬騎兵都卸下馬鞍,放開戰馬。

    此時,白馬方面的曹軍運輸車隊正行進在路上。

    曹操的将領們認為敵人的騎兵衆多難以戰勝,不如退還保衛部隊營地為好。

    但謀士荀攸向大家解釋說:“這正是我們所以能用餌兵誘敵上鈎的好機會,怎麼可以撤走而失去這一戰機呢!”袁紹的騎将文醜與劉備此時率領五六千騎兵前後趕到這裡。

    将領們又說:“現在可以上馬迎戰了。

    ”曹操說:“還不可以上馬迎戰。

    ”過了一會兒,袁紹的騎兵逐漸增多,有的已分散奔向曹操的運輸車隊。

    曹操這時下達命令說:“可以上馬出擊敵人了。

    ”于是騎兵都紛紛上馬待戰。

    當時,曹操以不滿六百的騎兵,乘敵不備,揮軍猛擊,大敗袁軍,斬了大将文醜。

     【原文】 凡戰,所謂餌者,非謂兵者置毒于飲食,但以利誘之,皆為餌兵也。

    如交鋒之際,或乘牛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敗。

    法曰:“餌兵勿食。

    ”① 漢獻帝建安五年,袁紹遣兵攻白馬,操擊破之,斬其将顔良。

    遂解白馬之圍,徙其民〔循河〕而西。

    紹渡河追之,軍至延津南。

    操勒兵駐營南坡下,令騎解鞍放馬。

    是時,白馬辎重就道。

    諸将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

    荀攸曰:“此所謂餌兵,如之何去之!”紹騎将文醜與劉備将五六千②騎前後至。

    諸将曰:“可上馬。

    ”操曰:“未也。

    ”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辎重。

    操曰:“可矣。

    ”乃皆上馬。

    〔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

    ③ 【注釋】 ①餌兵勿食: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

     ②五六千: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五六十”,今據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