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關燈
攻善守的;畏敵怯戰的将帥,其所帶出來的部隊也不會奮勇殺敵。

    可見,将帥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對部隊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孫權乘曹操進攻漢中張魯之機,親率十萬大軍圍攻合肥。

    當時,守衛合肥的曹軍将領張遼等僅有部隊七千餘人;從雙方兵力對比看,孫權軍十四倍于曹操軍,占絕對壓倒的優勢。

    但是,戰局卻是以孫軍失敗、曹軍勝利而告終。

    綜觀此戰的全過程,曹軍之所以能以少勝多,其作戰指導的正确是主要原因。

    具體表現在兩點:其一,主将張遼能夠依照曹操正确的防禦部署預案,乘孫權軍尚未形成合圍之勢的這一有利時機,親率敢死隊突然出城,給孫權軍以出其不意的打擊,重創其銳,使其頓生畏敵怯戰的心理。

    其二,在孫權受挫于城下,攻城半月不得進展,最後則不得不撤圍退軍之時,張遼又能及時組織追擊,大敗孫軍,幾乎活捉孫權。

    以上兩點之所以能夠順利實施,關鍵又在于身為主帥的張遼,能夠臨危不懼,甘苦共衆。

    他以自己親冒矢石、沖鋒陷陣的表率作用,把整個部隊決心守城、奮勇殺敵的精神,完全煥發出來了,成為克敵制勝的強大戰鬥力。

     【譯文】 大凡為将帥者的法則,最重要的在于能夠做到與部衆同甘共苦。

    如果遇到危險的地方,将帥不可以抛棄部衆而保全自己,不可以面臨危難而苟且偷生,應當保護部衆同敵人周旋,應當與士卒同生死共戰鬥。

    将帥如能做到這樣,那麼,三軍将士又怎能在危難中忘掉自己呢?誠如兵法所說:“将帥面臨危難之境地,不能隻顧自己安全而忘掉部隊不管。

    ” 東漢末,魏公曹操率軍攻打孫權回來,派遣大将張遼、樂進和李典等率兵七千多人駐守在合肥。

    其後,曹操出征張魯時,他給駐守合肥的護軍薛悌寫了封信,封面題寫道:“敵人來到時方可拆看。

    ”不久,孫權率領大軍前來圍攻合肥,薛悌與張遼等将這件書而指示打開,上面寫道:“如果孫權領兵來進攻,張、李二将軍出戰,樂将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參戰。

    ”諸多将領對此指示都感到迷惑不解。

    但張遼卻心領神會地說:“曹公親率大軍遠征在外,等到救兵來到這裡時,敵軍勢必已經把我們打敗了。

    所以曹公指示我們,乘敵軍對我尚未形成合圍态勢之前而出城迎擊它,挫煞敵人的嚣張氣焰,以安定我們的軍心士氣,然後才可以守住此城。

    今日成敗的關鍵,就取決于這一戰了。

    諸位還有什麼疑惑的呢?”李典意見與張遼的看法相同。

    于是,張遼當夜就召募了八百名敢死之士,殺牛犒勞他們,準備在第二天出城大戰孫權軍。

    次日黎明時分,張遼身披铠甲率兵出戰,他率先沖破敵陣,殺死數十名敵人,擊斬二名敵将,大聲呼喊自己姓名,猛打猛沖,突然沖到孫權指揮旗下。

    孫權大吃一驚,衆将不知所措,慌忙跑上一座高土丘。

    孫權用長戟護衛自身,張遼大聲喝叱要孫權走下高丘決戰,孫權卻不敢移動一步。

    後來當他望見張遼所率部衆不多時,才調集大軍将張遼所部重重包圍。

    張遼揮軍左突右沖,奮力向前迅猛沖殺,終于打開一個缺口,帶領數十名勇士沖出包圍圈。

    其餘尚未沖出包圍圈的部衆大聲呼喊道:“将軍要把我們丢棄嗎?”張遼聽到呼喊聲,立即回身再次沖入包圍圈,将受困的餘衆全部救出來,孫權部隊竟然沒有敢于阻擋的。

    這一天從黎明交戰直到中午,吳軍士氣已經衰落。

    張遼得勝返回合肥營地,加修守備工事,自此軍心更加穩定,諸将對張遼更加心悅誠服。

    孫權率軍圍攻合肥十多天,城池沒有攻克,不得不撤圍退軍。

    張遼乘機率軍追擊,幾乎把孫權活捉了。

     【原文】 凡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衆。

    如遇危險之地,不可舍衆而自全,不可臨難而苟免,護衛周旋,同其生死。

    如此,則三軍之士豈忘己哉?法曰:“見危難,毋忘其衆。

    ”① 魏曹操征孫權還,〔使〕張遼、樂進②、李典③将七千④餘人屯合肥⑤。

    操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書,題⑥其函曰:“敵至乃發。

    ”俄而,權帥衆圍合肥,乃發此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将軍出戰、樂将軍守城,護軍勿與戰。

    ”諸将皆疑。

    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

    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衆心,然後可守也。

    勝負之機,在此一舉,諸君何疑?”李典意與遼同。

    于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戰。

    平旦,遼披甲出戰,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将,大呼自名,沖擊突至權麾下。

     權大驚,衆不知所以,走登高〔冢〕。

    權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将衆少〕,乃聚兵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解,遼将麾下數十人得出,餘衆呼号曰:“将軍豈舍我耶?”遼複還入圍,拔出餘衆,權軍無敢當者。

    自旦至日中,吳人奪氣,遼〔還〕修守備,衆心乃安⑦,〔諸将〕悅服。

    權守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

    遼率諸将追擊,幾複獲權。

    ⑧ 【注釋】 ①見危難,毋忘其衆:語出《司馬法·定爵第三》。

     ②樂進: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南)人,字文謙。

    有膽略,從曹操征伐,屢建戰功。

    官至右将軍,封廣昌亭侯。

     ③李典:山陽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人,字曼成。

    從曹操征伐,戰績頗著,官至捕虜将軍,封都亭侯。

     ④七千:馬本及汪本皆作“七十”,與史載不符,今從唐本。

     ⑤合肥:故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

     ⑥題:史籍原作“署”,《百戰奇法》原作者因諱宋英宗嫌名(“曙”),引錄時改“署”為“題”。

     ⑦衆心乃安:馬本及各本皆颠倒為“衆乃心安”,今據史複原。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88.易戰 【提示】 本篇以《易戰》為題,旨在闡述進攻目标的選擇問題,提出了“從易者始”,即揀弱者先打的重要作戰原則。

    它認為,對于屯備數處且有強弱衆寡之分的敵人,應當采用避強擊弱的指導原則,選擇弱者、寡者先打,就一定能勝利。

    戰争實踐經驗表明,進攻目标,特别是首攻目标的選擇是否得當,直接關系着作戰的勝敗。

    隻有把首攻目标選擇在敵人的弱點上,才有可能達成突破一點而及其餘的作戰目标。

    強與弱是矛盾的統一體,任何防禦部署,都是由強點和弱點的有機結合而構成的。

    先打弱點,不僅容易奏效,而且打下弱點,強點因失去弱點的支持,也就必然轉化成為勢孤力單的弱點了。

    因此,避強擊弱、揀弱者先打的作戰原則,曆來為兵家所重視。

     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宇文邕率軍進攻北齊,由于沒有采納内史都上士宇文關于“今若用兵,須擇其地”(見《北史·宇文傳》,下同)的建議,放棄“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的汾曲弱點不打,而把戰略首攻目标選在敵人“精兵所聚”的河陽強點上,結果無功而還。

    次年,周武帝接受教訓,采納了宇文的建議,首先從汾曲齊軍防禦薄弱的地段發動攻擊,迅速攻陷晉州,爾後繼續東進,于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攻占齊都邺城,終于滅亡了北齊。

    從周武帝前後兩次對齊作戰的實踐看,由于戰略首攻目标選擇的不同而導緻不同的戰果,充分證明了進攻目标“從易者始”,亦即避強擊弱、揀弱者先打的原則,乃是克敵制勝的一條重要作戰指導原則。

     【譯文】 大凡進攻作戰的法則,一般是從敵人最容易被戰勝的地方開始進攻。

    敵人如果屯兵防守的地方多處,必有力量強弱、兵力多少的不同。

    對此,我軍應當遠離敵人的強點而進攻其弱點,避開敵人兵多之處而打擊其兵少之處。

    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戰勝那容易戰勝的敵人。

    ” 據《北史》記載,(北周建德四年)周武帝宇文邕準備進攻北齊的河陽,當問計于臣下的時候,内史都上士宇文獻策說:“今天我們對齊作戰,必須正确選擇進攻目标。

    河陽地處軍事要沖,北齊的精銳部隊集中在那裡,我們即使是傾盡全力去圍攻它,恐怕也很難達到目的。

    若依我的看法,敵人的汾水彎曲之處,戍衛的城壘較小,而且山勢平緩,進攻那裡是容易奪取的。

    ”但周武帝并沒有采用這個建議,因而師出竟無功而還。

    建德五年,周武帝親率大軍進攻北齊,完全采用了宇文的計策,最終于次年正月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攻戰之法,從易者始。

    敵若屯備數處,必有強弱衆寡。

    我可遠其強而攻其弱,避其衆而擊其寡,則無不勝。

    法曰:“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

    ”① 《北史》:周武帝〔将〕伐齊之河陽②,〔謀及臣下〕,宇文③〔進策〕曰:“〔今之用兵,須擇其地〕。

    河陽沖要,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志。

    〔如臣所見〕,彼汾之曲④,戍小山平,攻之易拔。

    ”武帝不納,師竟無功⑤。

    〔建德五年,大舉伐齊,卒用計。

    後終于平齊。

    〕⑥ 【注釋】 ①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語出《孫子兵法·形篇》。

     ②河陽:故址在今河南孟縣西。

    北齊時在此築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為軍事重鎮。

     ③宇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宇文弱”,今據史校改。

    宇文,鮮卑族,字公輔。

    博學多才。

    北周時官至内史都上士,隋代任尚書左丞、禮部尚書等職。

     ④汾之曲: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分之曲”,今據史校改。

    汾之曲,即汾水之彎曲處。

     ⑤師竟無功:馬本及各本皆作“終無成功”,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傳》;又見《隋書·宇文傳》。

     89.離戰 【提示】 本篇以《離戰》為題,乃取“離間”之義,旨在闡述如何采用離間之計以配合軍事鬥争的問題。

    它主張,在對敵作戰中,應該随時注意捕捉和利用敵國君臣之間的裂痕,派遣間諜進行離間,擴大和加深敵人内部矛盾,然後以精銳部隊乘隙攻擊之,就能達成戰勝敵人的企圖。

    篇中所引“親而離之”,系孫子所論用兵“詭道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