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盡而連夜北逃,李世民率軍追到介州,一戰而把劉武周軍打得大敗。
【原文】 凡戰,若敵衆我寡,敵強我弱,兵勢不利;彼或遠來,糧饷不絕,皆不可與戰,宜堅壁持久以敝之,則敵可破。
法曰:“不戰在我。
”① 唐武德中,太宗帥兵渡河東讨劉武周。
江夏王李道宗②時年十七,從軍,與太宗登玉壁城③觀賊陣,顧謂道宗曰:“賊恃其衆,來邀我戰,汝謂如何?”對曰:“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以力争。
今深溝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難持久,糧運将竭,當自離散,可不戰而擒也。
”太宗曰:“汝見識與我相合。
”後果食盡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戰敗之。
⑥ 【注釋】 ①不戰在我: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下,但與原文略異。
原文為:“夫不戰者,在我。
” ②李道宗:唐宗室東平王李韶之子。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略陽郡公;次年,從李世民讨劉武周有功,拜為靈州總管。
貞觀初,從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江夏王。
③玉壁城:軍事重鎮。
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
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道宗傳》;又見《新唐書·李道宗傳》。
78.必戰 【提示】 本篇以《必戰》為題,乃取“攻其必救”之義,其要旨是闡述在深入敵境作戰的條件下,打敗堅壁不戰之敵的指導原則。
它認為,凡是深入敵國境内作戰,對于那些固守堅城不與我決戰的敵人,應當采取“攻其必救”的指導原則,迫使敵人脫離堅城與我決戰,我就可以打敗敵人。
本篇所論“攻其君主,搗其巢穴”,這既是敵人君王所在的要害去處,又是敵人必然極力回救的地方。
隻有攻敵所必救之處,才能調動堅壁不戰之敵脫離固壘于運動中聚而殲之。
因此,“攻其必救”的原則,在古代戰争中是常為兵家所采用的調動敵人、殲滅敵人的正确作戰原則。
三國時期魏将司馬懿平定公孫淵的遼東之戰,就是運用“攻其必救”指導原則取勝的典型戰例。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大将司馬懿奉命率軍進讨雄據遼東的割據勢力公孫洲。
對于東進來攻的魏軍,公孫淵派重兵固守遼隧堅城不與魏軍決戰,企圖消耗和拖垮魏軍,主帥司馬懿識破其陰謀,力排衆議,果斷決定避開強點遼隧堅城不攻,直搗公孫淵的所在地且守備薄弱的襄平城,并根據“賊衆我寡,賊饑我飽”的實際情況,集中兵力對襄平實施四面包圍,迫使公孫淵在“糧盡窘急,人相食”的嚴重危困形勢下,不得不棄襄平而出逃。
司馬懿乘勢揮軍追擊,于運動中一舉殲滅了公孫淵。
戰後,司馬懿在回答部将陳珪所提疑問時,把昔攻上庸之戰(即平定孟達之戰,詳見前《速戰》史例),與今攻襄平之戰所采取的不同作戰原則和戰法,加以分析比較後指出說:“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而已。
這是完全符合戰争客觀規律和作戰實際需要的真知灼見。
從敵情實際出發,區别不同情況,因變而制敵,這既是軍事家司馬懿用兵的突出特點,又是他前後奪取兩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出兵深入敵境作戰,如果敵人固守營壘而不同我決戰,企圖以此疲憊拖垮我軍,對此我軍應當轉攻其國君所在之處,搗毀其後方老巢,阻截其退歸之路,切斷其糧草供應,迫使敵人不得不脫離營壘而出戰,我乘機以精銳部隊進擊它,就可以打敗敵人。
誠如兵法所說:“我軍要想與敵決戰,敵人即使憑據深溝高壘,但也不得不脫離營壘而同我決戰,這是由于我軍攻擊其必然回救之處的緣故。
” 三國魏景初二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馬懿從長安召回京師洛陽,命他率軍前往遼東征讨公孫淵。
魏明帝問道:“四千裡遠征作戰,雖說要用奇謀取勝,但也要有足夠的兵力,不應當過于計較軍費開支的多少。
據你推測,公孫淵将采取什麼樣的計謀對策?”司馬懿回答說:“放棄城邑而預先逃走,這是上策;憑據遼水以抗拒我軍,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單純防禦,這是他成為俘虜的最下策。
”明帝問:“這三種計策,公孫淵将會采用哪一種呢?”司馬懿答道:“隻有賢明智慧之人才能正确估量敵我力量的對比,并能預先對所用計策作出正确取舍,而這并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
”明帝又問:“此次出征往返将用多少天?”司馬懿回答說:“去時行軍一百天,回來路上一百天,進攻作戰一百天,用六十天進行休整。
這樣,一年時間足夠了。
”于是,司馬懿率軍向遼東進發。
公孫淵派遣部将率領數萬步騎兵進駐遼隧,構築圍牆塹壕二十餘裡,以此抵禦司馬懿進攻。
魏軍諸将都想立即發起進攻,但司馬懿卻說:“敵人構築防禦陣地,這是企圖長期拖住和疲憊我軍,進攻它正好落入其圈套。
這正是王莽時期王邑不肯繞過昆陽堅城而強攻硬打,幾乎導緻全軍覆沒的嚴重教訓。
敵人主力集中在這裡,其老巢必定空虛,我軍舍此不攻而直搗襄平,出乎敵人的意料之外,打敗公孫淵是必定無疑的。
”于是,便命令魏軍多插旗幟,僞裝成要出擊敵人陣地之南端的樣子,将敵人的全部精銳吸引到這裡。
司馬懿卻率領大軍偷偷越過遼隧向北,放棄眼前敵人不打而直趨襄平,一路打敗敵将的攔截,順利地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
這時,衆将又請求迅速攻城,但司馬懿均未同意。
随軍司馬陳珪提出疑問說:“以往您率軍攻打上庸,隻用了五天即破城殺了孟達。
如今長途跋涉而來,卻變得安穩緩慢起來,對此,我實在有些迷惑不解。
”司馬懿耐心解釋說:“上庸之戰,孟達當時兵少而糧食夠吃一年,我軍将士數相當孟達軍的四倍,但糧食則不夠一個月食用,以僅有一個月存糧的部隊去與有一年存糧的敵人相較量,怎麼可以不采取速戰速決?用四倍于敵的兵力去打擊敵人,即使損失一半兵力而戰勝了敵人,還是應當幹的。
因為,這不是從計較人員傷亡,而是從計較糧食多少這一情況出發,所采取的作戰行動。
如今的形勢是敵衆我寡、敵饑我飽,加之大雨不停,攻城器械未備,似此而急忙進攻又有什麼作為呢?我軍從京師洛陽出發以來,我所擔心的不是敵人向我軍進攻,而是擔心敵人不戰而逃。
現在敵人的糧食将要用盡,而我軍對敵尚未完成合圍之勢;如果采取掠奪其牛馬、抄取其柴草,那麼,這就無異于驅使敵人逃跑。
戰争是一種詭詐多變的行動,善于因變制敵才能取勝。
敵人憑恃其兵多,因此雖已處于饑餓困難的境地,但卻仍然不肯束手待斃。
對于此種敵人,我們應當僞裝成無能為力的樣子穩住它。
如果我們貪求小利而驚跑他們,這不是好的計謀所為。
”不久,雨過天晴,司馬懿令部隊制作攻城器械,并迅速發起進攻,箭飛如雨,攻勢迅猛。
城中敵人頓時陷于糧盡的困難境地,饑餓嚴重以至發生人吃人現象。
公孫淵窘急無奈,便派部将王建、柳甫出城乞降,請求解除對襄平城的圍困,并表示公孫淵君臣一定自縛前來請罪歸附。
但司馬懿斷然拒絕,并将王、柳二将殺掉。
公孫淵見派将乞降未成,便突圍而逃;司馬懿揮軍緊追,趕到梁水岸邊将其擊殺。
至此,遼東地區完全平定。
【原文】 凡興師深入敵境,若彼堅壁不與我戰,欲老我師,當攻其君主,搗其巢穴,截其歸路,斷其糧草,彼必不得已而須戰,我以銳卒擊之,可敗。
法曰:“我欲戰,敵雖深溝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① 三國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馬懿于長安詣京師,使将兵往遼東讨公孫淵。
帝曰:“四千裡征伐,雖雲用奇②,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③。
度淵以何計得策?”懿曰:“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拒大軍,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
”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預有所棄,此非淵所及也。
”曰:“往還幾日?”對曰:“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
”遂進兵。
淵遣将帥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裡。
諸将欲擊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計。
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④。
彼大衆在此,巢穴空虛。
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乃多張旗幟,欲出其南,賊盡銳赴之。
懿潛濟以出其北⑤,棄賊直趨襄平;賊将戰敗,懿圍襄平。
諸将請攻之,懿不聽。
陳珪⑥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堅城,斬孟達。
今日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之。
”懿曰:“達衆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⑦四倍于達而糧不淹月⑧,以一月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擊一,正令失半而克,猶當為之。
是以不計死傷,而計糧也。
今賊衆我寡,賊饑我飽,而雨水乃爾,攻具不設,促之何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憂賊走。
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之走也。
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賊憑恃其衆,故雖饑困,不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
若求小利而驚之,非計也。
”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糧盡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乞降〕請解圍,當君臣面縛,懿〔不許〕皆斬之。
淵突圍而走,懿複追及梁水⑩上殺之,遼地悉平。
⑾ 【注釋】 ①“我欲戰”四句: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但“敵雖深溝高壘”句,原文作“敵雖高壘深溝”。
②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騎”,今據史校改。
③不當稍計役費: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不當計要後費也”,今據史校改。
④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西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綠林起義軍攻打宛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會同嚴尤等率軍四十二萬往救宛城。
綠林軍根據劉秀建議,采取堅守昆陽(今河南葉縣),遲滞、消耗南下之王邑軍,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内外夾擊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
王邑憑借其優勢兵力,拒絕嚴尤“亟進大兵”繞過昆陽堅城、先救宛城的正确建議,指揮數十萬大軍強攻昆陽,結果在綠林軍内外夾擊之下,幾乎全軍覆沒,實由王邑恥過昆陽而強攻之所緻。
其史例詳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和《漢書·王莽傳下》。
⑤其北: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其地門”,今據史校改。
⑥陳珪:東漢靈帝時光祿大夫陳球弟之子,字漢瑜。
少與袁術交遊,後因覺術有纂漢
【原文】 凡戰,若敵衆我寡,敵強我弱,兵勢不利;彼或遠來,糧饷不絕,皆不可與戰,宜堅壁持久以敝之,則敵可破。
法曰:“不戰在我。
”① 唐武德中,太宗帥兵渡河東讨劉武周。
江夏王李道宗②時年十七,從軍,與太宗登玉壁城③觀賊陣,顧謂道宗曰:“賊恃其衆,來邀我戰,汝謂如何?”對曰:“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以力争。
今深溝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難持久,糧運将竭,當自離散,可不戰而擒也。
”太宗曰:“汝見識與我相合。
”後果食盡夜遁,追入介州④,一戰敗之。
⑥ 【注釋】 ①不戰在我: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下,但與原文略異。
原文為:“夫不戰者,在我。
” ②李道宗:唐宗室東平王李韶之子。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略陽郡公;次年,從李世民讨劉武周有功,拜為靈州總管。
貞觀初,從李靖破突厥功著,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江夏王。
③玉壁城:軍事重鎮。
故址在今山西稷山西南。
④介州:州名。
故址在今山西介休。
⑤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道宗傳》;又見《新唐書·李道宗傳》。
78.必戰 【提示】 本篇以《必戰》為題,乃取“攻其必救”之義,其要旨是闡述在深入敵境作戰的條件下,打敗堅壁不戰之敵的指導原則。
它認為,凡是深入敵國境内作戰,對于那些固守堅城不與我決戰的敵人,應當采取“攻其必救”的指導原則,迫使敵人脫離堅城與我決戰,我就可以打敗敵人。
本篇所論“攻其君主,搗其巢穴”,這既是敵人君王所在的要害去處,又是敵人必然極力回救的地方。
隻有攻敵所必救之處,才能調動堅壁不戰之敵脫離固壘于運動中聚而殲之。
因此,“攻其必救”的原則,在古代戰争中是常為兵家所采用的調動敵人、殲滅敵人的正确作戰原則。
三國時期魏将司馬懿平定公孫淵的遼東之戰,就是運用“攻其必救”指導原則取勝的典型戰例。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大将司馬懿奉命率軍進讨雄據遼東的割據勢力公孫洲。
對于東進來攻的魏軍,公孫淵派重兵固守遼隧堅城不與魏軍決戰,企圖消耗和拖垮魏軍,主帥司馬懿識破其陰謀,力排衆議,果斷決定避開強點遼隧堅城不攻,直搗公孫淵的所在地且守備薄弱的襄平城,并根據“賊衆我寡,賊饑我飽”的實際情況,集中兵力對襄平實施四面包圍,迫使公孫淵在“糧盡窘急,人相食”的嚴重危困形勢下,不得不棄襄平而出逃。
司馬懿乘勢揮軍追擊,于運動中一舉殲滅了公孫淵。
戰後,司馬懿在回答部将陳珪所提疑問時,把昔攻上庸之戰(即平定孟達之戰,詳見前《速戰》史例),與今攻襄平之戰所采取的不同作戰原則和戰法,加以分析比較後指出說:“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而已。
這是完全符合戰争客觀規律和作戰實際需要的真知灼見。
從敵情實際出發,區别不同情況,因變而制敵,這既是軍事家司馬懿用兵的突出特點,又是他前後奪取兩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出兵深入敵境作戰,如果敵人固守營壘而不同我決戰,企圖以此疲憊拖垮我軍,對此我軍應當轉攻其國君所在之處,搗毀其後方老巢,阻截其退歸之路,切斷其糧草供應,迫使敵人不得不脫離營壘而出戰,我乘機以精銳部隊進擊它,就可以打敗敵人。
誠如兵法所說:“我軍要想與敵決戰,敵人即使憑據深溝高壘,但也不得不脫離營壘而同我決戰,這是由于我軍攻擊其必然回救之處的緣故。
” 三國魏景初二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馬懿從長安召回京師洛陽,命他率軍前往遼東征讨公孫淵。
魏明帝問道:“四千裡遠征作戰,雖說要用奇謀取勝,但也要有足夠的兵力,不應當過于計較軍費開支的多少。
據你推測,公孫淵将采取什麼樣的計謀對策?”司馬懿回答說:“放棄城邑而預先逃走,這是上策;憑據遼水以抗拒我軍,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單純防禦,這是他成為俘虜的最下策。
”明帝問:“這三種計策,公孫淵将會采用哪一種呢?”司馬懿答道:“隻有賢明智慧之人才能正确估量敵我力量的對比,并能預先對所用計策作出正确取舍,而這并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
”明帝又問:“此次出征往返将用多少天?”司馬懿回答說:“去時行軍一百天,回來路上一百天,進攻作戰一百天,用六十天進行休整。
這樣,一年時間足夠了。
”于是,司馬懿率軍向遼東進發。
公孫淵派遣部将率領數萬步騎兵進駐遼隧,構築圍牆塹壕二十餘裡,以此抵禦司馬懿進攻。
魏軍諸将都想立即發起進攻,但司馬懿卻說:“敵人構築防禦陣地,這是企圖長期拖住和疲憊我軍,進攻它正好落入其圈套。
這正是王莽時期王邑不肯繞過昆陽堅城而強攻硬打,幾乎導緻全軍覆沒的嚴重教訓。
敵人主力集中在這裡,其老巢必定空虛,我軍舍此不攻而直搗襄平,出乎敵人的意料之外,打敗公孫淵是必定無疑的。
”于是,便命令魏軍多插旗幟,僞裝成要出擊敵人陣地之南端的樣子,将敵人的全部精銳吸引到這裡。
司馬懿卻率領大軍偷偷越過遼隧向北,放棄眼前敵人不打而直趨襄平,一路打敗敵将的攔截,順利地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
這時,衆将又請求迅速攻城,但司馬懿均未同意。
随軍司馬陳珪提出疑問說:“以往您率軍攻打上庸,隻用了五天即破城殺了孟達。
如今長途跋涉而來,卻變得安穩緩慢起來,對此,我實在有些迷惑不解。
”司馬懿耐心解釋說:“上庸之戰,孟達當時兵少而糧食夠吃一年,我軍将士數相當孟達軍的四倍,但糧食則不夠一個月食用,以僅有一個月存糧的部隊去與有一年存糧的敵人相較量,怎麼可以不采取速戰速決?用四倍于敵的兵力去打擊敵人,即使損失一半兵力而戰勝了敵人,還是應當幹的。
因為,這不是從計較人員傷亡,而是從計較糧食多少這一情況出發,所采取的作戰行動。
如今的形勢是敵衆我寡、敵饑我飽,加之大雨不停,攻城器械未備,似此而急忙進攻又有什麼作為呢?我軍從京師洛陽出發以來,我所擔心的不是敵人向我軍進攻,而是擔心敵人不戰而逃。
現在敵人的糧食将要用盡,而我軍對敵尚未完成合圍之勢;如果采取掠奪其牛馬、抄取其柴草,那麼,這就無異于驅使敵人逃跑。
戰争是一種詭詐多變的行動,善于因變制敵才能取勝。
敵人憑恃其兵多,因此雖已處于饑餓困難的境地,但卻仍然不肯束手待斃。
對于此種敵人,我們應當僞裝成無能為力的樣子穩住它。
如果我們貪求小利而驚跑他們,這不是好的計謀所為。
”不久,雨過天晴,司馬懿令部隊制作攻城器械,并迅速發起進攻,箭飛如雨,攻勢迅猛。
城中敵人頓時陷于糧盡的困難境地,饑餓嚴重以至發生人吃人現象。
公孫淵窘急無奈,便派部将王建、柳甫出城乞降,請求解除對襄平城的圍困,并表示公孫淵君臣一定自縛前來請罪歸附。
但司馬懿斷然拒絕,并将王、柳二将殺掉。
公孫淵見派将乞降未成,便突圍而逃;司馬懿揮軍緊追,趕到梁水岸邊将其擊殺。
至此,遼東地區完全平定。
【原文】 凡興師深入敵境,若彼堅壁不與我戰,欲老我師,當攻其君主,搗其巢穴,截其歸路,斷其糧草,彼必不得已而須戰,我以銳卒擊之,可敗。
法曰:“我欲戰,敵雖深溝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① 三國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馬懿于長安詣京師,使将兵往遼東讨公孫淵。
帝曰:“四千裡征伐,雖雲用奇②,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③。
度淵以何計得策?”懿曰:“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拒大軍,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
”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預有所棄,此非淵所及也。
”曰:“往還幾日?”對曰:“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
”遂進兵。
淵遣将帥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裡。
諸将欲擊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計。
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④。
彼大衆在此,巢穴空虛。
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乃多張旗幟,欲出其南,賊盡銳赴之。
懿潛濟以出其北⑤,棄賊直趨襄平;賊将戰敗,懿圍襄平。
諸将請攻之,懿不聽。
陳珪⑥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堅城,斬孟達。
今日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之。
”懿曰:“達衆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⑦四倍于達而糧不淹月⑧,以一月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擊一,正令失半而克,猶當為之。
是以不計死傷,而計糧也。
今賊衆我寡,賊饑我飽,而雨水乃爾,攻具不設,促之何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憂賊走。
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之走也。
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賊憑恃其衆,故雖饑困,不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
若求小利而驚之,非計也。
”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糧盡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乞降〕請解圍,當君臣面縛,懿〔不許〕皆斬之。
淵突圍而走,懿複追及梁水⑩上殺之,遼地悉平。
⑾ 【注釋】 ①“我欲戰”四句: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但“敵雖深溝高壘”句,原文作“敵雖高壘深溝”。
②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騎”,今據史校改。
③不當稍計役費: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不當計要後費也”,今據史校改。
④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西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綠林起義軍攻打宛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會同嚴尤等率軍四十二萬往救宛城。
綠林軍根據劉秀建議,采取堅守昆陽(今河南葉縣),遲滞、消耗南下之王邑軍,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内外夾擊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
王邑憑借其優勢兵力,拒絕嚴尤“亟進大兵”繞過昆陽堅城、先救宛城的正确建議,指揮數十萬大軍強攻昆陽,結果在綠林軍内外夾擊之下,幾乎全軍覆沒,實由王邑恥過昆陽而強攻之所緻。
其史例詳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和《漢書·王莽傳下》。
⑤其北: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其地門”,今據史校改。
⑥陳珪:東漢靈帝時光祿大夫陳球弟之子,字漢瑜。
少與袁術交遊,後因覺術有纂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