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關燈
洛⑥八百裡,去吾⑦一千二百裡⑧,聞吾舉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時,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将足辦。

    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将來,吾無患矣。

    ”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⑨城三面阻水,達于外為木栅以自固。

    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⑩,李輔⑾等斬達首,開門以降。

    ⑿ 【注釋】 ①兵貴拙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但與原文略異,原文是: “兵聞拙速。

    ” ②孟達:字子度,一字子敬。

    初事劉璋,後歸劉備,為宜都太守。

     後叛蜀降魏,被任為新城太守駐兵于上庸城。

    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伐魏,曾緻書誘達為援,為魏所疑,達懼複叛魏,不久在司馬懿率軍進攻下,為其部下所殺。

     ②未定:馬本誤作“未足”,今從唐本。

     ④促:馬本及唐本誤作“偍”,汪本誤作“隄”,今據史校改。

    促,通“趨”,急速之意。

     ⑤宛:即宛縣。

    三國時魏南陽郡治,位于今河南南陽。

    當時,司馬懿鎮守此地,都督荊豫諸州軍事。

     ⑥洛:即洛陽,魏國都城,今屬河南。

     ⑦吾: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吳”,今據史校改。

    吾,為孟達自言其駐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裡: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一百二十裡”,今據史校改。

     ⑨上庸:縣名。

    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旬月”,今據史校改。

    ⑾李輔:孟達部将。

    司馬懿率軍圍攻上庸時,他與達甥鄧賢斬達首後開城投降。

     ⑿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

     69.整戰 【提示】 本篇以《整戰》為題,旨在闡述對于陣勢嚴整之敵作戰時應當注意掌握的指導原則。

    它認為,作戰中如果遇到行陣嚴整、士卒鎮靜的敵人,不可輕率與之交戰,應當等待其發生變化之時,再不失時機地攻擊它,就能打敗敵人。

    這裡引自《孫子兵法》的“無邀正正之旗”,邀,阻截;正正,謂整齊嚴密之狀。

    整個句意是,不要去截擊旗幟整齊、隊伍嚴密的敵人。

    顯而易見,本篇依據孫子的思想,通過對陣勢嚴整之敵作戰問題的論述,進一步揭示了避實擊虛和因變制敵重要作戰原則的實踐性。

    三國時期魏将司馬懿平定公孫淵的遼東之戰,便是較好體現上述指導原則的成功戰例。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馬懿奉魏明帝之命率領大軍秘密渡過遼河之後,他發現公孫淵集重兵于遼隧城,企圖憑據堅城固守以阻截魏軍,于是采取了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作戰方針,舍棄行陣嚴整、部署周密的遼隧不攻,而直搗防守空虛的敵巢襄平,迫使遼隧的敵守軍急速回救,司馬懿乘機揮軍迎擊,大敗敵軍,進而包圍了襄平,為取得整個平叛作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綜觀此戰,司馬懿在作戰指導上的成功之處,在于他能夠根據敵情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作戰方針和有效戰法,調動敵人脫離堅城固壘而于運動之中殲滅之。

    此種因情制敵、靈活用兵的作戰指導,是值得人們效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行列嚴整有序,士卒情緒安穩平靜,不可輕率與其交戰,等到敵人内部發生變化時,再出兵進攻它,就有利于我軍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不要攔擊旗幟整齊、隊伍嚴密的敵人。

    ” 三國時期,魏國大将司馬懿奉命率軍征讨公孫淵,而進至遼水。

    公遜淵果然派遣數萬步騎兵憑據遼隧,企圖固守堅城壁壘以抵禦司馬懿進攻。

    司馬懿率軍乘船偷偷渡過遼水後,依傍遼水構築一道長圍(擺出一付攻打遼隧的架勢),然後又命令部隊放棄該城不攻,而向其老巢襄平進發。

    衆将對此決策十分不解地說:“我們不攻打遼隧城,卻又構築長圍,這不是顯示我們兵多軍威的辦法。

    ”司馬懿解釋說:“敵人現在憑據遼隧堅固而高大的城防設施,企圖把我軍拖垮在這裡。

    我們進攻它,恰好中了敵人的詭計。

    敵人的主力都集中在這裡,其老巢必定非常空虛,我軍直驅襄平,這裡的敵人一定會心懷恐懼,他們恐懼就會離開堅城固壘而向我求戰,那時我們集中兵力打敗他們是必定無疑的。

    ”于是,司馬懿率領嚴整有序的魏軍,越過遼隧而向襄平長驅直進。

    敵人發現魏軍所向直指其後方老巢,果然脫離堅城遼隧而去攔截魏軍。

    司馬懿乘機揮軍迎頭痛擊,大破敵人,三戰三捷。

    公孫淵退保襄平,司馬懿乘勝揮軍包圍了他。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行陣整齊,士卒安靜,未可輕戰,伺其變動擊之,則利。

    法曰:“無邀正正之旗。

    ”① 三國魏司馬懿征公孫淵②,〔次于遼水③。

    淵遣步騎數萬,阻遼隧④,堅壁而守,以距帝⑤。

    〕懿泛舟潛濟遼水,〔傍遼水〕作〔長〕圍,棄城而向襄平⑥。

    諸将曰:“不攻城而作圍,非所以示衆也。

    ”懿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軍也。

    攻之,正堕其計。

    賊大衆在此,其巢穴虛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懷内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遂整陣而過。

    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

    賊保襄平,進軍圍之。

    〕⑦ 【注釋】 ①無邀正正之旗: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

     ②公孫淵:《晉書》稱之“公孫文懿”,三國時襄平(今遼甯遼陽)人。

    魏明帝時,任遼東太守、大司馬,封樂浪公。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為燕王。

    次年,被司馬懿率軍所攻殺。

     ③遼水:今遼甯之遼河。

     ④遼隧:地名。

    故址在今遼甯鞍山西之遼河東岸。

     ⑤帝:指司馬懿。

    魏元帝鹹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後,追尊其為宣皇帝。

     ⑥襄平:三國魏遼東郡治。

    公孫淵叛魏後據此自稱燕王。

     ⑦本篇史例出自《晉書·宣帝紀》。

     70.亂戰 【提示】 本篇以《亂戰》為題,旨在闡述對于行陣紊亂不整之敵應采取的作戰指導原則。

    它認為,作戰中如果遇到行陣不整、士卒混亂的敵人,應當乘亂而不失時機地迅速出兵攻擊它,就能取得勝利。

    本篇所引“亂而取之”,是孫子著名的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它是古代作戰中常為兵家所采用的有效戰法。

    戰争的經驗表明,敵人處于混亂之際,恰恰是我出兵擊敵的最好時機。

    因此,本篇所論旨在揭示作戰中如何選擇有利戰機擊敵的問題。

    這對用兵者是不無啟發意義的。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将段志玄擊敗隋将屈突通的潼關之戰,就是較好體現“亂而取之”戰法的成功戰例。

    當時,段志玄随劉文靜同隋将屈突通戰于潼關,文靜所部為隋将桑顯和襲擊而敗潰。

    在此十分危急的時候,段志玄率領少數騎兵及時赴救,擊殺數十敵人,但不幸在返還時足部為敵流矢所傷。

    然而,為了使部隊的高昂鬥志不受挫折和影響,段志玄對自己的傷痛竟“忍而不言,更入賊陣者再三”,以其自身的英勇奮戰,給隋軍以很大殺傷,使敵人立即陷入極大混亂,鼓舞了自己部隊的士氣。

    之後,他又乘敵混亂潰逃之機,适時組織指揮部隊實施猛烈追擊,大敗隋軍,活捉敵将屈突通。

    段志玄身為将領,能夠臨危不懼,率先沖鋒陷陣,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嘉,然而更為可貴的是,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積極創造殲敵的有利戰機,并且不失時機地指揮部隊進行反擊。

    這是促使唐軍變被動為主動,實現“亂而取之”的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人行列陣勢紊亂不齊,士卒喧嘩混亂不堪,應當立即出兵進攻它,就有利于我軍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敵人混亂不堪時,我就乘機攻取它。

    ” (隋末李淵起兵之初),其部将段志玄随同劉文靜率軍于潼關抵抗隋将屈突通的進攻。

    劉文靜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将桑顯和打敗,軍營已經潰散。

    這時,段志玄率領二十名騎兵趕來救援,奮力沖殺,擊斬隋軍數十人;但在回身返還之時,腳部為敵人亂箭所傷。

    因怕引起部衆思想波動,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傷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沖入敵陣,奮力拚殺,緻使桑顯和軍大亂,劉文靜部隊士氣重新振作,并乘敵軍大亂,勇猛沖擊,大破之。

    屈突通兵敗而逃,段志玄與衆将跟蹤追擊,将他活捉過來。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行陣不整,十卒喧嘩,宜急出兵以擊之,則利。

    法曰:“亂而取之。

    ”① 唐段志玄②從劉文靜③拒屈突通④于潼關⑤,文靜為通将桑顯和所敗,軍營已潰,志玄率二十騎赴之,擊殺數十人而還;還為流矢中足,慮衆心動,忍而不言,更入賊陣者再三。

    顯和軍亂,大軍因而複振,擊大破之。

    〔及屈突通之遁,志玄與諸将追而擒之。

    〕⑥ 【注釋】 ①亂而取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段志玄:唐将。

    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

    隋末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

    唐朝建立後,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戰有功,升任左骁衛大将軍、鎮軍大将軍,封褒國公。

     ③劉文靜: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肇仁。

    隋末為晉陽令。

    李淵于太原起兵,他參與定計。

    唐朝建立後,任民部尚書,領陝東道行台左仆射。

    後因不滿位居裴寂之下,李淵聽信裴寂讒言而将其殺害。

     ④屈突通: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隋朝時任右武候車騎将軍、左骁衛大将軍。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關與李淵部隊作戰中,被段志玄所俘。

    唐建國後,任兵部尚書,封蔣國公。

     ⑤潼關:關隘名。

    位于今陝西潼關縣北,當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

     ⑥本篇《亂戰》,馬本及唐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汪本《亂戰》補入,其史例出自《舊唐書·段志玄傳》,又見《新唐書·段志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