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關燈


    與皇甫嵩鎮壓黃巾軍時任右中郎将,後封為西鄉侯。

     ⑥波才:黃巾起義軍一支部隊的首領。

     ⑦長社:縣名。

    故址在今河南長葛東北。

     ⑧束苣:即用葦稈紮成的火把。

     ⑨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

     67.緩戰 【提示】 本篇以《緩戰》為題,旨在闡述攻城作戰中應當注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由于修造攻城器械和堆築登城土山,費時費事,攻城作戰中容易增大傷亡,故攻城之法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

    因此,它主張在攻城作戰中,對于城防堅固、兵多糧少且無外援的守城之敵,不應急于攻戰,可采取長圍久困的戰法。

    本篇所論攻城作戰中應注意的問題,不外乎《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所闡明的觀點,認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的下策。

    此種觀點在缺乏先進攻城技術的古代是不無道理的。

    但是,随着武器裝備與攻城技術的進步和戰争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奪取城鎮為目标的攻堅戰,必将提到重要位置上來。

    因此,在對守城之敵作戰中,是否采用攻城戰法,應當根據戰争的需要和裝備技術條件而定,不可不加具體分析地一概斥之為下策。

     東晉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十月,前燕将領慕容恪率軍進攻晉屬廣固城,時鎮北将軍段龛率衆堅守該城。

    當燕軍包圍廣固後,諸将皆主張急攻速勝,但慕容恪則主張緩攻穩取,他根據“龛黨尚衆,未有離心”和“憑阻堅城”的敵情實際,采取了“築室反耕,嚴固圍壘”(見《晉書·慕容儁記》)的長圍久困以待敵敞的戰法,陷段龛于孤立無援的困難境地,最後迫使其開城投降。

    此種善于依據敵情實際而采取可行戰法的作戰指導,是可取的。

     【譯文】 大凡進攻城邑之法,是戰法中的最下策了,隻在不得已時才采用它。

    通常所說的三個月修造攻城器械,三個月堆築攻城土山,這樣,攻城準備得用六個月時間。

    值得警戒和注意的問題是,由于攻城準備的時間長,将帥為忿怒急躁的情緒所使,往往不等攻城器械造好,就驅趕士卒像螞蟻一樣緣城而上,這恐怕是造成人員大批傷亡的原因。

    如果敵人城高壕深,且兵多糧少,又無外援,對于這種守城之敵,可采取長圍久困之法奪取它,這樣作戰對我有利。

    誠如兵法所說:“軍隊行動舒緩時,就要像森林一樣穩便不動。

    ” 十六國時期,前燕将領慕容恪率軍進攻鎮守廣固城的東晉鎮北将軍段龛所部,并将其包圍起來。

    當時,諸多将領都勸慕容恪盡快攻城,但慕容恪卻從容說道:“作戰之情勢,有時應當緩戰以慢慢制服敵人,有時應當急攻以快快戰勝敵人。

    如果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而敵人又有強大的外援,我軍怕有遭到敵人腹背夾擊的危險,就不能不采取快速攻城戰法。

    如果我軍強大而敵人弱小,且敵人又無外援,那麼,對于這種守城之敵,則應采取長圍久困的戰法,以等待敵人困敝時再攻取它。

    兵法上所說的‘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它,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它’,正是講的這個道理。

    段龛的部衆現在還很多,内部尚未出現離心傾向。

    目前他們憑據堅城固壘,上下齊心協力地進行防守,如果我們投入全部精銳部隊強攻堅城,用幾十天時間雖然也可以攻下來,但那樣做将會給我們的部隊造成很多傷亡。

    所以,應當采取持久圍困以取勝的戰法。

    ”于是,慕容恪命令部隊構築工事以圍困守城的晉軍,最後終于攻占了廣固。

     【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為下策,不得已而為之。

    所謂三月修器152白話百戰奇略械,三月成距堙①者,六月也。

    謂戒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蟻附,恐傷人之多故也。

    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糧,外無救援,可羁縻②取之,則利。

    法曰:“其徐如林。

    ”③ 十六國前燕将慕容恪④擊段龛⑤于廣固,圍之。

    諸将請恪急攻,恪曰:“軍勢有宜緩以克敵,〔有宜急而取之〕。

    若彼我勢均,外有強援,恐有腹背之患,則攻之不得不速。

    若我強彼弱,外無救援,當羁縻守之,以待其敝。

    兵法‘十圍五攻’⑥,正謂此也。

    龛黨尚衆,未有離心。

    今憑阻堅城,上下戮力⑦,盡銳攻之,數旬可拔,然殺吾士卒必多矣。

    當持久以取耳⑧。

    ”乃為壁壘以守之,終克廣固。

    ⑨ 【注釋】 ①距堙:堙(yin),又作“闉”。

    距堙,即古代在攻城作戰中環城而堆築的土山,以為窺察敵人城内情況或登城之用。

     ②羁縻:猶言束縛,牽制;這裡可作“圍困”解。

     ③其徐如林: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

     ④慕容恪: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

    鮮卑族,字玄恭。

    從父征伐,鎮守遼東。

    後輔兄儁及炜,封太原王,累官大司馬,總攝朝政,量才授任,頗有政績。

     ⑤段龛:遼西鮮卑族,段蘭之子。

    東晉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龛以青州歸降東晉,被授任鎮北将軍,封齊公,鎮守廣固。

    後為前燕将慕容恪所執殺。

     ⑥十圍五攻:語出《孫子兵法·謀攻篇》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⑦戮力:謂努力,盡力。

     ⑧當持久以取耳:馬本及各本皆作“要在取耳”,不符史載原意,故據史校改。

     ⑨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慕容儁記》。

     68.速戰 【提示】 本篇以《速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的攻城作戰應取速戰速決的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對于兵少糧多、外有強援的守城之敵,隻有采取速攻戰法,才能便于取勝。

    實戰的曆史經驗表明,在攻城作戰中,究竟是采取緩攻,還是采取速攻?這要依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情況和戰場态勢的實際情況而定。

    敵人糧多且有外援,其兵力雖少,但利于憑恃堅城持久固守。

    故對此種守城之敵,進攻者如果緩攻久拖,兵力雖優,但極易師老兵疲,反為敵人所乘;進攻者如能以優勢兵力乘敵外援尚未來到之前,采取速戰速決,則容易戰勝此守城之敵。

    三國時期魏将司馬懿圍攻孟達的上庸之戰,就是體現速攻取勝指導原則的一個成功戰例。

     孟達原為蜀将,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叛蜀降魏,被委以新城太守而駐兵于上庸城。

    後在蜀相諸葛亮的策動下,又“陰許歸蜀”(見《資治通鑒·魏紀二》,下同)。

     司馬懿在獲悉孟達“欲舉兵叛”的情報後,一面“以書慰解之”,企圖穩住孟達;一面組織兵力,準備立即進讨。

    當時,魏軍諸将皆認為孟達已與吳、蜀聯絡,不可速攻,隻“宜觀望而後動”(見《晉書·宣帝紀》)。

    但司馬懿卻與諸将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孟達反複無常,乘其猶豫不決之際,迅速出兵,突然進攻,是完全可以取勝的。

    于是,司馬懿于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集中四倍于孟達軍的優勢兵力,親自統率自宛城西進,“倍道兼行”,一千二百裡的路程,僅用八天時間即進抵上庸城下。

    然後,分兵八道發起進攻,僅十六天即迫使孟達部下不得不斬達首而開城投降。

    此戰,從其長途行軍到攻占上庸,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告勝利了,可謂速戰速決的典型戰例。

    後來,司馬懿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進攻公孫淵的遼東作戰中,曾就其對孟達作戰為何采取速攻取勝的指導原則問題,向其随軍司馬陳珪作過很好說明。

    他說:“孟達衆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此種恰到好處的作戰指導,無疑是其戰勝攻取的重要原因。

    這是值得用兵者很好效法的。

     【譯文】 大凡圍攻城邑的作戰,如果守城之敵糧多兵少,且有外部援助,可以采取快攻速決,就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用兵最為寶貴的是,甯肯指揮笨拙但求速勝。

    ” 三國時期,蜀國将領孟達投降了魏國,于是被任命為新城太守而駐紮在上庸城。

    但不久,他又聯吳歸蜀而背叛了魏國。

    魏将司馬懿秘密發兵進讨孟達。

    當時,衆多将領都說孟達與吳、蜀二國有了聯絡,因此應當首先觀察事态的變化爾後再采取行動。

    但司馬懿卻說:“孟達是個沒有信義的人,現在正是他與吳、蜀之間相互猜疑的時候,應當趁其猶豫不決之時,迅速把他解決掉。

    ”于是就親率大軍以一天趕行兩天路程的速度,連續行軍八天而抵達上庸城下。

    此時,吳、蜀兩國也都各自派将統兵前來援救孟達。

    對此,司馬懿則分别派兵加以抵禦。

    孟達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給蜀相諸葛亮寫信說:“宛城離洛陽八百裡,而距我這裡有一千二百裡。

    駐守宛城的司馬懿獲悉我起兵舉事後,必先寫奏表上報洛陽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複回來時,已經一個月時間了。

    到了那時,我的城防已經加固,諸将所屬部隊都已部署停當。

    況且,我軍地處深遠而險要,司馬懿必定不會親自前來,其他将領來進攻,我就沒有憂慮之事了。

    ”但當司馬懿親自率兵突然來到之後,孟達又趕緊告訴諸葛亮說:“我起兵舉事僅僅八天,司馬懿就率兵來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動怎麼這樣神速啊!”上庸城三面臨水,地勢險要,而孟達又于城外構築木栅以加強防禦。

    司馬懿揮軍渡過河水,沖破木栅,直抵城根,然後分兵八路攻城,僅僅經過十六天時間,孟達的部将李輔等人便殺死孟達,打開城門而投降了司馬懿。

     【原文】 凡攻城圍邑,若敵糧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則勝。

    法曰:“兵貴拙速。

    ”① 三國蜀将孟達②降魏,遂領新城太守,未幾,複連吳附蜀以叛魏。

    司馬懿潛軍進讨,諸将言達與蜀交結,宜觀望而後可。

    懿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當及其未定③,促④而決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

    吳、蜀各遣将救達,懿乃分兵拒之。

    初,達與諸葛亮書曰:“宛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