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關燈
65.水戰 【提示】 本篇雖以《水戰》為題,但所闡述的内容并非是水上作戰的問題,而是陸上作戰如何利用水流輔助軍隊進攻取勝的問題。

    它認為,在與敵人隔水對峙時,如果不打算與敵決戰的話,可近水設陣,憑水阻敵過河;如果打算與敵決戰的話,則應在離河稍遠處設陣,以此誘敵渡河,待其“涉水半渡”而擊之。

    本篇所闡述的這些問題,無論是憑水阻敵,還是誘敵半渡,都是闡發《孫子兵法·火攻篇》所提出的“以水佐攻者強”這一觀點。

    在中國古代戰争中,運用“以水佐攻”指導原則而戰勝敵人的是不乏其例的。

    漢初,大将韓信擊敗楚将龍且的濰水之戰,就是體現“以水佐攻”原則的成功戰例。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韓信率軍攻齊進至濰水,與北上救齊的楚将龍且所部隔水而陣。

    當時,龍且軍“号稱二十萬”(見《史記·淮陰侯列傳》),與韓信所率數萬兵力相比,是占絕對優勢。

    但韓信并沒有被兵多勢衆的敵人所吓倒,相反,他卻從當面敵情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濰水這一天然條件來打擊敵人。

    交戰前,韓信秘密派人乘夜用大批沙袋将濰水上遊堵住;接戰中,韓信采取佯敗誘敵渡河,待其渡過一半時,命人突然決壅放水,大水直瀉而下,立即将正在渡水的楚軍沖成兩段。

    于是,韓信乘敵極度混亂之機,揮軍迅猛攻擊,一舉全殲已渡之楚軍,并擊斬楚将龍且,未及渡河的另一半楚軍不戰自潰,齊王田廣也吓得逃跑了。

    其後,韓信乘勝率軍追擊,将潰逃中的楚軍全部俘虜了,取得了平齊之戰的全面勝利。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或者在河岸列陣對敵,或者于水上駕船擊敵,這都叫做水戰。

    如在近水岸邊作戰時,必須距河水稍遠些,這樣,一方面可以引誘敵人渡河,一方面可以使敵人不生疑心。

    我一定要與敵人決戰時,就不要在靠近河水的岸邊迎擊敵人,怕的是敵人不敢渡河而來;我如果不想同敵人決戰時,就憑據河岸有利地勢阻截敵人,使其無法渡過河來。

    如果敵人渡河來與我戰時,我可以在岸邊等到敵人渡過一半時再襲擊它。

    這樣作戰就利于取勝。

    誠如兵法所說:“待敵人渡河一半時,就可以出兵襲擊它。

    ” 西漢初年,謀士郦食其奉劉邦之命遊說齊國而使之歸順了漢廷,自此齊王田廣每天與郦食其飲酒作樂,撤除了防禦漢軍的守備力量。

    謀士蒯通建議韓信乘齊國守備廢弛之隙而出兵進攻它;韓信采納了他的意見,于是率軍渡過黃河,出敵不意地一舉襲破了齊國。

    齊王田廣認為是郦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然後逃往高密,向楚國求救。

    楚王于是派遣龍且為将率兵号稱二十萬前往援救齊國。

    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遠離本土而來拚死作戰,其鋒芒銳盛不可阻擋,齊、楚軍隊是在自己地域内作戰,士卒容易逃散。

    因此,不如采取深溝高壘固守不戰之策,叫齊王派遣其心腹大臣去招撫失陷的城邑。

    這些失陷的城邑知道自己的國王還在,且有楚軍前來救援,就一定會反叛漢軍。

    漢軍因客居在别國土地上,必定會造成缺少糧食的不利态勢,這樣,就可以不經交戰而擒獲他們了。

    ”但龍且不以為然地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他是容易對付的。

    如今若是援救齊國不經交戰而迫降了韓信,我還有什麼戰功可言?如果同他交戰而又能戰勝他,齊國的一半土地可就成為我的封地了。

    ”于是,率軍前進,與漢軍相隔濰水而擺開了陣勢。

    韓信連夜派人制作了大批袋囊裝滿沙子,堵住了濰水上遊,清晨又親率部分兵力渡河襲擊龍且而僞裝成戰敗逃回。

    龍且見此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怕戰的懦夫。

    ”于是揮軍渡河追擊漢軍。

    韓信立即派人掘開濰水上遊的沙袋,河水頓時傾瀉而至。

    此時,龍且的部隊尚有大半沒有渡過濰水,韓信乘洶湧水勢揮軍猛烈截殺擊斬了龍且。

    被水隔斷而滞留濰水東岸的龍且部隊紛紛逃散,齊王田廣也吓得逃跑了。

    韓信乘勝追擊敗兵到城陽,俘獲了全部楚軍。

    于是平定了齊國。

     【原文】 凡與敵戰,或岸邊為陣,或水上泊舟,皆謂之水戰。

    若近水為戰,須去水稍遠,一則誘敵使渡,一則示敵無疑。

    我欲必戰,勿近水迎敵,恐其不得渡。

    我欲不戰,則拒水阻之,使敵不能濟。

    若敵率兵渡水來戰,可于水邊伺其半濟而擊之,則利。

    法曰:“涉水半渡可擊。

    ”① 漢郦生說齊下之,齊王②日與生縱酒為樂,而罷守備。

    蒯通③說信,遂渡河,襲破齊。

    齊下以郦生賣己,烹之,而走高密④,請救于楚。

    楚遣龍且将兵〔号稱二十萬〕救齊。

    或〔說龍且〕曰:“漢兵遠來,其鋒難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

    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

    ⑤。

    漢兵客居,其勢無所食,可不戰而擒也。

    ”龍且曰:“吾知韓信為人,易與耳。

    今若救齊不戰而降之,有何功?若戰而勝,齊半可得。

    ”遂進兵與漢軍夾濰水⑥而陣。

    信夜使人〔為〕囊〔盛〕沙壅水上流,旦渡擊且,佯敗走。

    龍且喜曰:“吾固知信怯。

    ”遂追之〔渡水〕。

    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擊,殺且。

    〔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

    〔信遂追北至城陽⑦,皆虜楚卒〕,遂平齊。

    ⑧ 【注釋】 ①涉水半渡可擊:語出《吳子·料敵第二》。

     ②齊王:即田廣。

     ③蒯通:本名徹,因與漢武帝劉徹同諱,故史家改“徹”為“通”。

    蒯通,範陽(今河北徐水北)人。

    陳勝起兵反秦後,派武臣進取趙地,通說範陽令徐公歸降,武臣不戰而得趙地三十餘城。

    後又勸韓信襲取趙地,成為漢初重要謀士和說客。

     ④高密:郡名。

    故址在今山東高密西南。

     ⑤反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及漢”,今據史校改。

     ⑥濰水:今稱濰河,在山東省東部。

     ⑦城陽:古地名。

    故址在今山東荷澤東北。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66.火戰 【提示】 本篇以《火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采用火攻戰法擊敵的問題。

    它認為,對于在草莽地帶紮營之敵,或者對敵人的糧草屯所,可利用幹燥天氣“因風縱火以焚之,選精兵以擊之”,就可以打敗敵人。

    實施火攻擊敵,這在冷兵器時代是常為兵家所采用的一種對敵作戰手段。

    本篇這裡所說的“火攻”,實際上是用火焚之法輔助部隊攻擊敵人的問題,也就是《孫子兵法·火攻篇》所闡明的“以火佐攻”的意思。

    用火來輔助部隊進攻,其效果雖然特别顯著,但它與火器大量出現并廣泛用于戰争後的熱兵器時代所講的“火攻”,非同一義。

    這是必須加以明确的問題。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四月,漢将皇甫嵩、朱儁共率步騎兵四萬餘人,進攻颍川郡的黃巾軍波才所部。

    朱儁所統部隊被波才打敗,皇甫嵩則率所部退保長社。

    波才乘勝揮軍包圍了長社。

    從當時雙方兵力對比的情況看,波才軍明顯優于皇甫嵩軍。

    但是,處于“兵少,軍中皆恐”(見《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列傳》,下同)态勢下的皇甫嵩,并沒有為此被動不利的形勢所吓倒,相反,他從“兵有奇變,不在衆寡”的正确認識出發,緊緊抓住波才“依草結營,易為風火”的軍事弱點,利用大風天氣,乘夜派人出城縱火配合部隊作戰,又與曹操援軍密切協同,“合兵更戰”,因而能夠取得擊敗波才、“斬首數萬級”的重大勝利。

    這在作戰指導上是不無可取之處的。

    而黃巾軍将領波才,在大敗朱儁之後又包圍皇甫嵩于長社,這本來已使自己處于優勢而主動的有利地位,然而,由于其喪失警惕和缺乏經驗,竟“依草結營”而為敵人火攻所乘。

    此種主觀指導上的失誤,不能不是造成波才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譯文】 大凡作戰中,如果敵人駐紮在靠近草木叢生的地帶,其營舍是用茅竹搭蓋而成,又囤積大批馬草和糧食,如遇燥熱幹旱天氣,就可借助風力放火焚燒它,選派精銳部隊進攻它。

    這樣,敵人便可以被打敗。

    誠如兵法所說:“對敵采用火攻戰法,必須具備一定客觀條件。

    ”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将皇甫嵩(與右中郎将朱儁各統一軍),進讨黃巾軍(于颍川),朱儁與黃巾軍首領波才所部交戰而失敗,波才遂乘勝揮軍包圍了退保長社的皇甫嵩。

    波才軍靠近草木叢生的地帶安營紮寨。

    是時,正趕上刮大風,皇甫嵩便命令部隊捆好火把登上城牆,又派精銳士卒偷偷越出包圍圈,于城外黃巾軍營地縱放大火并狂呼亂叫,城上的漢軍則點燃火把與之緊密策應,皇甫嵩乘機率軍擊鼓而出城,直奔波才營陣沖殺過去,波才軍猝不及防,驚慌四散。

    此時,漢靈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趕到,與皇甫嵩、朱儁所部協力合戰,大敗波才,擊斬其軍數萬人。

     【原文】 凡戰,若敵人居近草莽,營舍茅竹,積刍聚糧,天時燥旱,因風縱火以焚之,選精兵以擊之,其軍可破。

    法曰:“行火必有因。

    ”① 漢靈帝②中平元年,皇甫嵩③讨黃巾④,漢将朱儁⑤與賊波才⑥戰,敗,賊遂圍嵩于長社⑦。

    賊依草結營,會大風。

    嵩敕軍束苣⑧乘城,使銳卒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

    會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⑨ 【注釋】 ①行火必有因:語出《孫子兵法·火攻篇》。

     ②漢靈帝:即東漢皇帝劉宏。

    公元168—189年在位。

     ③皇甫嵩:東漢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人,字義真。

    靈帝時為北地太守。

    黃巾起義爆發時,任左中郎将,與朱儁率軍鎮壓起義軍,後官至太尉,封槐裡侯。

     ④黃巾:即黃巾起義軍,因起義者以黃巾裹頭,故名。

     ⑤朱儁:東漢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字公偉,曾任刺史、谏議大夫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