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關燈
②诏耿弇③,悉收集降附,結部曲④,置将吏,弇帥騎都尉劉歆、泰山太守陳俊将兵而東。

    張步⑤聞之,使其将費邑軍曆下⑥,又令兵屯祝阿⑦,别于泰山⑧、鐘城⑨列營數十以待之。

    弇渡河先擊祝阿,拔之,故開圍一角,令其衆得奔歸鐘城。

    〔鐘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遂空壁亡去。

    費邑分兵遣其弟費敢守巨裡⑩,弇進兵先脅巨裡,嚴令軍中趣修攻具,〔宣敕諸部〕:後三日〔當〕悉力攻巨裡城。

    陰緩生口,〔令得〕亡歸,以弇期告邑。

    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萬餘人〕來救〔之〕。

    弇〔喜〕謂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誘緻⑾之耳。

    野兵不擊,何以城為?⑿”則分兵守巨裡,自帥精銳上岡阪⒀,乘高合戰,大破之,斬邑。

    既而取首級以示巨裡,城中懼,費敢〔悉衆〕亡歸張步。

    弇悉收其積聚,縱兵攻諸未下者,平四十餘營,遂定濟南。

    ⒁ 【注釋】 ①緻人而不緻于人: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光武:即東漢光武帝劉秀。

     ③耿弇東漢名将。

    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伯昭。

    西漢末,從劉秀起兵,任大将軍。

    劉秀稱帝後,任建威大将軍,封好畤侯。

    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奉诏率軍擊滅稱雄于濟南郡地的割據勢力張步。

     ④部曲:本謂中國古代軍隊編制之稱,後又為家仆之稱。

    本篇這裡指軍隊編制。

     ⑤張步:東漢初地方分裂割據勢力。

    琅邪不其(今山東即墨西南)人,字文公。

    新莽末,劉秀起兵,張步亦乘機擁衆據濟南郡地,自稱五威将軍。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後,曾派使持節授步為東萊太守,但步殺使自立齊王,成為東漢初盤據山東濟南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

    建武五年為耿弇擊敗投降,後因謀叛被殺。

     ⑥曆下:亦作“曆城”,濟南郡治,位于今山東濟南。

     ⑦祝阿:縣名。

    故址在今山東濟南西。

     ⑧泰山:郡名。

    治所奉高,位于今山東泰安東。

     ⑨鐘城:故址在今山東濟南南。

     ⑩巨裡:故址在今山東章丘西。

     ⑾誘緻: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又緻”,今據史校改。

     ⑿野兵不擊,何以城為:此兩句出自《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三》耿弇語,而《後漢書·耿弇傳》則為“今來,适其所求也。

    ” ⒀岡阪:據《爾雅》釋義稱:山脊為岡,山坡為阪。

    岡阪,在這裡可作“山頂”或“制高點”解。

     ⒁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耿弇傳》和《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三》。

     63.遠戰 【提示】 本篇以《遠戰》為題,旨在闡述采用“遠而示之近”的佯動戰法奇襲殲敵的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凡與敵人隔水相拒,如果打算從遠處渡水擊敵時,就僞裝成從近處渡水的樣子,以吸引敵人兵力,然後乘其遠處空虛之隙,迅速渡河進擊敵人。

    它還強調指出,一旦缺少渡船時,可用竹木、蒲葦、罂缻等就便器材紮成排筏作為渡河工具。

    本篇所引“遠而示之近”與下篇《近戰》所引“近而示之遠”,均系孫子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

    戰争實踐經驗證明,采用此種制造假象、佯動誤敵的“示形”戰法,既可掩蓋我方真實意圖不為敵人所窺知,又可調動敵人就範,從而使之陷入顧此失彼的被動挨打局面。

    這樣,我便可以乘敵兵散勢虛之隙,在我所選定的突襲方向(遠處或近處),出其不意,突然進擊,就可收奇襲殲敵之功。

    因此,采用以制造假象、佯動誤敵為内容的“示形”之法,是中國古代兵家所常倡導的有效戰法。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韓信奉命進擊魏王豹之戰,就是采用“遠而示之近”的佯動戰法取勝的。

    當時,魏王豹率衆據守安邑,韓信為吸引其注意力,乃于臨晉陳放大批船隻,僞裝成要從此近處臨晉渡河的樣子,把敵人的注意力吸引在此處後,韓信則親率漢軍主力偷偷北上,從遠處夏陽方向東渡黃河,出敵不意地一舉襲占了安邑,擒獲了魏王豹,創造了佯動奇襲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與敵人隔河對抗時,我如要從遠處渡河出擊敵人,可多置一些船隻于河邊,僞裝成要從近處渡河的樣子,敵人就必定要集中兵力來阻擊,這樣我便可以從敵人防守薄弱的遠處渡河襲擊敵人。

    倘若沒有渡河船隻,則可以用竹木、蒲葦、罂缻、甕囊、槍杆等就便器材紮成排筏,都可用以渡河。

    誠如兵法所說:“打算從遠處進攻敵人,就僞裝成從近處出擊的樣子。

    ” 西漢初年,魏王豹開始時歸降了漢朝,不久又以母病為辭請求回去探望,一回到封地,立即切斷黃河西岸臨晉關的交通,反叛了漢朝,而與楚國訂約講和。

    漢帝劉邦派遣郦食其前往遊說魏王豹重新歸順朝廷,但魏王豹執意不聽。

    劉邦于是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軍進擊魏王豹,而魏王豹則在蒲坂駐紮重兵,封鎖臨晉關。

    韓信針對此情,就采用增設疑兵之法,擺開船隻,僞裝成要從臨晉渡河的樣子,而以隐蔽前進的主力部隊從夏陽方向乘坐木罂渡過黃河後,徑直襲擊安邑。

    魏王豹驚慌失措,匆忙領兵迎戰韓信部隊,韓信揮軍奮戰,一舉俘獲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置為河東郡。

     【原文】 凡與敵阻水相拒,我欲遠渡,可多設舟楫,示之若近濟,則敵必并衆應之,我出其空虛以濟。

    如無舟楫,可用竹木、蒲葦、罂缻①、甕囊②、槍杆之屬,綴為排筏,皆可濟渡。

    法曰:“遠而示之近。

    ”③ 漢初,魏王豹④初降漢,複以親疾請歸,至國,即絕其河關⑤反〔漢〕,與楚約和。

    漢王遣郦生⑥往說豹,不聽。

    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擊豹。

    〔魏王〕盛兵蒲坂⑦,塞臨晉⑧;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⑨以木罂〔缻〕⑩渡軍,襲安邑⑾。

    魏王豹驚,帥兵迎戰,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

    ⑿ 【注釋】 ①罂缻(yīngeǒu):罂,一種陶制的盛酒器;缻,同“缶”,一種陶制的炊具。

    此兩種器具,其形狀均為小口大腹,在渡河無舟的情況下,可以将其與竹木、蒲葦連綴在一起,作為渡河用的飄浮工具。

     ②甕囊:也是一種形如罂狀的盛器。

     ③遠而示之近: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④魏王豹:即魏豹,戰國時魏國貴族子弟。

    秦滅魏後,與其兄咎皆被貶為庶人。

    秦末,陳勝起義攻下魏地,立咎為魏王。

    後咎被秦将章邯擊敗而自殺,豹逃往楚,楚懷王予以援兵收複魏地,被立為魏王。

    後從項羽入關,被徙至河東郡,封為西魏王。

    劉邦定三秦,豹叛楚歸漢,不久又叛漢歸楚。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為韓信擊敗被俘,後在荥陽被殺。

     ⑤河關:指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故址在今陝西大荔東的黃河西岸。

     ⑥郦生:即郦食其,劉邦的謀士。

     ⑦蒲坂:邑名。

    即今山西永濟西之黃河東岸的蒲州鎮。

     ⑧臨晉:縣名。

    故址在今陝西大荔東,與舊關相對。

     ⑨夏陽:縣名。

    故址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之黃河西岸。

    ⑩木罂缻:即以木押縛罂缻作為渡河工具。

    一說以木為器如罂缻。

     ⑾安邑:戰國魏都,漢置為縣。

    位于今山西夏縣西。

    魏豹據此反漢。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又見《漢書·淮陰侯傳》。

     64.近戰 【提示】 本篇以《近戰》為題,旨在闡述采用“近而示之遠”的佯動戰法奇襲殲敵的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在與敵人隔河對抗時,倘若打算從近處進擊敵人,就要采取多設疑兵之法,僞裝成遠渡之狀以吸引和分散敵人兵力,然後我從敵人近處空虛之地襲擊它,就能把敵人打敗。

    “近而示之遠”與“遠而示之近”,都是古代戰争中常為兵家所采用的一種佯動誤敵為内容的“示形”戰法。

    春秋越吳笠澤之戰,就越方來看,就是運用“近而示之遠”戰法的成功一例。

     發生在春秋末期(即公元前478年)的越吳笠澤之戰,是越國滅亡吳國的關鍵一戰。

    越軍所以能夠戰勝吳軍,從作戰指導上看,越王勾踐成功地運用“近而示之遠”的佯動誤敵戰法,是其取得此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當時,越王勾踐利用夜暗條件,在主力部隊的兩翼設置左、右句卒(分隊),采取兩翼(遠處)佯渡調動敵人,中央(近處)突破,乘虛搗隙的戰術,親率三軍主力從近處偷渡過河,出其不意,大敗吳軍主力,為滅亡吳國奠定了勝利基礎,創造了我國戰争史上較早的一次采用“近而示之遠”戰法奇襲殲敵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與敵人隔河對陣,我如要從近處進攻敵人,就反而僞裝成從遠處渡河的樣子。

    為此,必須多多設置一些疑兵,裝作從河的上、下遊遠處渡河進攻的架勢,敵人一定會分散兵力來應付。

    這樣,我就可以乘隙暗中出兵從近處襲擊敵人,敵人就可以被打敗。

    誠如兵法所說:“打算從近處進攻敵人,就僞裝成從遠處出擊的樣子。

    ” 春秋時期,越國讨伐吳國,吳王出兵于笠澤進行抵抗,而與越軍隔笠澤水對陣相抗。

    越軍分為左右兩翼,乘夜擂鼓呼号而進,吳軍則分兵進行抵禦。

    越王勾踐親率主力部隊偷偷從中央近處渡過笠澤水,直奔吳國中軍主力而擊鼓沖殺過去,緻使吳軍大敗,吳國最終滅亡。

     【原文】 凡與敵夾水為陣,我欲攻近,反示以遠,須多設疑兵,上下遠渡,敵必分兵來應,我可以潛師近襲之,其軍可破。

    法曰:“近而示之遠。

    ”① 春秋,越人伐吳,吳人禦之笠澤,夾水而陣。

    越人②為左右陣、夜鼓噪而進,〔吳師分以禦之。

    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兵而鼓之,吳軍大敗,遂至滅亡。

    ③ 【注釋】 ①近而示之遠: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越人: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楚人”,今據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同《夜戰》,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