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以并州都督李勣等五将為行軍總管,分道北出,向東突厥發動大規模進攻,經過多次作戰,于次年二月在陰山一帶給突厥軍以摧毀性打擊。
唐軍此次進攻作戰的勝利,在軍事上至少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從兵力對比看,突厥軍在連遭唐軍打擊後,損失頗重,已呈劣勢,而唐軍則越戰越強,處于優勢地位,以優攻劣,必勝無疑。
其二,從作戰指導看,身為唐軍統帥的李靖善于捕捉有利戰機,适時組織部隊對敵實施決戰進攻。
他利用唐使“慰谕”突厥從而造成其喪失警惕而“不虞官兵”的可乘之隙,采用突襲戰法,出其不意地殲滅突厥主力于陰山,并活捉了突厥首領颉利可汗。
以上兩點可以說明,此役是在“見可則進”原則指導下取得作戰勝利的典型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已經查明敵人有被打敗的可能,就應當迅速出兵進攻它,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有可能戰勝敵人的時機,就迅速向它發動進攻。
” 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書李靖出任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擊敗了東突厥,颉利可汗率衆退保鐵山,然後派遣使者到唐朝請罪,表示願意舉國歸附。
唐太宗命以李靖前往迎接。
颉利可汗雖然表面上請求朝見大唐皇帝,但内心裡卻猶豫不決,另有企圖。
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
此時,太宗诏命鴻胪卿唐儉等人前往突厥進行安撫和宣谕。
李靖于是對他的副将張公謹說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經抵達突厥,敵人必定會放心不疑。
如果我們選派萬名騎兵帶上二十天糧食,從白道北出向它實施突然襲擊,一定能夠取得我們想要取得的勝利。
”張公謹不無疑慮地說:“皇帝已經如約接受突厥來降,而我們的使者又在他們那裡,一旦采取行動,敵人加害他們可怎麼辦?”李靖斬釘截鐵地說:“戰機不可錯過,這正是漢初韓信能夠擊敗齊國所采取的戰法。
像唐儉這些人犧牲了又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揮軍疾速前進,抵達陰山時,遇到突厥一支千餘人的偵察部隊,便把他們全部俘虜而随同唐軍一起前進。
颉利可汗見到唐朝使者唐儉等人後,十分高興,根本沒有料想唐軍會來進攻之事。
李靖的前鋒部隊乘着大霧天氣前進,當抵達距颉利可汗官署處所僅七裡的時候,突厥兵才發覺唐軍已經迫在眼前。
颉利可汗慌忙拉出隊伍還未擺好陣勢之時,李靖指揮唐軍猛烈沖殺,殲滅萬餘人,俘獲十餘萬,活捉颉利之子疊羅施,殺死颉利之妻隋朝義成公主。
颉利可汗單騎倉皇西逃,後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而獻給朝廷。
此戰的勝利,為唐朝開拓了自陰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帶大片土地。
【原文】 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
法曰:“見可則進。
”① 唐李靖②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擊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鐵山④,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
以靖往迎之。
颉利雖外請朝谒,而内懷遲疑。
靖揣知其意。
時诏鴻胪卿唐儉等慰谕之。
靖謂副将張公謹曰:“诏使到彼,虜必自安。
若萬騎赍二十日⑤糧,自白道⑥襲之,必得所欲。
”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⑦。
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至陰山⑧,遇其斥候千餘,皆俘以随軍⑨。
颉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至也〕。
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⑩七裡,虜始覺,列兵未及陣,靖縱兵擊之,斬⑾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擒其子疊羅施⑿,殺義成公主⒀。
颉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
于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
⒁ 【注釋】 ① 見可則進: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但與原文略異,原文為:“見可而進。
” ② 李靖:唐代著名軍事家。
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
精兵法,善謀略。
唐太宗時,任兵部尚書、尚書右仆射等職。
曾先後指揮唐軍南滅蕭銑、東平輔公祏、北擊東突厥、西讨吐谷渾等重大作戰,因其戰功卓著而晉封衛國公。
史載其一生撰著的兵書多達10餘種,但大都失傳了,現在僅有清人汪宗沂根據唐代杜佑《通典》等存錄的部分内容而輯成的三卷本《李衛公兵法》流傳于世。
③颉利可汗:東突厥最高統治者。
名咄芯,啟民可汗少子。
在位期間(公元620—630年),屢擾唐朝邊境,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張寶相俘送長安。
④鐵山:位于陰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雲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三日”,今據史校改。
⑥白道:即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韓信所以破齊也:即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郦食其說齊歸漢,齊王為之所動,撤除屯守曆城(今山東濟南)防禦漢軍進攻的兵力。
這時,韓信聽從辯士蒯徹建議,乘齊無備一舉襲破曆城,進至臨淄(今山東臨淄北),齊王敗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
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⑧陰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陰山。
⑨随軍:馬本作“随車”,與史載不符,今從唐本。
⑩牙帳: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處所。
⑾斬: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轅”,今據史校改。
⑿疊羅施:馬本及汪本作“盅羅施”,唐本作“壘羅施”,皆誤,今據史校改。
⒀義成公主:即隋義成公主,本為突厥處羅可汗之妻,處羅死後,其弟颉利可汗納之為妻。
⒁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靖傳》和《新唐書·李靖傳》。
60.退戰 【提示】 本篇以《退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采取退卻方式以免遭敵打擊的問題。
它認為,在敵衆我寡、地形不利,且難以力争勝的條件下,應當迅速退卻,不與敵人決戰。
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實力不受損失。
本篇《退戰》與前篇《進戰》,是從相反相成的兩個側面,闡明了采取進攻和退卻兩種不同作戰方式的主要依據條件,力戒戰争指導者既要善于“見可則進”,又要善于“知難而退”。
敵情和地形條件的不同,作戰方式亦應不同。
兩篇強調從實際情況出發,能進則進,不能進則退,這裡已經包含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作戰指導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三國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魏将曹爽“發卒十餘萬人”(見《資治通鑒·魏紀六》),自駱谷口進入蜀地漢中。
當時蜀在漢中的兵力不滿三萬,從雙方兵力對比情況看,魏軍是蜀軍的三倍多,但最後結局卻是以魏軍敗退而告終。
究其原因則在于魏軍作戰指導的失誤,這主要表現在大将軍曹爽單純憑借其兵力上的優勢,既忽視了長途跋涉的勞困和地形條件對己不利的因素,且又不聽司馬懿勸阻(據《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載稱:“宣王止之不能止”,下同),一意孤行,結果造成其“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數百裡,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的困難局面。
最後他不得不采納司馬昭的建議而引軍撤退。
蜀将費祎乘機揮軍疾趨三嶺憑險截擊,曹爽率部“争險苦戰,僅乃得過,失亡甚衆,關中為之虛耗。
”(見《資治通鑒·魏紀六》)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兵多、我軍兵少,且地形條件對我不利,在單憑兵力不能與敵争勝的情況下,就應當立即撤退以避開敵人,這樣就可以保全我軍實力安然無損。
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确知敵人難以戰勝,就應及時撤退以保存實力。
” 三國時期,魏國大将軍曹爽奉命率軍讨伐蜀國,司馬昭為征蜀将軍而随同前往,穿越駱谷後,進駐于興勢山。
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襲魏軍,司馬昭命令所屬部隊堅守不動,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
司馬昭提出建議說:“蜀國大将軍費祎如果占據險要地形進行防守,我們前進卻得不到交戰的機會,強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
因此,應當急速撤軍,以後再作良圖。
”曹爽聽後,下令魏軍撤退。
蜀将費祎果然領兵迅速搶占了三嶺險要地形,曹爽等人率軍偷偷越過險阻,才得以撤回。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衆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
法曰:“知難而退。
”① 三國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馬昭③同行出駱谷④,次于興勢⑤。
蜀将王平⑥乘夜襲擊,昭令堅卧不動,平退。
昭謂諸将曰:“費祎⑦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急旋軍,以為後圖。
”爽等遂退,祎果馳兵趨三嶺⑧争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過。
⑨ 【注釋】 ①知難而退: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自《軍志》;又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孫。
字昭伯。
魏明帝時,官至武衛将軍。
明帝病重之時,拜其為大将軍,假節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司馬懿受遺诏同輔齊王曹芳。
後因與司馬懿争權被殺。
③司馬昭:馬本及各本皆作“司馬懿”,顯誤,據《晉書·宣帝紀》和《三國志》之《魏書·三少帝紀》、《魏書·曹爽傳》、《蜀書·後主傳》、《蜀書·王平傳》等書記載,此次曹爽率軍伐蜀,不但皆無“司馬懿同行”之說,相反,卻稱司馬懿對此次攻蜀始終持勸阻态度,但結果是“止之,不可”(見《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宣王止之不能止”)。
又據《晉書·文帝紀》載稱:“大将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馬昭)為征蜀将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于興勢。
”可見,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馬懿,而是懿子司吳昭。
故據《晉書·文帝紀》校改。
④駱谷:狹谷名。
位于今陝西周至縣西南,谷長四百餘裡,地勢險要,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交通要道。
⑤興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興元”,今據史校改。
興勢,即興勢山,位于今陝西洋縣北。
⑥王平:蜀将。
馬本及各本作“王琳”,《晉書·文帝紀》作“王林”,皆誤。
今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和《資治通鑒·魏紀六》校改。
⑦費祎:蜀将。
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字文偉。
蜀後主時,任黃門侍郎,為諸葛亮所推重,拜為參軍、司馬。
亮卒,祎為後軍師。
蔣琬秉政後,祎任大将軍,錄尚書事。
⑧三嶺:即沈嶺、衙嶺、分水嶺。
均在今陝西周至西南之駱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文帝紀》。
唐軍此次進攻作戰的勝利,在軍事上至少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從兵力對比看,突厥軍在連遭唐軍打擊後,損失頗重,已呈劣勢,而唐軍則越戰越強,處于優勢地位,以優攻劣,必勝無疑。
其二,從作戰指導看,身為唐軍統帥的李靖善于捕捉有利戰機,适時組織部隊對敵實施決戰進攻。
他利用唐使“慰谕”突厥從而造成其喪失警惕而“不虞官兵”的可乘之隙,采用突襲戰法,出其不意地殲滅突厥主力于陰山,并活捉了突厥首領颉利可汗。
以上兩點可以說明,此役是在“見可則進”原則指導下取得作戰勝利的典型戰例。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已經查明敵人有被打敗的可能,就應當迅速出兵進攻它,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
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有可能戰勝敵人的時機,就迅速向它發動進攻。
” 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書李靖出任定襄道行軍總管,率軍擊敗了東突厥,颉利可汗率衆退保鐵山,然後派遣使者到唐朝請罪,表示願意舉國歸附。
唐太宗命以李靖前往迎接。
颉利可汗雖然表面上請求朝見大唐皇帝,但内心裡卻猶豫不決,另有企圖。
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
此時,太宗诏命鴻胪卿唐儉等人前往突厥進行安撫和宣谕。
李靖于是對他的副将張公謹說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經抵達突厥,敵人必定會放心不疑。
如果我們選派萬名騎兵帶上二十天糧食,從白道北出向它實施突然襲擊,一定能夠取得我們想要取得的勝利。
”張公謹不無疑慮地說:“皇帝已經如約接受突厥來降,而我們的使者又在他們那裡,一旦采取行動,敵人加害他們可怎麼辦?”李靖斬釘截鐵地說:“戰機不可錯過,這正是漢初韓信能夠擊敗齊國所采取的戰法。
像唐儉這些人犧牲了又有什麼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揮軍疾速前進,抵達陰山時,遇到突厥一支千餘人的偵察部隊,便把他們全部俘虜而随同唐軍一起前進。
颉利可汗見到唐朝使者唐儉等人後,十分高興,根本沒有料想唐軍會來進攻之事。
李靖的前鋒部隊乘着大霧天氣前進,當抵達距颉利可汗官署處所僅七裡的時候,突厥兵才發覺唐軍已經迫在眼前。
颉利可汗慌忙拉出隊伍還未擺好陣勢之時,李靖指揮唐軍猛烈沖殺,殲滅萬餘人,俘獲十餘萬,活捉颉利之子疊羅施,殺死颉利之妻隋朝義成公主。
颉利可汗單騎倉皇西逃,後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獲而獻給朝廷。
此戰的勝利,為唐朝開拓了自陰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帶大片土地。
【原文】 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
法曰:“見可則進。
”① 唐李靖②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擊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鐵山④,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
以靖往迎之。
颉利雖外請朝谒,而内懷遲疑。
靖揣知其意。
時诏鴻胪卿唐儉等慰谕之。
靖謂副将張公謹曰:“诏使到彼,虜必自安。
若萬騎赍二十日⑤糧,自白道⑥襲之,必得所欲。
”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⑦。
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至陰山⑧,遇其斥候千餘,皆俘以随軍⑨。
颉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至也〕。
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⑩七裡,虜始覺,列兵未及陣,靖縱兵擊之,斬⑾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擒其子疊羅施⑿,殺義成公主⒀。
颉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
于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
⒁ 【注釋】 ① 見可則進: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但與原文略異,原文為:“見可而進。
” ② 李靖:唐代著名軍事家。
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
精兵法,善謀略。
唐太宗時,任兵部尚書、尚書右仆射等職。
曾先後指揮唐軍南滅蕭銑、東平輔公祏、北擊東突厥、西讨吐谷渾等重大作戰,因其戰功卓著而晉封衛國公。
史載其一生撰著的兵書多達10餘種,但大都失傳了,現在僅有清人汪宗沂根據唐代杜佑《通典》等存錄的部分内容而輯成的三卷本《李衛公兵法》流傳于世。
③颉利可汗:東突厥最高統治者。
名咄芯,啟民可汗少子。
在位期間(公元620—630年),屢擾唐朝邊境,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張寶相俘送長安。
④鐵山:位于陰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雲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三日”,今據史校改。
⑥白道:即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韓信所以破齊也:即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郦食其說齊歸漢,齊王為之所動,撤除屯守曆城(今山東濟南)防禦漢軍進攻的兵力。
這時,韓信聽從辯士蒯徹建議,乘齊無備一舉襲破曆城,進至臨淄(今山東臨淄北),齊王敗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
事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⑧陰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陰山。
⑨随軍:馬本作“随車”,與史載不符,今從唐本。
⑩牙帳: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處所。
⑾斬: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轅”,今據史校改。
⑿疊羅施:馬本及汪本作“盅羅施”,唐本作“壘羅施”,皆誤,今據史校改。
⒀義成公主:即隋義成公主,本為突厥處羅可汗之妻,處羅死後,其弟颉利可汗納之為妻。
⒁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靖傳》和《新唐書·李靖傳》。
60.退戰 【提示】 本篇以《退戰》為題,旨在闡述在何種條件下采取退卻方式以免遭敵打擊的問題。
它認為,在敵衆我寡、地形不利,且難以力争勝的條件下,應當迅速退卻,不與敵人決戰。
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實力不受損失。
本篇《退戰》與前篇《進戰》,是從相反相成的兩個側面,闡明了采取進攻和退卻兩種不同作戰方式的主要依據條件,力戒戰争指導者既要善于“見可則進”,又要善于“知難而退”。
敵情和地形條件的不同,作戰方式亦應不同。
兩篇強調從實際情況出發,能進則進,不能進則退,這裡已經包含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作戰指導思想,這是十分可貴的。
三國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魏将曹爽“發卒十餘萬人”(見《資治通鑒·魏紀六》),自駱谷口進入蜀地漢中。
當時蜀在漢中的兵力不滿三萬,從雙方兵力對比情況看,魏軍是蜀軍的三倍多,但最後結局卻是以魏軍敗退而告終。
究其原因則在于魏軍作戰指導的失誤,這主要表現在大将軍曹爽單純憑借其兵力上的優勢,既忽視了長途跋涉的勞困和地形條件對己不利的因素,且又不聽司馬懿勸阻(據《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載稱:“宣王止之不能止”,下同),一意孤行,結果造成其“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數百裡,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的困難局面。
最後他不得不采納司馬昭的建議而引軍撤退。
蜀将費祎乘機揮軍疾趨三嶺憑險截擊,曹爽率部“争險苦戰,僅乃得過,失亡甚衆,關中為之虛耗。
”(見《資治通鑒·魏紀六》)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敵軍兵多、我軍兵少,且地形條件對我不利,在單憑兵力不能與敵争勝的情況下,就應當立即撤退以避開敵人,這樣就可以保全我軍實力安然無損。
誠如兵法所說:“作戰中确知敵人難以戰勝,就應及時撤退以保存實力。
” 三國時期,魏國大将軍曹爽奉命率軍讨伐蜀國,司馬昭為征蜀将軍而随同前往,穿越駱谷後,進駐于興勢山。
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襲魏軍,司馬昭命令所屬部隊堅守不動,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
司馬昭提出建議說:“蜀國大将軍費祎如果占據險要地形進行防守,我們前進卻得不到交戰的機會,強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
因此,應當急速撤軍,以後再作良圖。
”曹爽聽後,下令魏軍撤退。
蜀将費祎果然領兵迅速搶占了三嶺險要地形,曹爽等人率軍偷偷越過險阻,才得以撤回。
【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衆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
法曰:“知難而退。
”① 三國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馬昭③同行出駱谷④,次于興勢⑤。
蜀将王平⑥乘夜襲擊,昭令堅卧不動,平退。
昭謂諸将曰:“費祎⑦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急旋軍,以為後圖。
”爽等遂退,祎果馳兵趨三嶺⑧争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過。
⑨ 【注釋】 ①知難而退: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自《軍志》;又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孫。
字昭伯。
魏明帝時,官至武衛将軍。
明帝病重之時,拜其為大将軍,假節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司馬懿受遺诏同輔齊王曹芳。
後因與司馬懿争權被殺。
③司馬昭:馬本及各本皆作“司馬懿”,顯誤,據《晉書·宣帝紀》和《三國志》之《魏書·三少帝紀》、《魏書·曹爽傳》、《蜀書·後主傳》、《蜀書·王平傳》等書記載,此次曹爽率軍伐蜀,不但皆無“司馬懿同行”之說,相反,卻稱司馬懿對此次攻蜀始終持勸阻态度,但結果是“止之,不可”(見《晉書·宣帝紀》;又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宣王止之不能止”)。
又據《晉書·文帝紀》載稱:“大将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馬昭)為征蜀将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于興勢。
”可見,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馬懿,而是懿子司吳昭。
故據《晉書·文帝紀》校改。
④駱谷:狹谷名。
位于今陝西周至縣西南,谷長四百餘裡,地勢險要,是關中通往漢中的交通要道。
⑤興勢:馬本及各本皆誤作“興元”,今據史校改。
興勢,即興勢山,位于今陝西洋縣北。
⑥王平:蜀将。
馬本及各本作“王琳”,《晉書·文帝紀》作“王林”,皆誤。
今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和《資治通鑒·魏紀六》校改。
⑦費祎:蜀将。
江夏鄳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字文偉。
蜀後主時,任黃門侍郎,為諸葛亮所推重,拜為參軍、司馬。
亮卒,祎為後軍師。
蔣琬秉政後,祎任大将軍,錄尚書事。
⑧三嶺:即沈嶺、衙嶺、分水嶺。
均在今陝西周至西南之駱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文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