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關燈
設伏兵來襲擊它。

    這樣,敵人就可以被打敗。

    誠如兵法所說:“敵人貪婪好利,就用小利引誘它。

    ” 春秋時期,楚國進攻絞國,軍隊進駐于絞城之南門。

    楚國的莫敖屈瑕向楚王建議說:“絞國地小而人輕佻,輕佻就缺少謀略。

    因此,請大王派出一些不設衛兵保護的砍柴人,以此來引誘絞人就範。

    ”楚王采納了屈瑕的建議。

    這樣,絞軍便輕而易舉地捕獲了楚軍三十名砍柴人。

    第二天,絞軍又争相出城,于山中追逐楚軍砍柴人。

    楚軍預先守候在絞城北門,并埋設伏兵于山下,結果大敗絞軍,與絞國簽訂了城下之盟而勝利回國。

     【原文】 凡與敵戰,其将愚而不知變,可誘之以利。

    彼貪利而不知害,可設伏兵以擊之,其軍可敗。

    法曰:“利而誘之。

    ”① 春秋楚伐絞②,〔軍其南門〕。

    莫敖③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

    請無捍采樵者④以誘之。

    ”從之。

    絞獲三十人。

    明日,絞人争出,驅楚徒于山中。

    楚人坐其北門,而伏〔諸〕山下,大敗之。

    〔為城下之盟而還〕。

    ⑤ 【注釋】 ①利而誘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絞: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位于今湖北鄖縣西北。

     ③莫敖:馬本及唐本皆誤作“莫數”,今據史校改。

    莫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掌軍政大權之官,相當于别國的司馬。

     ④請無捍采樵者:馬本及唐本皆作“請無行采樵者”;王本及汪本則作“請行采樵者”,都與原義不符,故據史校改。

    此句意思是:請派出不設保衛的砍柴人。

    捍,保衛;采樵者,砍柴人。

     ⑤本篇史例出自《左傳·桓公十二年》。

     8.害戰 【提示】 本篇以《害戰》為題,取義于“要害”,其要旨在闡述防禦作戰中如何利用險隘要害阻擊敵人進攻的問題。

    它認為,對于向我進攻、襲擾的敵人,可于險隘之處預設伏兵,或在要害之處築壘設障,如此敵人就不敢輕易來犯了。

    本篇引自《孫子兵法》的“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句,意思是,能夠使敵人無法達到其預定目标的,是我采取有效辦法妨害它的緣故。

    實踐經驗表明,妨害敵人達到其預定目标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而憑據天然險隘或人工壘障以阻截敵人進犯,這在古代戰争中,往往是為防禦一方所常采用的妨害敵人的有效辦法之一。

    唐代将領張仁願在對東突厥的防禦作戰中,積極構築三受降城以防突厥進犯所取得的明顯成效,便是利用築壘設障達成防禦目的的成功事例。

     唐中宗時期,據有漠南地區的東突厥,屢從河套地區南下襲擾,嚴重威脅唐朝北部邊境安全。

    神龍三年(公元707年),禦史大夫張仁願奉诏率軍北進,乘東突厥全力西擊突騎施,其内部十分空虛之機,一舉奪取了漠南地區。

    為了鞏固既得勝利和消除突厥南下襲擾之患,張仁願力排尚書右仆射唐休璟的阻撓,奏請中宗批準,于豐州(治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南)地區的黃河之北修築了三座城壘,号稱“三受降城”;又于牛頭朝那山北設置烽火台一千八百個,從而形成了一道東西八百餘裡的,依恃黃河、“首尾相應”(見《舊唐書·張仁願傳》,下同)的,能夠阻絕突厥“南寇之路”的防禦屏障。

    這不但鞏固了唐朝北部邊防,而且減少了數萬邊防鎮兵和節約了大量軍費開支。

    這說明了築壘設障在防禦作戰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譯文】 大凡在敵我雙方各守自己疆界的情況下,如果敵人進犯我邊界,襲擾我邊民時,可在邊界要害之處埋設伏兵,或者構築障礙要塞用以攔截敵人。

    這樣,敵人必定不敢輕率來犯。

    誠如兵法所說:“能使敵人無法達到其預定目标的,是我設置重重障礙妨害它的緣故。

    ” 唐朝中宗神龍三年(公元707年),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被突厥軍打敗,唐中宗因此下诏任命張仁願兼任禦史大夫而前去接替沙吒忠義的防務。

    張仁願抵達任所時,突厥兵已經退走,于是他便率軍跟蹤追擊,乘夜偷襲敵營,擊敗了突厥軍。

    在此之前,唐朝朔方軍與突厥是以黃河為分界的。

    黃河北岸有個拂雲祠,突厥首領每次率兵南下侵犯邊界,必定先到該祠禱告以求神靈保佑,然後再引兵渡過黃河南下。

    張仁願剛來這裡時,恰值突厥可汗默啜率領全軍西向進攻突騎施,仁願奏請中宗批準其率兵乘突厥内部空虛之隙而攻取了漠南地區,并于黃河以北修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以此切斷敵人南犯的進軍道路。

    但此請求卻遭到了尚書右仆射唐休璟的反對,他認為:“自兩漢以來,國家在這個地區都是以北守黃河為限,如今卻要築城于敵人腹地之中,最終結果還是為敵人所占有。

    ”為此,張仁願一再上表申述自己的請求,唐中宗最後終于批準了他築城的請求。

    仁願還上表請求準許其把服役期滿即将返鄉的士兵留下幫助築城。

    當時有鹹陽籍鎮兵二百人怠工逃跑,仁願派人抓回後全部殺死在城下,全軍上下都為之所震懾。

    自此以後,參加築城的人都很賣力,僅用六十天就将三座城壘修好了:以拂雲祠處的築城為中受降城,向南直通朔方鎮;西受降城向南直通靈武鎮;東受降城向南直通榆林鎮。

    三座城間各相距四百餘裡,其北面是大沙漠,這樣為國家拓寬疆土三百裡遠。

    同時,又在牛頭朝那山北設置烽火瞭望台一千八百個。

    從此以後,突厥人再也不敢越過陰山放牧,朔方地區不再有敵人侵擾了。

    每年可節省上億的軍費開支,縮減邊鎮兵數萬人。

     【原文】 凡與敵各守疆界,若敵人寇抄我境,以擾邊民,可于要害處設伏兵,或築障塞以邀之,敵必不敢輕來。

    法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① 唐時,朔方軍總管沙籲忠義②為突厥③所敗,诏張仁願④攝禦史大夫代之。

    既至,賊已出,率兵蹑擊,夜掩其營,破之。

    始,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界,北崖有拂雲祠,突厥每犯邊,必先谒祠禱祀,然後引兵渡而南。

    時默啜⑤悉兵西擊突騎施⑥,張仁願請乘虛取漠南⑦,〔于〕河北築三受降城⑧,絕虜南寇路。

    唐休璟⑨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河,今築城虜腹中,終為〔賊虜〕所有。

    ”仁願固請,中宗許之。

    表留歲滿〔兵〕以助其功。

    時鹹陽兵二百人逃歸,仁願擒之盡斬城下,軍中股栗,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就。

    以拂雲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餘裡,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裡遠。

    又于牛頭朝那山⑩北置烽堠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複無寇。

    歲省費億計,減鎮兵數萬。

    ⑾ 【注釋】 ①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語出《孫子兵法·虛實篇》。

     ②沙吒忠義:唐中宗時少數民族将領。

     ③突厥:指東突厥。

     ④張仁願:唐代将領。

    華州下邽(今陝西華縣西北)人。

    初為洛州長史,後為朔方軍大總管。

    因其對突厥作戰有功,官至左衛大将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韓國公。

     ⑤默啜:亦作“墨啜”。

    東突厥可汗,亦即阿波幹可汗,名環。

    自唐武後至玄宗間,屢擾邊境,四出擴張,拓地萬餘裡,有兵四十萬,成為颉利可汗之後最強盛的時代。

     ⑥突騎施:馬本及諸本皆作“突厥”,不确,今據史校改。

    突騎施,古族名,原屬西突厥,唐武後時逐漸強大,建政權于碎葉川(位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之楚河流域),統治地區至伊麗水(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⑦漠南:馬本及各本皆誤作“漢南”,今據史校改。

    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自漢代後稱之為“漠南”,亦作“幕南”,今屬我國内蒙古地區。

     ⑧三受降城:即東、中、西三座受降城。

    東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東南,中城位于今内藏古包頭西之黃河北岸;西城位于今内蒙古烏拉特中後聯合旗西南之黃河北。

     ⑨唐休璟:唐京兆始平(今陝西興平東南)人。

    唐中宗時,官至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宋國公。

     ⑩牛頭朝那山: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牛頭廟那山”,今據史校改。

     該山位于今内蒙古固陽東。

     ⑾本篇史例出自《新唐書·張仁願傳》,又見于《舊唐書·張仁願傳》。

     49.安戰 【提示】 本篇以《安戰》為題,取義于“固守不動”,其要旨是闡述防禦作戰如何固守待敵的指導原則問題。

    它認為,對于遠來氣銳而又急欲決戰的進攻之敵,隻有采取“安守勿應,以待其敝”的方針,才能最後戰勝敵人。

    戰争實踐的經驗表明,面對強敵進攻,在自己尚不具體速戰取勝條件的時候,采取“安守勿應,以待其敝”的防禦作戰方針,無疑是穩妥而正确的決策。

    因為,對于來勢兇猛而又急欲決戰的強敵,隻有避敵之銳不與其交鋒,才能保存自己實力;隻有憑壘固守待敵,才能消耗和疲憊敵人,為最後殲滅敵人創造有利條件。

    三國時期魏将司馬懿挫敗蜀相諸葛亮進攻的渭南之戰,便是較好地體現“安守匆應,以待其數”作戰方針的突出一例。

     魏明帝青龍二年(蜀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蜀相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北出斜谷進攻曹魏,企圖與魏軍決戰于渭南。

    但魏軍統帥司馬懿針對諸葛亮急欲決戰的企圖,采取了避敵鋒銳、固守待敵的作戰方針。

    他背渭水為陣,依靠當地雄厚的人力、物力,進行持久堅守,頓挫蜀軍進攻銳氣,迫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屯于五丈原狹小地區。

    在其後雙方相持不戰的一百多天裡,盡管諸葛亮屢次挑戰,甚至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帼婦人之飾”,以此來羞辱和激怒其出戰,但司馬懿識破其用心而始終堅持按兵不動的方針。

    緻使蜀軍空耗國力,一無所獲,最後在諸葛亮病亡于軍中的情況下,不得不罷攻撤退。

     【譯文】 大凡敵人從遠道而來且士氣銳盛,是以采取速戰速決為有利;對于這種進攻之敵,我軍應當憑恃深溝高壘,實施固守防禦而不急于出兵應戰,以等待敵人疲憊不堪之隙。

    倘若敵人制造事端來挑動我出戰,也不可為其陰謀所擾而随意出動。

    誠如兵法所說:“實施堅守防禦的部隊,應像木石置于平地那樣靜止不動。

    ”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十萬從斜谷出兵進攻魏國,而紮營于渭水之南。

    魏國派遣大将司馬懿率兵進行抵抗,其部将都主張部隊前往渭水之北設陣以等待諸葛亮軍,司馬懿卻說:“百姓和軍資都在渭水之南,這裡是必争不棄之地。

    ”于是督率魏軍渡過渭水,且背靠渭水而紮營布陣。

    司馬懿因此而對部将說:“諸葛亮如果是個有勇氣的人,當會北出武功,依托山地而向東擴展。

    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話,我軍就平安無事了。

    ”此時恰值一顆流星隕落于諸葛亮營壘的方向,司馬懿據此推知諸葛亮一定要失敗。

    是時,魏明帝根據諸葛亮率軍遠道而來利于速戰的情況,一再命令司馬懿要慎重戰事,以等待蜀軍内部的變化。

    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都不應戰。

    諸葛亮為此又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用的頭巾和發飾,(企圖以此激怒他出戰),但司馬懿始終堅守壁壘而不為其所動。

    司馬懿之弟司馬孚寫信詢問戰事情況,司馬懿回信說:“諸葛亮志向遠大但不善于選擇時機,多于謀劃但缺少決斷,喜好用兵但不懂權變。

    因此,他雖然擁有十萬大軍,但卻落入我的謀劃之中,打敗他是必定無疑的了。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不戰一百多天後,趕上諸葛亮病死于軍中,蜀軍将領燒掉營壘而逃走,當地百姓跑來報告消息,司馬懿便親自率兵随後追趕。

    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見魏軍追來,便調轉旗幟、擂動戰鼓,擺出一副反擊魏軍的樣子。

    司馬懿認為對于撤退回歸本國的敵軍,不能過分逼迫它,于是楊儀才得以率領蜀軍結陣有序地退走了,過了一天,司馬懿率軍進至蜀軍駐過的營地,觀察諸葛亮留下的各種遺迹,搜繳到蜀軍的作戰地圖、軍事文書和很多糧食。

    司馬懿據此而斷定諸葛亮一定死了,十分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