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一種有效戰法。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就是體現用“火鼓”惑敵戰法的一個成功戰例。
當時,越吳兩軍隔水對陣,越王勾踐利用夜暗,以小分隊,鳴鼓呐喊,實施左右兩翼佯攻;吳王夫差誤認為越軍兩路渡水進攻,随即分兵兩路迎戰。
勾踐乘吳軍兵力分散之隙,親率越軍主力,偷偷渡過笠澤,出其不意地向吳軍要害部位的中軍,展開猛烈進攻,一舉而敗吳軍,為此後滅亡吳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譯文】 大凡夜間對敵作戰,必須多多利用火光和鼓聲,以便擾亂敵人的視聽,使它不知采取什麼計策防備我軍。
這樣,就能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夜間作戰要多用火光和鼓聲(來迷惑敵人)。
” 春秋時期,越國進攻吳國,吳軍憑據笠澤進行防禦,與越軍隔水對峙。
越王勾踐把越軍部分兵力編成左右兩軍,乘着夜暗擊鼓呐喊而交錯前進,吳王夫差則分兵防禦。
于是,越王親率中軍主力,悄悄渡過笠澤,直趨吳軍主力而擊鼓進攻,吳軍大亂,越軍一舉而打敗吳軍。
【原文】 凡與敵夜戰,須多用火鼓,所以變亂敵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備我之計,則勝。
法曰:“夜戰多火鼓。
”① 春秋越伐吳②,吳人禦之笠澤③,夾水而陣。
越為左右二軍④,乘夜⑤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分兵禦之。
越為中軍潛涉⑥,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
⑦ 【注釋】 ①夜戰多火鼓:語山《孫子兵法·軍争篇》。
②越伐吳:即春秋時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率軍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
③笠澤:古水名。
位于今江蘇蘇州南,自太湖東流至海,與今吳淞江平行。
④越為左右二軍:《左傳》作“越子為左右句卒”。
句卒,亦作“勾卒”,即擔任出擊吳軍左右兩翼的分隊,以此擾亂和分散吳軍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澤,攻擊吳軍主力。
⑤乘夜: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從王本和汪本。
⑥越為中軍潛涉:王本作“越率軍潛涉”。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
27.備戰 【提示】 本篇以《備戰》為題,取義于“防備”,旨在闡述部隊行軍宿營時如何防敵突襲問題。
它認為,凡是出兵征戰,隻要認真做好行軍、宿營中的防敵突襲的準備工作,就能戰勝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勝。
本篇引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的“有備不敗”一語,可以說是為戰争實踐所證明了的一條客觀真理。
然而,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問題的另一方面,則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見《孫子兵法·計篇》),這也是為戰争實踐所證明了的一條普遍規律。
所以,隻有那種善于防備和能夠擊破敵人的突然襲擊,又善于乘敵不備而實施突襲取勝者,才算是最為高明的戰争指導者和為将帥所效法的榜樣。
三國時期的魏将滿寵,就是一個比較善于防敵突襲和以突襲反突襲的将領。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十月,伏波将軍滿寵随魏文帝曹丕南征東吳,他率領前軍進至精湖宿營時,正值“夕風甚猛”天氣。
滿寵預料吳軍“必來燒營”劫寨,于是命令部隊認真做好應敵突襲準備。
到了半夜,吳軍果然前來偷襲燒營。
可是,等吳軍一到,滿寵率軍突然出擊,“出其不意”地大敗前來偷襲的吳軍,創造了以突襲反偷襲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出兵征伐敵人,行進中要防備敵人中途截擊,停止間要防備敵人突然襲擊,宿營時要防備敵人偷營劫寨,有風天要防備敵人實施火攻。
如能處處做好防備,就能取勝而無失敗。
誠如兵法所說:“預有充分準備,就不會失敗。
” 三國時期,魏國派遣大軍南下進攻吳國,當抵達精湖時,伏波将軍滿寵率領諸軍行進在前,與吳軍隔水對陣。
滿寵對諸将說:“今天晚上風很大,敵人必定要來火燒我們營寨,大家應當做好準備。
”衆将聽後都加倍警戒。
到了半夜時分,吳軍果然派遣十個分隊前來燒營,滿寵指揮魏軍突然出擊,一舉而打敗了敵人。
【原文】 凡出師征讨①,行則備其邀截,止則禦其掩襲,營則防其偷盜、風則恐其火攻。
若此設備,有勝而無敗。
法曰:“有備不敗。
”② 三國魏大軍南征吳③,兵到精湖④,魏将滿寵⑤帥諸軍在前,與敵夾水相對。
寵謂諸将曰:“今夕風甚猛,敵必來燒營,宜為之備。
”諸将皆警。
夜半,敵果遣十部〔伏〕來燒營,寵掩擊破之。
⑥ 【注釋】 ①征讨:王本及汪本皆作“征伐”。
②有備不敗: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③魏大軍南征吳:馬本及諸本皆作“魏大将吳鱗征南”,但史載魏将并無“吳鱗”一名。
又據《三國志·魏書·滿寵傳》記載文字,此句當為“魏大軍南征吳”,故改。
④精湖:地名。
位于今江蘇高郵北。
⑤滿寵:三國魏将。
山陽昌邑(今山東巨野南)人,字伯甯。
從曹操征戰功著,官至奮威将軍。
曹丕即帝位後,官拜伏波将軍。
據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二十六載稱,滿寵随魏文帝曹丕南征東吳“為黃初六年(公元225年)事。
”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滿寵傳》。
28.糧戰 【提示】 本篇以《糧戰》為題,旨在闡述糧食在戰争中的重要作用問題。
它認為,當敵我雙方對壘相持而勝負一時難分之時,誰有足夠的糧源,誰就能堅持到最後勝利。
這種認識,無疑是有道理的。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見《漢書·郦食其傳》)。
社會發展的曆史表明,離開了糧食,人類不僅無法生存,簡直任何事情都幹不成。
進行戰争同樣離不開糧食,部隊隻有吃飽吃好,才有力量對敵作戰。
軍隊糧食匮乏而導緻饑餓,就不可能打勝仗。
可見,糧食是戰争賴以進行并且取得勝利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物質條件。
所以,在古代戰争中,凡屬高明的将帥,都十分重視糧食供應對取得作戰勝利的重要作用問題,并且千方百計地保護己方的糧源和破壞敵方的糧源。
著名軍事家曹操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對袁紹軍的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取得對袁紹軍作戰的決定性勝利,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懂得糧食對戰争勝負的至關重要性,因而及時采納了降将許攸的建議,親自率軍一把火燒毀了袁紹的烏巢屯糧所,使袁紹大軍賴以生活和作戰的大批糧秣物資,頓時化為一片灰燼,迫使袁紹不得不棄甲逃跑,從而奠定了最終戰勝袁紹軍的基礎。
【譯文】 大凡在敵我雙方對壘相持,勝負未分的情況下,誰有糧食誰就能取得勝利。
因此,對我方的運糧道路,必須派兵嚴加護衛,以防敵人抄掠截斷;而對敵人的糧饷運輸線,則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斷。
敵人既然糧運不繼,它就必定逃走;我軍乘機發起攻擊,就能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軍隊沒有糧食,作戰就要失敗。
”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對峙于官渡。
袁紹派車運糧,并令運糧使淳于瓊等五人率兵萬餘武裝護送,夜宿于袁紹軍營以北四十裡的地方。
袁紹的謀臣許攸非常貪财,袁紹滿足不了他的欲望,便背叛了袁紹而投降了曹操。
許攸乘機向曹操獻計說:“如今袁紹的屯糧所停放的糧食有一萬餘輛車,但缺乏嚴密守備,現在如果派出輕裝部隊進行偷襲,放火燒掉他所屯聚的糧食,不出三天,袁紹将不攻自敗。
”聽完了許攸的話後,曹操周圍的人都報以懷疑的目光,但謀臣荀攸、賈诩卻勸曹操按許攸的計策行事。
于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營寨,自率步騎兵五千人,全部換上袁軍旗号,士卒人口銜枚、馬匹嘴勒繩索,乘着夜暗從小道出發,每人身背一束柴草。
行進途中遇到詢查的人,就回答說:“袁公擔心曹操抄掠我軍後方,特派我們前往加強守備。
”問者聽後信以為真,全然若無其事之狀。
曹軍順利抵達後,立即包圍其屯糧處,并放起大火。
護糧袁軍遭此突然襲擊,頓時亂作一團,被曹軍打得大敗。
袁紹聞此消息後,慌忙丢棄甲仗而逃跑了。
【原文】 凡與敵壘相對持,兩兵①勝負未決,有糧則勝。
若我之糧道,必須嚴加守護,恐為敵人所抄。
若敵人饷道,可分遣銳兵以絕之。
敵既無糧,其兵必走,擊之則勝。
法曰:“軍無糧食則亡。
”② 漢末,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紹遣車運谷〕,使軍糧使淳于瓊等五人将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裡。
紹謀臣許攸③貪财,紹不能足,奔歸操,因說操曰:“今袁紹有辎重萬餘乘,而乏嚴備,今以輕兵襲之,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矣。
”左右〔疑之〕,荀攸、賈诩④勸操。
〔操〕乃留曹洪⑤守,自将步騎五千人,皆用袁軍旗幟,銜枚⑥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負束薪,所曆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後軍,遣兵以益備。
”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大亂,大敗之,紹棄甲而遁。
⑦ 【注釋】 ①兩兵:指敵對雙方的軍隊。
馬本及唐本皆脫“兩”,今從王本及汪本。
②軍無糧食則亡: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但這裡是摘要引錄,并非全文。
③許攸:東漢南陽(今屬河南)人,字子遠。
初随袁紹,官渡之戰時,棄紹投操,并獻襲燒袁軍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糧屯之策,為操采納,成為曹軍官渡之戰獲勝的重要戰略一着。
其後,許攸因恃功自傲被殺。
④賈诩:馬本作“考诩”,唐本作“荀翊”,王本作“關某”,汪本作“關羽”,皆誤。
今據史校改。
賈诩,東漢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字文和。
董卓入據洛陽,诩任讨虜校尉。
卓敗,诩先後依附李傕、段煨。
官渡之戰前,诩說服張繡一并歸附曹操,封都亭侯。
曹丕稱帝後,官至太尉。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
東漢末,從曹操起兵征戰,官至都護将軍。
曹丕時,任骠騎将軍,封野王侯。
⑥銜枚:枚,一種形如筷子,兩端有帶,可系在頸上的一種裝具。
古時行軍,為奇襲敵人成功,常令士卒銜枚于口中,以防喧嘩驚動敵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29.導戰 【提示】 本篇以《導戰》為題,取義“導引”,旨在闡述使用鄉導對于作戰的重要作用問題。
它認為,對于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隻有以當地人作向導,才能了解和掌握;也隻有在充分利用地形條件時,打起仗來才能獲勝。
戰争總是在一定的空間地域中進行。
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對作戰雙方都是有很大影響的。
因此,避開不利地形,而利用有利地形,這曆來是為兵家所極為重視的問題。
在利用地形上,要做到趨利避害,使用當地熟悉情況的人作向導,這在偵察手段和偵察技術落後的古代作戰中,是被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
本篇引錄《孫子兵法》的“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的論述,恰好真實地證明了“鄉導”在古代作戰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大将軍衛青奉漢武帝之命,率領騎兵反擊匈奴右賢王入侵的戰争,漢軍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地取得作戰的勝利,就一定意義上講,是有熟悉匈奴地理情況的随軍校尉張骞起了重要向導作用的結果。
張骞是西漢著名外交家,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就是體現用“火鼓”惑敵戰法的一個成功戰例。
當時,越吳兩軍隔水對陣,越王勾踐利用夜暗,以小分隊,鳴鼓呐喊,實施左右兩翼佯攻;吳王夫差誤認為越軍兩路渡水進攻,随即分兵兩路迎戰。
勾踐乘吳軍兵力分散之隙,親率越軍主力,偷偷渡過笠澤,出其不意地向吳軍要害部位的中軍,展開猛烈進攻,一舉而敗吳軍,為此後滅亡吳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譯文】 大凡夜間對敵作戰,必須多多利用火光和鼓聲,以便擾亂敵人的視聽,使它不知采取什麼計策防備我軍。
這樣,就能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夜間作戰要多用火光和鼓聲(來迷惑敵人)。
” 春秋時期,越國進攻吳國,吳軍憑據笠澤進行防禦,與越軍隔水對峙。
越王勾踐把越軍部分兵力編成左右兩軍,乘着夜暗擊鼓呐喊而交錯前進,吳王夫差則分兵防禦。
于是,越王親率中軍主力,悄悄渡過笠澤,直趨吳軍主力而擊鼓進攻,吳軍大亂,越軍一舉而打敗吳軍。
【原文】 凡與敵夜戰,須多用火鼓,所以變亂敵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備我之計,則勝。
法曰:“夜戰多火鼓。
”① 春秋越伐吳②,吳人禦之笠澤③,夾水而陣。
越為左右二軍④,乘夜⑤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分兵禦之。
越為中軍潛涉⑥,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遂敗之。
⑦ 【注釋】 ①夜戰多火鼓:語山《孫子兵法·軍争篇》。
②越伐吳:即春秋時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率軍進攻吳國的笠澤之戰。
③笠澤:古水名。
位于今江蘇蘇州南,自太湖東流至海,與今吳淞江平行。
④越為左右二軍:《左傳》作“越子為左右句卒”。
句卒,亦作“勾卒”,即擔任出擊吳軍左右兩翼的分隊,以此擾亂和分散吳軍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澤,攻擊吳軍主力。
⑤乘夜: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從王本和汪本。
⑥越為中軍潛涉:王本作“越率軍潛涉”。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
27.備戰 【提示】 本篇以《備戰》為題,取義于“防備”,旨在闡述部隊行軍宿營時如何防敵突襲問題。
它認為,凡是出兵征戰,隻要認真做好行軍、宿營中的防敵突襲的準備工作,就能戰勝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勝。
本篇引自《左傳·宣公十二年》的“有備不敗”一語,可以說是為戰争實踐所證明了的一條客觀真理。
然而,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問題的另一方面,則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見《孫子兵法·計篇》),這也是為戰争實踐所證明了的一條普遍規律。
所以,隻有那種善于防備和能夠擊破敵人的突然襲擊,又善于乘敵不備而實施突襲取勝者,才算是最為高明的戰争指導者和為将帥所效法的榜樣。
三國時期的魏将滿寵,就是一個比較善于防敵突襲和以突襲反突襲的将領。
黃初六年(公元225年)十月,伏波将軍滿寵随魏文帝曹丕南征東吳,他率領前軍進至精湖宿營時,正值“夕風甚猛”天氣。
滿寵預料吳軍“必來燒營”劫寨,于是命令部隊認真做好應敵突襲準備。
到了半夜,吳軍果然前來偷襲燒營。
可是,等吳軍一到,滿寵率軍突然出擊,“出其不意”地大敗前來偷襲的吳軍,創造了以突襲反偷襲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出兵征伐敵人,行進中要防備敵人中途截擊,停止間要防備敵人突然襲擊,宿營時要防備敵人偷營劫寨,有風天要防備敵人實施火攻。
如能處處做好防備,就能取勝而無失敗。
誠如兵法所說:“預有充分準備,就不會失敗。
” 三國時期,魏國派遣大軍南下進攻吳國,當抵達精湖時,伏波将軍滿寵率領諸軍行進在前,與吳軍隔水對陣。
滿寵對諸将說:“今天晚上風很大,敵人必定要來火燒我們營寨,大家應當做好準備。
”衆将聽後都加倍警戒。
到了半夜時分,吳軍果然派遣十個分隊前來燒營,滿寵指揮魏軍突然出擊,一舉而打敗了敵人。
【原文】 凡出師征讨①,行則備其邀截,止則禦其掩襲,營則防其偷盜、風則恐其火攻。
若此設備,有勝而無敗。
法曰:“有備不敗。
”② 三國魏大軍南征吳③,兵到精湖④,魏将滿寵⑤帥諸軍在前,與敵夾水相對。
寵謂諸将曰:“今夕風甚猛,敵必來燒營,宜為之備。
”諸将皆警。
夜半,敵果遣十部〔伏〕來燒營,寵掩擊破之。
⑥ 【注釋】 ①征讨:王本及汪本皆作“征伐”。
②有備不敗: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
③魏大軍南征吳:馬本及諸本皆作“魏大将吳鱗征南”,但史載魏将并無“吳鱗”一名。
又據《三國志·魏書·滿寵傳》記載文字,此句當為“魏大軍南征吳”,故改。
④精湖:地名。
位于今江蘇高郵北。
⑤滿寵:三國魏将。
山陽昌邑(今山東巨野南)人,字伯甯。
從曹操征戰功著,官至奮威将軍。
曹丕即帝位後,官拜伏波将軍。
據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二十六載稱,滿寵随魏文帝曹丕南征東吳“為黃初六年(公元225年)事。
”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滿寵傳》。
28.糧戰 【提示】 本篇以《糧戰》為題,旨在闡述糧食在戰争中的重要作用問題。
它認為,當敵我雙方對壘相持而勝負一時難分之時,誰有足夠的糧源,誰就能堅持到最後勝利。
這種認識,無疑是有道理的。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見《漢書·郦食其傳》)。
社會發展的曆史表明,離開了糧食,人類不僅無法生存,簡直任何事情都幹不成。
進行戰争同樣離不開糧食,部隊隻有吃飽吃好,才有力量對敵作戰。
軍隊糧食匮乏而導緻饑餓,就不可能打勝仗。
可見,糧食是戰争賴以進行并且取得勝利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物質條件。
所以,在古代戰争中,凡屬高明的将帥,都十分重視糧食供應對取得作戰勝利的重要作用問題,并且千方百計地保護己方的糧源和破壞敵方的糧源。
著名軍事家曹操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對袁紹軍的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取得對袁紹軍作戰的決定性勝利,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懂得糧食對戰争勝負的至關重要性,因而及時采納了降将許攸的建議,親自率軍一把火燒毀了袁紹的烏巢屯糧所,使袁紹大軍賴以生活和作戰的大批糧秣物資,頓時化為一片灰燼,迫使袁紹不得不棄甲逃跑,從而奠定了最終戰勝袁紹軍的基礎。
【譯文】 大凡在敵我雙方對壘相持,勝負未分的情況下,誰有糧食誰就能取得勝利。
因此,對我方的運糧道路,必須派兵嚴加護衛,以防敵人抄掠截斷;而對敵人的糧饷運輸線,則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斷。
敵人既然糧運不繼,它就必定逃走;我軍乘機發起攻擊,就能取得勝利。
誠如兵法所說:“軍隊沒有糧食,作戰就要失敗。
”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對峙于官渡。
袁紹派車運糧,并令運糧使淳于瓊等五人率兵萬餘武裝護送,夜宿于袁紹軍營以北四十裡的地方。
袁紹的謀臣許攸非常貪财,袁紹滿足不了他的欲望,便背叛了袁紹而投降了曹操。
許攸乘機向曹操獻計說:“如今袁紹的屯糧所停放的糧食有一萬餘輛車,但缺乏嚴密守備,現在如果派出輕裝部隊進行偷襲,放火燒掉他所屯聚的糧食,不出三天,袁紹将不攻自敗。
”聽完了許攸的話後,曹操周圍的人都報以懷疑的目光,但謀臣荀攸、賈诩卻勸曹操按許攸的計策行事。
于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營寨,自率步騎兵五千人,全部換上袁軍旗号,士卒人口銜枚、馬匹嘴勒繩索,乘着夜暗從小道出發,每人身背一束柴草。
行進途中遇到詢查的人,就回答說:“袁公擔心曹操抄掠我軍後方,特派我們前往加強守備。
”問者聽後信以為真,全然若無其事之狀。
曹軍順利抵達後,立即包圍其屯糧處,并放起大火。
護糧袁軍遭此突然襲擊,頓時亂作一團,被曹軍打得大敗。
袁紹聞此消息後,慌忙丢棄甲仗而逃跑了。
【原文】 凡與敵壘相對持,兩兵①勝負未決,有糧則勝。
若我之糧道,必須嚴加守護,恐為敵人所抄。
若敵人饷道,可分遣銳兵以絕之。
敵既無糧,其兵必走,擊之則勝。
法曰:“軍無糧食則亡。
”② 漢末,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紹遣車運谷〕,使軍糧使淳于瓊等五人将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裡。
紹謀臣許攸③貪财,紹不能足,奔歸操,因說操曰:“今袁紹有辎重萬餘乘,而乏嚴備,今以輕兵襲之,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矣。
”左右〔疑之〕,荀攸、賈诩④勸操。
〔操〕乃留曹洪⑤守,自将步騎五千人,皆用袁軍旗幟,銜枚⑥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負束薪,所曆道有問者,語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後軍,遣兵以益備。
”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
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大亂,大敗之,紹棄甲而遁。
⑦ 【注釋】 ①兩兵:指敵對雙方的軍隊。
馬本及唐本皆脫“兩”,今從王本及汪本。
②軍無糧食則亡: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但這裡是摘要引錄,并非全文。
③許攸:東漢南陽(今屬河南)人,字子遠。
初随袁紹,官渡之戰時,棄紹投操,并獻襲燒袁軍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糧屯之策,為操采納,成為曹軍官渡之戰獲勝的重要戰略一着。
其後,許攸因恃功自傲被殺。
④賈诩:馬本作“考诩”,唐本作“荀翊”,王本作“關某”,汪本作“關羽”,皆誤。
今據史校改。
賈诩,東漢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字文和。
董卓入據洛陽,诩任讨虜校尉。
卓敗,诩先後依附李傕、段煨。
官渡之戰前,诩說服張繡一并歸附曹操,封都亭侯。
曹丕稱帝後,官至太尉。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
東漢末,從曹操起兵征戰,官至都護将軍。
曹丕時,任骠騎将軍,封野王侯。
⑥銜枚:枚,一種形如筷子,兩端有帶,可系在頸上的一種裝具。
古時行軍,為奇襲敵人成功,常令士卒銜枚于口中,以防喧嘩驚動敵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29.導戰 【提示】 本篇以《導戰》為題,取義“導引”,旨在闡述使用鄉導對于作戰的重要作用問題。
它認為,對于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隻有以當地人作向導,才能了解和掌握;也隻有在充分利用地形條件時,打起仗來才能獲勝。
戰争總是在一定的空間地域中進行。
作戰地區的地形條件怎樣,對作戰雙方都是有很大影響的。
因此,避開不利地形,而利用有利地形,這曆來是為兵家所極為重視的問題。
在利用地形上,要做到趨利避害,使用當地熟悉情況的人作向導,這在偵察手段和偵察技術落後的古代作戰中,是被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
本篇引錄《孫子兵法》的“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的論述,恰好真實地證明了“鄉導”在古代作戰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大将軍衛青奉漢武帝之命,率領騎兵反擊匈奴右賢王入侵的戰争,漢軍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地取得作戰的勝利,就一定意義上講,是有熟悉匈奴地理情況的随軍校尉張骞起了重要向導作用的結果。
張骞是西漢著名外交家,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他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