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關燈
紀十·元帝景元三年》)的正确戰略方針,充分利用吳國日趨衰敗的有利态勢和長江順流而下的有利條件,以二十萬大軍兵分六路齊進,給吳軍造成不可阻擋的“破竹”之勢,從出兵到占領吳都建業,僅四個月時間,就滅亡了吳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譯文】 大凡作戰中所說的“勢”,就是利用擊敵的有利态勢的問題。

    趁敵人出現的敗滅趨勢,我軍不失時機地發動攻擊,那麼,敵人必定會潰敗。

    誠如兵法所說:“要利用有利态勢擊破敵人。

    ” 晉武帝司馬炎秘密制定一個滅亡吳國的戰略計劃,但交給朝臣讨論時,多數人的主張與帝意相違。

    唯有羊祜、杜預和張華的看法與武帝意圖相合。

    征南大将軍羊祜病重時,曾向武帝舉薦杜預代替自己職務;待到羊祜一死,晉武帝便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将軍,督統荊州一切軍務。

    杜預奉命到鎮後,修繕兵器铠甲以搞好戰備,加強部隊訓練以顯揚武威。

    他在選拔精銳部隊大敗吳國西陵都督張政之後,就向晉武帝請示大舉伐吳的日期,武帝回複說等到明年再考慮大舉攻吳之事。

    為此,杜預再次上表申述己見說:“凡事都要分析比較它的利害得失,現在攻吳之舉,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隻有十分之一、二,其結局最差不過沒有成功而已。

    朝臣們說吳國敗亡的形勢還沒有到來,(他們所以這樣說,)隻是因為滅吳之決策不是出于他們的謀劃,勝利後的功績也不能歸于他們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認自己原來意見的錯誤,所以至今仍然固執己見而反對伐吳。

    往昔漢宣帝在朝臣讨論趙充國關于在羌族地區實行屯田戍邊的奏章時,經反複比較而采納了充國的建議後,嚴厲批評了那些參與讨論而持反對意見的大臣,迫使他們各個都叩頭請罪。

    宣帝這樣做為的是杜絕那些固執異說的反對者。

    自入秋以來,伐吳之事已經逐漸外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進攻時間,那麼,吳國皇帝孫皓因擔心被伐而想出對策來,或如遷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設施,疏散城鎮居民,将會給我們造成城鎮不可攻拔,野外無所掠獲的被動局面,一旦吳國把大批艦船集中到夏口對我進行防禦,那麼,明年伐吳的計劃或許就落空了。

    ”就在晉武帝與中書令張華下圍棋興緻正濃之時,恰逢杜預的奏表送到。

    張華立即推開棋盤拱手向武帝說:“陛下英明偉大,戰無不勝,國家富饒,兵力強大;吳王孫皓荒淫暴虐,濫殺賢能之人,現在立即出兵進攻他,将不費多大代價就可以平定吳國。

    ”晉武帝聽後,就批準了杜預的建議。

    杜預于是把部隊集中到江陵,并派周旨、伍巢等将率軍乘船夜渡長江以襲擊樂鄉;晉軍沿途多插旗幟,點火于巴山之上,出擊其要害之地,從心理上瓦解敵人的鬥志,俘虜了吳軍都督孫歆。

    晉軍在平定了長江上遊地區後,從湘江以南至交州、廣州的廣大地區的吳國州郡,都望風不戰而降,杜預則親執符節宣讀皇帝诏書,一一加以安撫。

    在晉軍衆将舉行會議時,有人提出說:“已據江南百年的吳國敵寇,是很難一下子把它完全戰勝的。

    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經開始,疫病将要流行。

    因此,我們應當等到冬季到來之時,再大舉進攻吧。

    ”杜預則堅定地回答說:“從前燕國大将樂毅憑借濟西一戰,而一鼓作氣地吞并了齊國。

    現在,我軍已經聲威大振,對敵進攻如同刀劈長竹一樣,數節劈開之後,其餘的就會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費力了。

    ”于是,杜預指揮衆将率軍直趨吳國京都建業,沿途所過城鎮的吳軍,無不束手就降,結果活捉了孫皓,平定了吳國。

     【原文】 凡戰,所謂勢者,乘勢也。

    因敵有破滅之勢,則我從而迫之,其軍必潰。

    法曰:“因勢破之。

    ”① 晉武帝②密有滅吳之計,而朝議多違,惟羊祜③、杜預④、張華⑤與帝意合。

    祜病,舉預自代。

    及祜卒,拜預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既至鎮,繕兵甲,耀威武,遂揀精銳,襲破吳西陵都督張政,乃啟請伐吳之期。

    帝報待明年方欲大舉。

    預上表曰:“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無功耳。

    朝臣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

    昔漢宣帝議趙充國所上事⑥效之後,責諸議者,皆叩頭而謝,以塞異端也。

    自秋以來,讨賊之形頗露之。

    若今中止,孫皓⑦怖而生計,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南諸城,遠居其人,城不可攻,野無所掠,積大船于夏口⑨,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矣。

    ”時帝與張華圍棋,而預表适至。

    華推枰⑩斂手曰:“陛下聖明神武,國富兵強,吳王淫虐,誅殺賢能,當今讨之,可不勞而定。

    ”帝乃許之。

    預陳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襲樂鄉⑾,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奪賊心,遂虜吳都督孫歆。

    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廣⑿,吳之州郡,望風歸附,預仗節宣诏而撫綏之。

    時諸将會議,或曰:“百年之寇,未能盡克。

    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來冬,更為大舉。

    ”預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⒀,以并強齊。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複着手處也。

    ”遂指授群帥⒁,徑造⒂秣陵⒃,所過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孫皓。

    ⒄ 【注釋】 ①因勢破之:語出《三略·上略》。

     ②晉武帝:即司馬炎。

    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取代曹魏稱帝,改國号為晉,史稱“西晉”。

     ③羊祜:西晉大臣。

    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字叔子。

    晉武帝時任尚書左仆射,曾參與謀劃滅吳。

    他出鎮襄陽十年,都督荊州諸軍事,開屯田,修兵甲,儲軍糧,為其後一舉滅吳打下了基礎。

     ④杜預:西晉大将,著名學者。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字元凱。

    晉武帝時,為羊祜所舉,祜卒後,代鎮襄陽,任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因滅吳有功,封當陽縣侯。

    他博學多才,尤善謀略,時有“杜武庫”之稱。

    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孫子兵法注》等。

     ⑤張華:西晉大臣。

    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

    晉初任中書令,力排異議,支持武帝司馬炎滅吳計劃。

    滅吳後,受封廣武縣侯。

     ⑥趙充國所上事:趙充國,西漢大将,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字翁孫。

    熟悉匈奴和羌族情況。

    武帝、昭帝時,率軍反擊匈奴貴族襲擾,勇敢善戰,因戰功卓著而任後将軍。

    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與羌族先零部貴族鬥争中,曾多次上書提出屯墾戍邊的建議,所謂“趙充國所上事”即指此。

    趙充國每次上書,宣帝都召集大臣讨論,開始,贊成者隻有十分之三;中間,增至十分之五;最後,增至十分之八。

    對此,宣帝下诏責問原先持反對意見的人,迫使他們叩頭請罪。

    事見《漢書·趙充國傳》。

     ⑦孫皓:三國時吳國最後一個皇帝。

    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即帝位後,專橫暴虐,奢侈荒淫。

    西晉鹹甯五年(公元279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翌年三月,晉軍攻入吳都建業,孫皓投降稱臣。

     ⑧武昌:吳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

     ⑨夏口:古地名。

    位于今湖北武漢對面。

     ⑩枰(píng):棋盤。

     ⑾樂鄉: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

    ⑿交、廣:即交州、廣州,相當于今廣西、廣東大部。

     ⒀樂毅藉濟西一戰: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樂毅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打齊國,于濟西(古濟水之西,今山東高唐、聊城一帶),大敗齊軍,并乘勝追擊,攻占了齊都臨淄。

    事見《史記·樂毅列傳》。

     ⒁群帥: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郡帥”,今從王本。

     ⒂徑造:直往。

     ⒃秣陵:晉以建業(今江蘇南京)為“秣陵”。

     ⒄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杜預傳》。

     25.晝戰 【提示】 本篇以《晝戰》為題,旨在闡述晝間作戰如何迷惑敵人的問題。

    它認為,白天對敵作戰,可多設旗幟為“疑兵”以迷惑敵人,使敵無法準确判斷我軍兵力多少,這樣就可打敗敵人。

    置旗作“疑兵”乃古代作戰常用的“示形”方法之一。

     此法實質是以假像迷惑敵人的問題。

    “晝戰多旗幟”一語,與下篇《夜戰》所引“夜戰多火鼓”一語,皆出自《孫子兵法·軍争篇》,本指以“旗幟”和“火鼓”作為統一和适應士卒視聽需要的一種指揮訊号(即孫子所稱:“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和“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而本篇這裡則借用作為迷惑敵人的一種僞裝手段,這顯然是有别于孫子原義的一種創新發展。

    春秋時期,晉國聯合魯、宋、曹、衛等國進攻齊國的巫山之戰,就是采用此種以設置假像為内容的“示形”戰法而取得作戰勝利的。

    當時,晉平公為了欺騙和迷惑齊軍,主要采用兩種僞裝辦法:一是在山澤險要而部隊不到的地方設置大量旗幟作為“疑兵”;二是在戰車的右邊裝設假人,并于車後拖上樹枝,行動起來塵土飛揚,如同大軍奔馳。

    齊靈公登上巫山遠望,果然中計,誤認晉軍衆多,不可抵抗。

    于是,連夜逃跑。

    晉平公乘勢揮軍追擊,大敗齊軍。

     【譯文】 大凡白天對敵作戰,必須多插旗幟作為迷惑敵人的“疑兵”,以使敵人無法摸清我軍兵力多少,這樣,就能戰勝敵人。

    誠如兵法所說:“白晝作戰須多設旗幟(以迷惑敵人)。

    ” 春秋時期,晉平公率軍進攻齊國,齊靈公登上巫山觀察晉軍情況。

    晉平公派遣司馬探察山林川澤的險要情況,盡管是部隊不到的地方,也必須樹起大旗而稀疏地布設疑陣;又令戰車左邊乘坐真人而右邊設置假人,以大旗為先導,戰車拖着樹枝随後飛馳。

    齊靈公遠遠望見晉軍方向旗幟衆多、路上塵土飛揚,誤認其兵多難擋,就吓得逃回去了。

     【原文】 凡與敵晝戰,須多設旌旗以為疑兵①,使敵莫能測其衆寡,則勝。

    法曰:“晝戰多旌旗。

    ”② 春秋晉侯伐齊③,齊侯登山④以望晉師。

    晉人使〔司馬〕斥⑤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而疏陳之⑥”,使乘車者左實右僞,以旆先,輿曳柴而從之。

    齊侯見之,畏其衆也,遂逃歸。

    ⑦ 【注釋】 ①疑兵:即以僞裝或佯動手段所布設的兵陣,主要用以迷惑敵人,以達到誘敵就範。

     ②晝戰多旌旗:語出《孫子兵法·軍争篇》。

     ③春秋晉侯伐齊:此戰發生在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晉勝齊敗而結束。

    晉侯,即晉平公。

     ④齊侯登山:齊侯(靈公)所登之山為巫山,位于今山東長清西南。

     ⑤斥:偵察,探測。

     ⑥必旆而疏陳之:旆(pèi),大旗;陳,同“陣”。

    此句意謂:(山澤險要地方,盡管部隊不到達),也一定樹立大旗而稀疏地布設假目标作為疑兵以迷惑敵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

     26.夜戰 【提示】 本篇以《夜戰》為題,旨在闡述夜間作戰如何迷惑敵人的問題。

    它認為,夜間作戰,要用火光和鼓聲來擾亂敵人的視覺和聽覺,使其無法觀察我軍的真實情況和想出對付我的辦法,這樣就能戰勝敵人。

    用“火鼓”擾亂敵人的視聽,也是“示形”惑敵的方法之一。

    夜間作戰,不便于觀察,利用火光和鼓聲,既可以收到迷惑敵人的作用,又可以達到聲其東而擊其西的目的。

    因此,這在古代戰争中,是常為兵家用以實施佯動制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