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然固守陣地,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三條理由;魏軍衆多,我軍寡少,這是魏軍不可攻擊的第四條理由。
而我軍是在自己國土上作戰,士兵戀鄉容易逃散,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一條理由;倘若出擊而不勝,軍心勢必動搖,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二條理由;我們的護城壕尚未修好,敵人來攻,我無法防守,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三條理由。
上述諸點,都是兵家所忌諱的問題。
因此,不如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以逸待勞。
魏軍從千裡之外運送軍糧自然困難異常,而就地解決則現在野外又無糧食可以掠奪。
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因為消耗過大,而使士兵困斃增多。
魏軍長時間出征在外,其弱點就會逐漸暴露無遺,那時我軍乘機奮起攻擊它,便可以取得勝利了。
” 慕容德聽了韓的一席話後,十分贊賞地說道:“你所講的這些話,真像張良、陳平為劉邦所獻的謀策啊!” 【原文】 凡戰①,若彼為客、我為主②,不可輕戰。
為吾兵安,士卒顧家,當集人聚谷,保城備險,絕其糧道。
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候其困敝擊之,必勝。
法曰:“自戰其地為散地。
”③ 《晉書》④:後魏武帝⑤,親征後燕慕容德⑥于邺城⑦,前軍⑧大敗績。
德又欲攻之,别駕韓進曰:“古人先決勝廟堂⑨,然後攻戰。
今魏不可⑩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
”德曰:“何故?”曰:“魏垂軍⑾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
深入近畿,緻其死地,二不可擊也。
前鋒既敗,後陣必固,三不可擊也。
彼衆我寡,四不可擊也。
官軍自戰其地,一不宜動。
動而不勝⑿,衆心難固,二不宜動。
城隍⒀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溝高壘,以佚待勞。
彼千裡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靡費⒁,則士卒多斃,師老釁生,起而圖之,可以捷也。
”德曰:“别駕之言,真良、平⒂策也。
”⒃ 【注釋】 ①凡戰:馬本及諸本皆作“凡敵”。
從前後文義看,且對照下篇《客戰》起句,當為“凡戰”,故改。
②若彼為客、我為主:這裡所說的“主”與“客”,乃是中國古代常用的軍事術語,一般指在本國實施防禦作戰的軍隊為“主軍”,而深入敵國實施進攻作戰的軍隊為“客軍”。
③自戰其地為散地: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所謂“散地”,是指在本國境内作戰的地區,由于官兵思鄉戀土,易于逃散,故稱此種作戰地區為“散地”。
④《晉書》: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北史》,今據史校改。
⑤後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⑥慕容德:十六國時期南燕國的建立者。
鮮卑族,慕容垂之弟。
慕容垂建立後燕,封他為範陽王。
其後北魏攻占河北,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
慕容德率衆南遷至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稱王,後又東取廣固(今山東益都東北),占有今山東一帶稱帝立國,史稱“南燕”。
⑦邺城:十六國時屬後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陽東北。
⑧前軍:指北魏将領拓跋章所率進攻邺城的前鋒部隊。
⑨廟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議軍國大事的地方。
出戰之前,必先議決于廟堂之上,然後出兵攻戰,因之又稱謀劃戰事為“廟算”。
⑩不可:馬本及諸本皆作“不宜”,既與下文四個“不可”不一緻,又與史載原義不符,故據史校改。
⑾垂軍:史載原作“懸軍”,《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懸”為“垂”。
⑿動而不勝:馬本脫“動”,今從唐本。
⒀城隍:即護城壕。
⒁靡費:耗費。
⒂良、平:指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陳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慕容德記》。
18.客戰 【提示】 本篇以《客戰》為題,旨在闡述深入敵境實施進攻作戰的“客軍”應注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進攻固守本土的敵人,隻有深入敵境縱深地區作戰,才能戰勝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勝。
因為,這是由于深入敵境縱深地區,士卒無路可逃,隻能拚死作戰;敵人在本國作戰因思鄉戀土容易逃散的緣故。
“深入則專”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說,深入敵境縱深地區,就能專心緻志地對敵作戰。
戰争的地理條件,雖然是影響部隊作戰心理的一個因素,但決定軍心士氣消長的,主要是戰争的性質和目的。
本篇取義于《孫子兵法》的有關思想觀點,進一步闡述了地理條件對部隊作戰心理的影響作用,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然而,如果僅僅看到地理條件對軍心士氣的影響,而忽視戰争性質和目的對軍心士氣消長的決定性作用,這就失之偏頗了。
對此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西漢初年,漢将韓信攻趙的井陉之戰,趙軍的失敗,主要是由于趙軍主帥陳馀作戰指導失誤造成的。
當時,陳馀率衆号稱二十萬,從兵力對比看,明顯優于漢軍(數萬),他恃衆輕敵,急欲同漢軍決戰。
謀臣李左車根據漢軍“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和千裡運糧、供應困難的實際情況,建議采取深溝高壘、堅壁不出的方針,以奇兵迂回漢軍背後,奪其辎重,斷其糧道,置漢軍于“前不得鬥,退不得還”(見《史記·淮陰侯列傳》,下同)的困難境地,然後伺機決戰,必能獲勝。
但是,身居主帥之位的陳馀卻以“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為辭,拒絕了李左車的正确戰略主張,從而失去了固守待機、以計取勝的條件。
而漢軍主帥韓信正是利用了陳馀恃衆輕敵、急于決戰的驕躁心理,采取正面列陣誘敵出戰與設伏襲占敵營相結合的指導方針,一舉殲滅趙軍,擊斬陳馀,活捉了趙王歇,創造了“客軍”深入敵境實施進攻作戰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戰争,如果敵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處于進攻地位時,就務必要深入敵國腹心地區。
深入其腹心地區,就會使敵人不能取得勝利。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客軍”深入敵國腹心地區,因無返顧之路,隻能拚命進擊;而“主軍”處于本國作戰,士兵思鄉戀土,易于逃散緻敗的緣故。
誠如兵法所說:“深入敵人腹心地區作戰,将士就會專心緻志地去殺敵。
” 西漢初年,韓信與張耳奉劉邦之命率兵數萬,企圖東下井陉,進攻趙國。
趙王歇和輔佐他的成安君陳馀調集部隊扼守井陉口,号稱二十萬衆。
廣武君李左車勸成安君陳馀說:“聽說漢将韓信從黃河西岸東渡,俘虜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悅,剛剛血洗了阏與。
如今又以張耳為輔佐,商議要攻占趙國,此是乘勝而離開本國實施遠征,其兵鋒所向是不可阻擋的。
但我聽說,從千裡以外運送軍糧,士兵就會面有饑色;臨時打柴割草而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
如今井陉這條道路,車輛無法并列通行,騎兵不能并排行走,漢軍行進在數百裡的狹長道路上,他們的運糧車勢必落在部隊之後。
希望您暫且撥給我奇兵三萬人,抄小路攔截他們的辎重糧草;而您就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不與其交戰。
這樣,他們向前無法交戰,退後無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斷其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掠不到糧草,不出十天,韓、張兩将之頭就會懸挂在将軍的指揮旗下。
希望您能認真考慮我的計策,不然的話,必将為他們所擒獲。
”成安君陳馀自以為正義之師不使用詐謀奇計,根本不采納李左車的計策,其後果然被韓信部隊所殺。
【原文】 凡戰,若彼為主、我為客,唯務深入。
深入,則為主者不能勝也。
謂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②故耳。
法曰:“深入則專。
”③ 漢韓信④、張耳⑤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陉⑥擊趙。
趙王⑦及成安君陳馀⑧聚兵井陉口,衆号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⑨說成安君曰:“聞漢韓信涉西河⑩,虜魏豹⑾,擒夏悅⑿,新喋血阏與⒀。
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以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⒁,其鋒不可當。
臣聞千裡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⒂,師不宿飽。
今井陉之道,車不得方軌⒃,騎不得成列,〔行數百裡〕,其勢糧食必在其後。
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⒄絕其辎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
彼前不能鬥⒅,退不能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十日,兩将之頭可懸麾下。
願君留意〔臣之計〕。
否則,必為所擒。
”成安君自以為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果被殺。
⒆ 【注釋】 ①重地:《孫子兵法》所使用的軍事術語。
謂深入敵境,背後有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
②散地:《孫子兵法》軍事術語。
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輕地”。
據《孫子兵法·九地篇》稱:“主軍”乃是“自戰其地”,而“自戰其地為散地”,故改。
③深入則專: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韓信:西漢初名将。
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
初從項羽,後歸劉邦,被任為大将。
楚漢戰争中,劉邦采其策,攻占了關中。
劉邦在荥陽、成臯間與項羽相持時,派韓信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齊,占據黃河下遊地區,被封為齊王;不久率軍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
漢朝建立,改封其為楚王。
後因被告謀反,為呂後所殺。
⑤張耳:秦末大梁(今河南開封)人。
陳勝起義時,他與陳馀從武臣北定趙地,武臣為趙王,他為丞相。
陳勝起義失敗後,他受項羽分封為常山王。
後因與陳馀有隙,棄項投劉邦,改封趙王。
⑥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
⑦趙王:即趙王歇。
⑧陳馀:秦末大梁人。
陳勝起義後,奉命與張耳從武臣進占趙地。
武臣被殺後,他與張耳共立舊貴族趙歇為王;後迫走張耳,自為代王。
在韓信破趙之戰中兵敗被殺。
⑨李左車:西漢初趙王歇之謀士。
⑩西河:指黃河。
⑾魏豹:戰國時魏國貴族。
秦末陳勝起義時立其兄咎為魏王。
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殺,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餘城,自立為魏王。
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豹為西魏正,後為韓信所虜殺。
⑿夏悅:西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悅奉陳馀命與張同往說齊王田榮共擊常山王張耳,大破之。
其它事迹不詳。
⒀阏與:古邑名。
戰國韓地,後屬趙。
故址在今山西和順。
⒁遠鬥: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遠阏”,今從王本、汪本。
⒂樵蘇後爨:謂打柴燒飯。
樵蘇,打柴割草;爨(cuàn),燒火煮飯。
⒃方軌:兩車并行謂之方軌。
⒄間道:偏僻小路。
⒅鬥:馬本及諸本皆作“進”,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19.強戰 【提示】 本篇以《強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強敵弱形勢下作戰所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我軍兵力強大時,應當僞裝成兵力弱小之狀,以引誘敵人前來與我決戰,我則以精銳部隊實施突然襲擊,就一定能打敗敵人。
本篇所引“能而示之不能”系《孫子兵法·計篇》中提出的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實質是孫子“示形緻敵”指導原則下用以隐蔽自己實力,調動敵人
而我軍是在自己國土上作戰,士兵戀鄉容易逃散,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一條理由;倘若出擊而不勝,軍心勢必動搖,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二條理由;我們的護城壕尚未修好,敵人來攻,我無法防守,這是我軍不宜輕易出擊的第三條理由。
上述諸點,都是兵家所忌諱的問題。
因此,不如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以逸待勞。
魏軍從千裡之外運送軍糧自然困難異常,而就地解決則現在野外又無糧食可以掠奪。
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因為消耗過大,而使士兵困斃增多。
魏軍長時間出征在外,其弱點就會逐漸暴露無遺,那時我軍乘機奮起攻擊它,便可以取得勝利了。
” 慕容德聽了韓的一席話後,十分贊賞地說道:“你所講的這些話,真像張良、陳平為劉邦所獻的謀策啊!” 【原文】 凡戰①,若彼為客、我為主②,不可輕戰。
為吾兵安,士卒顧家,當集人聚谷,保城備險,絕其糧道。
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候其困敝擊之,必勝。
法曰:“自戰其地為散地。
”③ 《晉書》④:後魏武帝⑤,親征後燕慕容德⑥于邺城⑦,前軍⑧大敗績。
德又欲攻之,别駕韓進曰:“古人先決勝廟堂⑨,然後攻戰。
今魏不可⑩擊者四,燕不宜動者三。
”德曰:“何故?”曰:“魏垂軍⑾遠入,利在野戰,一不可擊也。
深入近畿,緻其死地,二不可擊也。
前鋒既敗,後陣必固,三不可擊也。
彼衆我寡,四不可擊也。
官軍自戰其地,一不宜動。
動而不勝⑿,衆心難固,二不宜動。
城隍⒀未修,敵來無備,三不宜動。
此皆兵家所忌,不如深溝高壘,以佚待勞。
彼千裡饋糧,野無所掠,久則三軍靡費⒁,則士卒多斃,師老釁生,起而圖之,可以捷也。
”德曰:“别駕之言,真良、平⒂策也。
”⒃ 【注釋】 ①凡戰:馬本及諸本皆作“凡敵”。
從前後文義看,且對照下篇《客戰》起句,當為“凡戰”,故改。
②若彼為客、我為主:這裡所說的“主”與“客”,乃是中國古代常用的軍事術語,一般指在本國實施防禦作戰的軍隊為“主軍”,而深入敵國實施進攻作戰的軍隊為“客軍”。
③自戰其地為散地: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所謂“散地”,是指在本國境内作戰的地區,由于官兵思鄉戀土,易于逃散,故稱此種作戰地區為“散地”。
④《晉書》: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北史》,今據史校改。
⑤後魏武帝:即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⑥慕容德:十六國時期南燕國的建立者。
鮮卑族,慕容垂之弟。
慕容垂建立後燕,封他為範陽王。
其後北魏攻占河北,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
慕容德率衆南遷至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稱王,後又東取廣固(今山東益都東北),占有今山東一帶稱帝立國,史稱“南燕”。
⑦邺城:十六國時屬後燕地,位于今河南安陽東北。
⑧前軍:指北魏将領拓跋章所率進攻邺城的前鋒部隊。
⑨廟堂:古代帝王祭祀和商議軍國大事的地方。
出戰之前,必先議決于廟堂之上,然後出兵攻戰,因之又稱謀劃戰事為“廟算”。
⑩不可:馬本及諸本皆作“不宜”,既與下文四個“不可”不一緻,又與史載原義不符,故據史校改。
⑾垂軍:史載原作“懸軍”,《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懸”為“垂”。
⑿動而不勝:馬本脫“動”,今從唐本。
⒀城隍:即護城壕。
⒁靡費:耗費。
⒂良、平:指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陳平。
⒃本篇史例出自《晉書·慕容德記》。
18.客戰 【提示】 本篇以《客戰》為題,旨在闡述深入敵境實施進攻作戰的“客軍”應注意掌握的問題。
它認為,進攻固守本土的敵人,隻有深入敵境縱深地區作戰,才能戰勝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戰勝。
因為,這是由于深入敵境縱深地區,士卒無路可逃,隻能拚死作戰;敵人在本國作戰因思鄉戀土容易逃散的緣故。
“深入則專”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說,深入敵境縱深地區,就能專心緻志地對敵作戰。
戰争的地理條件,雖然是影響部隊作戰心理的一個因素,但決定軍心士氣消長的,主要是戰争的性質和目的。
本篇取義于《孫子兵法》的有關思想觀點,進一步闡述了地理條件對部隊作戰心理的影響作用,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然而,如果僅僅看到地理條件對軍心士氣的影響,而忽視戰争性質和目的對軍心士氣消長的決定性作用,這就失之偏頗了。
對此是不可不加注意的。
西漢初年,漢将韓信攻趙的井陉之戰,趙軍的失敗,主要是由于趙軍主帥陳馀作戰指導失誤造成的。
當時,陳馀率衆号稱二十萬,從兵力對比看,明顯優于漢軍(數萬),他恃衆輕敵,急欲同漢軍決戰。
謀臣李左車根據漢軍“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和千裡運糧、供應困難的實際情況,建議采取深溝高壘、堅壁不出的方針,以奇兵迂回漢軍背後,奪其辎重,斷其糧道,置漢軍于“前不得鬥,退不得還”(見《史記·淮陰侯列傳》,下同)的困難境地,然後伺機決戰,必能獲勝。
但是,身居主帥之位的陳馀卻以“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為辭,拒絕了李左車的正确戰略主張,從而失去了固守待機、以計取勝的條件。
而漢軍主帥韓信正是利用了陳馀恃衆輕敵、急于決戰的驕躁心理,采取正面列陣誘敵出戰與設伏襲占敵營相結合的指導方針,一舉殲滅趙軍,擊斬陳馀,活捉了趙王歇,創造了“客軍”深入敵境實施進攻作戰的成功戰例。
【譯文】 大凡戰争,如果敵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處于進攻地位時,就務必要深入敵國腹心地區。
深入其腹心地區,就會使敵人不能取得勝利。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客軍”深入敵國腹心地區,因無返顧之路,隻能拚命進擊;而“主軍”處于本國作戰,士兵思鄉戀土,易于逃散緻敗的緣故。
誠如兵法所說:“深入敵人腹心地區作戰,将士就會專心緻志地去殺敵。
” 西漢初年,韓信與張耳奉劉邦之命率兵數萬,企圖東下井陉,進攻趙國。
趙王歇和輔佐他的成安君陳馀調集部隊扼守井陉口,号稱二十萬衆。
廣武君李左車勸成安君陳馀說:“聽說漢将韓信從黃河西岸東渡,俘虜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悅,剛剛血洗了阏與。
如今又以張耳為輔佐,商議要攻占趙國,此是乘勝而離開本國實施遠征,其兵鋒所向是不可阻擋的。
但我聽說,從千裡以外運送軍糧,士兵就會面有饑色;臨時打柴割草而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
如今井陉這條道路,車輛無法并列通行,騎兵不能并排行走,漢軍行進在數百裡的狹長道路上,他們的運糧車勢必落在部隊之後。
希望您暫且撥給我奇兵三萬人,抄小路攔截他們的辎重糧草;而您就憑據深溝高壘,固守防禦,不與其交戰。
這樣,他們向前無法交戰,退後無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斷其後路,使他們在野外掠不到糧草,不出十天,韓、張兩将之頭就會懸挂在将軍的指揮旗下。
希望您能認真考慮我的計策,不然的話,必将為他們所擒獲。
”成安君陳馀自以為正義之師不使用詐謀奇計,根本不采納李左車的計策,其後果然被韓信部隊所殺。
【原文】 凡戰,若彼為主、我為客,唯務深入。
深入,則為主者不能勝也。
謂客在重地①,主在散地②故耳。
法曰:“深入則專。
”③ 漢韓信④、張耳⑤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陉⑥擊趙。
趙王⑦及成安君陳馀⑧聚兵井陉口,衆号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⑨說成安君曰:“聞漢韓信涉西河⑩,虜魏豹⑾,擒夏悅⑿,新喋血阏與⒀。
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以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⒁,其鋒不可當。
臣聞千裡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⒂,師不宿飽。
今井陉之道,車不得方軌⒃,騎不得成列,〔行數百裡〕,其勢糧食必在其後。
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⒄絕其辎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
彼前不能鬥⒅,退不能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十日,兩将之頭可懸麾下。
願君留意〔臣之計〕。
否則,必為所擒。
”成安君自以為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果被殺。
⒆ 【注釋】 ①重地:《孫子兵法》所使用的軍事術語。
謂深入敵境,背後有許多敵人城邑的地區。
②散地:《孫子兵法》軍事術語。
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輕地”。
據《孫子兵法·九地篇》稱:“主軍”乃是“自戰其地”,而“自戰其地為散地”,故改。
③深入則專: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
④韓信:西漢初名将。
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
初從項羽,後歸劉邦,被任為大将。
楚漢戰争中,劉邦采其策,攻占了關中。
劉邦在荥陽、成臯間與項羽相持時,派韓信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齊,占據黃河下遊地區,被封為齊王;不久率軍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
漢朝建立,改封其為楚王。
後因被告謀反,為呂後所殺。
⑤張耳:秦末大梁(今河南開封)人。
陳勝起義時,他與陳馀從武臣北定趙地,武臣為趙王,他為丞相。
陳勝起義失敗後,他受項羽分封為常山王。
後因與陳馀有隙,棄項投劉邦,改封趙王。
⑥井陉:故址在今河北井陉西北。
⑦趙王:即趙王歇。
⑧陳馀:秦末大梁人。
陳勝起義後,奉命與張耳從武臣進占趙地。
武臣被殺後,他與張耳共立舊貴族趙歇為王;後迫走張耳,自為代王。
在韓信破趙之戰中兵敗被殺。
⑨李左車:西漢初趙王歇之謀士。
⑩西河:指黃河。
⑾魏豹:戰國時魏國貴族。
秦末陳勝起義時立其兄咎為魏王。
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殺,豹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餘城,自立為魏王。
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豹為西魏正,後為韓信所虜殺。
⑿夏悅:西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七月,夏悅奉陳馀命與張同往說齊王田榮共擊常山王張耳,大破之。
其它事迹不詳。
⒀阏與:古邑名。
戰國韓地,後屬趙。
故址在今山西和順。
⒁遠鬥:馬本及唐本皆誤作“遠阏”,今從王本、汪本。
⒂樵蘇後爨:謂打柴燒飯。
樵蘇,打柴割草;爨(cuàn),燒火煮飯。
⒃方軌:兩車并行謂之方軌。
⒄間道:偏僻小路。
⒅鬥:馬本及諸本皆作“進”,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19.強戰 【提示】 本篇以《強戰》為題,旨在闡述在我強敵弱形勢下作戰所應注意掌握的原則和方法。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我軍兵力強大時,應當僞裝成兵力弱小之狀,以引誘敵人前來與我決戰,我則以精銳部隊實施突然襲擊,就一定能打敗敵人。
本篇所引“能而示之不能”系《孫子兵法·計篇》中提出的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實質是孫子“示形緻敵”指導原則下用以隐蔽自己實力,調動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