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晉王聽後驟然坐起說:“我正思考這個問題呢。
”不久,德威抓獲了後梁的巡哨兵,問他王景仁現今在做什麼?他回答說:“已造船數百艘,将用以搭設浮橋渡河。
”德威于是偕同梁軍士兵一起去見晉王。
晉王笑着說:“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樣。
”随後下令退軍到鄗邑。
(交戰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騎兵前往梁營挑戰,他自己親率三千精兵随後跟進。
梁将王景仁見此大怒,遂下令梁軍全部出擊,同周德威部轉戰數十裡,進至鄗邑之南,雙方都列陣以待決戰。
梁軍依仗兵多,橫排列陣六、七裡之長。
此時,晉王策馬登上高處觀察敵陣,喜出望外地說:“此地平原草矮,既便于前進,又便于退卻,真是我們戰勝敵人的好地方。
”于是派人告訴德威說:“我當做你的先鋒,你可随後跟進。
”德威勸阻說:“梁軍輕裝遠來同我輾轉交戰,既然他們來得這麼快,必定來不及攜帶幹糧,縱然能帶幹糧,也沒有時間吃。
這樣,等不到中午,他們就會人饑馬乏,其軍必定退卻。
乘其退卻而攻擊他們,一定能獲得勝利。
”到了午後四、五點時分,梁軍陣地果因人馬後退而煙塵大起,德威乘機擂鼓呐喊,發起猛烈攻擊,結果大敗後梁軍。
【原文】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①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
欲戰者,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
法曰:“易地則用騎。
”② 《五代史》:唐莊宗③救趙④,與梁軍⑤相拒于柏鄉⑥五裡,營于野河⑦北。
晉兵少,梁将王景仁⑧所将兵雖多,而精銳者亦少。
晉軍望之色動。
周德威勉其衆曰:“此汴、宋傭販⑨耳。
”退而告之〔莊宗曰:“梁兵甚銳,未可與争,宜少退以待之。
”〕莊宗曰:“吾提孤兵出千裡,利在速戰,今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知我衆寡,則計無所施矣。
”德威曰:“不然,趙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
今吾軍于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
”莊宗不悅,退卧帳中,諸将無敢入見者。
德威乃謂監軍張承業⑩曰:“王怒老将。
不速戰者,非怯也。
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耳。
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⑾矣。
不如退軍鄗邑⑿,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也。
”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願無忽其言。
”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爾。
”已而,德威獲梁遊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将以為浮梁。
”德威乃與俱見。
莊宗笑曰:“果如公所料。
“乃退軍鄗邑。
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
景仁怒,悉以其軍出,與德威轉鬥數十裡,至于鄗南,兩軍皆陣。
梁軍橫亘六、七裡。
莊宗策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制勝之地也。
”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為公〔先,公可繼進。
〕”德威谏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赍糧糗⒀;縱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
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至申⒁時,梁軍中塵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
⒂ 【注釋】 ①陂(bēi):山坡。
②易地則用騎:語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語;但這裡是摘要引證。
③唐莊宗:即五代後唐皇帝李存勖。
他率兵救趙是在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此時尚未稱帝,仍為晉王。
④趙:五代初河北的割據勢力之一,由成德節度使王镕為趙正,據守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初事後梁朱溫,後事晉王李克用父子。
⑤梁軍:即後梁朱溫的軍隊。
⑥柏鄉:今屬河北。
⑦野河:即槐河的别名。
源于今河北贊皇縣西南之贊皇山。
⑧王景仁:後梁合肥(今屬安徽)人,初從吳王楊行密起兵于淮南,後歸後梁,官至淮南招讨使。
為将骁勇剛悍。
⑨汴、宋傭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傭販,即雇傭來的商販,馬本及唐本、汪本皆誤作“傭敗”,今據史載校改;王本作“傭奴”似亦可。
⑩張承業:唐僖宗時宦官,本姓康,為内常侍張泰養子,改姓張。
唐昭宗時被派往晉王李克用處任河東監軍,克用病亡後,仍為李存勖的監軍。
⑾無類:謂無遺類,即無一幸免之意。
⑿鄗邑:古縣名,漢置。
故址在今河北柏鄉之北。
⒀糗(qiǔ):炒熟的米麥等食物,即幹糧。
⒁申:舊曆十二時辰之一,即十五時至十七時。
⒂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唐書·周德威傳》。
7.舟戰 【提示】 本篇以《舟戰》為題,旨在闡述水上作戰如何正确利用自然地理條件的問題。
它認為,凡與敵人在江湖水上作戰,必須依靠艦船裝備,且應選擇上風上流處。
因為,位于上風,可以利用風勢縱火焚毀敵人;占據上流,可用戰艦乘流而下沖擊敵人。
曆史的經驗表明,戰争總是在一定空間進行的,因而地理條件對作戰雙方都有重要制約作用。
在武器裝備不發達的古代,特别是冷兵器時代,借助風力、水勢對敵人作戰,這是古代戰争指導者經常采用的戰法之一。
春秋時期的吳楚長岸(位于今安徽當塗西南三十裡的東、西夾江處)之戰,便是借助水勢作戰的一例。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吳國公子光率軍進攻楚國,雙方相持于長岸,楚令尹陽匄用占蔔預測勝負,認為交戰對楚不利;但司馬子魚卻認為楚軍地處江水上流,可借助水勢沖擊吳軍。
于是,他指揮楚國水軍乘流而下猛沖吳軍,一戰而敗之,并虜獲吳國先王乘坐的一艘名叫“馀皇“的大船。
楚軍的獲勝,說明了正确利用自然地理條件,是戰争指導者不可不加注意的問題。
【譯文】 大凡與敵人交戰于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備有艦船,并且必須占據上風頭和上遊處。
因為,居于上風頭,可以借助順風之勢,用火燒毀敵船;居于上遊處,可以乘着水流之勢,用戰船沖擊敵船。
這樣,就能戰無不勝。
誠如兵法所說:“要與敵人水上交戰,就不要逆流迎敵。
”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光率軍攻打楚國,(雙方相持于夾江處的長岸)。
楚國令尹陽匄占蔔戰争勝敗,結果顯現不吉利之兆。
但司馬子魚卻說:“我們地處上遊,為什麼說不吉利?”于是,揮軍乘流沖擊吳軍,結果大敗吳軍,(并繳獲一艘名為“馀皇”的大船)。
【原文】 凡與敵戰于江湖之間,必有舟楫①,須居上風、上流。
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勢,使戰艦以沖之,則戰無不勝。
法曰:“欲戰者,無迎水流。
”② 春秋,吳子③伐楚。
楚令尹④蔔戰,不吉。
司馬子魚⑤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戰,吳師敗績。
⑥ 【注釋】 ①舟楫:船隻。
楫(jí),劃船的槳。
②欲戰者,無迎水流: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但這裡是摘要引錄。
③吳子:即春秋時吳國公子光,亦即後來指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為君的吳王阖闾。
④令尹:職官名。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為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這裡具體指陽匄,即楚穆王曾孫子瑕。
⑤司馬子魚:司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軍政和軍賦。
春秋、戰國時仍沿用未變。
子魚,即楚公子鲂。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又見《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
8.車戰 【提示】 本篇以《車戰》為題,旨在闡述車戰所應具備的條件及其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
它認為,凡與敵步、騎兵交戰于平原曠野時,要實施車戰,即用偏箱車或鹿角車布列成方陣對敵,其作用主要有:一可增強部隊戰鬥力,二可阻擋敵人沖擊,三可整饬和約束隊伍不亂。
恩格斯在論及歐洲騎兵發展的曆史時,明确指出:“至少在軍事史上,戰車比武裝騎手的出現早得多。
”(見《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卷1《騎兵》,戰士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我國古代也是如此。
據文獻記載,車作為作戰裝備而用于戰争之中,在我國至遲在商周時代已經比較普遍了。
但從戰國以後,由于社會生産的發展,武器裝備的進步,戰場條件的變化,此種隻利于在平原曠野行動的車兵,逐漸為步、騎兵所代替;戰車由主要用于沖鋒陷陣的進攻性裝備,變為運輸辎重或作為防禦作戰的障礙物了。
本篇正是從防禦障礙物的角度,闡述了偏箱車、鹿角車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
這與戰國以前所講到的戰車和車戰問題,是不盡相同的。
西晉鹹甯五年(公元279年),武威太守馬隆率軍進讨羌兵的涼州之戰,就是根據地形條件以偏箱車、鹿角車列陣戰勝羌兵的一個成功戰例。
當時,晉兵隻有三千五百人,羌兵則有萬餘人,幾乎三倍于晉兵,并且利用有利地形對晉兵實施前堵後截。
面對此種态勢,馬隆一方面充分發揮晉兵的勇敢精神,一方面制作偏箱車,設置鹿角車陣,“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給羌兵以重大殺傷,終于取得了平叛作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車兵同步、騎兵交戰于平原曠野之上時,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憑借此方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
以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作戰,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說的:一能保持鬥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敵人,三能維系隊形不亂。
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地域作戰,就要使用戰車部隊。
” 西晉時期,涼州刺史楊欣因與羌族關系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殺,緻使河西地區與中原朝廷斷絕聯系。
晉武帝司馬炎常為西部邊境安全憂慮,每次臨朝議政都歎息地說:“誰能為我打開通往涼州之路,而讨平羌敵呢?”朝臣沒有應答者。
唯有司馬督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涼州叛亂。
”晉武帝說:“你若能消滅此敵,怎麼會不任用你呢?隻是不知将采取什麼辦法?”馬隆說:“陛下如能任用我,就應當聽任臣下的自我主張。
”武帝問道:“請講講你将采用什麼辦法?”馬隆回答說:“我請求陛下準許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過問他們以往是幹什麼的,我将率領他們大張旗鼓地向河西地區開進。
憑借陛下的崇高威德,此敵何愁不能消滅!”晉武帝答應了馬隆的請求,并任命他為武威太守。
馬隆受命後,立即招募勇士,其條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開三十六鈞強弩的人,并且當場立靶測試。
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這種勇士三千五百人。
馬隆自信地說:“足夠用了。
”于是,親率其所募勇士向西進發,渡過溫水後,與敵相遇。
羌族一部落首領樹機能等以萬金騎兵,或者憑據險要阻擋,馬隆前進,或者埋設伏兵截擊晉軍後路。
針對此情,馬隆依據古法八陣圖制作了偏箱車,進入開闊地域時,就設置鹿角車營,遇到狹路地段,就做木屋裝在車上,一邊戰鬥一邊前進,晉軍箭矢所射之處,羌兵紛紛應弦而倒。
晉軍轉戰千裡之遙,殺傷敵衆數以千計。
馬隆率兵抵達武威後,羌族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等人率衆萬餘不戰而歸降,馬隆前後擊殺和收降的羌兵達數萬人。
其後,馬隆又率羌族歸順的部落首領沒骨能等衆,大戰樹機能,并将其擊斬,涼州叛亂完全平定。
【原文】 凡與步、騎戰于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①為方陣,以戰則勝。
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
法曰:“廣地則用軍車。
”②。
晉涼州③刺史楊欣失羌戎④之和,為虜所沒。
河西斷絕,帝⑤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讨此虜者乎?”朝臣莫對。
司馬督馬隆⑥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
”帝曰:“雲何?”對曰⑦:“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醜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
隆募〔限〕腰開弩三十六鈞⑧,立标揀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
隆曰:“足矣。
”隆于是率其衆西渡溫水⑨,虜木機能⑩等以衆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
隆依八陣圖⑾作偏箱車,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⑿施于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轉
”不久,德威抓獲了後梁的巡哨兵,問他王景仁現今在做什麼?他回答說:“已造船數百艘,将用以搭設浮橋渡河。
”德威于是偕同梁軍士兵一起去見晉王。
晉王笑着說:“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樣。
”随後下令退軍到鄗邑。
(交戰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騎兵前往梁營挑戰,他自己親率三千精兵随後跟進。
梁将王景仁見此大怒,遂下令梁軍全部出擊,同周德威部轉戰數十裡,進至鄗邑之南,雙方都列陣以待決戰。
梁軍依仗兵多,橫排列陣六、七裡之長。
此時,晉王策馬登上高處觀察敵陣,喜出望外地說:“此地平原草矮,既便于前進,又便于退卻,真是我們戰勝敵人的好地方。
”于是派人告訴德威說:“我當做你的先鋒,你可随後跟進。
”德威勸阻說:“梁軍輕裝遠來同我輾轉交戰,既然他們來得這麼快,必定來不及攜帶幹糧,縱然能帶幹糧,也沒有時間吃。
這樣,等不到中午,他們就會人饑馬乏,其軍必定退卻。
乘其退卻而攻擊他們,一定能獲得勝利。
”到了午後四、五點時分,梁軍陣地果因人馬後退而煙塵大起,德威乘機擂鼓呐喊,發起猛烈攻擊,結果大敗後梁軍。
【原文】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①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
欲戰者,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
法曰:“易地則用騎。
”② 《五代史》:唐莊宗③救趙④,與梁軍⑤相拒于柏鄉⑥五裡,營于野河⑦北。
晉兵少,梁将王景仁⑧所将兵雖多,而精銳者亦少。
晉軍望之色動。
周德威勉其衆曰:“此汴、宋傭販⑨耳。
”退而告之〔莊宗曰:“梁兵甚銳,未可與争,宜少退以待之。
”〕莊宗曰:“吾提孤兵出千裡,利在速戰,今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知我衆寡,則計無所施矣。
”德威曰:“不然,趙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
今吾軍于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
”莊宗不悅,退卧帳中,諸将無敢入見者。
德威乃謂監軍張承業⑩曰:“王怒老将。
不速戰者,非怯也。
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耳。
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⑾矣。
不如退軍鄗邑⑿,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也。
”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願無忽其言。
”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爾。
”已而,德威獲梁遊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将以為浮梁。
”德威乃與俱見。
莊宗笑曰:“果如公所料。
“乃退軍鄗邑。
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
景仁怒,悉以其軍出,與德威轉鬥數十裡,至于鄗南,兩軍皆陣。
梁軍橫亘六、七裡。
莊宗策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制勝之地也。
”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為公〔先,公可繼進。
〕”德威谏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赍糧糗⒀;縱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
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至申⒁時,梁軍中塵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
⒂ 【注釋】 ①陂(bēi):山坡。
②易地則用騎:語出《通典·兵十二》引李靖語;但這裡是摘要引證。
③唐莊宗:即五代後唐皇帝李存勖。
他率兵救趙是在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此時尚未稱帝,仍為晉王。
④趙:五代初河北的割據勢力之一,由成德節度使王镕為趙正,據守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初事後梁朱溫,後事晉王李克用父子。
⑤梁軍:即後梁朱溫的軍隊。
⑥柏鄉:今屬河北。
⑦野河:即槐河的别名。
源于今河北贊皇縣西南之贊皇山。
⑧王景仁:後梁合肥(今屬安徽)人,初從吳王楊行密起兵于淮南,後歸後梁,官至淮南招讨使。
為将骁勇剛悍。
⑨汴、宋傭販:汴、宋,即汴州(治今河南開封)、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傭販,即雇傭來的商販,馬本及唐本、汪本皆誤作“傭敗”,今據史載校改;王本作“傭奴”似亦可。
⑩張承業:唐僖宗時宦官,本姓康,為内常侍張泰養子,改姓張。
唐昭宗時被派往晉王李克用處任河東監軍,克用病亡後,仍為李存勖的監軍。
⑾無類:謂無遺類,即無一幸免之意。
⑿鄗邑:古縣名,漢置。
故址在今河北柏鄉之北。
⒀糗(qiǔ):炒熟的米麥等食物,即幹糧。
⒁申:舊曆十二時辰之一,即十五時至十七時。
⒂本篇史例出自《新五代史·唐書·周德威傳》。
7.舟戰 【提示】 本篇以《舟戰》為題,旨在闡述水上作戰如何正确利用自然地理條件的問題。
它認為,凡與敵人在江湖水上作戰,必須依靠艦船裝備,且應選擇上風上流處。
因為,位于上風,可以利用風勢縱火焚毀敵人;占據上流,可用戰艦乘流而下沖擊敵人。
曆史的經驗表明,戰争總是在一定空間進行的,因而地理條件對作戰雙方都有重要制約作用。
在武器裝備不發達的古代,特别是冷兵器時代,借助風力、水勢對敵人作戰,這是古代戰争指導者經常采用的戰法之一。
春秋時期的吳楚長岸(位于今安徽當塗西南三十裡的東、西夾江處)之戰,便是借助水勢作戰的一例。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吳國公子光率軍進攻楚國,雙方相持于長岸,楚令尹陽匄用占蔔預測勝負,認為交戰對楚不利;但司馬子魚卻認為楚軍地處江水上流,可借助水勢沖擊吳軍。
于是,他指揮楚國水軍乘流而下猛沖吳軍,一戰而敗之,并虜獲吳國先王乘坐的一艘名叫“馀皇“的大船。
楚軍的獲勝,說明了正确利用自然地理條件,是戰争指導者不可不加注意的問題。
【譯文】 大凡與敵人交戰于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備有艦船,并且必須占據上風頭和上遊處。
因為,居于上風頭,可以借助順風之勢,用火燒毀敵船;居于上遊處,可以乘着水流之勢,用戰船沖擊敵船。
這樣,就能戰無不勝。
誠如兵法所說:“要與敵人水上交戰,就不要逆流迎敵。
”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光率軍攻打楚國,(雙方相持于夾江處的長岸)。
楚國令尹陽匄占蔔戰争勝敗,結果顯現不吉利之兆。
但司馬子魚卻說:“我們地處上遊,為什麼說不吉利?”于是,揮軍乘流沖擊吳軍,結果大敗吳軍,(并繳獲一艘名為“馀皇”的大船)。
【原文】 凡與敵戰于江湖之間,必有舟楫①,須居上風、上流。
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勢,使戰艦以沖之,則戰無不勝。
法曰:“欲戰者,無迎水流。
”② 春秋,吳子③伐楚。
楚令尹④蔔戰,不吉。
司馬子魚⑤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戰,吳師敗績。
⑥ 【注釋】 ①舟楫:船隻。
楫(jí),劃船的槳。
②欲戰者,無迎水流: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但這裡是摘要引錄。
③吳子:即春秋時吳國公子光,亦即後來指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為君的吳王阖闾。
④令尹:職官名。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為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這裡具體指陽匄,即楚穆王曾孫子瑕。
⑤司馬子魚:司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軍政和軍賦。
春秋、戰國時仍沿用未變。
子魚,即楚公子鲂。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又見《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
8.車戰 【提示】 本篇以《車戰》為題,旨在闡述車戰所應具備的條件及其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
它認為,凡與敵步、騎兵交戰于平原曠野時,要實施車戰,即用偏箱車或鹿角車布列成方陣對敵,其作用主要有:一可增強部隊戰鬥力,二可阻擋敵人沖擊,三可整饬和約束隊伍不亂。
恩格斯在論及歐洲騎兵發展的曆史時,明确指出:“至少在軍事史上,戰車比武裝騎手的出現早得多。
”(見《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卷1《騎兵》,戰士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我國古代也是如此。
據文獻記載,車作為作戰裝備而用于戰争之中,在我國至遲在商周時代已經比較普遍了。
但從戰國以後,由于社會生産的發展,武器裝備的進步,戰場條件的變化,此種隻利于在平原曠野行動的車兵,逐漸為步、騎兵所代替;戰車由主要用于沖鋒陷陣的進攻性裝備,變為運輸辎重或作為防禦作戰的障礙物了。
本篇正是從防禦障礙物的角度,闡述了偏箱車、鹿角車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
這與戰國以前所講到的戰車和車戰問題,是不盡相同的。
西晉鹹甯五年(公元279年),武威太守馬隆率軍進讨羌兵的涼州之戰,就是根據地形條件以偏箱車、鹿角車列陣戰勝羌兵的一個成功戰例。
當時,晉兵隻有三千五百人,羌兵則有萬餘人,幾乎三倍于晉兵,并且利用有利地形對晉兵實施前堵後截。
面對此種态勢,馬隆一方面充分發揮晉兵的勇敢精神,一方面制作偏箱車,設置鹿角車陣,“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給羌兵以重大殺傷,終于取得了平叛作戰的勝利。
【譯文】 大凡車兵同步、騎兵交戰于平原曠野之上時,必須用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憑借此方陣對敵作戰,就能取得勝利。
以偏箱、鹿角車組成方陣作戰,其作用就是通常所說的:一能保持鬥力不衰,二能正面抗拒敵人,三能維系隊形不亂。
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地域作戰,就要使用戰車部隊。
” 西晉時期,涼州刺史楊欣因與羌族關系不和睦,而被羌人所殺,緻使河西地區與中原朝廷斷絕聯系。
晉武帝司馬炎常為西部邊境安全憂慮,每次臨朝議政都歎息地說:“誰能為我打開通往涼州之路,而讨平羌敵呢?”朝臣沒有應答者。
唯有司馬督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能任用我,我能讨平涼州叛亂。
”晉武帝說:“你若能消滅此敵,怎麼會不任用你呢?隻是不知将采取什麼辦法?”馬隆說:“陛下如能任用我,就應當聽任臣下的自我主張。
”武帝問道:“請講講你将采用什麼辦法?”馬隆回答說:“我請求陛下準許招募勇士三千人,但不要過問他們以往是幹什麼的,我将率領他們大張旗鼓地向河西地區開進。
憑借陛下的崇高威德,此敵何愁不能消滅!”晉武帝答應了馬隆的請求,并任命他為武威太守。
馬隆受命後,立即招募勇士,其條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開三十六鈞強弩的人,并且當場立靶測試。
自清晨至中午,共招到這種勇士三千五百人。
馬隆自信地說:“足夠用了。
”于是,親率其所募勇士向西進發,渡過溫水後,與敵相遇。
羌族一部落首領樹機能等以萬金騎兵,或者憑據險要阻擋,馬隆前進,或者埋設伏兵截擊晉軍後路。
針對此情,馬隆依據古法八陣圖制作了偏箱車,進入開闊地域時,就設置鹿角車營,遇到狹路地段,就做木屋裝在車上,一邊戰鬥一邊前進,晉軍箭矢所射之處,羌兵紛紛應弦而倒。
晉軍轉戰千裡之遙,殺傷敵衆數以千計。
馬隆率兵抵達武威後,羌族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等人率衆萬餘不戰而歸降,馬隆前後擊殺和收降的羌兵達數萬人。
其後,馬隆又率羌族歸順的部落首領沒骨能等衆,大戰樹機能,并将其擊斬,涼州叛亂完全平定。
【原文】 凡與步、騎戰于平原曠野,必須用偏箱、鹿角車①為方陣,以戰則勝。
所謂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整束部伍也。
法曰:“廣地則用軍車。
”②。
晉涼州③刺史楊欣失羌戎④之和,為虜所沒。
河西斷絕,帝⑤每有西顧之憂,臨朝而歎曰:“誰能為我通涼州讨此虜者乎?”朝臣莫對。
司馬督馬隆⑥進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帝曰:“若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如何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
”帝曰:“雲何?”對曰⑦:“臣請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醜類何足滅者!”帝許之,乃以隆為武威太守。
隆募〔限〕腰開弩三十六鈞⑧,立标揀式,自旦至日中,得三千五百人。
隆曰:“足矣。
”隆于是率其衆西渡溫水⑨,虜木機能⑩等以衆萬騎,或乘險以遏隆前,或設伏以截隆後。
隆依八陣圖⑾作偏箱車,地廣用鹿角車,路狹則為木屋⑿施于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