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關燈
戰千裡,殺傷以千數。

    隆到武威,虜大人猝跋韓、且萬能⒀等率萬金衆歸,隆前後誅殺及降附者數萬。

    又率善戎沒骨能⒁等與木機能等戰,斬之,涼州遂平。

    ⒂ 【注釋】 ①偏箱、鹿角車:皆為中國古代的作戰兵車。

    偏箱車的車箱系木闆制成,置放兵器于其上。

    作戰時,車與車相連,前後相接,連成方陣,可用于平原曠野上作戰。

    鹿角車,則是用削尖的樹枝插在偏箱車前後,以防敵接近。

     ②廣地則用軍車: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但與原文略異,原文作“地廣則用鹿角車營”。

     ③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

     ④羌戎:古族名。

    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四川一帶。

    戎,舊時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

    ⑤帝:指西晉武帝司馬炎。

     ⑥馬隆:西晉名将。

    平陸(今山東汶上北)人,字孝興。

    少而智勇。

    晉武帝時,任東羌校尉,封奉高縣侯。

     ⑦對曰: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脫,今從汪本補。

     ⑧鈞:中國古代重量單位之一。

    一鈞為三十斤。

     ⑨溫水:即武威東之溫圍水。

     ⑩木機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

    史載原作“樹機能”,《百戰奇法》原作者因避諱宋英宗嫌名(曙)而援引時改“樹”為“木”。

     ⑾八陣圖:中國古代作戰的一種陣法。

     ⑿木屋:即用木料制成,四面開孔,置于車上,既便于觀察敵情,又可抵禦矢石擊傷。

     ⒀猝跋韓、且萬能:皆為羌族的部落首領,但《資治通鑒》卷80《晉紀二》稱其為鮮卑人。

     ⒁沒骨能:羌族的一個部落首領。

     ⒂本篇史例出自《晉書·馬隆傳》。

     9.信戰 【提示】 本篇以《信戰》為題乃取“信義”之意,其要旨是闡述将帥以“信”治軍的重要性。

    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士卒所以能夠舍生忘死地去奮勇殺敵,都是由于平時将帥帶兵以“信”的結果。

    這裡所引“信則不欺”乃是《六韬·論将篇》提出的将帥必備的五種條件之一(即“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

    軍事與戰争實踐的曆史證明,“信則不欺”,不僅是好的将帥所應具備的美德之一,也是将帥治軍所應把握的重要原則。

    将帥隻有“信則不欺”,即切實做到:行賞罰,講求信用;嚴紀律,不徇私情,才能取得廣大士卒的擁護,才能使部隊上下一心,團結對敵,無往不勝。

     本篇所引諸葛亮統兵打仗以信為本的事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五事”:魏明帝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大将張郃等部三十餘萬精兵,秘密向蜀國劍閣進發,此時蜀相諸葛亮正率兵戍守在祁山,并且正值部隊換防變動之時,将十分之二的蜀兵換下等待返鄉,而留下者僅有八萬人。

    從雙方兵力對比看,魏軍三倍于蜀軍。

    有鑒于此,諸葛亮身邊參謀人員皆勸亮把換防待歸的部隊暫留一月,以壯大蜀軍力量。

    但諸葛亮卻以“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為由,未予采納,且催令其盡快返鄉。

    蜀軍将士為諸葛亮以信義為本的可貴精神所感動,于是,去者願留一戰,而留者願效死命。

    臨戰之日,無不拔劍争先,以一當十,一舉擊敗魏軍,殺死張郃,打退司馬懿。

    裴松之在注引之後,對此戰的真實性提出質疑,看去雖然不無道理,但綜觀諸葛亮一生統軍作戰乃至治國理民的實踐,“以大信為本”卻是符合其實際和令人效法的。

     【譯文】 大凡對敵交戰時,士卒們踏上萬死一生的戰場,而無後悔畏懼之心的,都是由于将帥平時真誠不欺的思想品格感化而使他們這樣做的。

    将帥講求信義以誠待人,那麼,士卒便會報之以盡心用力而無猶豫之意。

    所以,打起仗來就能無往而不勝。

    誠如兵法所說:“為将帥者應當具備誠信而不欺詐的思想品格。

    ”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征讨蜀國,親自從洛陽來到長安,派遣宣王司馬懿督統左将軍張郃所部及雍、涼二州等精兵三十萬人,隐蔽進發,窺向蜀地劍閣。

    蜀國丞相諸葛亮當時駐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裝備,都用在扼守險要之處,部隊将有十分之二的人換防離去,留在戰場的将士隻有八萬人。

    正當魏軍開始布陣之時,恰值蜀軍換防交接過程,諸葛亮的參謀人員都認為敵軍強盛,沒有足夠的兵力是制勝不了對方的,因此紛紛建議把換下來的部隊暫留一月,以便壯大蜀軍聲威。

    但諸葛亮卻說:“我統兵打仗,一向以信義為根本,那種‘得原失信’的作法,是為古人痛惜而不取的。

    現在,換防該去的士卒已經迅速打點好行裝等待歸期,他們的妻子則引領切盼而逐日計算着丈夫歸來的時間。

    因此,目前我們雖然面臨征戰的困難,但恪守信義的原則不可廢棄。

    ”說完,便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卒盡快啟程返鄉。

    于是,該走的都很高興,願意留下參加戰鬥;該留的則鬥志昂揚,決心拚死一戰。

    他們互相勉勵說:“諸葛丞相對我們的恩德,我們即使拚上性命也報答不完!”到了交戰那天,蜀軍無不拔劍争先,沖鋒陷陣,以一當十,擊殺了魏将張郃,打退了主帥司馬懿。

    蜀軍一戰而獲大勝,這正是諸葛亮以信義為治軍根本所取得的成效。

     【原文】 凡與敵戰,士卒蹈萬死一生之地,而無悔懼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

    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故戰無不勝。

    法曰:“信則不欺。

    ”① 三國魏明帝②自征蜀,歸長安③,遣司馬懿④督張郃⑤諸軍,雍、涼勁卒三十萬⑥,潛軍密進,窺向劍閣⑦。

    蜀相諸葛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⑧,在⑨者八萬。

    時魏軍始陣,幡兵⑩适交,參佐鹹⑾以賊衆強盛,非力不制⑿,宜權停下兵一月,以并聲勢。

    亮曰:“吾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⒀,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鹄立⒁而計日,雖臨征難,義所不廢。

    ”皆催令去。

    于是,去者皆悅,願留一戰;住者奮勇,思緻死命。

    相謂曰:“諸葛公之恩,死猶未報也。

    ”臨戰之日,莫不拔劍争先,以一當十,殺張郃,卻司馬懿,一戰大克,信之由也。

    ⒂ 【注釋】 ①信則不欺:語出《六韬·龍韬·論将第十九》。

     ②魏明帝:即魏國皇帝曹睿,魏文帝曹丕之子。

     ③長安:古都城,漢惠帝時築。

    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④司馬懿:三國魏名将。

    河内溫縣(今屬河南)人,字仲達。

    初為曹操主簿。

    魏明帝時,官至大将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

    後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懿為晉宣帝。

     ⑤張郃:三國河間義縣(今河北任丘北)人,字俊乂。

    初随韓馥鎮壓黃巾起義,馥敗,郃以兵附袁紹;官渡之戰後歸曹操,官至左将軍。

     ⑥三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二十萬”,今據史載校改。

     ⑦劍閣:關隘名。

    位于今四川劍閣縣北,所處之劍門關,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⑧十二更下:謂十分之二的人換防休息。

     ⑨在:馬本及諸本皆脫,今據史載補正。

     ⑩幡兵:馬本及諸本皆作“代兵”,不盡原意,今據史載校改。

    幡,同“旛”,旌旗;幡兵,指正在換防的部隊,因不同部隊有不同旗号,故部隊換防,所持旗号也随之變換。

     ⑾參佐鹹:馬本及唐本皆誤作“秦佐成”,今從王本及汪本。

     ⑿非力不制:馬本及諸本皆誤作“非力所制”,一字之差,其義完全不同。

    今據史載校改。

     ⒀得原失信: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冬,晉文公率兵圍攻原國,預定三天攻下,但屆期未克,晉文公即下令退兵。

     這時,偵察人員報告說:“原人準備投降了。

    ”軍吏也建議不要撤兵。

    晉文公說:“信義是國家之寶,百姓靠它來保護。

    如果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義,用什麼來保護百姓?這樣做是因小而失大。

    ”于是,退兵三十裡,而原國也歸降了。

     ⒁鹄立:鹄頸長,能遠望,因喻引領切盼之意。

     ⒂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五事”。

     10.教戰 【提示】 本篇以《教戰》為題,旨在闡述加強部隊教育訓練的重要性。

    它認為,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加強部隊教育訓練。

    隻有平時搞好訓練,使全軍掌握戰術方法,熟悉作戰号令,才能使部隊在實戰中看到指揮旗幟的變化而采取相應行動,聽到鳴金擊鼓的聲響而進退自如。

    戰争的經驗告訴人們,打仗固然要靠勇敢精神,但是,光憑勇敢而不懂戰術技術,也是不能打勝仗的。

    “從戰争學習戰争”,這是在戰争環境下提高部隊作戰技能的重要方法,但在和平條件下,抓好平時的教育訓練,乃是提高部隊軍事素質的基本途徑。

    平時教育訓練卓有成效,戰時才能多打勝仗,否則,就要吃敗仗。

    孔子所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正是這個道理。

     吳起是戰國初期的著名軍事家,他在長期的軍事實踐活動中,積累了治軍與作戰的豐富經驗,并撰寫兵法《吳子》一書流傳後世。

    本篇所引吳起關于教育訓練問題的論述,雖然由于時代的發展變化,他當時所主張的某些訓練内容,已經不能實用于今天,但是,他所強調的“教戒為先”,即把教育訓練擺在治軍首位的戰略思想;他所創造的“一人學戰,教成十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的抓骨幹帶全體的訓練方法,對我們今天抓部隊教育訓練,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譯文】 大凡要興兵打仗,必須首先訓練部隊學會怎樣作戰。

    全軍将士隻有平時經過嚴格訓練,全面掌握疏開、收攏、集結、分散的戰術方法,完全熟悉停止、行動、前進、後退的作戰号令,那麼,使用這樣的部隊對敵作戰時,他們在看到指揮旗幟的不同揮動而應變自如,聽見鳴金擊鼓的不同聲響而進退得當。

    這樣,就能戰無不勝。

    誠如兵法所說:“使用未經訓練的民衆去作戰,就意味着白白抛棄他們的生命。

    ” 戰國時期,魏國将領吳起說:“将士常常戰死于沒有打仗的本領,失敗于缺乏靈活的戰術。

    所以,用兵的法則,以教育訓練為先決條件。

    一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十人;十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打仗,可以教會全軍。

     戰法訓練要教會部隊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陣法與戰術訓練要教會部隊懂得怎樣由圓陣變方陣,由跪姿變立姿,由前進變停止,由向左轉向右,由向前轉向後,由分散變收攏,由集結變疏開。

    各種戰法、陣法和戰術變化都進行認真訓練之後,才可以給部隊配發兵器。

    這就是為将帥者的職責。

    ” 【原文】 凡欲①興師,必先教戰。

    三軍②之士,素習離、合、聚、散之法,備谙③坐、作、進、退之令,使之遇敵,視旌麾④以應變,聽金鼓而進退。

    如此,則戰無不勝。

    法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⑤ 戰國時,魏将吳起⑥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

    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

    圓而方之,坐而起之⑦,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

    每變教習,乃授其兵,是為将事。

    ”⑧ 【注釋】 ①欲:馬本及唐本、王本皆誤作“與”,今從汪本。

     ②三軍:春秋時期,大國多設三軍,如晉設上、中、下三軍,以中軍之将為三軍之統帥。

    楚則設左、中、右三軍。

    本篇所稱“三軍”,是對全軍的統稱。

     ③谙(ān):熟記,熟悉。

     ④旌麾(jīnghuī):謂古時用羽毛裝飾的軍旗,主将用以指揮軍隊作戰。

     ⑤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

     ⑥吳起: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

    著有《吳子》流傳後世。

     ⑦坐而起之:馬本及唐本、汪本皆作“坐而進之”,不符《吳子》原義,今從王本。

     ⑧本篇史例出自《吳子·治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