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關燈
⑾鮮卑庭:即鮮卑人管轄地區。

    秦漢時。

    其轄地在今東北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

     ⑿柳城:古縣名,西漢置。

    故址在今遼甯朝陽南。

     ⒀蹋頓:東漢遼西郡烏桓族首領。

     ⒁單于(chán yú):即匈奴、鮮卑、烏桓等胡族最高首領的稱号。

     ⒂右北平:馬本及唐本皆作“比之”,顯誤,今據史校改。

     ⒃白狼山:亦名白鹿山或布祜圖山,位于今遼甯淩源東南。

    ⒄卒(cù):同“猝”,意謂突然。

     ⒅張遼:曹操的大将。

    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

    先從呂布,後歸曹操。

    作戰勇敢,數有戰功。

    官至征東将軍,封晉陽侯。

     ⒆胡、漢降者:馬本作“降漢者”,唐本及王本、汪本皆作“胡降漢者”。

    皆誤,今據史載校改。

     ⒇本篇史例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

     5.步戰 【提示】 本篇以《步戰》為題,旨在闡述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應當注意把握的指導原則。

    它認為,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時,一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無險要地形可資利用,就要使用就便器材設置障礙物。

    二要區别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有效戰法,諸如對于從一面向我進攻之敵,“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對于四面向我進攻之敵,則應“分兵四出”還擊之;對于敗退之敵,則應奮力追殲之,等等。

    這些都體現了從實際出發,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法這一重要軍事原則。

     五代初期,晉(後唐前身)将周德威,由于恃勇輕敵,不修邊備,而為契丹所乘,喪失榆關之險,被圍困于幽州長達二百多天不得解脫。

    後得李嗣源、李存審等援兵救助,擊敗契丹兵,遂解幽州之圍。

    綜觀晉兵最後戰勝契丹兵之原因,固然與兵力增強、将士勇敢有直接關系,而晉将李存審在作戰指導上能夠根據敵情、地形實際,采取巧妙戰法,實施靈活用兵,乃是晉軍破敵取勝的主要原因。

    他從實際出發,先是“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并“發萬弩齊射之”,以阻塞契丹騎兵前進之路;繼則命步兵出敵陣後,以“羸兵曳柴、燃草”而施放煙塵,緻使“契丹莫測其多少”,最後乘敵迷惑狐疑之際,揮軍直驅契丹後陣,一舉而敗之,取得了俘斬萬計,解除幽州之圍的輝煌戰績。

     【譯文】 大凡以步兵對敵戰車、騎兵作戰時,必須依托丘陵、險隘或林木叢生之地形而戰,才能取得勝利。

    倘若遇到開闊無險的地形,必須使用拒馬槍排成方陣,置步兵于陣内,再把騎、步兵分别編為駐隊和戰隊交替戰守。

    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

    當敵人攻我一面時,我就從兩翼出擊,側襲進攻之敵;敵人攻我兩面時,我就分兵迂回敵後襲擊之;敵人攻我四面時,我就列成圓陣,分兵四面奮力阻擊之。

    敵人如果敗走,我就立即使用騎兵追擊之,而今步兵随後跟進,這是步兵對敵車騎兵作戰的必勝戰法。

    誠如兵法所說:“步兵與車、騎兵作戰,必須憑據丘陵、險要地形列陣,如無險要可資利用,就令我士卒制作行馬、木蒺藜作為屏障。

    ” 《舊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的大将周德威出任盧龍節度使時,由于恃勇輕敵,放松邊備,而失陷榆關這一險要關隘。

    緻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于營州與平州之間,并乘隙攻占了新州,周德威率兵複奪未克,敗歸幽州城。

    契丹兵乘勝進圍幽州長達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

    晉将李嗣源獲此消息後,便約李存審等将率領步騎兵七萬人會師于易州,準備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

    他們從易州北出,越過大房嶺,沿着山澗向東前進。

    嗣源與其養子從珂率三千騎兵為先鋒,當進至山口之時,契丹以一萬騎兵攔截在前,晉軍将士驚懼失色;李嗣源率領百名騎兵先行前進,他摘掉護首頭盔,高高揚起馬鞭,用契丹語厲聲指斥敵人說:“你們無故侵犯我國疆土,晉王命令我率領百萬騎兵,直搗你們西樓老巢,滅掉你們契丹種族!”說完,立即躍馬奮擊,三次沖入敵陣,擊殺一名契丹酋長。

    晉軍後續部隊乘勢齊頭并進,契丹兵向後敗退,晉軍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進發。

    李存審命令步兵砍伐樹木設置鹿角陣,每人手持一枝結成營寨。

    契丹兵繞寨而過時,寨中萬箭齊發,箭矢蓋天遮日,契丹觸箭而死傷的人馬堵塞了道路。

    當晉軍即将進至幽州時,契丹部隊又列好陣勢等待之。

    存審把步兵部署在敵軍背後,戒令他們不得先動;又令一些老弱殘兵拖着樹枝,點燃柴草前進,頓時煙塵漫空蔽日,緻使契丹兵無法測知晉軍究竟多少。

    晉軍乘機擂鼓交戰,李存審急趨敵軍陣後,親率事先部署在那裡的步兵發起突襲,契丹軍被打得大敗,其首領席卷其餘衆從北山口向北逃去。

    此戰晉軍俘斬契丹軍以萬計,幽州之圍得以解除。

     【原文】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

    若遇平易①之道,須用拒馬槍②為方陣,步兵在内。

    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

    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

    敵攻我一面,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面,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面,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

    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随其後,乃必勝之方。

    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行馬、蒺藜。

    ”③ 《五代史》:晉将周德威④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⑤之險。

    契丹⑥每刍牧于營、平⑦之間,陷新州⑧,德威複取不克,奔歸幽州⑨。

    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

    李嗣源⑩聞之,約李存審⑾步騎七萬,會于易州⑿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⒀,循澗而東。

    嗣源與養子從珂将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将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胡語謂契丹:“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⒁命我将百萬騎衆,直抵西樓⒂,滅汝種族。

    ”因躍馬奮撾,三人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

    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

    李存審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⒃,人持一枝以成寨。

    契丹環寨而過,寨中發萬弩齊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

    将至幽州,契丹列陣待之。

    存審命步兵陣于後,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多少;因鼓入戰,存審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大敗,席卷其衆自北山口遁去,俘斬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⒄ 【注釋】 ①平易:馬本及唐本作“平陽”,但與下篇《騎戰》對照,以“平易”為好,故從王本及汪本。

     ②拒馬槍:古代作戰中使用的一種能移動的障礙物,系以木材做成人字架,将槍頭穿在橫木上,使槍尖向外,設于要害處,主要用以防禦騎兵突擊,故名拒馬槍。

     ③“步兵與車騎戰者”以下諸句:語出《六韬·犬韬·戰步第六十》。

    但本篇是摘要引證,并非全文。

    引文中提到的“行馬”、“蒺藜” 均系古代作戰中使用的防禦工具。

     ④周德威:五代後唐前身晉的名将,官至節度使。

    公元918年在與後梁軍作戰中陣亡。

     ⑤榆關:亦稱“渝關”,即今之山海關。

     ⑥契丹:中國古族名兼政權名。

     ⑦營、平:即營州、平州;前者治所在今遼甯朝陽,後者治所在今河北盧龍。

     ⑧新州:治所在今河北涿鹿。

     ⑨幽州:治薊縣,位于今北京城西南。

     ⑩李嗣源:代北應州(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

    本名邈佶烈,後為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名李嗣源。

    曾任蕃漢内外馬步軍總管。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莊宗李存勖在洛陽兵變中被殺,李嗣源乘亂進入洛陽稱帝,是為明宗,改名曰亶,成為五代後唐的第二個皇帝。

     ⑾李存審: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李存勖”,今據史載校改。

    李存審,後唐名将,本姓符,晉王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姓李。

    從李存勖破後梁軍,與大将周德威齊名,官至節度使。

     ⑿易州:治易縣,今屬河北。

     ⒀大房嶺:今北京市房山縣西北的大房山。

     ⒁晉王:這裡指李存勖,沙陀族首領李克用之子。

    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後,李克用因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封為晉王。

    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即王位,龍德三年(公元923年)稱帝,是為莊宗,都洛陽,國号大唐,史稱“後唐”。

     ⒂西樓:契丹之都城,故址在今遼甯巴林左旗之波羅和屯。

    ⒃鹿角陣:即以形似鹿角的樹枝設置的陣地,以阻擋敵人前進。

     ⒄本篇史例出自《舊五代史·唐書·莊宗本紀第二》,又見《資治通鑒》卷270《後梁紀五·均王貞明三年》。

     6.騎戰 【提示】 本篇以《騎戰》為題,旨在闡述騎兵對步兵作戰時應注意掌握的原則。

    它認為,騎兵對步兵作戰時,應避開山林、險要或沼澤的地形,因為此種地形不利于騎兵機動,容易打敗仗;應選擇開闊平坦之地,因為此種地形利于騎兵機動,進退無礙,易于取勝。

    戰争的曆史表明,任何兵種作戰都要受一定的地形條件的制約。

    騎兵是古代作戰中機動力最強、突擊力最猛的一個兵種。

    但是,隻有在開闊平坦的地形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威力。

    而山林、險隘及沼澤之地,卻是妨害騎兵作戰能力充分發揮的天然障礙。

     本篇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并且着重闡述地形條件對兵種作戰的重要性,這是很可貴的。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晉與後梁的柏鄉之戰,是雙方争奪河北進而奪取中原統治權的一次關鍵性作戰。

    當時,從兵力對比看,梁軍數量多于晉軍,但結局卻是晉勝梁敗。

    晉軍所以能以少勝多,其作戰指導的成功是主要原因。

    梁将王景仁率兵八萬,紮營于柏鄉附近的野河之北,企圖以優勢兵力與晉軍決戰,一舉而占領趙地。

    晉将周德威識破其企圖後,及時說服晉王李存勖放棄過早與敵決戰的打算,并根據敵情、地形的實際,采取了主動後撤、誘敵出戰的正确方針,迫使梁軍脫離營壘之後,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威力,一舉擊敗梁軍于曠野運動之中,創造了古代騎兵作戰利用有利地形而獲勝的典型戰例,為此後滅亡後梁、奪取中原統治權奠定了基礎。

     【譯文】 大凡騎兵對步兵作戰時,如果遇到山林險隘、沼澤水網的地形,就要快速離開此地。

    因為這是對騎兵作戰不利而易取敗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種地域對敵交戰。

    如要對敵交戰,必須選擇開闊平坦地域,這樣,方可進退自如,戰而必勝。

    誠如兵法所說:“在開闊平坦地域作戰,就要使用騎兵部隊。

    ” 《新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率兵援救趙王王镕,與後梁軍對峙于距柏鄉五裡的地方,紮營于野河之北。

    當時,晉軍兵少,而梁将王景仁所率之兵雖多,但精銳部隊也少。

    晉軍看到對方兵多,有些畏怯失色,晉将周德威針對此情而勉勵部隊說:“梁軍這些人不過是從汴宋地區臨時雇傭來的烏合之衆,(容易打敗!)”但德威回到帳中向晉王報告時,卻說:“梁軍比較精銳,不可立即與之決戰,應當向後稍退以等待有利時機。

    ”晉下說:“我率孤軍千裡而來,利于速戰速決。

    如今若不乘勢迅速進攻它,一旦讓敵人摸清我軍的實力情況,我們就無計可施了。

    ”德威反駁說:“事情并非這樣。

    趙王之軍善于守城而不善于野戰,(梁軍尚難在短時間内破城)。

    我軍賴以取勝的有利條件在于騎兵,隻有在平原曠野地域作戰,才能發揮其快速機動、猛烈突擊的特長。

    現在我軍紮營于河邊,臨近敵人營門,這不是便于發揮我軍長處的地方啊!”普王聽後很不高興,回到帳中就卧床休息了。

    衆将見此情形,無一人敢于入帳請求進見。

    周德威無奈,隻好對監軍張承業說:“晉王生我氣了。

    我不主張速戰速決,并不是因為我畏敵怯戰,主要考慮我軍兵少而又臨近敵人營門,所依恃的僅僅一水之隔罷了。

    假使梁軍得到船筏渡過河來,我們就将無一幸免于難了。

    似此情況,不如退兵到鄗邑,以引誘敵人脫離營壘,騷擾他們使其疲憊不堪,然後就可以運用計謀戰勝它了。

    ”承業聽完,立即入見晉王說:“德威是員老将,深知用兵打仗。

    希望您不要忽視他的主張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