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文學改良觀
關燈
小
中
大
音之韻,尚未必可用,何況此古人之所不認,按諸如今音又不能相合之四聲譜,乃可視為文學中一種規律,舉無數文人之心思腦血,而受制于沈約一人之武斷耶。
試觀東冬二部所收之字,無論以何處方言讀之,決不能異韻。
而譜中乃今之為二。
“規眉危悲”等字,無論以何處方言讀之,決不能與“支之詩時”等字同韻,而譜中乃合之為一。
又哿韻諸字,與有韻葉者多而與馬韻葉者少,顧不通有而通馬。
真文元寒删先六韻雖間有葉者,而不葉者居其十之九,而譜中竟認為完全相通。
雖造譜之時,讀音決不與今音相同。
造譜者亦決無能力預為吾輩二十世紀讀音設想。
吾輩苟無崇拜古人之迷信,即就其未為吾輩設想而破壞之,當亦為事理之所必然。
故不佞之意,後此押韻但問其葉與不葉而不問舊譜之同韻與否,相通與否。
如其葉,不同不通者亦可用。
如其不葉,同而通者亦不可用。
如有迷信古人宮商角徴羽本育轉育之說以相诘難者,吾仍得以“韻即是葉”之本義答之。
且前人之言韻者,固謂“音聲本為天籁,古人歌韻出于自然,雖不言韻而韻轉确”矣。
今但許古人自然,而不許個人自然,必欲以人籁代天籁,拘執于本音轉音之間,而忘卻一至重要之“葉”字。
其理耶,其通論耶。
(西人作詩,亦有通韻。
然隻聞"-il"與"ic","ic"與"-ick","-oke"與"-ook"等之相通。
不聞強聲音絕不相似之字如“規眉危悲”等與“支之詩時”等為一韻。
更不聞強用希臘羅馬之古音以押今韻也。
)雖然,舊韻既廢,又有一困難問題發生,即讀音不能統一之是。
不佞對此問題,有解決之法三。
(一)作者各就土音押韻,而注明何處土音于作物之下。
此實最不妥當之法。
然今之土音,尚有一着落之處,較諸古音之全無把握固已善矣。
(二)以以京音為标準,由長于京語者為造一新譜,使不解京語者有所遵依。
此較前法稍妥,然而未盡善。
(三)希望于“國語研究會”者,以調查所得,撰一定譜,行之于世,則盡善後盡美矣。
或謂第三法雖佳,而語音時有變遷。
今日之定譜,将來必更有不能适用之一日。
餘謂沈約既無能力豫為吾輩設想,吾輩亦決無能力為将來設想。
将來果屬不能适用,何妨更廢之而更造新譜。
即吾輩主張之白話新文學,依進化之名,亦決不能視為文學之止境,更不能斷定将來之人破壞此種文學而建造一更新之文學。
吾輩生于斯世,惟有盡思想能力之所及,向“是”的一方面做去而已。
且語言之變遷,乃數百年間事而非數十年間事,。
當此交通機關漸臻完備之時,吾輩尚以“将來讀音永遠不變,永遠統一”,為希望也。
第二曰增多詩體吾國現有之詩體,除律詩排律當然廢除外,其馀絕詩古風樂府三種,(曲、吟、歌、行、篇、歎、騷等,均樂府之分支。
名目雖異,體格互相類似。
)已盡足供新文學上之詩之發揮之地乎,此不佞之所決不敢信也。
嘗謂詩律愈嚴,詩體愈少,則詩的精所受之束縛愈甚,詩學決無發達之望。
試以英法二國為比較。
英國詩體極多,且有不限音節不限押韻之散文詩。
故詩人輩出。
長篇記事或詠物之詩,每章長至十數萬字,刻為專書行世者,亦多至不可勝數。
若法國之詩,則戒律極嚴。
任取何人詩集觀之,決無敢變化其一定之音節,或作一無韻詩者。
因之法國文學史中,詩人之成績,決不能與美國比。
長篇之詩,亦破乎不可多得。
此非因法國詩人之本領魄力不及某人也,以戒律械其手足,雖有本領魄力,終無所發展也。
故不佞于胡君白話詩中《朋友》、《他》二首,認為建設新文學的韻文之動機。
倘将來更能自造、或輸入他種詩體,并于有韻之詩外,别增無韻之詩,(無韻之詩,我國亦有先例。
如詩經“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顔如渥丹,其君也哉”一章中,“梅、裘、哉”三字,并不葉韻,是明明一首無韻詩也。
朱注,“梅”葉“莫悲反”,音“迷”,“裘”葉“矩之反”,音“奇”,“哉”葉“将梨反”,音“赍”,乃是穿鑿附會,以後人必押韻之“不自然”眼光,無端後人。
古人決不如此念别字也。
)則在形式一方面,既可添出無數門徑,不複如前此之不自由。
其精神一方面之進步,自咳嗽有一日千裡之大速率。
彼漢人既有自造五言詩之本領,唐人既有造其言詩之本領。
吾輩豈無五言其言之外,更造他種詩體之本領耶。
第三曰提高戲曲對于文學上之位置此為不佞生平主張最力之問題。
前讀近人吳梅所撰《顧曲鏖談》,北曲“不尚詞藻,專重白描”。
又謂“西廂‘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在當時不以此等豔語為然。
謂之‘行家生活’,即明人所謂‘案頭之曲’,非‘場中之曲’也。
”又謂“實甫曲如‘颠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罕曾見。
’及‘鹘伶渌老不尋常’等語,卻是當行出色。
”又謂“昔洪防思與吳舒凫論填詞之法。
舒凫雲,‘須令人無從濃圈密點。
’時防思女(之則)在座,曰,‘如此則天下能有幾人,可造此詣。
’”是吳君已知“白描”之難能可貴矣。
然必謂“胡元方言,尤須熟悉”而後,始可語填北曲。
試觀東冬二部所收之字,無論以何處方言讀之,決不能異韻。
而譜中乃今之為二。
“規眉危悲”等字,無論以何處方言讀之,決不能與“支之詩時”等字同韻,而譜中乃合之為一。
又哿韻諸字,與有韻葉者多而與馬韻葉者少,顧不通有而通馬。
真文元寒删先六韻雖間有葉者,而不葉者居其十之九,而譜中竟認為完全相通。
雖造譜之時,讀音決不與今音相同。
造譜者亦決無能力預為吾輩二十世紀讀音設想。
吾輩苟無崇拜古人之迷信,即就其未為吾輩設想而破壞之,當亦為事理之所必然。
故不佞之意,後此押韻但問其葉與不葉而不問舊譜之同韻與否,相通與否。
如其葉,不同不通者亦可用。
如其不葉,同而通者亦不可用。
如有迷信古人宮商角徴羽本育轉育之說以相诘難者,吾仍得以“韻即是葉”之本義答之。
且前人之言韻者,固謂“音聲本為天籁,古人歌韻出于自然,雖不言韻而韻轉确”矣。
今但許古人自然,而不許個人自然,必欲以人籁代天籁,拘執于本音轉音之間,而忘卻一至重要之“葉”字。
其理耶,其通論耶。
(西人作詩,亦有通韻。
然隻聞"-il"與"ic","ic"與"-ick","-oke"與"-ook"等之相通。
不聞強聲音絕不相似之字如“規眉危悲”等與“支之詩時”等為一韻。
更不聞強用希臘羅馬之古音以押今韻也。
)雖然,舊韻既廢,又有一困難問題發生,即讀音不能統一之是。
不佞對此問題,有解決之法三。
(一)作者各就土音押韻,而注明何處土音于作物之下。
此實最不妥當之法。
然今之土音,尚有一着落之處,較諸古音之全無把握固已善矣。
(二)以以京音為标準,由長于京語者為造一新譜,使不解京語者有所遵依。
此較前法稍妥,然而未盡善。
(三)希望于“國語研究會”者,以調查所得,撰一定譜,行之于世,則盡善後盡美矣。
或謂第三法雖佳,而語音時有變遷。
今日之定譜,将來必更有不能适用之一日。
餘謂沈約既無能力豫為吾輩設想,吾輩亦決無能力為将來設想。
将來果屬不能适用,何妨更廢之而更造新譜。
即吾輩主張之白話新文學,依進化之名,亦決不能視為文學之止境,更不能斷定将來之人破壞此種文學而建造一更新之文學。
吾輩生于斯世,惟有盡思想能力之所及,向“是”的一方面做去而已。
且語言之變遷,乃數百年間事而非數十年間事,。
當此交通機關漸臻完備之時,吾輩尚以“将來讀音永遠不變,永遠統一”,為希望也。
第二曰增多詩體吾國現有之詩體,除律詩排律當然廢除外,其馀絕詩古風樂府三種,(曲、吟、歌、行、篇、歎、騷等,均樂府之分支。
名目雖異,體格互相類似。
)已盡足供新文學上之詩之發揮之地乎,此不佞之所決不敢信也。
嘗謂詩律愈嚴,詩體愈少,則詩的精所受之束縛愈甚,詩學決無發達之望。
試以英法二國為比較。
英國詩體極多,且有不限音節不限押韻之散文詩。
故詩人輩出。
長篇記事或詠物之詩,每章長至十數萬字,刻為專書行世者,亦多至不可勝數。
若法國之詩,則戒律極嚴。
任取何人詩集觀之,決無敢變化其一定之音節,或作一無韻詩者。
因之法國文學史中,詩人之成績,決不能與美國比。
長篇之詩,亦破乎不可多得。
此非因法國詩人之本領魄力不及某人也,以戒律械其手足,雖有本領魄力,終無所發展也。
故不佞于胡君白話詩中《朋友》、《他》二首,認為建設新文學的韻文之動機。
倘将來更能自造、或輸入他種詩體,并于有韻之詩外,别增無韻之詩,(無韻之詩,我國亦有先例。
如詩經“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顔如渥丹,其君也哉”一章中,“梅、裘、哉”三字,并不葉韻,是明明一首無韻詩也。
朱注,“梅”葉“莫悲反”,音“迷”,“裘”葉“矩之反”,音“奇”,“哉”葉“将梨反”,音“赍”,乃是穿鑿附會,以後人必押韻之“不自然”眼光,無端後人。
古人決不如此念别字也。
)則在形式一方面,既可添出無數門徑,不複如前此之不自由。
其精神一方面之進步,自咳嗽有一日千裡之大速率。
彼漢人既有自造五言詩之本領,唐人既有造其言詩之本領。
吾輩豈無五言其言之外,更造他種詩體之本領耶。
第三曰提高戲曲對于文學上之位置此為不佞生平主張最力之問題。
前讀近人吳梅所撰《顧曲鏖談》,北曲“不尚詞藻,專重白描”。
又謂“西廂‘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在當時不以此等豔語為然。
謂之‘行家生活’,即明人所謂‘案頭之曲’,非‘場中之曲’也。
”又謂“實甫曲如‘颠不刺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罕曾見。
’及‘鹘伶渌老不尋常’等語,卻是當行出色。
”又謂“昔洪防思與吳舒凫論填詞之法。
舒凫雲,‘須令人無從濃圈密點。
’時防思女(之則)在座,曰,‘如此則天下能有幾人,可造此詣。
’”是吳君已知“白描”之難能可貴矣。
然必謂“胡元方言,尤須熟悉”而後,始可語填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