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百二十三辨宮觀置使及置提舉》
宮觀使非獨宰相為之,亦不可雲兼職。
其後宰相呂夷簡,樞密使張昊,副使夏竦,各乞罷宮觀使,從之。
非呂申公獨請也。
先帝當作神宗。
《百二十四辨學士院、翰林院》 開寶二年诏中書舍人李昉,知制诰盧多遜,分直翰林院。
後又以知制诰張澹權直翰林院,則舊亦嘗稱翰林院也。
《百二十五辨以樞密使為禦史中丞》 太宗以河北用兵,樞密副使張宏但守位而已,禦史中丞趙昌言多論邊事,诏兩易之。
李惟清傳雲,既去樞要,怫郁尤甚;呂端傳雲,惟清疑端抑己,蓋二人要皆左遷,與自前執政除者異矣。
重言責者,特為之詞耳。
太宗時溫仲舒,真宗時趙昌言、馮拯,皆以前執政,為禦史中丞,非獨仁宗時也。
慶曆八年,張觀自同知樞密院事除資政殿學士、禦史中丞。
《百二十六辨宰相除受兼職亦用麻後止降敕》 仁宗實錄雲:唐制,宰相監修國史、館殿大學士皆降制。
本朝自趙普後,或止以敕除,非故事也。
此雲雖兼職亦用麻,泛言兼職,非也。
又若拜相,或加恩帶監修國史,則自降制矣。
故雲或止以敕除,言其非皆如此也。
《百二十七辨用清涼傘》 重載,說見第三卷。
《百二十八辨寇萊國公為宋偓婿,當國主兵不以主為嫌》 韓宗訓樞密亦宋偓婿。
明德當作孝章。
《百二十九辨黃傘與紅傘》 當有「皇太後」三字。
《百三十辨慈聖太後戲擲錢》 實錄雲,诏聘後将入宮,偶戲擲一錢,旋轉久之,遂立而不仆,蓋時已诏聘矣。
《百三十一辨邵興宗召試秘閣》 時有密言邵與張鄧公連姻者,實非也。
其後邵進兵說,召試授穎州團練推官,此雲權邠州觀察推官,非也。
《百三十二辨盧多遜言乾德年号》 乾德六年改元開寶,四年十二月盧多遜為翰林學士,此雲韓王為樞密使,盧為翰林學士,上初改元乾德雲雲,非也。
錢思公記:太祖欲改元,謂宰相等曰:「年号須古來未有者。
」宰相乃以「乾德」為請。
三年正月平蜀,蜀宮人有入掖庭者,其鑒背字雲:「乾德四年鑄。
」太祖見之,驚曰:「安得四年所鑄乎?」出鑒以示宰相,皆不能對。
召學士陶谷、窦儀問之。
儀奏曰:「蜀少主曾有此号,鑒必蜀中所鑄。
」太祖歎曰:「作宰相須是讀書人。
」 《百三十三辨成都帥例不許将家屬及以待制知成都》 至和元年,張安道知益州。
仁宗特令奉親行,竟不敢。
嘉佑五年,吳長文除知成都,以親辭,改知郓州。
元豐五年十二月,诏川、陝四路不得将家屬
其後宰相呂夷簡,樞密使張昊,副使夏竦,各乞罷宮觀使,從之。
非呂申公獨請也。
先帝當作神宗。
《百二十四辨學士院、翰林院》 開寶二年诏中書舍人李昉,知制诰盧多遜,分直翰林院。
後又以知制诰張澹權直翰林院,則舊亦嘗稱翰林院也。
《百二十五辨以樞密使為禦史中丞》 太宗以河北用兵,樞密副使張宏但守位而已,禦史中丞趙昌言多論邊事,诏兩易之。
李惟清傳雲,既去樞要,怫郁尤甚;呂端傳雲,惟清疑端抑己,蓋二人要皆左遷,與自前執政除者異矣。
重言責者,特為之詞耳。
太宗時溫仲舒,真宗時趙昌言、馮拯,皆以前執政,為禦史中丞,非獨仁宗時也。
慶曆八年,張觀自同知樞密院事除資政殿學士、禦史中丞。
《百二十六辨宰相除受兼職亦用麻後止降敕》 仁宗實錄雲:唐制,宰相監修國史、館殿大學士皆降制。
本朝自趙普後,或止以敕除,非故事也。
此雲雖兼職亦用麻,泛言兼職,非也。
又若拜相,或加恩帶監修國史,則自降制矣。
故雲或止以敕除,言其非皆如此也。
《百二十七辨用清涼傘》 重載,說見第三卷。
《百二十八辨寇萊國公為宋偓婿,當國主兵不以主為嫌》 韓宗訓樞密亦宋偓婿。
明德當作孝章。
《百二十九辨黃傘與紅傘》 當有「皇太後」三字。
《百三十辨慈聖太後戲擲錢》 實錄雲,诏聘後将入宮,偶戲擲一錢,旋轉久之,遂立而不仆,蓋時已诏聘矣。
《百三十一辨邵興宗召試秘閣》 時有密言邵與張鄧公連姻者,實非也。
其後邵進兵說,召試授穎州團練推官,此雲權邠州觀察推官,非也。
《百三十二辨盧多遜言乾德年号》 乾德六年改元開寶,四年十二月盧多遜為翰林學士,此雲韓王為樞密使,盧為翰林學士,上初改元乾德雲雲,非也。
錢思公記:太祖欲改元,謂宰相等曰:「年号須古來未有者。
」宰相乃以「乾德」為請。
三年正月平蜀,蜀宮人有入掖庭者,其鑒背字雲:「乾德四年鑄。
」太祖見之,驚曰:「安得四年所鑄乎?」出鑒以示宰相,皆不能對。
召學士陶谷、窦儀問之。
儀奏曰:「蜀少主曾有此号,鑒必蜀中所鑄。
」太祖歎曰:「作宰相須是讀書人。
」 《百三十三辨成都帥例不許将家屬及以待制知成都》 至和元年,張安道知益州。
仁宗特令奉親行,竟不敢。
嘉佑五年,吳長文除知成都,以親辭,改知郓州。
元豐五年十二月,诏川、陝四路不得将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