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九十六辨中司設倚子》
倚當作椅。
《九十七辨集政、端明二學士銜》 唐弘文館、集賢殿學士,有非宰相而為之者,宰相亦非兼也。
明皇以集仙殿為集賢殿,麗正書院為集賢院,殿與院不同,此雲集賢院,非也。
有大學士,有學士,有直學士,此雲他官未有兼者,亦别無學士之名,非也。
端明即西京正衙殿,當有西京二字;資政大學士班文明學士下,翰林學士承旨上,此雲班樞密下,而又雲即文明之職,不知何所據。
第六卷雲班翰林承旨上,第十卷雲班樞密副使下,前後不同。
近歲有非二府而除資政者,亦有二府罷止除端明者,端明往往特拜。
此雲近歲自資政而下皆為二府職名,是本朝新制,而端明為從官兼職之官,則後唐故事,皆非也。
《九十八辨堯、舜、禹之号及皇帝尊号》 堯、舜、禹以經考之,其非諡号明矣,不必疑其為諡号也。
秦當作泰。
漢哀帝号陳聖劉太平皇帝,周宣帝稱天元皇帝,唐高宗稱天皇,武後垂拱四年尊号曰聖母神皇,天授元年加曰聖神皇帝。
尊号非始于武後,而武後加尊号亦非始于天授也,唐中宗神龍三年,加号應天神龍皇帝,則以年冠之,非始于明皇也。
本朝自太祖後累授尊号,此雲本朝初廢不講,非也。
仁宗自景佑後,惟寶元元年加上尊号,慶曆以後,每有事郊廟,必預诏不得辄加尊号,羣臣亦不敢複議;惟嘉佑四年,宰臣等五請竟不受。
此雲以景佑為号,自是每遇南郊大禮畢,則百官拜表上尊号,非也。
《九十九辨銮坡》 此所記出李宗谔先公談錄。
文正當作宗谔。
《一百辨進士特取一百九人》 國初取進士,每歲有不止三十人者,此雲多不過三十人,非也。
《百一辨緻仕官俸給》 唐貞元五年,蕭昕等緻仕,給半俸,遂為例。
大和元年,楊于陵緻仕,特全給俸料,辭雲:半給之俸,近古所行,伏自思維,已為過幸。
此雲唐緻仕官,非有特勑,例不給俸,非也。
太宗淳化元年,诏緻仕官給半俸,此雲真宗,非也。
鹹平五年,謝泌言:緻仕官近皆遷秩令錄,授朝官給半俸,須有清名及勞效乃可聽。
乃诏七年以上求退者,許緻仕;因疾及曆任有贓犯者,聽從便;若谪籍,不得緻仕,後來亦然,範忠宣公是也。
蘇子由詩雲:「馀年追懸車,湊草屢濡筆,籍中顧未敢,爾後傥容乞」也。
明道二年大赦,丁謂比許緻仕。
真宗朝禦史盧琰言:朝士有衰老不退者,請舉休緻之典。
時二三名卿,猶有不退之議,則過期不請,非獨後來也。
《百二辨禦史「端公」》 因話錄:侍禦史衆呼為「端公」,非自稱也。
《百三辨禦史裡行》 唐侍禦史、殿中侍禦史,皆有裡行,非獨監察禦史也。
馬周、王本立為監察禦史裡行,皆見唐書職官志。
此雲見六典及唐人雜記,不若以唐書為據也。
《百四辨陳恭公制詞》 納忠先帝有德朕躬,乃陳恭公除參政制詞。
此雲麻詞,非也。
《百五辨元佑初哲宗納後》 元佑初,當作元佑七年。
《九十七辨集政、端明二學士銜》 唐弘文館、集賢殿學士,有非宰相而為之者,宰相亦非兼也。
明皇以集仙殿為集賢殿,麗正書院為集賢院,殿與院不同,此雲集賢院,非也。
有大學士,有學士,有直學士,此雲他官未有兼者,亦别無學士之名,非也。
端明即西京正衙殿,當有西京二字;資政大學士班文明學士下,翰林學士承旨上,此雲班樞密下,而又雲即文明之職,不知何所據。
第六卷雲班翰林承旨上,第十卷雲班樞密副使下,前後不同。
近歲有非二府而除資政者,亦有二府罷止除端明者,端明往往特拜。
此雲近歲自資政而下皆為二府職名,是本朝新制,而端明為從官兼職之官,則後唐故事,皆非也。
《九十八辨堯、舜、禹之号及皇帝尊号》 堯、舜、禹以經考之,其非諡号明矣,不必疑其為諡号也。
秦當作泰。
漢哀帝号陳聖劉太平皇帝,周宣帝稱天元皇帝,唐高宗稱天皇,武後垂拱四年尊号曰聖母神皇,天授元年加曰聖神皇帝。
尊号非始于武後,而武後加尊号亦非始于天授也,唐中宗神龍三年,加号應天神龍皇帝,則以年冠之,非始于明皇也。
本朝自太祖後累授尊号,此雲本朝初廢不講,非也。
仁宗自景佑後,惟寶元元年加上尊号,慶曆以後,每有事郊廟,必預诏不得辄加尊号,羣臣亦不敢複議;惟嘉佑四年,宰臣等五請竟不受。
此雲以景佑為号,自是每遇南郊大禮畢,則百官拜表上尊号,非也。
《九十九辨銮坡》 此所記出李宗谔先公談錄。
文正當作宗谔。
《一百辨進士特取一百九人》 國初取進士,每歲有不止三十人者,此雲多不過三十人,非也。
《百一辨緻仕官俸給》 唐貞元五年,蕭昕等緻仕,給半俸,遂為例。
大和元年,楊于陵緻仕,特全給俸料,辭雲:半給之俸,近古所行,伏自思維,已為過幸。
此雲唐緻仕官,非有特勑,例不給俸,非也。
太宗淳化元年,诏緻仕官給半俸,此雲真宗,非也。
鹹平五年,謝泌言:緻仕官近皆遷秩令錄,授朝官給半俸,須有清名及勞效乃可聽。
乃诏七年以上求退者,許緻仕;因疾及曆任有贓犯者,聽從便;若谪籍,不得緻仕,後來亦然,範忠宣公是也。
蘇子由詩雲:「馀年追懸車,湊草屢濡筆,籍中顧未敢,爾後傥容乞」也。
明道二年大赦,丁謂比許緻仕。
真宗朝禦史盧琰言:朝士有衰老不退者,請舉休緻之典。
時二三名卿,猶有不退之議,則過期不請,非獨後來也。
《百二辨禦史「端公」》 因話錄:侍禦史衆呼為「端公」,非自稱也。
《百三辨禦史裡行》 唐侍禦史、殿中侍禦史,皆有裡行,非獨監察禦史也。
馬周、王本立為監察禦史裡行,皆見唐書職官志。
此雲見六典及唐人雜記,不若以唐書為據也。
《百四辨陳恭公制詞》 納忠先帝有德朕躬,乃陳恭公除參政制詞。
此雲麻詞,非也。
《百五辨元佑初哲宗納後》 元佑初,當作元佑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