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團練使,喬維嶽給事中換海州刺史,此雲皆換觀察使,非也。

    陝西四帥龐、範、韓及王公,王、韓皆樞密直學士,既換觀察使,韓不辭,馀不拜,數月韓亦複舊職。

    此雲三帥,又雲皆龍圖閣直學士,又雲韓、龐亦辭遂罷,皆非也。

     《七十二辨取進士》 高宗永淳元年,以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玄同,與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

    又乾封以後,召學士元萬頃、範履冰等于北門候進止,時謂「北門學士」。

    高宗诏軍國大務,并取天後進止。

    又肅宗即位,明皇令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

    唐人章疏初雲「奉進止」,或雲「某人奉宣進止」,末雲「伏候進止」;或雲「聽進止」,又雲「取進止」之類,則進止正是可否取決之辭,非專為待對官設也。

     《七十三辨都統》 乾元中,當作乾元元年。

    廣德二年,以宰相王缙為侍中,節都統河南、淮南、山東南道諸節度行營事。

     铎初為諸道行營都統,舊唐書紀傳雲乾符五年,新唐書紀表雲六年,而傳乾符元年至中和二年,再為都統,然而兩次皆不雲京城四面也。

    中和三年,铎乃為都都統,此雲都統,亦非。

     《七十四辨高麗國号》 漢武帝元封四年滅朝鮮,置玄菟郡,以高句麗為縣。

    王莽時,發高句麗兵伐胡。

    光武建武八年,高句麗遣使朝貢,則非自三國以來始見于史也。

     後唐天成四年,王建遣使來,則已非高氏矣,不得雲至五代止傳一姓也。

    其雲長興中始稱「權知國事王建」,又雲:「王氏代高當在同光、長興之間」,皆非也。

     王建稱權知國事,蓋請命之意,故明宗封為高麗國。

    王既受封,則稱高麗國王矣。

    其後皆然,備見于史,不應七世而猶襲習用其舊稱「知國王事」也。

     《七十五辨宰相學士結銜》 此書第三卷雲,本朝凡兼學士,結銜皆以職名為冠,此雲唐以宰相兼昭文館、集賢殿學士,結銜皆在官下,蓋兼職宜然,本朝循用其舊。

    其說自相抵牾,又不當雲兼也。

     《七十六辨翰林學士結銜》 唐翰林院學士結銜,或在官上,或在官下,無定制,其說已見第二卷。

     《七十七辨待制十一人》 唐永徽中,命弘文館學士一人,日待制武德殿西門;文明元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章善明福門;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随仗待制。

    則待制之名,非始于永泰也。

    崔佑甫為相,請文官□品以上,更直待制,後著令,正衙待制官日二人,則遂以為常矣,而武臣不預也。

    集賢待制,唐書嗣吳王祇傳載之稍詳,然雲「自左仆射裴冕等十三人為之」。

    又獨孤及傳亦同。

    此止雲十一人,而不及裴冕也。

    南部新書亦雲十三人。

     《七十八辨向傳範典郡》 傳範在仁宗、英宗朝,曆知相州、恩州、邢州、陝州、滄州、保州,再知滄州。

    神宗初,自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以防禦使知郓州,後乃知汝州。

    此雲在仁宗時已為觀察使,曆知陝州、滄州,非也。

    雲徙知郓州,亦非徙也。

    又雲移知潞州,乃汝州也。

     《七十九辨曾宣靖修英宗實錄不遷官》 時韓忠獻進仁宗實錄,曾宣靖進英宗實錄。

    韓奏:竊見宰臣李沆、呂夷簡提舉編修太宗實錄及三朝政要,并乞書成更不推恩,皆蒙上俞允雲雲。

    曾言:若遷官,臣須改司空,韓琦須改太保,三公亦非賞勞之官。

    遂皆許之。

    然則其同時有韓,其異時有李、呂,今止記曾預辭于上,而雲獨曾不遷官,人以為得體。

    非也。

     《八十辨議濮廟者六人》 呂獻可時為禦史知雜,雲中丞,非也。

    龔鼎臣治平二年二月出知應天府,不預濮議。

     《八十一辨見任官應舉賜科第》 太平與國五年,見任官赴殿試有六人,惟單餗、周繕賜及第,馀皆諸州節度掌書記。

    此雲止遷官而不賜科第,非皆如此也。

     《八十二辨翰林侍讀學士、講讀學士》 鹹平二年,命楊徽之、夏侯峤、呂文仲為翰林侍讀學士,此止載楊徽之,未盡也。

    雲講讀學士始為兼職,非兼也。

     《八十三辨二府不避姻家》 程康肅本參政,以避文潞公改樞副,蓋樞府于中書不避也。

    晏元獻為相兼樞密使,其婿富韓公為副使,此非常例矣。

     《八十四辨王魏公知舉拜樞密,鄧安惠公知舉右丞》 鄧自兵部尚書除尚書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