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說器上
關燈
小
中
大
刻而畫之,為山雲之形。
則陶器或亦有文飾,然無所考。
汲缶《易》比卦有孚盈缶。
《注》:井之水,人所汲,汲用缶。
《左傳》:具绠缶,備水器。
挈壺 《周禮》:挈壺氏,挈壺以令軍井。
注:鄭司農曰,壺,所以盛飲。
瓶《左傳》:雖有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禮記·禮器》: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按〕《說文》:壺,昆吾圜器。
《禮》注:一石曰壺,本是飲器,故門外列缶,門内列壺,以飲器而通為汲器。
《周禮》之挈壺令井,猶《左傳》之具绠缶也。
缶、壺、瓶,總一類,隻小大不同。
壺小于缶,瓶更小于壺。
《方言》:缶,謂之瓿?,其小者謂之瓶罃。
《說文》:罃,備火長頸瓶也,瓶,甕也。
瓶,重文曰瓶,并薄經切。
《玉篇》:瓶,蒲并切,瓶,蒲丁切,皆汲器。
為器既同,何必異音,從《說文》為是。
老婦之祭,尊于瓶,其備火之罃與?故《注》曰炊器。
然此已為後代酒瓶之始。
《唐書·李大堯傳》:太宗賜胡瓶一,曰:雖非千镒,乃朕所自禦。
《政要》作壺瓶,《通鑒釋文》以為汲器。
胡三省《辨誤》曰:酒器,太宗有自禦之,言非汲器可知。
《賢奕編》雲:今人呼酌酒器曰壺瓶。
夫子書甕(魯器) 《锺離意别傳》:意為魯相,修夫子廟堂,道有甕,召守廟孔鸑問曰:此何等甕?曰:夫子甕,背皆有書。
夫子亡後,無敢發者。
意乃發,得素書。
灌甕(楚器) 《莊子》:子貢入楚,過漢陰,見一丈人,方為圃畦,鑿隧而入,抱甕而灌。
經程(齊器) 《韓詩外傳》:齊桓公飲諸臣酒,令曰:後者罰一經程。
《注》:酒器之大者曰經程。
瓦卮(韓器) 《韓非子》:堂■公謂韓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無當瓦,卮有當,君甯何取?曰:取瓦卮。
〔按〕齊之經程,不詳何器。
《侯鲭錄》雲:陶器有酒經,晉安人盛酒,似瓦壺之制。
小頸,環口,修腹。
凡饋人牲,兼以酒器。
書雲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
齊桓公之經程,當即此器。
應劭《漢書注》雲:卮飲酒禮器,古以角。
據《韓非子》堂溪公之語,是當時有瓦卮也,故附于後。
列國器名,載在《方言》,參錯互異,且不詳何制,僅采一二,可據者,以備考覽。
陶出三代,世所傳甓器是也。
《筆衡》雲:今土中得者,其質渾厚,不務色澤。
○漢器桂酒尊泰尊 《郊祀歌·練時日》:一尊桂酒,賓八鄉。
《注》:晉灼曰尊,大尊,元帝時大宰丞李元記雲:以水漬桂為大尊酒。
又《景星》十二,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
〔按〕《周禮》六尊,大尊用于宗廟。
四時之朝踐,祭天地,則曰器用陶匏而已。
其用大尊與否,經典未有明文。
漢《郊祀歌·景星》則曰泰尊,《練時日》則曰尊桂酒,《注》亦以為大尊。
既兩見之,吾從其實,列之為二,于《練時日》之尊則曰桂酒尊。
虧皿 《東方朔傳》:置守宮下。
《注》:虧皿,食器,若盋而大,今盋虧皿也,讀作缽。
〔按〕《稗史類編》謂:缽,本天竺國器,故語謂之「缽多羅」,晉宋間始為中夏所有。
《演繁露》據《漢書注》「若盋而大,今之盋虧皿」語,以為古有此名。
盋、缽字,本通,《注》曰:若作譬況之詞曰「今」,明非昔之器,《稗史類編》之言是也。
《廣韻》箋缶雲:瓦器,缽也,當亦如注《漢書》者,以今明昔之義。
康瓠賈誼吊屈原:幹棄周鼎兮,寶康瓠。
甂、瓯、甀 《淮南子》:蓼菜成行,甂、瓯有堤,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
又狗彘不擇甂、瓯。
又抱甀而汲。
瓿 《揚雄傳》:吾恐後人之覆醬瓿也。
瓨《史·貨殖傳》:醯醬幹瓨。
儋 《蒯通傳》:受儋石之祿。
《注》:應劭曰:「齊人名小甕為儋,受二斛。
」 〔按〕《漢書注》:康瓠,瓦盆底。
《爾雅》康瓠謂之甈。
《注》壺也。
《釋文》雲:康,《埤蒼》
則陶器或亦有文飾,然無所考。
汲缶《易》比卦有孚盈缶。
《注》:井之水,人所汲,汲用缶。
《左傳》:具绠缶,備水器。
挈壺 《周禮》:挈壺氏,挈壺以令軍井。
注:鄭司農曰,壺,所以盛飲。
瓶《左傳》:雖有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禮記·禮器》: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按〕《說文》:壺,昆吾圜器。
《禮》注:一石曰壺,本是飲器,故門外列缶,門内列壺,以飲器而通為汲器。
《周禮》之挈壺令井,猶《左傳》之具绠缶也。
缶、壺、瓶,總一類,隻小大不同。
壺小于缶,瓶更小于壺。
《方言》:缶,謂之瓿?,其小者謂之瓶罃。
《說文》:罃,備火長頸瓶也,瓶,甕也。
瓶,重文曰瓶,并薄經切。
《玉篇》:瓶,蒲并切,瓶,蒲丁切,皆汲器。
為器既同,何必異音,從《說文》為是。
老婦之祭,尊于瓶,其備火之罃與?故《注》曰炊器。
然此已為後代酒瓶之始。
《唐書·李大堯傳》:太宗賜胡瓶一,曰:雖非千镒,乃朕所自禦。
《政要》作壺瓶,《通鑒釋文》以為汲器。
胡三省《辨誤》曰:酒器,太宗有自禦之,言非汲器可知。
《賢奕編》雲:今人呼酌酒器曰壺瓶。
夫子書甕(魯器) 《锺離意别傳》:意為魯相,修夫子廟堂,道有甕,召守廟孔鸑問曰:此何等甕?曰:夫子甕,背皆有書。
夫子亡後,無敢發者。
意乃發,得素書。
灌甕(楚器) 《莊子》:子貢入楚,過漢陰,見一丈人,方為圃畦,鑿隧而入,抱甕而灌。
經程(齊器) 《韓詩外傳》:齊桓公飲諸臣酒,令曰:後者罰一經程。
《注》:酒器之大者曰經程。
瓦卮(韓器) 《韓非子》:堂■公謂韓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無當瓦,卮有當,君甯何取?曰:取瓦卮。
〔按〕齊之經程,不詳何器。
《侯鲭錄》雲:陶器有酒經,晉安人盛酒,似瓦壺之制。
小頸,環口,修腹。
凡饋人牲,兼以酒器。
書雲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
齊桓公之經程,當即此器。
應劭《漢書注》雲:卮飲酒禮器,古以角。
據《韓非子》堂溪公之語,是當時有瓦卮也,故附于後。
列國器名,載在《方言》,參錯互異,且不詳何制,僅采一二,可據者,以備考覽。
陶出三代,世所傳甓器是也。
《筆衡》雲:今土中得者,其質渾厚,不務色澤。
○漢器桂酒尊泰尊 《郊祀歌·練時日》:一尊桂酒,賓八鄉。
《注》:晉灼曰尊,大尊,元帝時大宰丞李元記雲:以水漬桂為大尊酒。
又《景星》十二,百末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
〔按〕《周禮》六尊,大尊用于宗廟。
四時之朝踐,祭天地,則曰器用陶匏而已。
其用大尊與否,經典未有明文。
漢《郊祀歌·景星》則曰泰尊,《練時日》則曰尊桂酒,《注》亦以為大尊。
既兩見之,吾從其實,列之為二,于《練時日》之尊則曰桂酒尊。
虧皿 《東方朔傳》:置守宮下。
《注》:虧皿,食器,若盋而大,今盋虧皿也,讀作缽。
〔按〕《稗史類編》謂:缽,本天竺國器,故語謂之「缽多羅」,晉宋間始為中夏所有。
《演繁露》據《漢書注》「若盋而大,今之盋虧皿」語,以為古有此名。
盋、缽字,本通,《注》曰:若作譬況之詞曰「今」,明非昔之器,《稗史類編》之言是也。
《廣韻》箋缶雲:瓦器,缽也,當亦如注《漢書》者,以今明昔之義。
康瓠賈誼吊屈原:幹棄周鼎兮,寶康瓠。
甂、瓯、甀 《淮南子》:蓼菜成行,甂、瓯有堤,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
又狗彘不擇甂、瓯。
又抱甀而汲。
瓿 《揚雄傳》:吾恐後人之覆醬瓿也。
瓨《史·貨殖傳》:醯醬幹瓨。
儋 《蒯通傳》:受儋石之祿。
《注》:應劭曰:「齊人名小甕為儋,受二斛。
」 〔按〕《漢書注》:康瓠,瓦盆底。
《爾雅》康瓠謂之甈。
《注》壺也。
《釋文》雲:康,《埤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