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說器上

關燈
句。

    《注》雲: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納此至約,自進于牖,是謂樽簋,皆瓦缶之器也。

     瓦大《儀禮·燕禮》:公尊瓦大,兩用豐。

    《注》:瓦大,有虞氏尊。

    甕 《周禮》:醢人,王舉則共醢六十甕,賓客之禮,共醢五十甕。

    醯人,王舉則共齊,菹醯物六十甕。

    賓客之禮,共醯五十甕。

    膳夫,凡王之饋食,醬用百有二十甕。

    《注》:醬,謂醯,醢也。

     《山堂考索》:甕高一尺,受三鬥,口徑六寸五分,腹徑九寸五分,底徑六寸五分,腹下漸殺六寸。

    甗、盆、甑、鬲、庾 《考工記》:陶人為甗,實二鬴,厚半寸,唇寸。

    盆,實二鬴,厚半寸,唇寸。

    甑,實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

    鬲,實五觳,厚半寸,唇寸。

    庾,實二觳,厚半寸,唇寸。

    《注》:量六鬥四升曰鬴。

    鄭司農雲:甗無底甑。

    觳,讀為斛,受三鬥。

    元謂豆實三而成觳,則觳受鬥二升,豆實四升。

    甗魚辇反,一音彥。

    鬲,音曆。

    《爾雅》:?謂之鬵,鬵,鉹也。

    《注》:涼州呼鉹。

     〔按〕甗,在陶人,周制也。

    《博古圖》所載,則饕餮、垂花、雷紋、盤雲、偃耳、直耳,極雕飾。

    亦有銘,驗其款識,則曰父己、父乙、祖己。

    考古器,鼎有父乙、父甲、父丁、祖戊,彜有父癸、祖乙、父乙、父丁、父己、父辛、母乙,爵有父丁、祖辛、父癸、父辛、父戊、祖己、父己;卣有父甲、祖癸、父己,匜有祖戊;盉有父丁;觚有父庚,皆商器。

    則此《博古圖》所載,是商甗。

    周文商質,不應商有雕飾之形,周反守渾樸之素。

    而《博古圖》又有丁父、父己、父戊,商鬲亦如甗然。

    或者陶人亦為雕飾之文,未詳言之也。

    又《左傳》齊賂晉紀甗。

    《釋文》以為玉甑。

    甗有以玉為者,古器蓋不一其制雲。

     〔又按〕《器用指歸》雲:甑所以炊飯。

    古甑瓦器,陶者為之。

    《爾雅》:甑,作?,從瓦從鬲,一也。

    《說文》:瓦、缶、鬲、[]四部,本以類從。

    []即鬲,[]鬴,從鬲騑,又從[],作[]甑,又作[B]鬲,是炊器無疑。

    《博古圖》謂甗之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饪物,又一器兼甑、鬲之用。

    鄭康成《注》「老婦之祭」雲:瓶盆炊器,盆亦主炊,是陶人所掌,皆炊器,庾何為也? 〔又按〕庾是量名,雜之甑、甗、盆、鬲,不于其倫。

    《左傳》疏雲:杜據《儀禮》今文,以庾為十六鬥。

    《考工記》:陶人為庾,其下文[A]人之豆,實三而成觳,則觳受鬥二升。

    庾實二觳,則受二鬥四升也。

    彼陶所作,是瓦器甕之類,非量。

     簋豆 《考工記》:[A]人為簋,實一觳,崇尺,厚半寸,唇寸。

    豆實三而成觳,崇尺。

     〔按〕[A]人簋,豆當是禮器。

    《爾雅》: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笾,瓦豆謂之[]。

    [],《注》:膏[],非[A]人之豆。

    故别見于後。

    《通雅》謂古器有祖癸豆,姬宀央豆,是禮器又有銅豆也。

    《山堂考索》雲:[A]人不言簠,簠、簋是相将之物,亦應制在[A]人。

    然經無明文,不敢于簋豆之問雜出簠名,故附其說于此。

     []《爾雅》:瓦豆謂之[]。

    《注》:膏[]。

     〔按〕《楚辭》:蘭膏明燭華镫錯。

    《注》:镫,錠也。

    徐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镫。

    《博古圖》有錠銘曰:「王氏銅缸燭錠。

    」李賀詩「曉虹屏中碧」,本此。

    唐人詩又有用銀缸者,本作[],後人以銅為之。

    從金,作镫,今俗作燈。

    古人焚膏必有器,故從郭注膏[]之說,以著後來「華镫」、「銅虹」之托始于[]矣。

     瓵甈 《爾雅》:瓯瓿謂之瓵。

    《注》:瓿甊小罂,長沙謂之瓵,又康瓠謂之甈,《注》:瓠,壺也。

     〔按〕《博古圖》:方斜瓿無銘,文飾極精妙,肩作電形,環腹之飾,皆取象于雷。

    肩脰之間,文镂相錯,如盤絲發,微起乳形,而中作黃目狀。

    魚瓿無銘,肩腹之間,飾以魚形。

    蟠螭瓿,飾以蟠螭。

    饕餮瓿,飾以饕餮,或間之以雷紋,形模典雅。

    瓿字從瓦,《爾雅》,瓯瓿,出自陶人。

    出罍木器,鄭元謂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