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七
關燈
小
中
大
質,本也。
」「請」讀爲「情」。
情,實也。
言本其實而曉喻之也。
上文雲「名聞而實喻」,是其證也。
「正名而期,質情而喻」,「情」即是「實」,「實」與「名」正相對也。
古者「情」、「請」同聲而通用。
《成相篇》「明其請」,楊注:「請當爲情。
」《禮論篇》「情文俱盡」,《史記·禮書》「情」作「請」,徐廣曰:「古『情』字或假借作『請』,諸子中多有此比。
」《列子·説符篇》「發於此而應於外者唯請」,張湛曰:「請,當作情。
」又《墨子·尚同》《明鬼》《非命》諸篇皆以「請」爲「情」。
不治 「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勢」。
念孫案:「治」字義不可通,「治」當爲「冶」,字之誤也。
「不冶觀者之耳目」,謂不爲祅辭以惑衆人之耳目也。
「祅辭」見上文。
「冶」與「蠱」古字通,《集韻·上聲三十五馬》:「蠱,以者切,媚也。
」《文選·南都賦》「侍者蠱媚」,五臣本「蠱」音「冶」,劉良曰:「蠱媚,美容儀也。
」《舞賦》「貌嫽妙以妖蠱」,五臣作「妖冶」。
《後漢書·張衡傳》「鹹姣麗以蠱媚」,注曰:「蠱音野,謂妖麗也。
」是「冶」即蠱惑之「蠱」也。
「不冶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勢」二句一意相承。
據楊注雲「其所辯説,不求誇眩於衆人」,則所見本當是「冶」字。
若是「治」字,則不得言「誇眩於衆」矣,以是明之。
生死也 性之具也 「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
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也。
非治亂也」。
楊注曰:「有欲無欲異類,如生死之殊,非治亂所繫。
」又下文「故雖爲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爲天子,欲不可盡」,楊注曰:「具,全也。
若全其性之所欲,雖爲天子,亦不能盡。
」念孫案:「生死也」三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楊曲爲之説,非也。
「生死也」當作「性之具也」。
「生」、「性」字相近,又因下文有「生死」字而誤。
下文「性之具也」,即此句之衍文。
有欲無欲,是生而然者也,故曰「性之具也」。
「性之具也」、「情之數也」二句相對爲文。
下文「雖爲守門,欲不可去」,「雖爲天子,欲不可盡」四句亦相對爲文,若闌入「性之具也」一句,則隔斷上下語氣,楊曲爲之説,亦非也。
以所欲以爲可得而求之宋錢、呂本竝如是,世德堂本同。
盧從元刻删「所」字及下「以」字。
念孫案:「所」字不當删。
下文曰「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是其證。
故人無動而不可以不與權俱 念孫案:上「不」字衍。
此言人之舉動不可不與權俱。
權,謂道也。
不與權俱,則必爲欲惡所惑,故曰「人無動而可以不與權俱」,今本「可」上有「不」字者,涉注文「不可不與道俱」而衍。
隱而難其察 「有嘗試深觀其隱而難其察者」。
楊注:「有,讀爲又。
」念孫案:「隱而難其察」,「其」字涉上文而衍,據楊注雲「隱而難察」,則無「其」字明矣。
故嚮萬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與「如」同。
得問而嗛之則不能離也 念孫案:「得問」二字義不可通,楊曲爲之説,非也。
「得問」當爲「得閒」,古莧反。
字之誤也。
言憂恐在心,則雖享萬物之美,而心不慊,即使暫時得閒而慊之,而其不慊者仍在也。
屋室廬庾葭槀蓐 楊注曰:「以廬庾爲屋室,葭槀爲席蓐,皆貧賤人之居也。
」念孫案:「以廬庾爲屋室」而雲「屋室廬庾」,則文義不明,且與「葭槀蓐」文非一律。
《初學記·器物部》引作「局室、蘆簾、槀蓐」,於義爲長。
《説文》:「局,促也。
」「局室」謂促狹之室。
「蘆簾、槀蓐」,謂以蘆爲簾,以槀爲蓐也。
「屋室」蓋「局室」之誤,「廬庾」蓋「蘆廉」之誤。
「簾」、「廉」古字通。
「槀蓐」與「蘆廉」對文,則「槀」上不當有「葭」字,且「葭」即「蘆」也,又與「蘆」相複。
和樂 「如是而加天下焉,其爲天下多,其和樂少矣」。
念孫案:「和」當爲「私」,字之誤也。
《管子·法禁篇》「脩上下之交,以私親於民」,今本「私」誤作「和」。
言以是不貪之心治天下,則其爲天下必多,而爲己之私樂必少也。
「私樂」對「天下之樂」而言,若雲「和樂少」則義不可通。
楊雲「爲己之私和樂少」,則未知「和」即「私」之誤也。
性 惡 偏險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
念孫案:《廣雅》:「險,衺也」。
《成相篇》曰:「險陂傾側。
」《大戴記·衛將軍文子篇》曰:「如商也,其可謂不險矣。
」 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念孫案:此下亦當有「其善者僞也」句。
「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二句,前後凡九見,則此亦當然。
故陶人埏埴而爲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念孫案:「器生於工人之僞」,楊後説以此「工人」爲「陶人」之誤,是也。
此文本作「故陶人埏埴而爲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僞,非故生於陶人之性也。
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非故生於工人之性也」。
今本「陶人之性」「工人之性」,皆作「人之性」,此涉上下文「人之性」而誤。
下文雲「瓦埴豈陶人之性」、「器木豈工人之性」,是其明證矣。
故聖人化性而起僞音「爲」。
僞起於性而生禮義 宋錢佃校本雲:「『僞起於性而生禮義』,諸本作『僞起而生禮義』,無『於性』二字。
」念孫案:諸本是也。
上文雲「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則不得言「僞起於性而生禮義」明矣。
宋本有「於性」二字者,不曉《荀子》之意而妄加之也。
禮義生於聖人之僞,故曰「僞起而生禮義」。
下文雲「能化性,能起僞,僞起而生禮義」,是其明證矣。
倚而觀 「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衆者暴寡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
楊注曰:「倚,任也。
或曰:倚,偏倚,猶傍觀也。
」念孫案:楊説非也。
倚者,立也,言立而觀之也。
《説卦傳》「參天兩地而倚數」,虞翻曰:「倚,立也。
」《廣雅》同。
《楚辭·九辯》「澹容與而獨倚兮」,謂獨立也。
《招隱士》「白鹿麏麚兮,或騰或倚」,謂或騰或立也。
《列子·黃帝篇》曰「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謂立而趣也。
《淮南·氾論篇》曰:「立之於本朝之上,倚之於三公之位。
」 節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
」「請」讀爲「情」。
情,實也。
言本其實而曉喻之也。
上文雲「名聞而實喻」,是其證也。
「正名而期,質情而喻」,「情」即是「實」,「實」與「名」正相對也。
古者「情」、「請」同聲而通用。
《成相篇》「明其請」,楊注:「請當爲情。
」《禮論篇》「情文俱盡」,《史記·禮書》「情」作「請」,徐廣曰:「古『情』字或假借作『請』,諸子中多有此比。
」《列子·説符篇》「發於此而應於外者唯請」,張湛曰:「請,當作情。
」又《墨子·尚同》《明鬼》《非命》諸篇皆以「請」爲「情」。
不治 「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勢」。
念孫案:「治」字義不可通,「治」當爲「冶」,字之誤也。
「不冶觀者之耳目」,謂不爲祅辭以惑衆人之耳目也。
「祅辭」見上文。
「冶」與「蠱」古字通,《集韻·上聲三十五馬》:「蠱,以者切,媚也。
」《文選·南都賦》「侍者蠱媚」,五臣本「蠱」音「冶」,劉良曰:「蠱媚,美容儀也。
」《舞賦》「貌嫽妙以妖蠱」,五臣作「妖冶」。
《後漢書·張衡傳》「鹹姣麗以蠱媚」,注曰:「蠱音野,謂妖麗也。
」是「冶」即蠱惑之「蠱」也。
「不冶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勢」二句一意相承。
據楊注雲「其所辯説,不求誇眩於衆人」,則所見本當是「冶」字。
若是「治」字,則不得言「誇眩於衆」矣,以是明之。
生死也 性之具也 「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
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也。
非治亂也」。
楊注曰:「有欲無欲異類,如生死之殊,非治亂所繫。
」又下文「故雖爲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爲天子,欲不可盡」,楊注曰:「具,全也。
若全其性之所欲,雖爲天子,亦不能盡。
」念孫案:「生死也」三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楊曲爲之説,非也。
「生死也」當作「性之具也」。
「生」、「性」字相近,又因下文有「生死」字而誤。
下文「性之具也」,即此句之衍文。
有欲無欲,是生而然者也,故曰「性之具也」。
「性之具也」、「情之數也」二句相對爲文。
下文「雖爲守門,欲不可去」,「雖爲天子,欲不可盡」四句亦相對爲文,若闌入「性之具也」一句,則隔斷上下語氣,楊曲爲之説,亦非也。
以所欲以爲可得而求之宋錢、呂本竝如是,世德堂本同。
盧從元刻删「所」字及下「以」字。
念孫案:「所」字不當删。
下文曰「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是其證。
故人無動而不可以不與權俱 念孫案:上「不」字衍。
此言人之舉動不可不與權俱。
權,謂道也。
不與權俱,則必爲欲惡所惑,故曰「人無動而可以不與權俱」,今本「可」上有「不」字者,涉注文「不可不與道俱」而衍。
隱而難其察 「有嘗試深觀其隱而難其察者」。
楊注:「有,讀爲又。
」念孫案:「隱而難其察」,「其」字涉上文而衍,據楊注雲「隱而難察」,則無「其」字明矣。
故嚮萬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與「如」同。
得問而嗛之則不能離也 念孫案:「得問」二字義不可通,楊曲爲之説,非也。
「得問」當爲「得閒」,古莧反。
字之誤也。
言憂恐在心,則雖享萬物之美,而心不慊,即使暫時得閒而慊之,而其不慊者仍在也。
屋室廬庾葭槀蓐 楊注曰:「以廬庾爲屋室,葭槀爲席蓐,皆貧賤人之居也。
」念孫案:「以廬庾爲屋室」而雲「屋室廬庾」,則文義不明,且與「葭槀蓐」文非一律。
《初學記·器物部》引作「局室、蘆簾、槀蓐」,於義爲長。
《説文》:「局,促也。
」「局室」謂促狹之室。
「蘆簾、槀蓐」,謂以蘆爲簾,以槀爲蓐也。
「屋室」蓋「局室」之誤,「廬庾」蓋「蘆廉」之誤。
「簾」、「廉」古字通。
「槀蓐」與「蘆廉」對文,則「槀」上不當有「葭」字,且「葭」即「蘆」也,又與「蘆」相複。
和樂 「如是而加天下焉,其爲天下多,其和樂少矣」。
念孫案:「和」當爲「私」,字之誤也。
《管子·法禁篇》「脩上下之交,以私親於民」,今本「私」誤作「和」。
言以是不貪之心治天下,則其爲天下必多,而爲己之私樂必少也。
「私樂」對「天下之樂」而言,若雲「和樂少」則義不可通。
楊雲「爲己之私和樂少」,則未知「和」即「私」之誤也。
性 惡 偏險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
念孫案:《廣雅》:「險,衺也」。
《成相篇》曰:「險陂傾側。
」《大戴記·衛將軍文子篇》曰:「如商也,其可謂不險矣。
」 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念孫案:此下亦當有「其善者僞也」句。
「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二句,前後凡九見,則此亦當然。
故陶人埏埴而爲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念孫案:「器生於工人之僞」,楊後説以此「工人」爲「陶人」之誤,是也。
此文本作「故陶人埏埴而爲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僞,非故生於陶人之性也。
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僞,非故生於工人之性也」。
今本「陶人之性」「工人之性」,皆作「人之性」,此涉上下文「人之性」而誤。
下文雲「瓦埴豈陶人之性」、「器木豈工人之性」,是其明證矣。
故聖人化性而起僞音「爲」。
僞起於性而生禮義 宋錢佃校本雲:「『僞起於性而生禮義』,諸本作『僞起而生禮義』,無『於性』二字。
」念孫案:諸本是也。
上文雲「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僞,非故生於人之性也」,則不得言「僞起於性而生禮義」明矣。
宋本有「於性」二字者,不曉《荀子》之意而妄加之也。
禮義生於聖人之僞,故曰「僞起而生禮義」。
下文雲「能化性,能起僞,僞起而生禮義」,是其明證矣。
倚而觀 「今當試去君上之埶,無禮義之化,去法正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衆者暴寡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
楊注曰:「倚,任也。
或曰:倚,偏倚,猶傍觀也。
」念孫案:楊説非也。
倚者,立也,言立而觀之也。
《説卦傳》「參天兩地而倚數」,虞翻曰:「倚,立也。
」《廣雅》同。
《楚辭·九辯》「澹容與而獨倚兮」,謂獨立也。
《招隱士》「白鹿麏麚兮,或騰或倚」,謂或騰或立也。
《列子·黃帝篇》曰「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謂立而趣也。
《淮南·氾論篇》曰:「立之於本朝之上,倚之於三公之位。
」 節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