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六

關燈


    食,謂遣車所苞。

    遣,奠也。

    」此釋正文「食」字。

    宋本正文「食」字誤而爲「衾」,注文「《禮記》」上又脫一「衣」字,則義不可通,而元刻遂妄加删節矣。

     屬 「天子之喪動四海,屬諸侯」。

    念孫案:屬,合也。

    下文四「屬」字義竝同。

    下文雲「庶人之喪合族黨,動州裡」是也。

    《周官·州長》「各屬其州之民而讀法」,鄭注曰:「屬,猶合也、聚也。

    」《晉語》「三屬諸侯」,韋注曰:「屬,會也。

    」楊以「屬」爲「付託」,失之。

     反其平 「各反其平,各復其始」。

    引之曰:「平」字文義不明,「平」當爲「本」,字之誤也。

    「本」亦「始」也。

    《呂氏春秋·孝行篇》注:「本,始也。

    」《晉語》注:「始,本根也。

    」「反其本」,即「復其始」。

    「復其始」,謂若無喪時也。

     蔔日 蔔宅 「然後月朝蔔日,月夕蔔宅」。

    楊注曰:「月朝,月初也。

    月夕,月末也。

    先蔔日知其期,然後蔔宅,此大夫之禮也。

    士則筮宅。

    《士喪禮》先筮宅,後蔔日;此雲『月朝蔔日,月夕蔔宅』,未詳也。

    」引之曰:當作「月朝蔔宅,月夕蔔日」,今本「宅」、「日」二字上下互誤耳,斷無先蔔日、後蔔宅之理。

     時舉而代禦 「故文飾、麤惡,聲樂、哭泣,恬愉、憂戚,是反也。

    楊注:「是相反也。

    」然而禮兼而用之,時舉而代禦」。

    念孫案:此「時」字非謂天時,時者,更音「庚」。

    也。

    謂文飾與麤惡,聲樂與哭泣,恬愉與憂戚,皆更舉而代禦也。

    《方言》曰:「蒔,郭音「侍」。

    更也。

    」古無「蒔」字,故借「時」爲之。

    《莊子·徐無鬼篇》雲:「堇也,桔梗也,雞也,豕零也,是時爲帝者也。

    」《爾雅》:「帝,君也。

    」《淮南·齊俗篇》雲:「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禦,此代爲帝者也。

    」「帝」今本誤作「常」。

    《説林篇》雲:「旱歲之土龍,疾疫之芻靈,是時爲帝者也。

    」今本脫「時」字,據高注補。

    《太平禦覽·器物部十》引馮衍《詣鄧禹牋》雲:「見雨則裘不用,上堂則蓑不禦,此更爲適者也。

    」「適」讀「嫡子」之「嫡」,《廣雅》:「嫡,君也。

    」或言「時爲」,或言「代爲」,或言「更爲」,是「時」、「代」皆「更」也。

    《方言》:「更,代也。

    」《説文》:「代,更也。

    」故曰「時舉而代禦」,楊説「時」字之義未了。

     麤衰 「麤衰、哭泣、憂戚」。

    念孫案:「麤衰」本作「麤惡」,此後人不曉文義而妄改之也。

    「麤惡」對「文飾」,「哭泣」對「聲樂」,「憂戚」對「恬愉」,皆見上文。

    「麤惡」二字,所包者廣,不止麤衰一事,不得改「麤惡」爲「麤衰」也。

    下注雲「立麤衰以爲居喪之飾」,則楊所見本已誤。

     娩澤 「故説豫娩澤,憂戚萃惡,是吉兇憂愉之情發於顔色者也」。

    念孫案:「娩」讀若「問」。

    「娩澤」,謂顔色潤澤也。

    「説豫」與「憂戚」對文,「娩澤」與「萃惡」對文,故曰「是憂愉之情發於顔色者也」。

    《内則》「免薧」,鄭注:「免,新生者。

    薧,乾也。

    」釋文:「免,音問。

    」「娩」、「免」古字通。

    《内則》以「免」對「薧」,猶此文之以「娩澤」對「惡萃」也。

    楊雲「娩,媚也,音晚」,則讀爲「婉娩」之「娩」,分「娩」、「澤」爲二義,且與「萃惡」不對矣。

     酒漿 「芻豢、稻粱、酒醴、餰鬻、魚肉、菽藿、酒漿,是吉兇憂愉之情發於食飲者也」。

    念孫案:「酒漿」當爲「水漿」。

    芻豢、稻粱、酒醴、魚肉,吉事之飲食也;餰鬻、菽藿、水漿,兇事之飲食也。

    今本「水漿」作「酒漿」,則既與兇事不合,又與上文「酒醴」相複矣。

    此「酒」字即涉上「酒醴」而誤。

     卑絻 「卑絻、黼黻、文織」。

    楊注曰:「卑絻,與裨冕同,衣裨衣而服冕也。

    」念孫案:《富國篇》曰「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大略篇》曰「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其制上下不同,此不當獨舉「裨冕」言之,楊以「卑絻」爲「裨冕」,未是也。

    「卑絻」疑當爲「絻」,「」即今「弁」字也。

    「弁絻」、「黼黻」、「文織」皆二字平列,且「弁絻」二字兼上下而言,此篇曰「弁絻、黼黻、文織」,《君道篇》曰「冠弁、衣裳、黼黻、文章」,《曾子問》曰「天子賜諸侯大夫冕弁服」,《禮運》曰「冕弁兵革」,昭元年《左傳》曰「吾與子弁冕端委」,九年《傳》曰「猶衣服之有冠冕」,宣元年《公羊傳》曰「已練可以弁冕」,僖八年《穀梁傳》曰「弁冕雖舊,必加於首」,或言「弁冕」,或言「冕弁」,或言「冠冕」,或言「冠弁」,皆二字平列,且兼上下而言,故知「卑絻」爲「絻」之誤。

    《説文》:「,冕也。

    籀文作,或作。

    」今經傳皆作「弁」,而「」、「」、「」三字遂廢,此「」字若不誤爲「卑」,則後人亦必改爲「弁」矣。

     説褻衣 楊注:「《禮記》曰『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鄭雲:『褻衣非上服,陳之將以斂也。

    』」盧雲:「正文『説』字疑當是『設』。

    」 不成内 「薄器不成内」。

    楊注曰:「薄器,竹葦之器。

    不成内,謂有其外形,内不可用也。

    『内』或爲『用』。

    《禮記》曰『竹不成用』,鄭雲:『成,善也。

    』竹不可善用,謂邊無縢也。

    」念孫案:作「用」者是,「内」即「用」之譌,注前説非。

     金革 「金革轡靷而不入」。

    念孫案:「金革」即《小雅·蓼蕭》所謂「革」也。

    《説文》「」作「鋚」,雲:「轡首銅也。

    從金攸聲。

    」《石鼓文》及《寅簋文》作「鋚勒」,《焦山鼎》作「攸勒」,《伯姬鼎》作「攸勒」,《宰辟父敦》作「攸革」。

    《爾雅》曰:「轡首謂之革。

    」故曰「金革轡靷」。

    楊以「金」爲「和鸞」,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