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六

關燈
注文亦誤作「文曲」。

    「成文典」謂作《宋子》十八篇也。

    見《藝文志》。

    《非十二子篇》雲「終日言成文典」是其證。

     禮 論 五味調香 「芻豢稻粱,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

    念孫案:香,臭也,非味也,與「五味調」三字義不相屬。

    下文雲「椒蘭芬苾,所以養鼻」,是「香」以「養鼻」,非以「養口也」。

    「香」當爲「盉」,《説文》:「盉,調味也,從皿,禾聲。

    」今通作「和」,昭二十年《左傳》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亨魚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故曰:「五味調盉,所以養口也。

    」「盉」與「香」字相似,故「盉」誤爲「香」,而楊注不釋「盉」字,則所見本已誤爲「香」矣。

    《説文》又曰:「,與「羮」同。

    五味盉羮也。

    」《博古圖》所載商、周器皆有盉,蓋因其可以盉羮而名之,故其字從皿而以禾爲聲。

    今經傳皆通用「和」字,而「盉」字遂廢。

    此「盉」字若不誤爲「香」,則後人亦必改爲「和」矣。

     持虎 彌龍 「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

    楊注曰:「持虎,謂以虎皮爲弓衣,武士執持者也。

    《詩》曰『虎韔鏤膺』,劉氏雲『畫虎於鈴竿及楯也。

    』彌龍,彌,如字。

    又讀爲弭,弭,末也,謂金飾衡軶之末爲龍首也,徐廣曰:『乘輿車以金薄繆龍爲輿倚較。

    』」盧雲:「案:『持』當爲『特』,字之誤也。

    寢兕、特虎,謂畫輪爲飾也。

    劉昭注《輿服志》引《古今注》:『武帝天漢四年,令諸侯王朱輪,特虎居前,左兕右麋;小國朱輪,畫特熊居前,寢麋居左右。

    』《白虎通》亦曰:『朱輪特熊居前,寢麋居左右。

    』此謂朱輪每輪畫一虎居前,兕、麋在兩旁,卻後而相竝,故虎稱『特』。

    左右,謂每輪兩旁也。

    寢,伏也。

    大國畫特虎,兕麋不寢;小國則畫特熊,二寢麋,無兕。

    天子乘輿,蓋畫二寢兕居輪左右、畫特虎居前歟?此段若膺説。

    」念孫案:向聞盧校《荀子》多用段氏之説,而盧校本所引者則唯此一條。

    又雲:「案:『彌』即《説文》之『』,《廣韻》引《説文》雲『,乘輿金耳也,讀若渳水。

    一讀若《月令》「靡艸」之「靡」。

    』金耳,謂車耳,即重較也。

    徐廣説爲得之。

    」念孫案:此亦段説也。

    今本《説文》作「乘輿金飾馬耳也」,經段氏校正,説見段氏《説文注》。

     道及 「郊止乎天子,而社至於諸侯,道及士大夫」。

    楊注曰:「道,通也。

    言社自諸侯通及士大夫也。

    或曰:道,行神也。

    《祭法》『大夫適士皆得祭門及行』,《史記》『道』作『啗』,司馬貞曰:『啗音含,苞也。

    』言士大夫皆得苞立社。

    倞謂當是『道』誤爲『蹈』,傳寫又誤以『蹈』爲『啗』耳。

    」念孫案:楊注皆出於小司馬,其説「道」、「啗」二字皆非也。

    楊以「道」爲「行神」,亦非。

    「道及」者,覃及也,説見《史記·禮書》。

     積厚 「所以别積厚,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盧雲:「《大戴》及《史記》『積厚』二字不重。

    」念孫案:不重者是也,上文「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與此文同一例,則「積厚」二字不當重。

     不文 「三年之喪,哭之不文也」。

    楊注曰:「不文,謂無曲折也。

    《禮記》曰:『斬衰之哭,若往而不反。

    』」盧雲:「不文,《大戴禮》《史記》皆作『不反』,觀注意,此亦似本作『不反』,『文』字疑誤。

    」 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説 念孫案:以,猶而也。

    説見《釋詞》。

    言至文而有别,至察而有説也。

    《史記》「以有」二字皆倒轉,誤也。

    楊前説誤解「以」字,後用小司馬説,讀「説」爲「悅」,尤非。

     足禮 「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

    念孫案:「足禮」,謂重禮也,「不足禮」謂輕禮也。

    《儒效篇》雲「縱性情而不足問學,則爲小人矣」,《樂論篇》雲「百姓不安其處,不樂其鄉,不足其上」,與此言「不足禮」同。

    反是則足禮矣。

    上文雲「禮者人道之極也」正「足禮」之謂也。

    楊雲「足」謂「無闕失」,失之。

     竝行而雜 「文理、情用,相爲内外表裏,竝行而雜」。

    念孫案:「雜」讀爲「集」。

    《爾雅》:「集,會也。

    」言文理、情用竝行而相會也。

    「集」、「雜」古字通。

    《月令》「四方來集」,《呂氏春秋·仲秋紀》「集」作「雜」。

    《論衡·别通篇》「集糅非一」,即「雜糅」。

    楊未達假借之旨。

     人有是 「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

    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

    「是」謂禮也。

    念孫案:「有」讀爲「域」,《孟子·公孫醜篇》注曰:「域,居也。

    」人域是,人居是也,故與「外是」對文。

    《商頌·玄鳥篇》「奄有九有」,《韓詩》作「九域」。

    見《文選·冊魏公九錫文》注。

    《魯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韋注曰:「有,域也。

    」《漢書·律曆志》引《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是「域」、「有」古通用。

    《史記·禮書》正作「人域是」。

    索隱:「域,居也。

    」 衣衾 「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

    楊注曰:「衣,謂衣衾。

    《禮記》所謂『君陳衣於庭,百稱』之比者也。

    衾,謂君錦衾,大夫縞衾,士緇衾也。

    食,謂遣車所苞。

    遣,奠也。

    」盧雲:「正文『衣衾』,案注當本作『衣食』。

    元刻於注頗有删節,今悉依宋本。

    」念孫案:盧説是也。

    正文本作「然後皆有衣食多少厚薄之數」。

    「衣」字統衣衾而言。

    楊注本作「衣,謂衣衾。

    此釋正文「衣」字。

    衣,《禮記》『所謂君陳衣於庭,百稱』之比者也。

    衾,謂君錦衾,大夫縞衾,士緇衾也。

    此是楊氏自釋注内「衣衾」二字,非釋正文也。

    正文本無「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