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之。
又曰「革,車鞅也」,宋本「鞅」譌作「軮」,今本譌作「軼」,盧又改「軼」爲「鞎」,皆與「金革」無涉。
無帾 「無、帾、絲、歶、縷、翣,其以象菲、帷、幬、尉也」。
楊注曰:「無,讀爲幠,幠,覆也。
所以覆屍者也。
《士喪禮》『幠用斂衾、夷衾』是也。
」念孫案:幠者,柳車上覆,即《禮》所謂「荒」也。
《喪大記》曰「飾棺,君龍帷,黼荒,素錦褚,加僞荒」,鄭注曰:「荒,蒙也。
《鄘風·君子偕老》傳曰:「蒙,覆也。
」在旁曰帷,在上曰荒,皆所以衣柳也。
」「僞,當爲帷。
大夫以上有褚以襯覆棺,乃加帷荒於其上。
」以上鄭注。
「荒」、「幠」一聲之轉,皆謂「覆」也。
故柳車上覆謂之「荒」,亦謂之「幠」。
「帾」即「素錦褚」之「褚」。
幠、帾皆所以飾棺,幠在上,象幕;帾在下,象幄,故曰:「其象菲、帷、幬、尉也。
」《周官·縫人》「掌縫棺飾」,鄭注曰:「若存時居於帷幕而加文繡。
」是也。
若斂衾、夷衾,非所以飾棺,不得言「象菲、帷、幬、尉」矣。
《詩·公劉》傳曰:「荒,大也。
」《閟宮》傳曰:「荒,有也。
」《爾雅》曰:「幠,大也,有也。
」是「幠」與「荒」同義,幠從無聲,荒從聲,從亡聲,荒之轉爲幠,猶亡之轉爲無,故《詩》「遂荒大東」,《爾雅》注引作「遂幠大東」,《禮記》「毋幠毋敖」,《大戴》作「無荒無慠」矣。
謂之墨 「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殺生而送死謂之賊」。
楊注曰:「墨,墨子之法。
」念孫案:「墨」與「惑」、「賊」對文,則「墨」非墨子之謂。
上文雲「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楊注:「瘠,薄。
」此雲「刻死而附生謂之墨」,《樂論》雲「亂世之徵,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墨」,又以「瘠」、「墨」連文,則「墨」非墨子明矣。
父能生之不能養之 楊注曰:「養或爲食。
」念孫案:作「食」者是也。
下文「母能食之,不能教誨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誨之者也」,兩「食」字竝承此「食」字而言。
志意思慕之情 志意之情者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念孫案:「情」與「志意」義相近,可言「思慕之情」,不可言「志意思慕之情」,「情」當爲「積」,字之誤也。
《儒效篇》「師法者所得乎情」,楊注:「或曰:情,當爲積。
」志意思慕積於中而外見於祭,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積也」。
下文「唈僾」,注雲「氣不舒,憤鬱之貌」,正所謂「志意之積」也。
又下文「則其於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情」亦當爲「積」,言志意之積於中者不慊也。
楊雲「忠臣孝子之情悵然不足」,則所見本已誤。
箾簡象 「故鐘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護》《武》《酌》《桓》《箾》《簡》《象》」。
楊注曰:「箾,音朔。
賈逵曰:『舞曲名。
』《左傳·襄二十八年》「見舞《象箾》《南籥》者」注。
簡,未詳。
」念孫案:《箾象》即《左傳》之《象箾》也。
自「鐘鼓管磬」以下皆四字爲句。
則「《箾象》」之閒不當有「簡」字,疑即「箾」字之誤而衍者。
脩塗 「齋戒脩塗」。
楊注曰:「脩塗,謂脩自宮至廟之道塗也。
」念孫案:「塗」讀爲「除」,《周官·典祀》「若以時祭祀,則帥其屬而脩除」,鄭注曰:「脩除,芟埽之。
」「脩除」二字專指廟中而言。
作「塗」者,借字耳,非謂「脩自宮至廟之道塗」也。
樂 論 不諰 「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
盧雲:「《禮記·樂記》作『論而不息』,《史記·樂書》作『綸而不息』,此作『諰』,乃『』之訛。
《莊子·人閒世篇》『氣息茀然』,向本作『』,崔本亦同。
案《詩·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息』亦是『思』字,此二字形近易訛也。
」 美善相樂 「故樂行而志清,禮脩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
宋本如是。
盧從元刻改「美善相樂」爲「莫善於樂」。
念孫案:元刻以上文言「移風易俗」,又以《孝經》言「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故改爲「莫善於樂」也。
不知「美善相樂」正承上五句而言,唯其樂行志清,禮脩行成,是以天下皆移風易俗而美善相樂。
此「樂」字讀「喜樂」之「樂」,下文「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雲雲,皆承此「樂」字而言,若改爲「莫善於樂」,則仍讀「禮樂」之「樂」,與上下文皆不相應矣。
《樂記》亦雲:「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此下若繼之曰「莫善於樂」,尚成文理乎?仍當依宋本作「美善相樂」爲是。
簫和 「聲樂之象:鼓大麗,宋本「大」作「天」。
鐘統實,磬廉制,竽笙簫和,筦籥發猛,塤篪翁博」。
引之曰:「竽笙簫和」,「簫」當爲「肅」,言竽笙之聲既肅且和也。
《漢書·劉向傳》曰「雜遝衆賢,罔不肅和」是也。
「竽笙肅和」、「筦籥發猛」、「塤篪翁博」三句相對爲文。
今本「肅」作「簫」者,因與「竽笙」二字相連而誤加「竹」耳。
又下文雲「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竽笙筦籥似星辰日月」,今本「竽笙」下有「簫和」二字,亦因上文而衍。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盧雲:「案《禮記·鄉飲酒義》,此爲孔子之言,句首『孔子曰』三字似當有。
」 不酢而隆殺之義辨矣 終於沃者 盧雲:「元刻『而』下有『降』字。
下文『終於沃者』,元刻『沃』下有『洗』字,皆與《禮記》同。
」念孫案:元刻是。
下文「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焉」字下屬爲句,説見劉氏《經傳小記》。
又曰「革,車鞅也」,宋本「鞅」譌作「軮」,今本譌作「軼」,盧又改「軼」爲「鞎」,皆與「金革」無涉。
無帾 「無、帾、絲、歶、縷、翣,其以象菲、帷、幬、尉也」。
楊注曰:「無,讀爲幠,幠,覆也。
所以覆屍者也。
《士喪禮》『幠用斂衾、夷衾』是也。
」念孫案:幠者,柳車上覆,即《禮》所謂「荒」也。
《喪大記》曰「飾棺,君龍帷,黼荒,素錦褚,加僞荒」,鄭注曰:「荒,蒙也。
《鄘風·君子偕老》傳曰:「蒙,覆也。
」在旁曰帷,在上曰荒,皆所以衣柳也。
」「僞,當爲帷。
大夫以上有褚以襯覆棺,乃加帷荒於其上。
」以上鄭注。
「荒」、「幠」一聲之轉,皆謂「覆」也。
故柳車上覆謂之「荒」,亦謂之「幠」。
「帾」即「素錦褚」之「褚」。
幠、帾皆所以飾棺,幠在上,象幕;帾在下,象幄,故曰:「其象菲、帷、幬、尉也。
」《周官·縫人》「掌縫棺飾」,鄭注曰:「若存時居於帷幕而加文繡。
」是也。
若斂衾、夷衾,非所以飾棺,不得言「象菲、帷、幬、尉」矣。
《詩·公劉》傳曰:「荒,大也。
」《閟宮》傳曰:「荒,有也。
」《爾雅》曰:「幠,大也,有也。
」是「幠」與「荒」同義,幠從無聲,荒從聲,從亡聲,荒之轉爲幠,猶亡之轉爲無,故《詩》「遂荒大東」,《爾雅》注引作「遂幠大東」,《禮記》「毋幠毋敖」,《大戴》作「無荒無慠」矣。
謂之墨 「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殺生而送死謂之賊」。
楊注曰:「墨,墨子之法。
」念孫案:「墨」與「惑」、「賊」對文,則「墨」非墨子之謂。
上文雲「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楊注:「瘠,薄。
」此雲「刻死而附生謂之墨」,《樂論》雲「亂世之徵,其養生無度,其送死瘠墨」,又以「瘠」、「墨」連文,則「墨」非墨子明矣。
父能生之不能養之 楊注曰:「養或爲食。
」念孫案:作「食」者是也。
下文「母能食之,不能教誨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誨之者也」,兩「食」字竝承此「食」字而言。
志意思慕之情 志意之情者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念孫案:「情」與「志意」義相近,可言「思慕之情」,不可言「志意思慕之情」,「情」當爲「積」,字之誤也。
《儒效篇》「師法者所得乎情」,楊注:「或曰:情,當爲積。
」志意思慕積於中而外見於祭,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積也」。
下文「唈僾」,注雲「氣不舒,憤鬱之貌」,正所謂「志意之積」也。
又下文「則其於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情」亦當爲「積」,言志意之積於中者不慊也。
楊雲「忠臣孝子之情悵然不足」,則所見本已誤。
箾簡象 「故鐘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護》《武》《酌》《桓》《箾》《簡》《象》」。
楊注曰:「箾,音朔。
賈逵曰:『舞曲名。
』《左傳·襄二十八年》「見舞《象箾》《南籥》者」注。
簡,未詳。
」念孫案:《箾象》即《左傳》之《象箾》也。
自「鐘鼓管磬」以下皆四字爲句。
則「《箾象》」之閒不當有「簡」字,疑即「箾」字之誤而衍者。
脩塗 「齋戒脩塗」。
楊注曰:「脩塗,謂脩自宮至廟之道塗也。
」念孫案:「塗」讀爲「除」,《周官·典祀》「若以時祭祀,則帥其屬而脩除」,鄭注曰:「脩除,芟埽之。
」「脩除」二字專指廟中而言。
作「塗」者,借字耳,非謂「脩自宮至廟之道塗」也。
樂 論 不諰 「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
盧雲:「《禮記·樂記》作『論而不息』,《史記·樂書》作『綸而不息』,此作『諰』,乃『』之訛。
《莊子·人閒世篇》『氣息茀然』,向本作『』,崔本亦同。
案《詩·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息』亦是『思』字,此二字形近易訛也。
」 美善相樂 「故樂行而志清,禮脩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
宋本如是。
盧從元刻改「美善相樂」爲「莫善於樂」。
念孫案:元刻以上文言「移風易俗」,又以《孝經》言「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故改爲「莫善於樂」也。
不知「美善相樂」正承上五句而言,唯其樂行志清,禮脩行成,是以天下皆移風易俗而美善相樂。
此「樂」字讀「喜樂」之「樂」,下文「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雲雲,皆承此「樂」字而言,若改爲「莫善於樂」,則仍讀「禮樂」之「樂」,與上下文皆不相應矣。
《樂記》亦雲:「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此下若繼之曰「莫善於樂」,尚成文理乎?仍當依宋本作「美善相樂」爲是。
簫和 「聲樂之象:鼓大麗,宋本「大」作「天」。
鐘統實,磬廉制,竽笙簫和,筦籥發猛,塤篪翁博」。
引之曰:「竽笙簫和」,「簫」當爲「肅」,言竽笙之聲既肅且和也。
《漢書·劉向傳》曰「雜遝衆賢,罔不肅和」是也。
「竽笙肅和」、「筦籥發猛」、「塤篪翁博」三句相對爲文。
今本「肅」作「簫」者,因與「竽笙」二字相連而誤加「竹」耳。
又下文雲「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竽笙筦籥似星辰日月」,今本「竽笙」下有「簫和」二字,亦因上文而衍。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盧雲:「案《禮記·鄉飲酒義》,此爲孔子之言,句首『孔子曰』三字似當有。
」 不酢而隆殺之義辨矣 終於沃者 盧雲:「元刻『而』下有『降』字。
下文『終於沃者』,元刻『沃』下有『洗』字,皆與《禮記》同。
」念孫案:元刻是。
下文「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焉」字下屬爲句,説見劉氏《經傳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