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弟五

關燈
言天道之難知。

    或曰:當爲『夫是之謂天功』,脫『功』字耳。

    」念孫案:或説是也。

    人功有形而天功無形,故曰「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天功」二字,下文凡三見。

     形能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

    楊注曰:「耳目鼻口形其所能,皆可以接物,而不能互相爲用。

    」念孫案:楊以「耳目鼻口形」連讀,而以「能」字屬下讀,於義未安。

    餘謂「形能」當連讀,「能」讀爲「態」。

    《楚辭·招魂》注曰:「態,姿也。

    」形態,即形也。

    言耳目鼻口形態各與物接而不能互相爲用也。

    古字「能」與「耐」通,説詳《唐韻正》。

    故亦與「態」通。

    《楚辭·九章》「固庸態也」,《論衡·累害篇》「態」作「能」。

    《漢書·司馬相如傳》「君子之態」,《史記》亦作「能」。

    徐廣本如是,今本作「熊」,非。

    《易林·無妄之賁》「女工多能,亂我政事」,「能」即「態」字也。

    多態,謂淫巧。

    故以「形」、「能」連文。

    《正名篇》以「耳目口鼻」與「形體」竝列,彼言「形體」,猶此言「形態」。

     所志於陰陽者已其見知之可以治者矣「已」與「以」同。

     楊注曰:「知,或爲和。

    」念孫案:作「和」者是也。

    上文雲「陰陽大化」、「萬物各得其和以生」,是其證。

    陰陽見其和而聖人法之以爲治,故曰「所志於陰陽者,以其見和之可以治者矣」。

    「和」與「知」字相似而誤。

    楊前注謂「知其生殺,而效之爲賞罰以治之」,此曲説也。

     楚王後車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 楊注曰:「節,謂所遇之時命也。

    」劉引《正名篇》「節遇謂之命」。

     心意 「若夫心意脩,德行厚,知慮明」。

    念孫案:「心意」當爲「志意」,字之誤也。

    《荀子書》皆言「志意脩」,無言「心意脩」者,《脩身篇》曰「志意脩則驕富貴」,《富國篇》曰「脩志意,正身行」,皆其證。

    又《榮辱篇》曰「志意緻脩,德行緻厚,智慮緻明」,《正論篇》曰「志意脩,德行厚,知慮明」,皆與此文同一例,此尤其明證也。

     怪星之黨見 「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

    楊注曰:「黨見,頻見也,言如朋黨之多。

    」念孫案:楊説甚迂,且訓「黨」爲「頻」,於古無據。

    惠氏定宇《九經古義》曰「黨見,猶所見也」,訓「黨」爲「所」,雖據《公羊》注,然「怪星之所見」殊爲不詞。

    餘謂「黨」,古「儻」字。

    儻者,或然之詞。

    「怪星之黨見」與「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對文,謂怪星之或見也。

    《莊子·繕性篇》「物之儻來寄也」,釋文:「儻,崔本作黨。

    」《史記·淮陰侯傳》:「恐其黨不就。

    」《漢書·伍被傳》:「黨可以徼幸。

    」「黨」竝與「儻」同。

    《韓詩外傳》作「怪星之晝見」,「晝」字恐是後人所改。

    《羣書治要》引此正作「怪星之儻見」。

     耘耨失薉 「楛耕傷稼,耘耨失薉,政險失民」。

    楊注曰:「失薉,謂耘耨失時,使薉也。

    」盧雲:「《韓詩外傳》作『枯耕傷稼,枯耘傷歲』,『枯』與『楛』同,疑是也。

    此處句法不一律,注強爲之説,頗難通。

    」念孫案:盧説是也,「楛耘失歲」,上對「楛耕傷稼」,下對「政險失民」。

    今本作「耘耨失薉」,則文不成義。

    「歲」之爲「薉」,乃涉下文「田稼薉惡」而誤,而楊所見本已然,故強爲之説而不可通。

     則父子相疑 「内外無别,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

    念孫案:「内外無别」二句爲一類,「父子相疑」二句爲一類,「父子」上不當有「則」字。

    《羣書治要》無「則」字,《韓詩外傳》亦無。

     三者錯 「三者錯,無安邦」。

    念孫案:錯,交錯也。

    《説文》作「逪」,雲:「,逪也。

    」言此三祅交錯於國中,則國必危也。

    楊讀「錯」爲「措置」之「措」,失之。

     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楊注:「勉力,力役也。

    」 念孫案:呂本所載正文,此三句本在上文「禮義不脩」之上。

    「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此是祅由人興,故曰「祅是生於亂」。

    自錢本始依楊注移置於下文「可怪也,而不可畏也」之上,楊注「勉力不時」三句雲:「此三句直承『其菑甚慘』之下。

    」注「可怪也」二句雲:「此二句承『六畜作祅』之下。

    」且删去楊注,而各本及盧本皆從之,謬矣。

    今録呂本原文於左,而加訂正焉: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無何也。

    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則是雖竝世起,無傷也;上闇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則可畏也。

    楛耕傷稼,耘耨失薉,政險失民,田薉稼惡,糴貴民飢,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祅。

    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夫是之謂人祅。

    案此句當在下文「六畜作祅」之下,乃總上之詞,今倒在「勉力不時」之上,則文義不順。

    「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勉力不時」四句相連,「牛馬相生」二句乃總承此四句而言,非專承「勉力不時」而言。

    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禮義不脩,内外無别,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竝至,夫是之謂人祅。

    祅是生於亂,三者錯,無安邦。

    其説甚爾,其菑甚慘,可怪也,而不可畏也。

    」引之曰:「不可畏也」當作「亦可畏也」。

    蓋「星隊、木鳴」,乃天地之變,陰陽之化,非人事之所招,故曰「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若「牛馬相生,六畜作祅」,則政亂之所緻,所謂人祅也,「其説甚邇,其菑甚慘,可怪也,而亦可畏矣」。

    上文雲「物之已至者,人祅則可畏也」,正與此句相應。

    若作「不可畏」,則與上文相反矣。

    楊不知「不」爲「亦」之誤,故欲顛倒其文耳。

    《外傳》曰:「星墜、木鳴,國人皆恐,何也?曰: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薄蝕,怪星之晝見,風雨之不時,是無世而不嘗有也。

    上明政平,是雖竝至,無傷也;上闇政險,是雖無一至,無益也。

    夫萬物之有災,人妖最可畏也。

    曰:何謂人妖?曰:枯耕傷稼,枯耘傷歲,政險失民,田穢稼惡,糴貴民饑,道有死人,寇賊竝起,上下乖離,鄰人相暴,對門相盜,禮義不循,牛馬相生,六畜作妖,臣下殺上,父子相疑,是謂人妖,是生於亂。

    」案此文與《荀子》略同。

    「牛馬相生,六畜作妖」在「是謂人妖」之上,是「牛馬相生」二句乃人妖也。

    然則《荀子》原文本作「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謂人祅」明矣。

     不睹乎外 「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爲寶」。

    念孫案:「不睹乎外」四字文義不明,「睹」當爲「暏」。

    《説文》:「暏,旦明也。

    從日,者聲。

    」《玉篇》「丁古切」,「暏」之言「著」也,上言「日月不高,則光煇不赫;水火不積,則煇潤不博」,則此言「珠玉暏乎外」,亦謂其光采之著乎外,故上文雲「在物者莫明於珠玉」也,世人多見「睹」少見「暏」,故「暏」誤爲「睹」。

    《夏小正傳》「蓋陽氣且暏也」,今本「且暏」作「旦睹」,誤與此同。

     物畜而制之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

    念孫案:「物畜而制之」,「制」當爲「裁」。

    「思」、「裁」爲韻,「頌」、「用」爲韻,「待」、「使」爲韻,「多」、「化」爲韻。

    「思」、「裁」二字於古音竝屬之部,「制」字於古音屬祭部,不得與「思」爲韻也。

    又案:楊注雲「使物畜積而我裁制之」,此釋正文「物畜而裁之」也,正文作「裁之」,而注言「裁制之」者,加一「制」字以申明其義耳。

    今正文作「制之」,即因注内「制之」而誤。

     匿則大惑 匿而采 「故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爲,匿則大惑」。

    楊注曰:「匿,謂隱匿其情。

    禮者,明示人者也,若隱匿,則大惑。

    」念孫案:「隱匿」與「大惑」,義不相屬,楊曲爲之説,非也。

    「匿」與「慝」同,《逸周書·大戒篇》「克禁淫謀,衆匿乃雍」、《管子·七法篇》「百匿傷上威」,竝以「匿」爲「慝」。

    又《管子·明法篇》「比周以相爲匿」,《明法解》「匿」作「慝」。

    《漢書·五行志》「朔而月見東方,謂之仄慝」,《書大傳》「慝」作「匿」。

    慝,差也,《洪範》「民用僭忒」,《漢書·王嘉傳》引此「忒」作「慝」,而釋之曰:「民用僭差不壹。

    」董仲舒《雨雹對》曰:「無有差慝。

    」言大惑生於差慝也,上文曰「亂生其差」,正謂此也。

    道貴乎中,畸則偏,差則惑矣,故曰「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爲,慝則大惑」。

    又《樂論篇》曰「亂世之徵,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匿」亦讀爲「慝」。

    慝,邪也,言文章邪慝而多采飾也。

    《鄘風·柏舟》傳曰:「慝,邪也。

    」《漢書·嚴安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如淳曰:「采,飾也。

    」 注 力,原作「德」,據《荀子雜志》弟三改。